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社 戏
鲁迅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
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
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
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
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
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
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解题
钳 撮 偏僻 行辈 照例 欺侮
宽慰 嘱咐 怠慢 礼数 撺掇 凫水
潺潺 踊跃 家眷 皎洁 好歹
qián
cuō
pì
háng
lì
wǔ
wèi
zhǔ fù
dài
shù
cuān duo
fú
chán
yǒng yuè
juàn
jiǎo
dǎi
读一读
棹 楫 倘若 归省 絮叨 竭力 长篙 船橹 朦胧 蕴藻 叉港 松懈 舀水 呵欠 吁气 蹿跳 旺相 桕树 纠葛 装模装样 踱来踱去
zhào
jí
tǎng
xǐng
xù dao
jié
gāo
lǔ
ménglóng
yùn zǎo
chà
xiè
yǎo
hē
xū
cuān
xiàng
读一读
jiù
jiū gé
mú
duó
xǐnɡ
归省
shěnɡ
省心
省
mú
模样、模板模具、模子
模
hònɡ
起哄、一哄而散
hǒnɡ
哄抢、哄堂大笑
哄
mó
模拟、模棱两可
hōnɡ
哄骗
qiáo
翘首、翘楚、连翘
qiào
翘课、翘尾巴
翘
多音字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自失: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弥散:(光线、气体、声音等)向四外扩散。
仙山楼阁:指仙人所居住的仙境。多用于形容奇异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景象等。
词语解释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并根据线索划分结构。
戏前(1—3):写“我”随母亲归省后在平桥村的生活。
戏中(4—30):写 “我”和小伙伴到赵庄去看社戏。
戏后(31—40): 写看社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
整体感知
线索:社戏
盼社戏
看社戏
忆社戏
2.课文围绕“社戏”写了哪几件事?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进行概括。
月夜行船
整体感知
随母归省
伙伴游玩
戏前波折
赵庄看戏
月夜归航
归航偷豆
再谈吃豆
能否单刀直入,就这样写前面的部分:
“一年夏天,我住在姥姥家,正赶上赵庄演戏,于是一天晚上,我就和一群小伙伴驾着船去看戏。”
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
哪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
研读文本—盼社戏
乐土
思考:1.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研读文本—盼社戏
得到优待
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
可以钓虾、放牛
到赵庄去看戏
乐
土
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同时也体现了“我”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我”是公共的客;
大家钓的虾照例是归“我”吃;
研读文本—盼社戏
2.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乐事有什么作用?
①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
②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去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社戏作铺垫,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坐八叔的大船
孩子们不可靠
叫不到船
急的要哭
沉重
高兴
不钓虾
不高兴
少年们讲戏
不开口
双喜打包票
轻松
·人物心情随着小说的情节变化而起伏,有身临其境之感。
·情节一波三折, 扣人心弦。
阅读“戏前波折” (第5-9小节),思考这段情节是如何变化的呢?
研读文本—看社戏
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我们看戏途中的心情 (10-13)
看社戏—夏夜行船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请分析其效果。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
月夜行船—人物描写
拔
磕
退后
上前
架
动作描写——充分描绘出小伙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表现了去看戏的急切愉快的心情。
点
看社戏—夏夜行船
阅读第11—13自然段,这三段主要是什么描写?从哪些感官来写?对表现文章的中心起到什么作用?
描写方式:环境描写(写景)
感官:嗅觉、触觉
视觉、听觉
看社戏—夏夜行船
嗅觉:
触觉: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出的“清香”;
扑面吹来;
视觉:
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渔火;
听觉:
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展示了一幅清新优美的江南水乡月夜图,充满诗情画意;②既暗示行船之快,也衬托“我” 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看社戏—赵庄看戏
戏真的好看吗?
阅读14—21段,讨论:赵庄的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地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但那老生却没翻。
②等了许久都不见想看的“蛇精”和“跳老虎”。
③最怕看“老旦”,他还不停地唱着。
④戏子的脸渐渐有些稀奇了,那五观渐不明显。
⑤小伙伴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来”等。
看社戏—赵庄看戏
赵庄的戏很无趣
看社戏—月夜归航
看社戏回家的路上,主要发生了什么趣事?
“偷”罗汉豆
思考:39段中“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豆是一样的,那“昨夜的豆”到底“好”在哪里?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地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品评“偷豆”是与非:“偷”一般是“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
1.小伙伴们“偷豆”的目的是什么?
2.他们“偷”谁家的豆?
3.他们是怎么样“偷”的?
4.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么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
——“偷”反映了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和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纯洁无私的心。文中的“偷”是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纯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豆好”既是因为是“偷来”的豆,大家一起自己煮的豆,更是因为,这个豆代表着小伙伴的淳朴热情,充满着童真童趣。
小说中描写了那些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你最希望和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做朋友?为什么?
观点争鸣
用“我想和 做朋友,因为 (人物表现),表现出 性格、品质”的句式来回答。用简单生动的语言勾勒人物形象。
人物分析—双喜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聪明)
(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果断)
(聪明、细心)
人物分析—双喜
(4)归航偷豆时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
(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
(考虑事情周到)
(考虑事情周到。)
(做事有始有终)
(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
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
·在这个时候阿发没有考虑自家的豆子有何损失,桂生也没有嫌麻烦,他们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招待好自己的朋友,表现农村小伙伴淳朴无私、憨厚善良的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人物分析—阿发/桂生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桥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友爱热情
动作描写
人物分析—小伙伴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
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2.“请客?——这是应该的。”
3.“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4.“豆可中吃呢?”
5.“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
6.“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
人物的语言描写要有个性化,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等。
六一公公代表热情、豁达朴实、善良厚道的农民形象。
人物分析—六一公公
忆社戏—再谈吃豆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表达了无限怀念之情,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戏
是童年时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标志
说明甜蜜的童年回忆一直珍藏在作者的心里
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忆社戏—再谈吃豆
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表达了无限怀念之情,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最令“我”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和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也是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这种心理让“我”觉得那晚吃的豆是“好豆”,那晚看的戏是“好戏”。作者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深沉而真挚的感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怀念的并不是社戏本身。
他只不过是通过盼社戏、看社戏、想念社戏,来表达平桥村人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及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问题回顾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地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链接原文片段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地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注:即京剧名角谭鑫培)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
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醒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探究思想情感
《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阅读以上这些文字,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资料链接
《社戏》原文开头部分的内容要点:(1)“我”当时在北京,对看戏本无兴趣;(2)第一次在北京看戏,因为人太多,声音嘈杂,且无合适座位,便“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3)第二次在北京因为募捐,看谭叫天的戏,可是到了很晚谭叫天还不出场,只好失
望地离去;(4)反思中国的戏剧,“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不适合剧场观看,只适合在野外观看,远观反而有风致。
在北京两次看戏的挫败经历,使“我”怀念小时候在外祖母家乡所看的“社戏”。虽然过去几十年,但是当时的难忘经历如在眼前。通过“我”在北京看戏和在农村看社戏两种情景、两种感受的对比,表达了“我”对家乡民风、民俗的向往,以及对家乡、乡民和乡村文化的热爱。
这不是单纯写一群天真无邪的少年驾着轻舟看社戏的故事,而是写一个饱经世事沧桑的都市人回忆自己曾经在故乡的小河上驾着轻舟去看社戏的故事。我们会发现故事后站着一个都市成年人,他有着一双忧郁的眼睛,是对过去的念念不忘,也是对当下的耿耿于怀。
本文是成人作者以儿童视角构筑的回忆性叙事小说。两次看京戏都窝窝囊囊心绪极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冷漠疏离得令人窒息。而回忆里,月夜四处弥漫的豆麦、水草的清香,朦胧的月光下婉转、悠扬的笛声,渺如仙境的野外戏台远景,儿童们钓虾、煮豆的欢快场面,构筑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世界。《社戏》以回忆构建起的现实城市和梦想乡村的对比关系,造成了小说时空上的巨大张力和主观心理上的极大反差,把知识分子怀乡的精神和漂泊感烘托了出来。
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文章写于1922年。当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余年,但由于革命不够彻底,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社会混乱。目睹此情此景,鲁迅深有感触。在这期间,鲁迅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可爱的故乡与黑暗的社会的对比,表达自己对光明前景的向往和人与人之间淳朴关系的追求。《社戏》就是其中一篇。
创作背景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二心集》《三闲集》《且介亭杂文》《坟》,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代表作有小说《阿Q正传》等。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
作者简介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四大类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按照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以及微小说,《社戏》就属于短篇小说。
文体知识
主旨点睛
本文叙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同小伙伴们一起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天地中自由欢乐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社
戏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1—3)
去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4—30)
看社戏后的余波
(31—40)
看社戏的波折(4—9)
途中的见闻和感受(10—13)
赵庄看社戏(14—21)
深夜归航(22—30)
表现了作者对少年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课文小结
文本特色
1.景物描写,立体可感
文中描写了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返航这几幅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特色。写景时,作者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除此之外,文章还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这些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抒发感情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在文章中,作者塑造了一群纯朴可爱的农村孩子形象。其中,重点塑造了双喜这一孩子“领袖”的形象,他聪明、富有同情心、考虑周到、办事能力强、具有组织能力。六一公公是乡民形象的代表。他纯朴厚道、热情好客、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文章中既有对群像的刻画,又有对重点人物的描写,这些人物形象传神生动、栩栩如生。
3.语言平实而有情味、生动而有画面感
例如,文中描述小伙伴们之间的关系:“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这是非常平实的语言,告诉读者:小伙伴们生活在偏僻农村,平时交往时礼教让位于亲情、友情,大家生活得和睦、快乐。
同时,课文中有些场景描写得很生动,在写人物活动的场景时,有动作描写,有声音描写,画面感极强。
民 俗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人们创造而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民俗贴近人民生活。生产劳动中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人生的各个阶段也需要用民俗进行规范,如结婚时人们需要用结婚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
民俗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被人们一代代传承;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传播。如发压岁钱的民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
知识链接
京剧是我国全国性的主要剧种之一,清中叶以来,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的徽调、汉调相继进入北京,徽汉合流演变为北京皮黄戏,即京剧。京剧表演融合了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创造了许多程式性动作。演唱时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唱、念、
做、打并重,对各地剧种影响很大。
国粹京剧
积累拓展
京剧的角色可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型,叫作行当。生行,简称“生”,是除了花脸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分为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我们常说的“生、旦、净、末、丑”中的“末”指中年男性角色,在京剧中归于“老生”一类。旦行,简称“旦”,旦角全部为女性,可细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彩旦等。净行,简称“净”,通称花
脸,大多是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人物。
丑行,简称“丑”,是喜剧角色,因在鼻
梁上抹白粉,也叫小花脸。
京剧富有装饰性和夸张性的人物造型——脸谱,是京剧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红忠紫孝,黑正粉老。水白奸邪,油白狂傲。黄狠灰贪,蓝凶绿躁。神佛精灵,金银普照”说的正是京剧脸谱色彩与人物性格的对应关系。
京剧以演历史故事为主,《霸王别姬》《打渔杀家》《三岔口》《群英会》《长坂坡》等都是京剧的传统剧目。
京剧各行当人才辈出,他们对京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著名老生有谭鑫培、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等,
“四大名旦”有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
荀慧生。
1.模仿月夜行船一段(第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写一段景物。
2.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收集一种文化现象的资料,并做好笔记,与同学交流。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