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中考考场作文如何点题
作文中点题是考场作文避免偏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即便是内容有些偏差,但只要点题点得好,也能达到一种扶正的效果。
【什么是点题】
点题,就是用扼要的话把文章标题的意思解释出来。拿中学生作文来说,就是简明扼要地点明文章题旨。此外,这个“题”也是指文章的话题,点题的意图在于表明:自己的作文一直在话题范围之内,没有跑题。
点题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点明全文中心,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掌握中心,抓住重点,提高阅读效率;
②使中心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升华主题,有时着墨不多的几个词句,就能使读者豁然开朗,使文章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升华。
1、语文教育家何永康教授说,考试作文主题要很鲜明,要有“点睛之笔”,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一看就明白,让精神高度集中的疲乏的阅卷老师匆匆看一遍,就能迅速抓住中心,留下较深的印象。
2、一位中考语文阅卷老师也曾说:“有时一个关键词,一个关键性的句子,就能救活一篇考试文章。”这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往往就是指点题的词句。
3、还有一位老师说:“初中生写考试作文,得把老师当成没有耐心的傻子,担心他看不懂,把主题多亮出来几次。”这就需要考生学会点题。
点题,是挽救离题文的“救命稻草”;
点题,对于写作水平一般的同学,是获取“保险”分的法宝;
点题,对于写作水平较高的同学,是获取高分的妙招。
【怎么点题】
1. “明”点:一般在文章开头或结尾。即紧扣标题,直接说明、解释标题的含义
如作文《亲情是一首歌》,结尾用一句“亲情是一首爱的赞歌,从小到大,父母陪着我们吟唱”来点明题旨,使文章中心更清晰明了。
如一篇话题为“让”的中考满分作文《一种向上的姿态》,其开头一段是这样写的:“‘让’顾名思义。就是‘退让’的意思,然而右边这个‘上’却告诉我们,‘让’,其实也是一种向上的姿态。”这里考生先指出了“让”的一般含义——“退让”.然后一转,用说文解字的方法,对“让”字作了巧妙的解释,揭示了“让”的积极意义——“让’.其实也是一种向上的姿态”。这个解释就揭示出了标题的含义,同时亮出了文章的中心。
2. “暗”点:用比较含蓄的描写、抒情等方式,点出文题蕴含的深意,加强文章与标题之间的联系。
如作文《微笑,一把神奇的钥匙》在行文中写自己为即将到来的考试而紧张茫然,遇到邻居大爷打招呼,大爷微笑着说“别慌,你能行嘞!”接着她用一段描写来点题:
“冬日的阳光淡淡的,却也让人感觉暖暖的,四周的景物也明媚了许多。我不由嘴角上扬,心中滋生出一种莫名的力量。
从表达方式上看,有抒情点题、议论点题、总领句点题、描写点题。即在文章中,通过穿插适当的抒情句、议论句、总领句、哲理句、描写句等方式点题。当然。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在行文中间点题。
【在文中哪几个位置点题】
1.题记点题
作文题目之下、正文之前的一段简练的文字。题记语言一般既简洁又精美,富有意蕴,情味绵长。题记也能展示作品主要内容,揭示作品思想内涵,具有开宗明旨的效果。所以,如果能写一句恰当的题记,便能让阅卷老师对文章的主题一目了然,给人“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感。
如作文《亲情是一首歌》的题记:“亲情如歌,任花开花落,爱是不变的旋律。”点明“亲情之爱”的题旨,为全文奠定了美好的抒情基调。
2.开篇点题无论哪种体裁的作文,好的开头,都应该落笔如题,既要紧扣标题,又要引人入胜,使阅卷老师一下就能抓住中心。这种开篇点题的方式,大部分同学在老师的反复敲打下,运用得比较熟练。比如作文《友情伴我成长》,开篇点题:“以前,我是个非常内向、胆小的孩子,直到一份诚挚热忱的友情改变了我,
我在友情的陪伴中得到成长。”
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就是在文首点题:“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3.篇中点题
即行文过程中,在一些段落的开头、中间或结尾用重复的语句与小标题反复点题,从而达到贯穿全文、突出中心的目的。
(1)拟写小标题点题
这种形式很多同学都会运用,比如《亲情是一首歌》中用了三个小标题:“亲情如歌,吟唱着母爱的细腻”;“亲情如歌,吟唱着父爱的深沉”;“亲情如歌,吟唱着家庭的幸福”;这三个小标题,既统领着自己的段落,也在一层层凸显着文章主题。
(2)在行文关键处、醒目处点题在行文中每个层次的开头或结尾处,适当地来上几个点题的句子,就能不断凸显行文和文题的关系,起到突出主旨的作用,同时也是在不断提醒阅卷老师:看,我是紧扣文题写作文的,我在点题!
比如作文《别担心,我可以的》,写国庆假期中,爸妈有事到外地去几天,将照顾奶奶的任务交给了“我”,然后选了三件事情来表现“我可以的”,她在每件事前写了一句话来点题,非常醒目:“你叫我多做家务,莫懒惰,我记下了,别担心,我可以的”……“你叫我心系学习,莫松懈,我记下了,别担心,我可以的”……“你叫我欣悦奶奶,莫无趣,我记下了,别担心,我可以的”……
点题句独立成段,统领每一层的内容,也与主题遥相呼应,使文章既结构清晰,主旨不断呈现,深化,效果不是一般的好。
命题作文《别担心,我可以的》,我们要审清题目,须得先扩充题目:谁别担心?为谁的什么情况而担心?哪些地方能表现我可以的?以上题为例,我们来试着梳理其中的几组因果关系:①因为 ,所以某人担心 (会引发什么后果);②因为 (有哪些事例、场景、细节证明),所以“我可以的”,所以不必担心。
(3)在叙述和描写中“切”题
以《别担心,我可以的》为例,在写三个事例的时候,我们可以稍作一些修改,使叙述和描写更加切题:
原文 修改文
你叫我心系学习,莫松懈,我记下了,别担心,我可以的。休息日,早上六点半,铃声响起,这是你给我定的闹铃。爬起来拎起课本,开始晨读。“丙辰中秋,欢饮达旦……”读起来,慢慢静了心,凝了神,进入到东坡的那片月光中去。背完诗词,再背英语……九点钟,做完家务,开始攻克数学难题。短暂的午休后,克服想看电视的欲望,继续做剩下的物理化学历史作业。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书桌上,风儿轻悄悄地吹进来,似要与我为伴。 你叫我心系学习,莫松懈,我记下了,别担心,我可以的。休息日,早上六点半,闹铃响起,妈妈,你是不是担心我偷懒?放心,我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爬起来拎起课本,开始晨读。“丙辰中秋,欢饮达旦……”读起来,慢慢静了心,凝了神,领略东坡的那片月光。九点钟,做完家务,开始攻克数学难题。妈妈,你是否又在担心我的自制力不够?想到要向你证明我可以把自己照顾得很好,我克服想看电视的欲望,继续做物理化学历史作业。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书桌上,风儿轻悄悄地吹进来,似要与我为伴。
4.篇末点题
开头是作文的重头戏,结尾也是阅卷老师重点关注的,所以,结尾要显“题”,要写出画龙点睛的那一笔。或变换方式,照应开头;或呼应题目,拓展深化;或点明题旨。
《别担心,我可以的》这篇作文,作者以和姐姐的对话来开头,结尾仍然回到打电话上,且都点出了题意,不仅新颖、富有生活气息,更突出了文章主旨。(开头)姐姐大学开学走之前对我说:“我这一开学,可能就没人给你刷鞋、洗衣服、讲题了啊,你得懂事,多替妈妈分担些,学习上要独立,遇到什么杂乱的事别发牢骚……”“知道了姐,你别担心了,我可以努力做好的,会好好继承你的优良作风……”(结尾)“喂,姐啊,又打电话?”“嗯,刚下课,这一周怎么样?”“姐,你就别担心了,我可以像你一样学着变得优秀,不信你听我汇报啊……”如果是前面正文写作出现一些失误,比如很少提到文题甚至有偏题的嫌疑,那文章结尾处的亡羊补“题”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要通过点题使文章题旨鲜明起来,把要跑偏的方向重新矫正过来。
如《用奉献雕琢心中的天使》一文的结尾:
“雕琢心中的天使.不一定要惊天动地的壮举;雕琢心中的天使,不一定要轰轰烈烈的誓言;雕琢心中的天使,不一定要亘古不变的守候。让我们用奉献雕琢心中的天使,让奉献将我们自己雕琢成最美的天使。”
作者以一连串排比句收束全文.强调了雕琢心中的天使最重要的是奉献精神,结尾酣畅淋漓,干净利落,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意图。
【点题要注意】
不要乱点题,也不能滥点题,不宜过多,一篇文章中设计三到五处点题就好,否则,就会弄巧成拙。
活力四射的初三岁月
1、白驹过隙的一瞬,我抬起头,感觉到岁月正随风吹散,不禁掩面叹息,内心漾起的是一丝欣喜和怀恋。活力四射的初三岁月,青春律动的我们挥汗如雨,只为灿烂在六月。那段岁月是美妙的——
2、课上,我们凭借着青春的活力与大胆.与数学老师切磋争辩着一道拓展题,那声音此起彼伏,如跌宕震撼的《生命交响曲》一般,连老师最后都大为惊叹:“后生可畏啊!”
3、图书馆里,我们欣赏巴尔扎克,品味余秋雨,笑谈塞万提斯……用活力去感受文学.去点燃自己爱文学的心灵。
4、活力的岁月永远没有完结,活力的岁月永远不知失败。
5、体育课上,男生们挥汗如雨,女生们在骄阳下以最热烈的欢呼为同伴加油。我.也是男生中的一员,传球、空投,有时也会落空,有时也会失败。但我知道:哪儿跌倒,哪儿爬起来!
6、课后,我们风趣调侃;回家,我们惜时如金;路上,我们嬉笑成群。充满活力的岁月我们可以苦读至凌晨,充满活力的岁月我们可以在烈日下打球,充满活力的岁月我们可以与老师、同学们成为知心的朋友,充满活力的岁月我们有自信相伴!
7、而今的岁月正值初三进入尾声,大家免不了有些消沉,为与朋友的分离而苦闷,为和老师的离别而不舍,又为有过初三的那种甜蜜与苦痛的回忆而充实着。别了,充满活力的初三岁月,我将永远珍藏你。
(1)用横线画出本文点题的句子。
(2)文章主体部分是怎样点题的
(3)试分析作者在文中点题的技巧。
(1)文中点题的句子有:
第一段“活力四射的初三岁月,青春律动的我们挥汗如雨.只为灿烂在六月”;
第三段“用活力去感受文学.去点燃自己爱文学的心灵”;第四段“活力的岁月永远没有完结,活力的岁月永远不知失败”:
第六段“充满活力的岁月我们可以苦读至凌晨,充满活力的岁月我们可以在烈日下打球.充满活力的岁月我们可以与老师、同学们成为知心的朋友.充满活力的岁月我们有自信相伴”;
第七段“别了,充满活力的初三岁月.我将永远珍藏你”。
(2)文章第一自然段用破折号引出了文章的主体内容。主体部分.写课上“我们凭借着青春的活力与大胆,与数学老师切磋争辩着一道拓展题”,写图书馆“用活力去感受文学”.用的是段中点题的方法,即先点题后叙事,或先叙事后点题;第四段是一个议论段,直接扣题,也起到过渡作用:第六自然段作者更连用四个以“充满活力的岁月”开头的句子叙述初三生活的片段.以此扣住题目。
(3)本文采用通篇点题的方法,使文章主题突出。从选材来说,文章选材广泛,几乎囊括了中学生生活的全部,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生活,从学生到教师,选材广泛而多,但又处处闪现学生涌动着的活力。作者处理材料有条不紊,详写略写配合,多而又有重点。在短短数百字中选取几个镜头来做抒情或描写.实为明智之举。更重要的是,作者懂得点题的要义.在开篇、主体、结尾部分.时时处处用明确的文字点题,使众多的材料统一在一个主题之下.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一次不寻常的考试
事件
一个
与众不同的,特殊的
本义——学习中的考试
指代义——生活中的考试
“考试”
谁出的题,做题的人是谁?什么题什么考验(体现与众不同)
考试的过程经历进行叙述描写,答案是什么也要有所交代
人物事件
过程详写
点题的关键词,作为文章线索,要至少出现3-5次(点题)
中心思想
领悟什么,表达什么,感受什么,体现什么
赞美什么。。。
练习开头点题
考试,本应该是纸和笔的事情,但那 次,也就是最刻骨铭心的考试,却不是纸 与笔的事情。
一次不寻常的考试
考试也是可以不用纸笔的。那次考 试,是一次难忘的考试,也是证明我勇气和胆量的考试
一次不寻常的考试
考试,本应该是纸和笔的事情,但那 次,也就是最刻骨铭心的考试,却不是纸 与笔的事情。
那天,就快要放学了。我看了看表, 又看了看门外,没有发现爸爸的踪影。我 有点生气,不过仔细想想爸爸肯定会来接 我的,只是没露面而已。可是我猜错了, 我在门外等了10分钟还没见爸爸。那是是 冬天,天气很冷,在这10分钟里,我都要 快冻僵了。我生气地想:哼,不等他了, 我自己回家,等一下他来了,也让他尝尝 挨冻的滋味。于是我生气得走了。
才走一点点路,我突然想起万一我忘 记了回家的路怎么办,我真恨自己的冲 动。唉,只能走了,大不了不行我再原路 返回。于是我有壮着胆子出发了。突然, 我看见一个人影在跟踪我。我走快,他也 走快;我走慢,他也走慢。我心里咯噔了 一下:怎么办会不会是坏人?怎么办?原 路返回?不行,万一被他抓到怎么办?我 只好硬着头皮出发了。当我又看见那个人 影的时候,我再也忍不住了,一下子瘫在 了地上,双腿发软,再也走不动了。咦? 这好像是家。我仔细认了一下,终于认出 了这是家。我马上起来,推门而进。
我进去了之后,吓了一跳:爸爸在笑 眯眯地站在门口。我看见爸爸,气又不打 一处来,我连忙问他:“你怎么不来接 我?”“这次你自己回来应该是100分。”爸 爸的话令我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爸 爸仔细地向我说明了他的计划,现在我终 于知道了那个人影原来是爸爸。听见这个 答案,我满意的笑了。
考试也是可以不用纸笔的。那次考 试,是一次难忘的考试,也是证明我勇气和胆量的考试!
雪地里的脚印
雪还在下,不知疲倦地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疲倦”一词体现出雪已经下了很久。)
院子里一串串脚印再一次被雪覆盖了,雪地里的欢歌笑语似乎还响彻耳边。(开门见山,引出“雪地里的脚印”,扣合题目,引起下文。)
看着雪花飞舞,我眼前又一次出现那张熟悉的面孔,她在对我笑!我真的好想我亲爱的姐姐!(紧扣主题,借“雪”睹物思人,直抒对姐姐的思念之情。)
“哎呀!你怎么那么笨呀!”每次我毛手毛脚地将她给的东西弄丢,或是手忙脚乱地做着妈妈交代的事,姐姐便说我“笨”。可我每次都不会生气,相反更加喜欢黏着她,因为我知道她是最疼我的。她总是让着我,家里有好吃的,也总是先让我吃个够,她的眼里总是流露着对我的爱怜。别人很是羡慕我们姐弟俩的感情。
冬天的夜里,我睡不着,就耍起大少爷脾气,屋里屋外地乱跑。姐姐就半拖半抱地拽我上炕,给我讲故事,和我玩过家家。顽皮的我还是觉得不过瘾,姐姐就拉上我,到院子里,到雪地里团雪球,一个又一个。两个人玩得不亦乐乎,丝毫不觉得冬天夜晚的寒冷。我在雪地里跑,姐姐便在我身后追,雪地里留下一串又一串快乐的脚印……玩够了,姐姐便哄着我,拖我进屋,又讲起另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渔夫,在打鱼时捞到一颗珍珠。可是珍珠上有一些斑点,于是,他就剥呀剥呀……”
就这样,我才肯进入梦乡。
不知不觉,冬天过去了,春姑娘款步而来。(运用拟人的修辞,语言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
有一天,爸爸忽然说,姐姐要走了,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我和爸爸送她到火车站,姐姐在前,我在后。爸爸和两个陌生的一男一女在说着什么。
那是初春时节,天气还很冷,厚厚的积雪还未消融。我又吵闹着要姐姐给我团雪球,姐姐就团了一个大雪球送给我。我捧着跑,姐姐喊:“别摔着!”我回头时,脚印还是一串又一串的,却不知为何显得有些孤单。(再次提到“脚印”,并为下文姐姐再也不会回来了埋下伏笔。)
“姐姐,你来呀!”可是,姐姐却被那两个陌生的叔叔阿姨牵着要进站了!她哭了,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哭,只是见姐姐哭,我也哭。
“弟,等姐回来给你买一大堆好吃的,姐还给你讲故事,还给你团雪球……拉钩。”(用语平淡,“拉钩”一词,更易与读者拉近距离,产生情感共鸣。)姐姐的身影就在雪花中远去了,直到进了站。
时隔多年了,今天天空中又飘起了雪,我问爸爸:
“姐姐呢?她什么时候回来?”
“她不回来了。”
“为什么?”我一下子愣住了。(“愣”字体现出了此时的“我”很惊慌。)
爸爸终于向我讲起了一个故事:姐姐并不是我的亲姐姐,是南方的一个小姑娘,那年她随父母出来打工,在途中与父母走散了,是好心的爸爸收留了她,我就有了一个好姐姐。
“后来呢?”
“你记得吗?那年在车站,接她的人就是她的爸爸妈妈,她回家了。”
雪中的我又一次记起姐姐,我一个人在雪地里跑,身后是一串又一串孤独的脚印。(结尾点题,再次提到“脚印”,使文章流露出的情感耐人寻味,久久不能散去。)
——姐,你会回来,是吗?你没有忘记我们的约定,是吗?
本篇文章选材真实,主题鲜明。文章记叙的是作者和姐姐真实的回忆,平淡的语言中流露出一股感人肺腑的真情,特别是第二自然段“雪地里的欢歌笑语似乎还响彻耳边”,能够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当时心里是多么想再次见到姐姐。并且文章多次点题,每当看到漫天飞雪就睹物思人。文章情节起伏,浓浓的姐弟情自然流露。
2021年上海市中考作文
24.《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有意思”有这样一种解释:有意义,耐人寻味。生活中的人、事、物,大多如此。
请以“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不得抄袭。
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老家临山,一年四季的茶叶都是姥姥去摘的。尽管她因为年纪大腿脚不方便,上山时总是一瘸一跛的。曾想过劝她别去了,但是看到她采茶时绽放的眉眼,我也没说什么。她也依旧上山摘茶叶,年年如是,她对茶叶似乎有一种执着和热爱。看上去有意思。
直到有年春初,我陪着她上山摘茶叶。清晨的山间有薄薄的雾气,仿佛给山间盖上了一件薄衣,空气格外的清新。我俩一前一后,她在前面缓缓走着,我在后面不紧不慢地跟着。让人没料到的是,半路上竟下起了雪。我原以为她会原路返回,可并没有如此,她还是那样深一脚浅一脚地踏在雪上,走在山间。
那天山间陡降一场雪,我望着她与茶树相对而笑,她与茶树像是认识了好多年的朋友,我的心为之有了深深的触动……
我学着姥姥的模样,微微弯腰仔细挑拣着茶叶,我突然想起姥姥之前和我说过她和她的母亲上山采茶的事,我的思绪追溯回了那段时光,一代代的采茶人,一次次弯腰在众多茶叶中挑拣着。
姥姥说,摘茶叶这件事,似乎比看上去的劳累更有意思,它负载着茶文化的传承与祖辈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回来之后,轮到我泡茶了,我以前一直以为这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学着姥姥将茶叶放进水盆中洗干净。经过一系列的工序后,将茶叶放到漏斗中,过滤几遍后,向瓶中灌入热水,杯中的茶叶沉沉浮浮,像泛舟遇上了波澜,跌宕起伏,渐渐又回归平静。慢慢地,茶叶舒展开身子,绿色愈加分明,一圈一圈晕染开来。这时的我,心好像也从浮躁归为平静。
如今,一有空闲,我就会陪姥姥去山上采茶、喝茶,尤其是在喝茶的时候,当那温热的茶香淌过我的舌尖,竟在我舌尖绽开一春的花叶。我抬头,对上姥姥的眉眼,她莞尔着……
茶,远远比看上去的更有意思,它承载着文化,传递着祖辈对土地的热爱,又净化着家乡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