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羊流二中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下列有关人类起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环境影响了森林古猿的进化
B. 人类起源于生理特征与现代人最接近的类人猿
C. 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
D. 古人类用火把食物烤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促进了脑的发育
在东非大裂谷地区,导致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的直接原因是( )
A. 地面食物丰富 B. 扩大生活范围 C. 树上天敌增加 D. 森林大量消失
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 )
A. 直立行走 B. 大脑发达 C. 使用工具 D. 使用语言
下列关于人的生殖和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卵巢是女性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
②睾丸是男性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精子
③新生儿的诞生是新生命的开始
④睾丸和卵巢都能分泌性激素
⑤人的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内进行
⑥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
A. ①③④⑤⑥ B. ①②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⑤⑥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科学认识生理现象,正确面对心理变化,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增长知识才干,成为有用之人。晓星同学在课堂上提出了以下观点,你赞同的是( )
①青春期男孩遗精和女孩月经都与激素有关
②青春期对异性产生依恋是正常的心理变化
③应向成年人学习沉迷恋爱、吸烟、喝酒等行为,为踏入社会做准备
④专注于学习,不看不健康的书籍和音像制品
⑤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培养高尚情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⑤
青春期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下列有关青春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身高突增且体形开始发生变化
B. “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与之相关的器官和物质是卵巢和雌性激素
C. 女生月经期抵抗力弱,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和保暖,避免剧烈运动
D. 青少年容易出现敏感、逆反等心理问题,无需自我调整,青春就要任性
关于“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应选取易燃烧食物测定 B. 设置重复实验取平均值
C. 能量测定值等于实际值 D. 燃烧掉的物质是有机物
我国政府启动的“酱油补铁工程”是继食盐加碘后实施的又一项全民营养工程,“补铁”和“加碘”分别可以预防( )
A. 缺铁性贫血、地方性甲状腺肿 B. 夜盲症、坏血病
C. 脚气病、佝偻病 D. 呆小症、肢端肥大症
当患者不能正常进食时,往往依靠静脉滴注葡萄糖溶液维持生命。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 )
A. 人生病时,喜欢喝葡萄糖 B. 葡萄糖是组成组织细胞的有机物
C. 葡萄糖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D. 有助于患者快速的修复受损细胞
小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都是由小肠吸收的
B.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C. 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除胆汁外,都含有消化酶
D. 小肠绒毛壁和其内的毛细血管很薄,由一层细胞构成
下列关于食物的营养成分和消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糖类、脂肪、蛋白质是细胞的构成物质,而且都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 大肠内壁只有皱襞没有绒毛,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不起作用
C. 胃液和肠液都能参与牛奶的消化
D. 细细咀嚼米饭会觉得有甜味,是因为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
下列关于消化与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结构,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B. 肝炎患者怕吃油腻的食物是由于胆汁分泌不足影响了脂肪的消化
C. 小肠内的消化液只有肠液
D. 水分、无机盐、淀粉和蛋白质等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够被吸收
关于如图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①分泌的消化液含有消化脂肪的酶
B. ②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C. ③分泌的消化液含有多种消化酶
D. ④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下列关于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日三餐中,对谷类、薯类摄入量最多,对油、盐类摄入最少
B. 食品添加剂会危害人体健康,应严禁使用
C. 每日三餐以果蔬为主食,既可控制体重又不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D. 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无农药、无肥料条件下种植、养殖的蔬菜、家禽
学生的一日三餐应为身体供应的热量的比例最好是( )
A. 早:中:晚=3:4:3 B. 早:中:晚=1:6:3
C. 早:中:晚=2:6:2 D. 早:中:晚=4:3:3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0分)
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地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图一为人类进化历程,图二是人与现代类人猿黑猩猩的结构特征比较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将图一中人类进化各阶段按正确的顺序排列 ______(填序号)。
(2)从图一中所示的人类进化的历程中可知[______]______是人类的祖先。在此阶段之前,自然环境曾发生过对人类起源有重大影响的变化,这一变化是 ______。
(3)人猿分界的标志是 ______。
(4)图二中表示人的结构的是 ______(填字母)。
(5)由图二可以看出,黑猩猩的头骨与人的头骨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是人的 ______大,黑猩猩的颌骨突出。
(6)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形态相似,它们也能用“手”灵巧地拿起东西,大脑比较发达,能表现出喜、怒、哀、乐等表情,还能模仿一些人的行为,这说明什么?______。
观察如图概念图,思考“我从哪里来?”及“人类从哪里来?”的相关问题,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上看,现代类人猿和现代人类有共同的原始祖先,由于 ______大量消失,一部分不得不下地生活,经过若干万年的进化,先进化成为古人类,再随着制造工具越来越复杂,并且能够用火,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 ______,从而进化成为现代人类。
(2)图中B是 ______,它在 ______中产生,并在此分裂分化形成 ______,然后移入母体的 ______中,继续生长和发育。
如图所示为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如图1表示人生殖的部分过程,图2表示胎儿发育的场所。请分析回答:
(1)人体生命发育的起点是______,是由[______]产生的卵细胞与睾丸产生的______在[______]______结合形成的。
(2)胚胎发育的场所是______,在此通过脐带和[______]______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并排出废物。
(3)进入青春期后,男性女性的第二性征出现,这是由______造成的。
三、识图作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图1是中国居民的“平衡膳食宝塔”,图2是消化系统模式图,图3是小肠壁纵切图,请据图回答:
(1)图1中最底层(E层)食物所含的营养物质主要是______,该营养物质在图2消化道的______内被消化(填代号)。
(2)某学生因偏食出现牙龈出血等症状,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建议该学生多摄入图1中______层食物(填代号)。
(3)“学生饮用牛奶”有利于中小学生的生长和发育,主要是因为牛奶中的______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4)图2中,[______]______分泌的______不含有消化酶,但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
(5)图3中,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______]______,其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使小肠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小肠绒毛腔内含有丰富的[______]______,该管壁及绒毛壁都只有一层扁平的______构成,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内的消化”时,进行了以下实验,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1 2 3
馒头碎屑或馒头块 碎屑适量、搅拌 碎屑适量、搅拌 馒头块适量、不搅拌
清水或唾液 2mL唾液 A 2mL唾液
振荡后保温 37℃水浴中保持10分钟
加入碘液 2滴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 ______。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 ______两支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实验结果是 ______号试管不变蓝,另外两支试管都变蓝。根据实验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4)有的同学提出“除以上三支管外,还要设置第四支试管,放入馒头块与清水不搅拌,其他处理均相同”,你认为这样设置 ______(填“有”或“没有”)必要。
(5)淀粉在口腔中被分解为 ______,所以咀嚼馒头时能感觉到甜味。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在整个进化过程中,是环境对森林古猿进行了选择,决定了森林古猿的进化方向,A正确;
B、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B错误;
C、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关于人类起源的见解仍不统一。但是目前为止多数科学家认同的看法是:非洲大陆曾发生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形成剧烈的东非大裂谷,使得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到陆地生活,根据现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在非洲的发现,可以说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因此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C正确;
D、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的能力,提高了工具的效能。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用火烧烤食物,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达。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大脑中主管语言的区域的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是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D正确。
故选:B。
(1)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森林大量消失,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上肢慢慢解放出来,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
(2)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
(3)用火烧烤食物,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达。
(4)人类起源森林古猿,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最关键的是直立行走。
解此题的关键理解掌握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2.【答案】D
【解析】解:在东非大裂谷地区,导致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的直接原因是森林大量消失
故选:D。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中,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能直立行走,明确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是直立人。
3.【答案】A
【解析】解: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学会用火。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所以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能否直立行走。
故选:A。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进化中最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直立行走,解答时可以从人类进化的过程、直立行走的意义等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4.【答案】B
【解析】
【解答】
①卵巢是女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②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都是生殖细胞。④睾丸和卵巢都能分泌性激素。精子进入阴道,缓缓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⑥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所以受精卵的形成部位在输卵管。⑤子宫是胚胎、胎儿发育的场所。故①②④⑤⑥正确。
③受精卵的形成是新生命的开始,故③错误。
故选:B。
【分析】
男性的生殖系统包括精囊,输精管,睾丸,阴茎等;女性的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人生长发育的特点。
5.【答案】B
【解析】解:青春期的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次性发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①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至成熟,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重量都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孩出现遗精是没有周期的;②进入青春期后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是正常的心理变化;④专注于学习,不看不健康的书籍和音像制品,⑤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培养高尚情操。③应向成年人学习沉迷恋爱、吸烟、喝酒等行为,为踏入社会做准备,应予禁止。
故选:B。
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性发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青春期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男孩开始身高突增晚于女孩。
只要熟练掌握了青春期性发育的主要特点,即可作出正确的选择。
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青春期发育的特点及卫生保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和发育的黄金时期,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解答】
A.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且体形开始发生变化,A正确。
B.“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与这种变化直接相关的器官和物质是卵巢和雌性激素。卵巢是分泌雌激素的重要器官,而雌激素促使女性第二性征的出现,B正确。
C.女生月经期抵抗力弱,要注意清洁和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并且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C正确。
D.青少年容易出现敏感、逆反等心理问题,要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整,为自己的健康成长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D错误。
故选D。
7.【答案】C
【解析】解:A、通过测量食物燃烧放出的热能来测定食物中能量的多少,选用的食物应该是容易燃烧的。如花生种子等,A正确;
B、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然后取平均值,B正确;
C、食物燃烧时,有机物内储存的能量会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这些释放的能量能被水吸收,水在加热时吸收这些热量后水温会升高,通过测量水升高的温度,就可以推算出被燃烧的食物中含有多少的能量,食物燃烧时散失的热量影响实验结果,实验所测得的花生能量低于花生实际所含能量,C错误;
D、有机物能燃烧,无机物不能燃烧。因此食物中能够燃烧的物质是有机物(或糖类、脂肪、蛋白质),燃烧后留下的灰烬不能燃烧是无机盐,D正确。
故选:C。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测量食物中的能量我们一般用燃烧的方法来测定。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测量食物中的能量和原理。
8.【答案】A
【解析】解:A、“补铁”和“加碘”分别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地方性甲状腺肿大,A正确。
B、缺维生素A会患夜盲症,维生素C可预防坏血病,B错误。
C、缺维生素B会引起脚气病,维生素D会引起佝偻病,C错误。
D、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成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患肢端肥大症,D错误。
故选:A。
根据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的含铁的蛋白质,由蛋白质和铁构成,缺铁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维生素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要合理营养。
9.【答案】C
【解析】解: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走路、消化和呼吸等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病人不能从食物中获得糖类时,需要点滴葡萄糖,这是因为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葡萄糖进入人体后通过呼吸作用被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供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需要。
故选:C。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
10.【答案】A
【解析】解:A、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能够吸收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维生素和全部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大肠是形成粪便的场所,能够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错误。
B、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是食物的通道,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正确;
C、肝脏分泌胆汁,里面不含消化酶,只是对对脂肪起乳化作用;胰腺分泌胰液,含多种消化酶;唾液腺分泌唾液,含淀粉酶;肠腺能分泌肠液,含多种消化酶;胃腺能分泌胃液,含蛋白酶。正确;
D、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的吸收,正确。
故选:A。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主要的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以及消化器官的特点,可结合着消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掌握。
11.【答案】B
【解析】解:A、糖类、脂肪、蛋白质是细胞的构成物质,其中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而且都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正确;
B、大肠内壁只有皱襞没有绒毛,但能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维生素。B错误;
C、牛奶主要含蛋白质,胃液中有胃蛋白酶,肠液中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所以胃液和都能参与蛋白质的消化,C正确;
D、细咀嚼米饭会觉得有甜味是因为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D正确。
故选:B。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其中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是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不需经过消化即可被吸收;而淀粉、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的、不溶于水的有机物,则必需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理解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12.【答案】B
【解析】解:A、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结构,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A错误;
B、肝炎患者怕吃油腻的食物是由于胆汁分泌不足影响了脂肪的消化,B正确;
C、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内的消化液有肠液、胰液和胆汁,C错误;
D、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等属于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够被吸收,水分、无机盐、维生素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D错误。
故选:B。
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和小腺体,大消化腺包括肝脏、唾液腺、胰腺,小腺体包括肠腺和胃腺。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13.【答案】A
【解析】解:此图为人体的消化系统示意图,图中各结构为:①肝脏;②胃;③胰腺;④小肠。大消化腺唾液腺、肝脏和胰腺位于消化道的外面;小腺体肠腺和胃腺位于消化道的里面。肝脏分泌胆汁;肠腺分泌肠液;胃腺分泌胃液;胰腺分泌胰液。
A、①肝脏分泌的消化液胆汁中不含消化脂肪的酶,但是但能对脂肪起乳化作用,将大的脂肪颗粒乳化为小的脂肪微粒,对脂肪进行物理性消化。故符合题意;
B、②分泌的消化液是胃液,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故不符合题意;
C、③分泌的消化液是胰液,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对多种营养物质有消化作用。故不符合题意;
D、④小肠是糖类、蛋白质、脂肪消化的主要器官,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能够吸收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维生素和全部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因此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此题考查的是消化腺的位置功能。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和小腺体。大消化腺有唾液腺、肝脏、胰腺,其中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能分泌胆汁,里面不含消化酶,但能对脂肪起乳化作用,将大的脂肪颗粒乳化为小的脂肪微粒,对脂肪进行物理性消化。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消化腺的位置、功能。
14.【答案】A
【解析】解:A、人体每天摄入量最多的食物应该是谷类、薯类,摄入最少的是油脂类、盐类,A正确;
B、滥用食品添加剂会危害人体健康,但不能禁止使用,可在不危害人体健康的范围内使用,B错误;
C、每日三餐以谷类为主食,搭配果蔬,既可控制体重又不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C错误;
D、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种植、养殖、施有机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在标准环境、生产技术、卫生标准下加工生产、经权威机构认定并使用专门标志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D错误。
故选:A。
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适合,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为了做到合理营养,按“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取五类食物,以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这是一道综合题,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判断解答问题。
15.【答案】A
【解析】解:合理营养的含义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合理营养还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和合理的烹调方法。每天要一日三餐,按时进餐,合理膳食要求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入分别占30%、40%、30%.因此,每天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三餐比例为3:4:3.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合理营养。解答时可以从合理营养的含义、要求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合理营养的含义要求。
16.【答案】④②①③⑥⑤ ④ 森林古猿 森林大量消失 直立行走 B 脑容量 人类与类人猿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解析】解:(1)人类的进化的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南方古猿的脑容量为500毫升左右,能使用天然的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能人的脑容量平均为680毫升,能直立行走,解放前肢,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也就是所谓的晚期猿人,脑容量接近1100毫升,两足直立行走,手比较灵活,可以打造多种石器,开始使用火;能人的脑容量可达1000毫升以上;智人的人类脑容量达1350毫升甚至更大,接近现代人的脑量,能制造石器和骨器,靠狩猎、捕鱼生活。不仅会使用火,还能人工取火。因此,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直立人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脑的发育,使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越来越强,他们已经开始学会用火,用火烧烤食物,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达。它们还产生了语言和意识,逐渐形成了社会。就这样,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古猿逐渐进化成人类。因此图示的人类进化的历程排序为:④②①③⑥⑤。
(2)由以上分析可知:④森林古猿是人类的祖先。人类的进化,由于气候变化,使森林大量消失,树丛间出现了空地,这就为森林古猿提供了到地面上活动的条件,逐渐由树栖生活向着地面陆栖生活过渡。
(3)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学家将是否直立行走作为人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
(4)区分人与猿的最重要的标志是能否两足直立行走。图二中,B图的骨骼更适应直立行走,表示人类。图二中人的手在B图中,人的手比黑猩猩的“手”更 灵巧。
(5)黑猩猩的头骨是A,与人的头骨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是人的脑容量大,黑猩猩的颌骨突出。
(6)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类人猿与人类的形态相似,它们也能用“手”灵巧地拿起东西,大脑比较发达,能表现出喜、怒、哀、乐等表情,还能模仿一些人的行为。这说明人类与类人猿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故答案为:
(1)④②①③⑥⑤
(2)④森林古猿;森林大量消失
(3)直立行走
(4)B
(5)脑容量
(6)人类与类人猿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图一是人类的进化过程.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
图二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手和头骨以及上臂的演化过程。
做此题要求我们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明确人与类人猿的关系,了解人和类人猿的区别等。
17.【答案】森林 语言 受精卵 输卵管 胚泡 子宫
【解析】解:(1)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人类和现代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约1000万年~2 000万年前,古猿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里,像现在的黑猩猩那样,过着以树栖为主的生活。后来随着气候逐渐向干燥寒冷转变,大片的森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使古猿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古猿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差异,从而产生了分化。大部分古猿灭绝了;有一部分古猿从森林边缘退向深处,继续过着树栖生活,逐渐演化成了现代的类人猿。下到地面生活的那一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逐渐能够直立行走,一代一代地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上肢解放出来,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能使用和制造工具。久而久之,人类祖先的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这个过程中,它们还产生了语言和意识,逐渐形成了社会。就这样,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古猿逐渐进化成人类。因此,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由于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不得不下地生活,经过若干万年的进化,先进化成为古人类,再随着制造工具越来越复杂,并且能够用火,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从而进化成为现代人类。
(2)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因此B是受精卵。精子经阴道、子宫进入输卵管,在输卵管如果遇到卵细胞,就会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作用发生在输卵管;受精卵不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动到子宫中植入子宫内膜,这是怀孕;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胎儿,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怀孕到40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一起从母体的阴道排出,即分娩。
故答案为:
(1)森林;语言
(2)受精卵;输卵管;胚泡;子宫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人类的进化历程是、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和现代人。
(2)人类受精的过程及胚胎发育过程如图: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的生殖知识。
18.【答案】受精卵 ① 精子 ② 输卵管 子宫 ⑤ 胎盘 性激素
【解析】解:(1)人体生命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①卵巢是女性的主要性器官,卵巢的功能是产生卵细胞以及雌性激素,卵细胞在②输卵管与睾丸产生的精子相遇形成受精卵。受精卵是新生命的开始;
(2)胚胎发育的场所是母体的子宫,能通过⑤胎盘和脐带从母体中获得所需要的养料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能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
(3)进入青春期后,男性女性的第二性征出现,这是由性激素造成的。
故答案为:
(1)受精卵;①;精子;②输卵管;
(2)子宫;⑤胎盘;
(3)性激素。
由图1可知①为卵巢,②输卵管,③子宫,④阴道。由图2可知⑥脐带,⑤胎盘,据图解答。
关键是正确记忆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9.【答案】(1)淀粉(或糖类);②⑦;
(2)D;
(3)蛋白质;
(4)④肝脏;胆汁;
(5)①皱襞;③毛细血管;上皮细胞。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消化系统和平衡膳食宝塔,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合理营养及平衡膳食宝塔的含义,并在生活中养成合理膳食的习惯。
【解答】
合理膳食是能够满足人体对营养物质和能量需要的膳食,这种膳食所含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合适、互相搭配合理,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
图1中E层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糖类,D层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层、B层含有较多的蛋白质,A层主要成分是脂肪。图2中①是唾液腺,②是口腔,③是食道,④是肝脏,⑤是胃,⑥胰腺,⑦小肠,⑧大肠,⑨肛门;图3中①皱襞,②小肠绒毛,③毛细血管。
(1)图1中最底层的E,主要营养成分是淀粉(或糖类),淀粉的消化从②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⑦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
(2)体内缺乏维生素C会得坏血病,会出现牙龈出血的症状。该学生常常出现牙龈出血的症状,应是体内缺乏维生素C,所以,他应多食蔬菜和水果。
(3)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它。故学生饮用奶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发育和成长。
(4)图2中④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成人的肝脏重约1.5kg,大部分位于腹腔的右上部,肝脏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对脂肪有乳化作用。
(5)图3中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其内表面有许多①环形皱襞,它的表面又有很多小突起,称为②小肠绒毛,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③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故答案为:(1)淀粉(或糖类);②⑦;
(2)D;
(3)蛋白质;
(4)④肝脏;胆汁;
(5)①皱襞;③毛细血管;上皮细胞。
20.【答案】2mL清水 1和3 1 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没有 麦芽糖
【解析】解:(1)要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应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因此在2号试管的A处加入2mL清水和1号试管形成对照。
(2)1号试管与3号试管形成了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除变量以外,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该组实验的结果表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助于淀粉的消化。因此,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1和3两支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1号试管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1号试管滴加碘液不变蓝;2号试管内加入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滴加碘溶液变成蓝色。3号试管唾液与淀粉混合不均,淀粉没有完全消化,滴加碘溶液变成蓝色。综上分析可知,实验结果是1号试管不变蓝,另外两支试管都变蓝。根据实验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4)设置4号试管是多此一举,因为1号试管和3号试管已形成了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况且4号试管的设置若与1号试管作为一组对照实验,会出现两个变量(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不符合对照实验保证唯一变量的设置原则。有的同学提出“除以上三支管外,还要设置第四支试管,放入馒头块与清水不搅拌,其他处理均相同”,这样设置没有必要。
(5)淀粉在口腔内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所以咀嚼馒头时能感觉到甜味,麦芽糖在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
故答案为:
(1)2mL清水
(2)1和3
(3)1;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4)没有
(5)麦芽糖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该实验说明,馒头在口腔里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