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南亚》(第1课时)(教案+课件,共20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7.2《南亚》(第1课时)(教案+课件,共20页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2-21 16:57:50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湘教版地理
七年级下册
南亚第一课时
学校:深圳市宝安区塘尾万里学校
制作人:唐建国
年级:七年级下册
版本:湘教版
同学们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到天竺取经,那么天竺具体在什么地方呢?
南亚
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与印度洋之间。
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
北回归线穿过南亚中部。
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低纬度。
海陆位置
纬度位置
地理位置
南亚次大陆
南亚因喜马拉雅山脉等高大山体而与亚洲其他地区隔开,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因为它的面积小于大陆,所以被称为南亚次大陆。又因为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南亚主要的大国,也有人称印巴次大陆、印度次大陆。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唐朝初期的古印度及其周边地图
现代南亚国家与地区分布图
地理位置
读图,找一找南亚地区有哪些国家。哪些国家同我国陆地接壤。
与我国接壤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
海陆位置 内陆国 临海国 岛国
国家
尼泊尔不丹
巴基斯坦印度
孟加拉国
斯里兰卡
马尔代夫
地形
思考:观察唐僧取经的路线图,会发现他们不是“抄近道”,而是绕远路,这是为什么呢?
绕过海拔高、地形复杂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两分钟
在南亚地形图上找到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
北部:高大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中部:广阔的平原
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南部:低缓的高原
德干高原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一分钟,在书本上划出这些地形区
地形
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河平原
恒河平原
德干高原的巨石
德干高原俯瞰图
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度,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七位,但是耕地面积却居于第二位,这是为什么呢?
并非所有的土地都是耕地哦!
是呀,只有那些适宜开垦和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才叫做耕地。
思考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两分钟
印度以平坦的平原和低缓的高原地形为主,适宜开垦为耕地。
地形
读图观察,判断德干高原东、西部的地势高低,你的判断理由是什么?
①从分层设色地形图的颜色来判断
②从河流的流向来判断。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两分钟
德干高原西高东低


地形
我们对南亚的地形地势有了较深的认识,让我们来制作南亚的地形地势模型,加深对南亚的认识。
工具:瓦楞纸板、彩色笔、剪刀等。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十分钟制作模型
思考:
1.南亚具有怎样的地形特征?
2.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南亚的地势起伏特征,我们还可以怎样做?
3.将恒河和印度河在模型中标出来。
地形
地形
A
78°E
B
C
A
喜马拉雅山
恒河平原
德干高原
填表,对比印度河与恒河。
河流名称 发源地 流经国家 流向 注入的海洋
印度河
恒河
喜马拉雅山北坡
喜马拉雅山南坡
巴基斯坦
印度
孟加拉国
阿拉伯海
孟加拉湾
活动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两分钟完成下列问题
河流
自东北流向西南
自西北流向东南
课堂小结
同学们是否有一个疑问,印度河虽以“印度”命名,却主要流经与印度有冲突的巴基斯坦。请同学们查阅资料,试着解释这一疑问。
课外拓展
感谢观看《南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南亚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年11 月
设计者
学校
联系方式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地理学科素养由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组成。七年级下册主要学习的就是区域地理,需要掌握区域认知的方法,这对于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地图等各种资料主动分析出某个区域的特点,以此构建学生的地理思维,为以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理论依据: 区域认知要求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和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形成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根据地理信息分析综合的能力,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表格、文字材料等资料来构建某一区域的全貌。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南亚地势和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对课标的理解: 落实课标,首先需要用好地图,引导学生根据地图找出南亚主要的地形区,这是认识区域最基本需要具备的能力,然后要根据地形区的延伸方向和各自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得出“北部高山、中部平原、南部高原”的地形特点,除此之外,解释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更高阶的目标,需要有相互联系的思维,我们在落实课标的过程中,就是在帮助学生构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间的联系,从而运用地理思维解决地理问题。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选自初中湘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内容。南亚位于亚欧大陆南部,因喜马拉雅山脉等高大山脉将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隔开,使南亚在地理上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南亚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方面呈现出独特的区域特征。本节教材包括“位置与国家”“三大地形区”“一年分三季”“宗教与社会”“人口与经济”等知识。考虑到一节课时间安排,本节课重在完成前两个知识。教材在内容处理上主要对应的课程标准为“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因此教学过程中涉及主要有效的教学方法内容,如问答法、讲授法、地图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来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和探究能力,理解地理环境中各个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区域环境的整体性。学情分析: 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到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完第六章“认识大洲”和第七章第一节“东南亚”,已经熟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大部分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相关地图和材料去分析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与国家、自然环境(主要包括气候、河流、地形、资源等方面),学生有兴趣去了解世界上各个地区;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但还不够强,需要通过自主学习、问答式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知识。教学方法: 问答法、讲授法、地图分析法,探究教学法教学手段:讲授、多媒体课件、教材、模型等。教学目标:运用地图说出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地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通过地图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分析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教学重点: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能分析河流与地形分布的关系。教学难点: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能分析河流与地形分布的关系。教学流程示意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故事导入:《西游记》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到天竺取经,引导学生分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南亚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作为导入,拉近学生与课程内容的距离。分析南亚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分为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通过地图分析南亚的地理位置。读图,说出南亚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识图能力,掌握分析某个区域地理位置的能力。南亚的主要国家根据海陆位置的分类,可以分为内陆国、临海国和岛国,引导学生对南亚七个国家进行分类。1.根据海陆位置,多南亚七个国家进行分类;2.根据地图,找到每个国家的首都;3.根据地图,找到与我国接壤的国家。帮助学生提高读图的能力,理解读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过渡思考:观察唐僧取经的路线图,会发现他们不是“抄近道”,而是绕远路,这是为什么呢?根据图片给出的信息思考问题。结合学生在历史当中学习到的知识,学生对此线路图不陌生,相当于是唤起学生的疑问,为南亚地形的学习打下基础。南亚地形特点引导学生归纳出南亚地形特点。在南亚地形图上找到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分析南亚地形特点。南亚的地形区很容易就能找到,关键是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地形区的分布归纳出南亚的地形特点。探究印度耕地与地形的关系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度,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七位,但是耕地面积却居于第二位,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提示,分析印度耕地面积广阔的原因。地形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这里以耕地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出耕地与地形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分析德干高原地势特征读图观察,判断德干高原东、西部的地势高低,你的判断理由是什么?根据图片分析德干高原的地势特征,并给出判断理由。判断地势特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需要通过地图颜色和图例来判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第二种通过河流流向来判断,引导学生理解地形和河流的关系。制作模型结合老师给出的模型图,引导学生制作模型,并讲授地形剖面图的由来以及判读。1.制作模型。2.南亚具有怎样的地形特征?3.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南亚的地势起伏特征,我们还可以怎样做?通过制作模型,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对本节重难点内容进行回顾,同时更好地理解地形剖面图的判读。自主对比南亚的两条河流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自主填表。对学生识别地图能力进行检验。课堂小结小结南亚第一课时学生自主评价掌握情况。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性。
学习效果自我评价设计
自我评价
评价习题
情境引入
探究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引导分析地形地势对人类和河流的影响
南亚的主要河流
课堂小结
课外拓展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