(共25张PPT)
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
英国人:他们一定是英国人,
男士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
法国人: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裸体散步。
苏联人:他们一定是苏联人,没有衣服穿,吃得很少,
还以为自己生活在天堂。
体现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一则笑话——亚当与夏娃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戈尔巴乔夫
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
邓小平
课标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的各种新变化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了解冷战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 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 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
(2) 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 征。
(3)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ONTENT
目 录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01
东欧的社会建设改革与剧变
02
03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兴建“极简主义楼房”
提出“三和路线”,首次访问美国
突破口
侧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
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世界的隔绝。——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苏联)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斯大林留下的难题
斯大林体制弊端显露
头几年的谷物产量增加了,但接着又保持不变……1963年出现了一个转折点:苏联停止将粮食和谷物输出到东欧附属国家。相反地,苏联买进外国的谷物,用了372吨黄金来付账——超过该国黄金储备的1/3。这使苏联颜面尽失。
——《舌尖上的历史》
(《秘密报告》传达后)一批大学生和工人聚集在第比利斯街道和广场上,他们提出了“不许批评斯大林”的口号。
《苏共中央对传达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后所出现问题的应对和处理》
改革的另一面:一些料想不到的结果
美国之行坚定大种玉米的信心……(但)苏联除乌克兰和欧洲南部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区域都处在严寒地带,日照时间短,气温低,根本无法满足玉米生长所需要的环境要求;
对玉米的播种面积、播种结构、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等还是不顾实际地提出一系列的计划指标,仍然实行劳动日分配制集中劳动的“大锅饭”制度等;
赫鲁晓夫改革中凭个人直觉瞎指挥、一刀切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对玉米种植中的出现所有反对意见,不论正确与否,一律否决。 ——《苏联农业改革之玉米运动》
问题:你能从以上材料中找到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的原因吗?
从玉米运动看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之因”:
③赫鲁晓夫主观专断、急躁冒进;
①玉米种植未能因地制宜;
②未从根本上触动和
打破传统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改革采取的部分措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改革并不彻底,无法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望”,是失败的。
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氏的难题
196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柯西金主持),扩大企业自主权
赫氏改革失败,国家混乱;斯大林体制弊端突出
侧重点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中,从未进行过裁减冗员、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像要求各级行政部门一样对社会下达各种指令和指标,为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规定行为的标准。
(勃列日涅夫时期),理论上的教条化和宣传上的形式化盛行起来。在意识形态宣传中,“改革”竟成了一个忌讳的词语。
70年代苏联基本上达到了与美国的军事平衡,甚至在诸如战略核武器等领域还超过了美国。但是,其代价也是巨大的,过高的军事投入必然影响其他领域的投资。
——《抑制创新——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体制的致命缺陷》(整理)
问题:你能从以上材料中找到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吗?
①勃列日涅夫后期保守专断,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僵化;
③军备竞赛加剧,制约发展;
②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传统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前期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改革违背历史潮流, 压制社会活力,无法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望”,是失败的。
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接任总书记,1984年2月逝世,享年70岁
契尔年科,1984年2月接任总书记,1985年3月逝世,享年74岁
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当选总书记(54岁)。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氏的烦恼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国家政治、经济领域积累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危机四伏
经济上主要围绕社会生产力进行“加速发展战略”,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政治上全盘西化,实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
他提出了通过租赁承包制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利用农村的经济体制变革带来的红利来发展农业生产。可惜由于太急功近利,不等农业生产发展取得真正的提高就将工作中心转为政治体制改革。其结果是其农业又一次出现了倒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摆脱危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而是在最终促成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苏联的彻底瓦解,从而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
——《浅析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原因及教训》
问题:你能从材料中找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吗?
①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指导思想偏离 了科学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改革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革,但最终彻底地断送苏联社会主义的一切。
二、跨时空对话:东欧国家与中国
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重失调,国民收入下降
南斯拉夫: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
东欧改革
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各国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苏联鼓励改革、“和平演变”战略
埋隐患
纷纷实行政治多元化
被镇压
东欧剧变,社会制度根本性发生改变
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剧变
东欧改革:改革阻力重重,深受苏联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沉重的枷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农民、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两个“凡是”
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召开中共十九大,作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明确宣示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改革具有渐进性、包容性、彻底性
中国新时期改革(1978~):改革立足国情,与时俱进,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望,成果丰硕。应继续坚持改革创新,激发社会发展活力。
三、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改革要立足本国国情,破除僵化、与时俱进,循序渐进
为人民着想,走群众路线,积极发动群众力量
处理好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不能将改革变为“改向”
坚持对外开放,积极推进融入全球化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