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老王》第1课时课件(共15张PPT)+教案+导学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1《老王》第1课时课件(共15张PPT)+教案+导学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0 19:33:20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老王
教学 ( http: / / www.5ykj.com / Health / " \t "_blank )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2.学习本文按特定顺序、线索将细节串联起来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章平淡朴实的语言。
3.感悟作者对普通人的关爱和人道主义精神,学会同情、关爱弱势群体。
教学 ( http: / / www.5ykj.com / Health / " \t "_blank )重点:深入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王”与“王老”,二者同为称谓,你觉得有何不同?
“王老”指受人尊重、有名望的人,“老王”指平凡的人。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杨绛女士走近一位普通人——老王,去认识认识他吧。
二、预习交流
1.关于作者。
你能用一句话描绘这位老人的形象吗?(屏显)
鬓发斑白,慈眉善目,精神矍铄,气度儒雅,一派学者风范。
她和丈夫钱钟书先生一生都在从事文学工作,在学术界德高望重,其中我们熟悉和喜欢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目前最好的译本就出自杨绛之手。
2.写作背景。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3.时代背景。
文革: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那时候的知识分子是要被打倒的,所有人都不工作了,整人、抄家,是个混乱的年代。
干校,特指“文革”中接收干部和知识分子劳动改造的农场,亦称五七干校。
干校就是改造知识分子和干部的地方。像种田、住牛棚。杨绛和钱钟书都曾在干校呆过,当他们平反之后从干校离开回到北京的时候,钱钟书带着两麻袋书稿回来。在那个劳动改造的时代,还坚持写书。
3.字词积累。
(1)正音。
伛 yǔ 攥 zuàn 惶 huáng恐 荒僻 pì 塌 tā 败
取缔 dì 骷 kū 髅 lóu 眼翳yì 滞 zhì 笨 愧 kuì 怍zuò
(2)释义。
【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惶恐】惊惶害怕。
【荒僻】荒凉偏僻。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
【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
三、朗(听)读课文
作者为什么要写老王?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带着问题来阅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1.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结合课文内容,填写表格。(屏显)
2.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用一句话概括。
老王虽然______,但______。(各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一生)
3.“善”和“苦”这两个方面是什么关系?
明确:“苦”烘托“善”。
4.文章哪件事写得详,为什么?
明确:临终前还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充分表现出老王心地的善良。
5.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想一想,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我”和老王之间的交往。
五、本课小结
穷苦卑微、凄凉艰难。老王除在生活上“艰苦”外,还在精神上“凄苦”。这样看来,我们说,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但老王却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六、随堂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
《老王》是一篇散文(体裁),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作家、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代表作有散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文中提到的“默存”是其丈夫钱锺书的字。
2.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塌败(tā)   皇恐   熟识(shú)   维持
B.蹬车(dēng) 光棍 侮辱(wū) 僵硬
C.荒僻(pì) 凑合 琢磨(zhuó) 包裹
D.镶嵌(qiàn) 边缘 载客(zǎi) 田螺
(解析:A.“皇”应写作“惶”;B.“侮”应读作“wǔ”;D.“载”应读作“zài”。)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5张PPT)
新课导入
“老王”与“王老”,二者同为称谓,你觉得有何不同?
“王老”指受人尊重、有名望的人,“老王”指平凡的人。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杨绛女士走近一位普通人——老王,去认识认识他吧。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重点)
2.学习本文按特定顺序、线索将细节串联起来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章平淡朴实的语言。(难点)
3.感悟作者对普通人的关爱和人道主义精神,学会同情、关爱弱势群体。(素养)
第一课时
预习交流
你能用一句话描绘这位老人的形象吗?
鬓发斑白,慈眉善目,精神矍铄,气度儒雅,一派学者风范。
她和丈夫钱钟书先生一生都在从事文学工作,在学术界德高望重,其中我们熟悉和喜欢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目前最好的译本就出自杨绛之手。
写作背景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文革: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
那时候的知识分子是要被打倒的,所有人都不工作了,整人、抄家,是个混乱的年代。
干校,特指“文革”中接收干部和知识分子劳动改造的农场,亦称五七干校。
干校就是改造知识分子和干部
的地方。像种田、住牛棚。杨绛和
钱钟书都曾在干校呆过,当他们平
反之后从干校离开回到北京的时候,
钱钟书带着两麻袋书稿回来。在那个劳动改造的时代,还坚持写书。
时代背景
伛( )
荒僻( ) 攥( ) 塌败( ) 取缔( ) 骷髅( ) 滞笨( ) 愧怍( ) 惶恐( )


zuàn


kū lóu
zhì
zuò
huáng
字词积累
【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荒僻】荒凉偏僻。
【惶恐】惊惶害怕。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愧怍】惭愧。
【滞笨】呆滞笨拙。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
朗读课文
作者为什么要写老王?
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带着问题来阅读课文。
走近老王
情况 分析
姓名 职业 家庭成员 外貌特征 家庭住址 老王
蹬三轮车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便就没了。
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荒僻小胡同里的破落大院里的塌败的小屋。
谋生手段的艰苦
生理缺陷
居住条件恶劣
地位卑微
老光棍、孤独终老
生活艰苦
1.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结合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整体感知
穷苦卑微、凄凉艰难。
老王除在生活上“艰苦”外,还在精神上“凄苦”。这样看来,我们说,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但老王却是一个
心地善良的人。
本课小结
随堂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
《老王》是一篇散文(体裁),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作家、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代表作有散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文中提到的“默存”是其丈夫钱锺书的字。
2.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塌败(tā)   皇恐   熟识(shú)   维持
B.蹬车(dēng) 光棍 侮辱(wū) 僵硬
C.荒僻(pì) 凑合 琢磨(zhuó) 包裹
D.镶嵌(qiàn) 边缘 载客(zǎi) 田螺
(解析:A.“皇”应写作“惶”;B.“侮”应读作“wǔ”;D.“载”应读作“zài”。)
B
B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老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2.学习本文按特定顺序、线索将细节串联起来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章平淡朴实的语言。
3.感悟作者对普通人的关爱和人道主义精神,学会同情、关爱弱势群体。
【学习重点】
把握人物性格,感悟人物形象,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体会老王和作者一家的善良。唤起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爱心。
【学法指导】
1.请同学们首先阅读参考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这是一写人叙事的散文,学习这样的文章不妨从文章的事件入手或从人物的描写入手,可以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事件内容,再从事件中把握人物形象。
3.散文学习重在对语言的品味。语言品味须细读课文,走进文本,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联系与文章有关的作者的生平经历,才能品出言中之意以及言外之意,才能走近作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读出自己的深厚感悟。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关于“组织起来”。
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 “组织起来”是什么意思?
按当时的“理论”,单干是资本主义;只有组织起“合作社”之类,并建立党的组织,才是社会主义。
这一政策,极大地伤害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并助长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
2.关于“干校 ”。
“干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干部和知识分子集体下放“劳动改造”的场所,一般在偏远的农村。
3.“文革”时期的钱钟书夫妇。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钟书、杨绛均被“揪出”,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反动学术权威”,打入了“牛鬼蛇神”的阵营。有人写大字报诬陷钱钟书轻蔑领袖著作,钱钟书夫妇用事实澄清了诬陷。1969年11月,钱钟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锻炼,1970年7月,杨绛也来干校,1970年6月,钱钟书夫妇的女婿德一因“五一六”案被迫含冤自杀。1972年3月,钱钟书夫妇由干校回家,遭到了住在他们家的“革命男女”的毒打、迫害,三人被迫离家逃走,在外过了三年的流亡生活,1977年2月才搬入三里河新居。“文化大革命”期间,杨绛一家人受尽了屈辱和蹂躏。
二、预习任务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2.文中介绍了老王哪些艰难的生活境况?有何用意
3.课文记叙老王的工作和生活,重点详写了哪一件事?为什么这样写?
4.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需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伛( ) 愧怍( ) 攥( ) 滞( )笨 翳( ) 骷髅( )
荒pì( ) 取dì( ) tā( )败 huáng( )恐
2.老王的“不幸”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画出“我”和老王交往的时间,并简述“我”和老王交往的几件事:
4.填空。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________(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以________为线索,兼用________顺序和________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____ ”, 二曰“________”。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朗(听)读课文
作者为什么要写老王?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带着问题来阅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结合课文内容,填写表格。(屏显)
2.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用一句话概括。
老王虽然______,但______。(各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一生)
3.“善”和“苦”这两个方面是什么关系?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哪件事写得详,为什么?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想一想,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随堂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
《老王》是一篇_______(体裁),作者______,原名_________,江苏无锡人,作家、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代表作有散文《干校六记》、译作《_____________》等。文中提到的“默存”是其丈夫________的字。
2.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塌败(tā)   皇恐   熟识(shú)   维持
B.蹬车(dēng) 光棍 侮辱(wū) 僵硬
C.荒僻(pì) 凑合 琢磨(zhuó) 包裹
D.镶嵌(qiàn) 边缘 载客(zǎi) 田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老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2.学习本文按特定顺序、线索将细节串联起来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章平淡朴实的语言。
3.感悟作者对普通人的关爱和人道主义精神,学会同情、关爱弱势群体。
【学习重点】
把握人物性格,感悟人物形象,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体会老王和作者一家的善良。唤起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爱心。
【学法指导】
1.请同学们首先阅读参考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这是一写人叙事的散文,学习这样的文章不妨从文章的事件入手或从人物的描写入手,可以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事件内容,再从事件中把握人物形象。
3.散文学习重在对语言的品味。语言品味须细读课文,走进文本,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联系与文章有关的作者的生平经历,才能品出言中之意以及言外之意,才能走近作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读出自己的深厚感悟。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关于“组织起来”。
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 “组织起来”是什么意思?
按当时的“理论”,单干是资本主义;只有组织起“合作社”之类,并建立党的组织,才是社会主义。
这一政策,极大地伤害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并助长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
2.关于“干校 ”。
“干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干部和知识分子集体下放“劳动改造”的场所,一般在偏远的农村。
3.“文革”时期的钱钟书夫妇。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钟书、杨绛均被“揪出”,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反动学术权威”,打入了“牛鬼蛇神”的阵营。有人写大字报诬陷钱钟书轻蔑领袖著作,钱钟书夫妇用事实澄清了诬陷。1969年11月,钱钟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锻炼,1970年7月,杨绛也来干校,1970年6月,钱钟书夫妇的女婿德一因“五一六”案被迫含冤自杀。1972年3月,钱钟书夫妇由干校回家,遭到了住在他们家的“革命男女”的毒打、迫害,三人被迫离家逃走,在外过了三年的流亡生活,1977年2月才搬入三里河新居。“文化大革命”期间,杨绛一家人受尽了屈辱和蹂躏。
二、预习任务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2.文中介绍了老王哪些艰难的生活境况?有何用意
3.课文记叙老王的工作和生活,重点详写了哪一件事?为什么这样写?
4.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需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伛( ) 愧怍( ) 攥( ) 滞( )笨 翳( ) 骷髅( )
荒pì( ) 取dì( ) tā( )败 huáng( )恐
2.老王的“不幸”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画出“我”和老王交往的时间,并简述“我”和老王交往的几件事:
4.填空。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________(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以________为线索,兼用________顺序和________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____ ”, 二曰“________”。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朗(听)读课文
作者为什么要写老王?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带着问题来阅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结合课文内容,填写表格。(屏显)
2.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用一句话概括。
老王虽然______,但______。(各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一生)
3.“善”和“苦”这两个方面是什么关系?
明确:“苦”烘托“善”。
4.文章哪件事写得详,为什么?
明确:临终前还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充分表现出老王心地的善良。
5.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想一想,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我”和老王之间的交往。
三、本课小结
穷苦卑微、凄凉艰难。老王除在生活上“艰苦”外,还在精神上“凄苦”。这样看来,我们说,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但老王却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四、随堂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
《老王》是一篇散文(体裁),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作家、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代表作有散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文中提到的“默存”是其丈夫钱锺书的字。
2.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塌败(tā)   皇恐   熟识(shú)   维持
B.蹬车(dēng) 光棍 侮辱(wū) 僵硬
C.荒僻(pì) 凑合 琢磨(zhuó) 包裹
D.镶嵌(qiàn) 边缘 载客(zǎi) 田螺
(解析:A.“皇”应写作“惶”;B.“侮”应读作“wǔ”;D.“载”应读作“zài”。)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