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1 19:3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
导入
那天是个半阴的天气
你死后我第一次访你
我在你的墓边竖了一株小小的花草
但,并不是用以招吊你的亡魂
只说一声,久违
我们踏着墓畔的小草
听着附近石匠钻刻着墓石
或是碑文的声音
那一刻,胸中的肺叶跳跃起来
我哭着你,不是哭你,而是哭着正义
你的死,总觉得是带走了正义
虽然正义并不能被人带去
——萧红《拜墓诗》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引导学生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细腻的语言,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3.引导学生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精神品质,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重点字词
咳(ké)嗽 轻捷(jié) 虹(hóng)口
嘱(zhǔ)咐 调羹(gēng) 绞(jiǎo)肉
筷(kuài)子 天津(jīn) 薪(xīn)金
深恶(wù)痛绝 揩(kāi)桌子 油腻(nì)
悠(yōu)然 寂(jì)静 阖(hé)眼睛
玻(bō)璃 白萨(sà)萨 烧瓷(cí)
抹(mǒ)杀 疙(gē)瘩 枕(zhěn)头
多音字
劲:jìn (起劲)
jìnɡ (强劲)
抹:mǒ (抹杀)
mā (抹布)
便:biàn(方便)
pián(便宜)
恶:è (罪恶)
wù(深恶痛绝)
词语解释
弄堂:巷;弄。上海和江浙地区特有的民居形式,由连排的老房子(包括石库门)构成。
明朗:明显;清晰。
安顿:安稳。
些微:轻微。
草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
不济:不好;不顶用。
校对: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
悠然:悠闲的样子。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
作者
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
原名张迺莹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代表作:《生死场》(成名作)《呼兰河传》等
萧红
(1911-1942)
背影资料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好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做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1936年,鲁迅去世,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等名篇佳作。
鲁迅与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颂。在许多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真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
由于作者萧红与鲁迅之间有直接的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具有文学性。
整体感知
1.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细节来描写鲁迅先生?(最少写出5个)
(1)笑声明朗;
(2)走路轻捷;
(3)嘱咐坐车;
(4)调侃玩笑;
(5)读青年人的来信;
(6)接待客人,感染快乐;
(7)工作通宵达旦等。
2,鲁迅先生对青年人写信字迹潦草深恶痛疾,他还是认真对待每一封信,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他虽然痛恨青年人不良的行为、习惯,却对他们怀有热切的希望,同时也说明了他具有宽容、无私、关爱青年人的品质。
3,作者不厌其烦地把鲁迅先生陪客的时间一一写出来的原因是什么?
强调会客时间之长、客人之多,表现鲁迅先生不知疲倦、耐心细致,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
4、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大量细致地记叙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有以下几个好处:
1.更真实。伟人也像凡人一样会生病,会害怕,也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这就给了读者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2.更直观。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而这些都不是通过作者的抽象说教中来的。
3.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基本上都是白描,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尤其是写到鲁迅生病之后的各个细节,写到海婴的“明朝会”,看似完全平静的叙述,无一“悲”字,但悲剧色彩流溢其间,读来令人心酸。
4.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叙,可以引起读者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5.更有表现力。也就是所谓以小见大的写法的最大的妙处。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5、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
写他们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但由于三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作用也不一样。
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例如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的深刻的情感,尤其是“悲”感。
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而且,海婴的无知、无忌,也与大人的内心的担忧形成对比。
写许广平,是更典型的侧面烘托。例如,鲁迅病危时,她“很镇静,没有紊乱的神色”,虽然也曾“当着人哭过一次”,但“该做什么,人是做什么”,她的坚强,有力地衬托出鲁迅的坚强。
语言分析
1,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用朴素的动作描写,把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特征
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充分表现了出来。
2,外边下着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
环境描写,写出了当时的天气情况;“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表明夜已深,大家都休息了。
3,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
三个“不”,三种否定,表明了鲁迅先生的休息方式与众不同,不同于一般人的休息方式。
人物形象分析
读了课文后,你觉得鲁迅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豁达随和、幽默、宽厚仁爱、倔强、关爱他人、待友全心全意
主题思想
这篇回忆性文章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神情姿态、待人接物、生活琐事、工作习惯等细节的描述,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与人们眼中不同的,更和蔼、更随和、更真实的鲁迅形象,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课堂小结
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了解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通过萧红的回忆,一个生活化的鲁迅展现在我们面前。他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的饮食,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补充材料:识记——鲁迅名言
诗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题)
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无题)
5.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无题)
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答客诮)
7.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题三义塔)
8.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评《史记》)
9、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鲁迅·悼杨铨)
作业
本课对应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