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复习课
(共一课时)
①所 欲 有 甚 于 生 者 (划一处)
②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划两处)
③呼 尔 而 与 之,行 道 之 人 弗 受 (划两处)
④乡 为 身 死 而 不 受,今 为 宫 室 之 美 为 之(划四处
⑤今 为 所 识 穷 乏 者 得 我 而 为 之(划两处)
⑥万 钟 则 不 辩 礼 义 而 受 之 (划两处)
⑦是 亦 不 可 以 已 乎 (划一处)
读准停顿
/
/
/
/
/
/
/
/
/
/
/
/
/
/
背诵课文
要求 (准确 熟练)
默写检测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_____;
死亦我所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故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人皆有之, 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行道之人弗受; __________,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故不为苟得也
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
贤者能勿丧耳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重点实词
(1)二者不可得兼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4)所欲有甚于生者
(5)故不为苟得也
(6)死亦我所恶
得兼:同时得到
祸患,灾难
假如,假使
更重要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讨厌,憎恨。
重点实词
(7)此之谓失其本心
(8)是亦不可以已乎
(9)蹴尔而与之
(10)妻妾之奉
(11)生,亦我所欲也
(12)故不为苟得也
(13)贤者能勿丧耳
(1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停止,放弃
踩踏
侍奉
想要
所以
丧失
优厚的俸禄
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乡为身死而不受
“辟”同“避”,躲避
“辩”同“辨”,辨别
“得”同“德”,感恩、感激
“乡”同“向”,从前
古今异义
(1)一豆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豆子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计时器具
(3)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古代的一种量器
益处
一词多义
(1)与: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②呼尔而与之
(2)而:
①蹴尔而与之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
①是亦不可以已乎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通“欤”,语气词
给予
连接,表修饰
转折连词,却
比
对于,对
与“故”连用,表示因此
这种做法,代指文中不顾礼义接受万钟的行为。
代词,代指生存的办法
一词多义
(5)为: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6)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蹴尔而与之
为了
做,接受
主谓间助词,不译
代词,他
句子翻译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吆喝着给他吃,走在路上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
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课文内容理解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如: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
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成语
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舍生取义
练习:
1.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故不为苟得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万钟于我何加焉 因使唐雎使于秦
C.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D.生,亦我所欲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翻译下列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D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
练习:
3.第①段画线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
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的话回答)
4.第②段作者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义”比“生”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或者“‘不辩礼义’接受‘万钟’”)”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__________________”的告诫。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是亦不可以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