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的分布》教学设计
课题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年11 月
设计者
学校
联系方式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慕课”、“翻转课堂”以及“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掀起了“互联网+教育”的教育时代变革,更新了我们的教学理念,创新了我们的教学方式。“教”是为了建构“学”,在师生异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难以看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情况,难以掌握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因此,在本质上来说,在线教学比课堂教学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人本学习、建构学习。对于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如何设计条件帮助学生学习,为他们搭建学习的脚手架。这些条件包括: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他们参与学习活动;2、提供学习必须的材料,包括文字材料、视听材料、网络上的各种资源等;3、安排探究活动;4、布置练习及检查。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科学探究、进行深度学习、建构知识理论、激发灵感、启迪智慧、融通生活、丰富感性与理性知识,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能力生根,提升核心素养。理论依据: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得到发展。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直接和间接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发生同化和顺应的变化。2、杜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让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人只需要、符合科学的探究方式,亲历探究过程,在问题、思考、设想、表达等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建构科学知识,提升探究能力。3、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设计教学情境,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起点,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跳一跳,摘个桃!”。使他们逐渐的,不知不觉的完成学生前概念知识到真正概念知识的转变。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2.绘制区域内某地理事物的分布略图,简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对课标的理解: 学习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通过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联系东北的自然地理情况和历史发展的轨迹,初步了解东北人口与城市的分布概况,并初步学会分析形成的原因。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人口分布”和“城市分布”两部分内容,“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主要针对“运用地图学习”的教学要求进行说明。要求学生会从地图中获取一个区域的更深入的信息,即能够读懂地图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因果关系,如人口分布与城市、地形区分布之间的关系,城市分布与交通线分布之间的关系等。经过分析加以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地理读图能力及地理语言的表达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和分析方法。因此,教学过程中使用读图、分析与概括是可行的。但对于深圳的学生来说,关于东北人口与城市分布的特征还是停留在表面。如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深究源头还是第一次,加上丰富的素材,这些对于学生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尽管初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但通过教师的引导,还是能得出大致结论。教学方法: 图表归纳法、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运用“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归纳东北地区人中的分布特点。运用“东北地区主要民族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主要民族的分布特点。运用“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教学重点: 掌握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城市的分布。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归纳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和城市分布特点。教学流程示意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与东北地区相关的自然地理特征,领略了“白山黑水”与“林海雪原”美丽的风光。其实这个地方不仅仅风光优美,其实它的历史也十分悠久。 聆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主题探究一、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1.算一算:(1)据表估算201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人口分别约为1953年的多少倍。 (2)据表计算201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人口密度分别是多少。2.读图6-18,说一说,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千米2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3. 想一想,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二、城市分布特征1.读图,在图中圈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绥芬河、长春、吉林、图们、沈阳、大连、鞍山、丹东等城市。2.在图中画出哈大线、滨洲线、滨绥线。3.找一找你画的线与圈之间的关系。计算并思考读图并思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图、准确获取有效信息,学生就能较容易的总结东北地区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归纳小结人口:分布不均,中部、南部多,北部和东部少。民族: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地区之一,主要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等。满族是东北地区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城市: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地区,特别是哈大线、滨洲线、滨绥线沿线地区。主要城市有哈尔滨、长春、吉林、沈阳、大连、鞍山等。 整体构建一、以时间为主线,分析东北人口变迁的原因。(1)古代东北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之一,近代以前基本保持着游牧渔猎的生活方式。因此,大部分人口都维持在比较缓慢增长的水平。给同学们看一张东北民族分布图,除了图中的汉族,其他民族都是这里的原住民。从图中可以看出,满族是东北地区分布较广,其实它也是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介绍满族的传统服饰旗装及演变。引出鄂伦春族和赫哲族等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请同学们根据他们的服饰特征以及别称,猜猜这两种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2)清初有90万满族人入主中原后,东北只剩下40万人口。(3)19世纪初闯关东。(4)甲午中日战争日、俄等国也大量移民中国(5)1949年后(开发北大荒)东北人口经过100多年的变迁,从清初的40万,缓慢增长到闯关东前的300万,经历了各种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后,迅速的增长到建国前的4000万,再到改革开放时的9000万。那么,这些人口最终会分布在哪里呢?接下来我们分析东北人口分布的特征?通过读图我们可以发现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南部,为什么东北人口会集中在中南和南部呢?请同学们根据图示的材料,自行分析影响东北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通过对比东北地区各种图和材料可以发现,东北地区的中部和南部分别为松嫩平原以及辽河平原,而北部为大、小兴安岭山地,人口偏少。说明地形对人口分布是有影响的。东北地区的1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而降水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中部和南部气温较高,降水也比较多,说明气候对人口分布是有影响的。东北地区资源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说明资源分布和城市对人口分布是有影响的。东北地区的中部和南部的交通线比较密集。说明交通对人口分布是有影响的。最后通过分析材料也可以得知:开发历史的早晚也会影响人口的分布。我们知道,当人口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城市便开始发育了,那么东北的城市会分布在哪里?又会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接下来我们继续了解东北城市的分布特征。请同学们读图,找出图中所示的城市,并归纳东北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通过读图,我们可以发现,东北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铁路)干线的沿线附近。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与东北相关的铁路干线。由哈尔滨到满洲里的滨洲线,由北京到哈尔滨的京哈线,由哈尔滨到大连的哈大线,由哈尔滨到绥芬河的滨绥线。在这里,老师想和同学们分享一些学习地理空间事物或现象分布规律的小方法。就是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地图上的点一般是城市、港口、工业中心等。线,一般指山脉、河流、交通线等。面,一般指行政区、地形区等。它是熟悉地理事物或现象空间位置的重要途径。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交通(铁路)对东北城市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所熟悉的滨洲线、缤绥线和哈大线,实际上它们的前身是中东铁路。当时沙俄修建中东铁路,目的就是为了垄断东北北部的林场及林场中的貂、鹿等资源。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西起满洲里,东抵绥芬河,从哈尔滨南下直至大连,形成了贯穿东北的丁字形铁路干线。日俄战争后,日本从俄国处取得了中东铁路的南段铁路线路,这段北起长春、南至大连的铁路自此被改称为南满铁路。1907年,随着关内外各铁路建成,使东北成为近代中国“铁路密度最高、线路网络最完整”的区域。 好了,通过对东北交通的了解,想必很多同学去东北旅游的时候也会选择乘火车出行,接下来我们一起沿着哈大线来领略东北的城市的风光吧。第一站,我们从哈尔滨出发,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并思考哈尔滨为什么具有异国情调呢?哈尔滨是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机械、医药、食品、石油、化学、亚麻纺织、甜菜制糖等工业部门地位突出。地理位置邻近俄罗斯,历史上也受俄罗斯的影响,再加上地处铁路枢纽位置,通过滨洲—滨绥线与俄罗斯保持广泛联系,所以它具有异国情调。沿着哈大线南下,第二站到达了长春,请同学们继续观看视频。想一想,这个城市又有怎样的特征呢?长春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顺着铁路,继续往南,第三站来到了沈阳,请同学们继续观看视频。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工业以机电、重型机械、有色冶金组成。顺着铁路继续往南,最后一站到达大连。请同学们继续观看视频,你又发现这座城市会有哪些不一样的风景呢?辽东半岛南部的大连,还有“足球城”的美称,地理位置优越,是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与日本、韩国、朝鲜和俄罗斯联系密切。大连依山傍海,环境优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著名的避暑旅游胜地。大连的造船、机车制造、石油化学、服装等工业发达,也是全国重要的水产基地。每年9月初举办的大连国际服装节,不仅弘扬了中华服饰文化,更是一个国际性经济文化旅游盛会。在这里,有一个问题,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大连是一个北方城市,为什么会“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呢?答案就是,大连相比较东北其它城市,纬度较低,所以较温暖。同时位置临海,深受海洋的影响,于是造就了大连“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气候特征。 此次的火车之行就到此结束啦,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设计自己喜欢的东北旅游路线。读图思考分析观看图片读图思考分析分析材料读图思考分析思考并总结思考火车旅游路线观看视频并思考观看视频观看视频读图思考分析以时间为主线分析东北人口变迁的原因,更符合学生的已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学会分析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东北人口变迁的历史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概括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读图以及分析的能力,并学会迁移。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概括能力学会归纳总结方法,进行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更好的了解这四个城市的特征学会从图中提取相关内容,并解析成因结束语好了,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感谢观看,再见!课后探究东北的人口从最早的“闯关东”开始,有大量的人口迁入,到如今,大量人口“出关东”,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与闯关东人口变化形成鲜明对比,激发学习热情板书设计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一、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特点 影响因素(地形、气候、资源、城市、交通、开发历史早晚) 主要少数民族二、城市分布城市分布特点主要城市及其职能
学习效果自我评价设计
自我评价
评价习题 《知识与能力训练》第八章第二节
谈话法引入
读图概括东北人口分布特征
引导分析东北人口分布主要影响因素
读图概括东北城市城市分布特征
探究影响影响东北城市分布的因素
课堂小结
PAGE
1(共28张PPT)
湘教版地理
八年级下册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以前
一、人口分布
东北人口的变迁史
满族是东北地区人数最多、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
一、人口分布
赫哲族
满族
鄂温克族
鄂伦春族
旗袍与旗装
旗袍是中国女性特色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的旗装。满族先民生活在
“白山黑水”之间,
为适应当地的寒冷气
候,选择了保暖性较
好的旗装作为日常服
饰。民国时期,对旗
装进行改进,形成了
旗袍。
旗装
旗袍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
思考两分钟)
“使用驯鹿的人”
和“山岭上的人”
“赫哲”一词有“下游”或“东方”之意,赫哲人是“住在江边的人”
活 动
根据民族服饰特征和他们的别称,猜猜这两种少数民族分布在哪里?
鱼皮服
赫哲族
朝鲜族
鄂伦春族
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以前
东北人口的变迁史
19世纪初(闯关东)
清初
一、人口分布
19世纪初,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百姓迫于生活压力,不顾禁令,陆续闯入东北。当时的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大部分土地尚未开垦。“闯关东”造成了东北地区人口的急剧增长,也是历史上数量规模历史最高的人口迁移。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以前
东北人口的变迁史
19世纪初(闯关东)
清初
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
一、人口分布
日本移民中国
生活在中国的俄国移民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以前
东北人口的变迁史
19世纪初(闯关东)
1949年后
(开发北大荒)
清初
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
一、人口分布
40万
清初
闯关东前
约300万
约4000万
1949年
东北人口的数量变化
约9000万
1980年
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面积(万平方千米) 45.4 18.7 14.7
人口 (万人) 1953年 1190 1133 2039
2010年 3833 2747 4375
(1)据表估算201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人口分别约为1953年的多少倍。( )
(2)据表计算201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人口密度分别是多少。( )
3.2 2.4 2.1倍
84.4 146.9 297.6人/千米2
一、人口分布
请同学按下暂停键,此处暂停3分钟
人口密度=人口数量/面积
辽宁>吉林>黑龙江(南密北疏)
活动
分析东北地区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3)读图,分析东北人口分布是否均匀?找出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千米2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均匀
中部和南部人口密集,北部和东部人口稀疏
地形
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
东北地区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东北地区矿产资源分布图
气候
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因素
东北地区地形图
活动
分析影响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此处暂停3分钟
2013年东北城市中心性强度等级结构划分
大兴安岭地区
材料:清朝时期的东北,面积有200多万平方公里,只有辽河和黑龙江流域,其中辽河流域开发较早,农业发展较好,而黑龙江流域则因气候酷寒而成为地广人稀的北大荒。
开发历史
交通
社会经济因素
东北地区交通图
城市分布
一级城市:该等级的城市中心性最强,是所在省域甚至更大区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信息中心,对周边地区具有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2013年东北三省的一级城市只有四座,即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
二、三级城市的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依次减弱。
活动
分析影响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此处暂停3分钟
影响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地形
自然资源
气候
交通
开发历史
城市分布
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我更重要!
读图,在图中圈出以下城市:
(1)东北三省的三个省会城市和大连
二、城市分布
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铁路)干线沿线地区
方法点拨:点 线 面
滨洲线
京
哈
线
哈
大
线
滨绥线
(2)齐齐哈尔、大庆、绥芬河、吉林、图们、鞍山、丹东
东北地区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
东北地区是当时“铁路密度最高,线路网络最完整”的区域
中东铁路
中国筑路工人在修筑中东铁路
乘火车 游哈尔滨
思考:哈尔滨为什么具有异国情调?
乘火车 游长春
乘火车 游沈阳
乘火车 游大连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以前
清初
19世纪初(闯关东)
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
东北人口的变迁史
1949年后
(开发北大荒)
2020年
新京报
据国家统计局
东北地区人口变化
辽宁
4375万人
4259万人
-116万人
吉林
2746万人
2407万人
-339万人
黑龙江
3831万人
3185万人
-646万人
第六次人口普查
第七次人口普查
变化人口
1.关于东北人口从“闯关东”到“出关东”的思考
2.人口老龄化严重
第七次人口普查 31省市自治区老龄化程度排名
(60岁以上人口占比%)
25.72
23.38
23.22
23.06
21.87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