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用“动能定理”解决“多过程”问题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8.3 用“动能定理”解决“多过程”问题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2-21 09:2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学 设 计
课题 用“动能定理”解决“多过程问题” 授课时间 2021年5月28日
地点 大同市口泉中学校 授课人 张欣
内容分析 本课以“游玩方特”为具体情境,体验游乐设施的同时提取出动能定理多过程问题的几个考点,体验建模过程,分模块进行讲解训练,让学生不断熟悉多过程的直线运动中如何使用动能定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两方面的困难:一是使用动能定理选择过程不精准;二是使用过程中合外力做得功可能找的不准确。
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 物理观念:掌握动能的符号、单位和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运动物体的动能。 科学思维:会在情境中提取物理模型,熟练使用动能定理,并分析计算。 科学探究:领会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会用能定理处理单个物体的有关问题。 科学态度与责任:知道动能定理可用于变力做功、曲线运动以及多过程问题的情景,体会生活中的物理之美。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动能定理在多过程问题中的运用。 (2)教学难点:选择列动能定理的初末过程。
教学方法 探究讲练结合
板书设计 用“动能定理”解决“多过程问题” W合=1/2mv2-1/2mv02 练习1的两种方法 练习2的过程 练习3的过程 多过程问题的解决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复习引入 动能:(1)什么叫做动能?(2)动能的表达式是什么? 动能定理:(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叙述动能定理。(2)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功:(1)怎样来进行功的计算?(2)功的表达式(3)摩擦力做功的特点 正功、负功:(1)什么时候物体做正功?(2)什么时候物体做负功? 5、圆周运动:(1)绳子模型最高点临界速度如何求解?如何求解呢? 教师提问,学生完成并回答,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环节二 用例题引出主题 [激流勇进问题引出] 挑两位同学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做法,分别用牛顿第二定律法和动能定理法。 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法和动能定理法的比较引出动能定理法的优势所在。
环节三 [跳楼机问题引出] 将动能定理应用于反复类的直线多过程运动中(练习2) 引导学生得出解题方法,将解题过程展示在黑板上 通过反复类问题将动能定理的用法进一步深化和强化
环节四 同类题目训练(练习3),将刚才的思路重复 让学生用刚才的思路分析变式训练,归纳总结自己的方法。 让学生更加相信这种方法的正确性,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更加深化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环节五 加问学生“若初速度方向改为沿斜面向下又如何求解呢?” 提问学生对于问题的想法,纠错总结 点明动能是标量
环节六 [过山车问题引出] 引出曲线与直线相结合,给学生留白思考,引出下节课的内容。 让学生思考 铺垫下节课的内容
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并用准确的语言归纳 几位同学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 巩固课堂效果,做到堂堂清。
课后反思 本节课经过课后的说课听评课,作者做了以下反思: 优点: 1、建立情境新颖,图形结合吸引学生。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交流。 逻辑主线清晰,习题选择有层次感。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缺点: 1、练习三的挖掘不够深,需要更深层次地让学生练习 2、时间的把握不够精准,可以调整的更合理一些 3、课的结尾可以和课的开头进行呼应,体现出物理的科学态度和责任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