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复习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隆中对》复习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01 21:09:00

文档简介

23课《隆中对》复习学案
1、 文体常识
《隆中对》节选自 ,作者 , 朝安汉人, 家,本书记载三国时期 三国的历史。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二、注音
陇( )亩 好( )为 乐( )毅 屯( ) 枉( )驾
诣( ) 屏( )人 倾颓( ) 度( )德量力 信( )大义 猖( )獗( ) 挟( ) 沔( ) 存恤( ) 帝室之胄( ) 戎( )装 箪( )
三、字词解释1、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 自董卓已来
2、古今异义:因屏人 就见 此诚不可与争锋 遂用猖獗
3、一词多义:好:外结好孙权 好为《梁父吟》
身: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身长八尺
将:命一上将 将荆州之军 谓:谓为信然 谓先主曰
信:谓为信然 欲信大义于天下 为:贤能为之用 此可以为援
用:遂用猖獗 此用武之国 贤能为之用
国:国险而民附 此用武之国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4、其他 躬耕 好为 自比于 莫之许 先主屯新野 先主器之 将军岂愿见之 与俱来 可就见 屈致 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 凡三往 因屏人 窃命 蒙尘 度德量力 志犹未已 君谓计将安出 不可胜数 抑亦人谋 挟天子而令诸侯 此诚不可与争锋 国险而民附 利尽南海
用武之国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因之以成帝业 暗弱 民殷国富 存恤 总揽 岩阻 与亮情好日密
四、翻译句子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4、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5、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6、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7、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8、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五、课文内容分析1、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这与《出师表》中哪句话是一致的?
2、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3、在诸葛亮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原文语句回答)
4、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是什么?
曹操
孙权
诸戎、夷越
5、学习了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请分别举出《三国演义》中有关“荆州”和“南抚夷越”的故事名称?
7、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达到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 ,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 。
8、写出本文所包含的一个成语。
[拓展比较阅读]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扰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扶风:汉朝郡名。 平陵:汉朝县名。 徐:徐县,汉朝县名。
永平:汉明帝年号。 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
校书郎:官名。 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具体含义。
A由是先主遂诣亮( )B不耻劳辱( )
2、 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写在下面。
3、 翻译句子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4、 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通假字,找出来并写出本字。
5、 大丈夫无他志略,扰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通假字是 ,本字是 。
6、 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隆中对》参考答案
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陈寿 晋 史学 魏、蜀、吴
二、略 三、1、信:通“伸”,伸张。 已:通“以”
2、因:于是,就此; 就:接近,趋向; 诚:确实、实在; 猖獗:失败;
3、好:友好;喜好。 为:被;作为。 身:亲自;身体。
将:将领;率领。 谓:说;对……说。 信:确实;通“伸”,伸张。
用:因此;使用;重用。 国:地势;地方;国家。
4、躬:亲自。 好:喜好。 比:相比。 许:承认,同意。 屯:驻扎。 器:器重。 岂:大概。 俱:一起。 就见: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 致:招致,引来。 枉:屈尊。 顾:拜访。 由是:因此。 诣:拜访。 凡:总共。
屏人:命人退避。 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 蒙尘: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犹:还。 已:止。 计:计策。 出:产生。 胜:尽、完。 抑亦:而且。挟:挟持,控制。 令:号令。 争锋:争胜。 附:归附。 利:物资。 尽:全部取得。用武之国:用兵之地。 殆:大概。 资:资助,给予。 因:凭借。 成:成就。暗弱:昏庸懦弱。 殷:兴旺富裕。 存恤:爱抚,爱惜。 总揽:广泛的罗致。岩阻:险阻,形势险要的地方。 日:一天天。
四:翻译句子。(略)
五:1、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北定中原。
2、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荆州、益州的重要和必要。
3、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
4、曹操:不可与争锋;
孙权:结好;
诸戎、夷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5、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具有高度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谋略的人。
6、关羽大意失荆州;七擒孟获。
7、赤壁之战; 失街亭。
8:三顾茅庐。
[拓展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1、A、去拜访。 B以------为耻辱
2、左右皆笑之。
3、家中贫寒,常作为受官府雇佣的抄书人来谋生(供养家庭)。
4、通假字:研 本字:砚
5、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的话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属正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侧面描写。不同之处是: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
[乙文译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为人有大志,对生活小节倒不大在乎。但在家孝顺恭敬,常常担负家务劳动,不以劳苦为耻。他有很好的口才,博览群书。
永平五年,班超的哥哥班固被朝廷征召担任校书郎的官,班超和母亲跟随哥哥到了洛阳。家里清贫,常被官府雇佣抄写文件,供养母亲。长期劳累,曾停下工作掷笔叹息说:“大丈夫没有其他的志气才略,还应当效法傅介子、张骞到边疆去建立功业,以争取封侯,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左右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无大志的人怎么能知道壮士的远大志向呢?”23课《隆中对》复习学案2
兰州市(09甘肃省)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14分)
  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8.下列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备由是诣亮 诣太守说如此
  B. 欲信大义于天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 将军既帝室之胄 无丝竹之乱耳
D. 信义著于四海 皆以美于徐公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10.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
 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4分)
11.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 主编的《 》一书。(2分)
孝感市(09湖北省)  (二)隆中对(节选)
  [p]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p]
  8.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诚不可与争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国险而民附 益州险塞
  C.利尽南海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将军岂有意乎 将军岂愿见之乎
  9.下面语句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完全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酒来迎接您呢
  10.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11.“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简要概括三点即可。(3分)
 (三). 资阳市(09四川省)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礻韦、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礻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②,不可屈致③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④亮,凡⑤三往,乃见。因屏人⑥曰:“汉室倾颓⑦,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⑧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⑨,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
  注解:①【器】重视。②【就见】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③【屈致】委屈(他),招(他上门)来。④【诣】去拜访。⑤【凡】总共。⑥【因屏人】就此叫旁边的人避开。⑦【倾颓】崩溃。⑧【信】现在写作“伸”。 ⑨【猖蹶】失败。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将军宜枉驾顾之(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由是先主遂诣亮( )
  2.甲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2分)
  3. 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3分)
   
  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5.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后边的问题。(2分)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对联中“两表”指的是 ,“一对”指的是 。
 (一) 答案:8.(3分)A
9. (1)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猖蹶”1分。)
 (2)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译出大意1分,关键字“殆”1分。)
 10.(4分)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2分)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 11.(2分)司马光 《资治通鉴》(出现错别字不给分)
(二) 答案:8.C(2分) 9.C(2分) 10.B(2分)
11.示例:运用贤能 体恤百姓 加强民族团结 改善睦邻关系 对内革新政治等(也可用原文作答,答出3点即可,3分)
(三)答案:1.卑鄙:低微鄙陋 顾:拜访 以:把 由是:因此 (2分,正确一处0.5分)
  2.效忠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胆忠心。(2分)
  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3分)
  4.①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自己,不想在诸侯中扬名做官。 ②(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认同他。(4分,每小题2分,如“躬、于、闻、达、遂、许、驱驰、每”以及宾语前置等词语、句式落实不够,酌情扣分。)
5.《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2分,每空1分。如将《出师表》写成《前出师表》也给分。
(一) 答案:8.(3分)A
9. (1)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猖蹶”1分。)
 (2)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译出大意1分,关键字“殆”1分。)
 10.(4分)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2分)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 11.(2分)司马光 《资治通鉴》(出现错别字不给分)
(二) 答案:8.C(2分) 9.C(2分) 10.B(2分)
11.示例:运用贤能 体恤百姓 加强民族团结 改善睦邻关系 对内革新政治等(也可用原文作答,答出3点即可,3分)
(三)答案:1.卑鄙:低微鄙陋 顾:拜访 以:把 由是:因此 (2分,正确一处0.5分)
  2.效忠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胆忠心。(2分)
  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3分)
  4.①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自己,不想在诸侯中扬名做官。 ②(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认同他。(4分,每小题2分,如“躬、于、闻、达、遂、许、驱驰、每”以及宾语前置等词语、句式落实不够,酌情扣分。)
5.《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2分,每空1分。如将《出师表》写成《前出师表》也给分。
(一) 答案:8.(3分)A
9. (1)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猖蹶”1分。)
 (2)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译出大意1分,关键字“殆”1分。)
 10.(4分)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2分)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 11.(2分)司马光 《资治通鉴》(出现错别字不给分)
(二) 答案:8.C(2分) 9.C(2分) 10.B(2分)
11.示例:运用贤能 体恤百姓 加强民族团结 改善睦邻关系 对内革新政治等(也可用原文作答,答出3点即可,3分)
(三)答案:1.卑鄙:低微鄙陋 顾:拜访 以:把 由是:因此 (2分,正确一处0.5分)
  2.效忠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胆忠心。(2分)
  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3分)
  4.①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自己,不想在诸侯中扬名做官。 ②(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认同他。(4分,每小题2分,如“躬、于、闻、达、遂、许、驱驰、每”以及宾语前置等词语、句式落实不够,酌情扣分。)
  5.《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2分,每空1分。如将《出师表》写成《前出师表》也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