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解析】本题考查中日关
民族矛盾不断深
本侵华的不断扩大,国民政府也积极进行囯防科学研究,目的是做好应对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准备,故
教
考
规模的战争尚未爆发,对中
史参考答案及解析
误;全面抗战爆发前,红军经过长
陕北,红军军事实力
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
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
每小题
项符合题目要求
盾,囯共双方逐渐走向联合抗日,故B项
本题考查秦朝的统
从材料信息看,秦始皇宣扬“五德始
题考查
年计划都是借鉴苏联的
为其
神秘色彩,故选C
这一做法是一种迷信
是为了倡导唯物
将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但根据中国的国
别是大跃进
化运动
民经济发展失
想,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对民众的影
法夸大,排除
做法不能推动文化事业
开始显现,亟需调整经济政策,突出农业的基
位,这是基于
赫鲁晓夫
农业改革是
境
C【解析】本题考查东晋的侨州郡县。从材料信息看,随着北方大量人口南迁,东晋政府实施了“侨
发生
不是调整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故排除C项;党的工作重
变
置”措施,加强对南下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这样有利于南方统治秩序的稳定,故选C项。东晋
势
后
项错
到强化
措施并未削弱士族政治势力,排除A项;该措施
户籍管理,增加了政府的财政
本题考查中世纪欧洲
教权的关
中
可以看出,查理大帝
项;“侨置”的实施,是变
晋的地方建制,不
教皇的统治,结
息和所学知识可知
要教权的支持,故选C
A【解析】本题考查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料信息看,新罗“颇知书
说明唐文化对
项。题干
及摆脱教权的民族囯家意识的增
教
相
大,故选A项。材料体现儒学对新罗的影响,不能证明儒学在新罗取
位
是斗争,排除B项;中世纪时的教会与世俗王权是有斗争
者的利益并不一致,排除D
项;材料只涉及唐朝对新罗
能表
成,排除C
袈”的说法错误,排除
解析】本题
来移民对美国
命的大规模
项
展,外来
量涌入美
致美国
闲置劳动力增多和就
力增大,故选B
美国内战发
考
料信息看,朱熹认为
物
格物致知
万物
题干时间不符,排
项;题干强调的
工资偏低是因为很容易
理”的存
不必外求,因此两者的分歧在于求理的
和途径
为
置劳动力多带来的问题,题干中女性
任教师,显然
都认为“理”是
物的本源,排除A项;两人求“理”的目的都不是为
受教育程度偏低
C
未涉及妇女参政的
当时美国妇女也未取得公民权,排除
排除C项;两
儒学
的,排除D项
D项
解析】本题考
齐结构的变动。材料表明,运河对济宁的
齐地位影响极
解
斯大
结束”“并不想进
道废弛
发生重大变化,这说明交通方
原因
渡”等词语可看出当
联
及共产
渡,带有
未涉
产业结构的变化、海外贸易
两项;济宁由直隶州降为县
是强调五年计划建设取得
成就,排除
政治
是丧失,而且政
能的下降是济
变化的表现
超越了苏联
发展水平,排除
看出斯大林时期急
义的过渡,有一致的指导思想,排除
A【解析】考查洋务
年发表的《劝学篇》,反映了其
C项
洋务运动后期
看到了西方的先进,其“学堂大
晚
题考查
界大
变
学知识可知,由于戴高乐领
开议会,不是反
政艺兼学”表明
习西方的制度、技术等,其理念具有“中西合壁”的牛
由法国运动在二战后期的影响力越来
重返世界大国地位,考虑到日后
中法关
为封建官僚和洋务运动的代
上国的
仍然坚
要及越南原为法国的殖民地的历史史
对越政策发生逆转,故选A项。胡志明领
排除B、C两项;其并不主张
进西方的政
济和思想,故D项
动在二战后期
发
民族自决
后这一原则曾被
错误
破坏
有
排除C项;在二战后期,美
定的矛盾,但支持和援
解析】本题考查
领大城市
乡村发动群
政策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D项
众,深入土地革命”可知,材料
料中“不应超越了主观力量
图立刻占领
世
漫画中美国猛力锤击与其有尖锐矛盾的伊朗和朝
商业城市”可知,材料
做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选D
系密切
印度等核
题却
推
项
的是主要在农村发动群众进行土地苹命
并不意味着放弃在城市
文策,故选C项。漫画体现的
单边世界的政策,反映了
和强
要
随着
命根
命逐渐
又政治的威胁依然存在,排除
受画中可看出
朗和朝鲜核
击,但对
关系不大,排除B项;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
表述,而“表
度、以色列等囯核问题却采取偏袒态度,排除B项;题干强调
界和平问题
发展
参考答案及解析
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第2页(共4页绝密★启用前
大教育山东联盟学校 2022 届高三收心考试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小题,每小题3分,共 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战国时期邹衍提出"五德始终说",即金、木、水、火、土各代表一德,五德相克,循环不已。这一学说为秦始皇所采用,宣扬秦代替周是水德代替火德,并采用一整套相应的制度,如水德色尚黑,秦统一后,衣服、旗帜等"皆上黑",与水德相应的数字是六,所以"符、法冠皆六寸"。秦朝的这一做法
A.旨在弘扬朴素唯物思想B.造成了民众愚昧落后
C.为其统治涂上神秘色彩D.推动了文化事业发展
2.东晋政府采取"侨置"措施,就是在长江南北流民集中地区设置以北方州郡命名的地方行政机构,专门负责管理流民事务,其管辖的流民单立户册,并夹注原籍,免除租税和徭役负担。"侨置"的实施
A.削弱了士族政治势力B.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C.稳定了南方统治秩序D.简化了东晋地方建制
3.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新罗王去世时,唐玄宗特意挑选经学家邢涛前往吊祭,并对他说∶"新罗号为君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华。以卿学术,善与讲论,故选使充此。"这说明
A.唐文化对新罗影响巨大B.儒学在新罗取得正统地位
C.东亚文化圈已正式形成D.新罗沿袭唐朝的制度文化
4.朱熹之学讲"格物致知",以心物为两事,主以心格外物,致天理存、人欲灭。王守仁则认为人心本与天理相系,不当由外物求天理而当求于本心。由此可知,二者的分歧在于
A.字宙万物的本原所在B.求理的方式和途径
C.科技知识的重视程度D.儒学的地位和作用
5.山东西南部的济宁是明清时运河沿岸的中心城市,四方"莫不以此为百货转运起点;工商业之盛甲于全省";"及粮运改道,河道废弛,津浦(铁路)通车",济宁"顿见停滞,不复如昔",由直隶州降为济宁县,在山东乃至全国经济层次体系中迅速向边缘位置滑落。导致济宁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新兴产业结构的变迁B.海外贸易新格局形成
C.政治中心职能的丧失D.新式交通方式的出现
6.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等思想,也提出过在"学堂大兴、人才日盛"之前,不要把议院制提到日程;同时还提出了"政艺兼学"及"政尤急于艺"的主张。这表明张之洞
A.具有"中西合壁"的理念B.放弃"中体西用"的思想
C.突破了"天朝上国"藩篱D.坚守"因夷变夏"的观念
7.1929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的周恩来为中央起草的致部分红军领导人的信中指出∶"目前所应注意者,还不是什么占领大城市,而是在乡村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绝不应超越了主观力量……而企图立刻占领中心工商业城市。"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组织工人运动的主任务B.开始了农村土地革命的具体实践
C.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D.致力于探索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8.全面抗战爆发前,在南京国民政府倡导下,国内各研究机构展开了诸如防治毒气武器、钢铁、光学玻璃、高空气象、航空工程实验等专项研究,使中国有限的科学资源中的相当一部分投向国防科学研究。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汲取欧洲战争风云的教训B. 基于消灭红军战略优势的谋划
C.建立世界军事强国的愿望D. 应对日本全面入侵的战略选择
9.1959年,毛泽东指出∶"过去安排是重、轻、农,重、轻、农的这个次序要反一下,现在是否提农、轻、重 ""就农、轻、重问题而言,要把'重'放到第三位,重工业要为轻、农服务。"导致其认识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赫鲁晓夫改革的启示B.中国国情的实际需要
C.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D.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10.774年,查理大帝率军前往罗马,解救罗马教廷免遭伦巴德人的吞并。800年,查理大帝再次出兵意大利帮助莱奥三世教皇清除教廷内部的帮派斗争,摆脱了意大利世俗贵族的控制。这从侧面反映了
A. 欧洲的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增强B.教权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据上风
C.罗马教廷是维护君权的重要力量D.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的利益一致
11.1853年,美国著名女子教育先驱凯瑟琳·比彻在写给议会的一份申请书中说∶"只要给男教师薪水一半,甚至更少,妇女就愿意任教……在工厂,资本家更是任意削减女工工资,加大劳动强度,女工多半忍气吞声。如果有人因不满而离开,学校或厂主很容易就找到顶替的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内战增加了妇女的就业压力B.女性闲置劳动力的增加
C.工业化初期妇女受教育程度偏低D.妇女丧失平等的公民权
12.1930年,斯大林加快了消灭资本主义经济的步伐,提前结束新经济政策,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但并不想进一步巩固和完善。1939 年,斯大林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A.五年计划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B.经济模式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C.改革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D.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冒进倾向
13.在1943 年的开罗会议上,蒋介石主张战后由中美联合扶助越南独立。然而至战争后期,蒋介石对越政策发生逆转,由扶植越南独立转而同意法国战后重返越南。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客观因素是
A.法国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B.胡志明领导的独立运动受挫
C.民族自决的原则已被否定D.美国对华政策发生根本调整
14.下图漫画为《山姆大叔的单边情节》。漫画中美国猛力锤击出现核问题的朝鲜和伊朗,但对于同样出现核问题的以色列、印度等国则持偏袒态度。这反映出
A.霸权主义及强权威胁减弱B.美国全力打击核扩散的蔓延
C.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的政策D.变革全球发展机制呼声高涨
15.1995年,英国政治哲学家约翰·格雷在《启蒙运动之苏醒》中.将启蒙运动等同干普遍的解放与善世的文明,认为它抹杀文化差异,本质上属于西方文化帝国主义;他相信这种启蒙运动世界观与"启蒙方案"导致了文化贫困,已经彻底失败了。这一说法表明
A.东西方国家之间文明价值观的冲突激烈B.近代启蒙思想的传播扼杀了文化多样性
C.西方文化入侵加剧了殖民地的文化贫困D.西方启蒙思想遭到东方各国的普遍抵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共55分。
16.(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物件"
材料 《红楼梦》中出现了许多关于同时代西方奢侈品的描述,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这个乱晃的秤砣般的坠物,显然就是摆钟的摆。
宝玉房间里,"这镜子原是西洋机括,可以开合。不意刘姥姥乱摸之间,其力巧合,便撞开消息,掩过镜子,露出门来。(贾政一行人)及至门前,忽见迎面也进来了一群人,都与自己形相一样,却是玻璃大镜相照。"
元春省亲,"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
宝玉屋里的丫头晴雯得了感冒,发烧头疼,鼻塞声重。宝玉便命麝月∶"取鼻烟来,给她嗅些,痛打几个喷嚏,就通了关窍。"麝月果真去取了一个金厢双扣金星玻璃的一个扁盒来递与宝玉。宝玉道;""嗅些罢!走了气就不好了。"晴雯听说,忙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不怎样,便又多多挑了些嗅入。忽觉鼻中一股酸辣,透入内门,接连打了五六个喷嚏.眼泪鼻涕登时齐流。睛零忙收了盒子,笑道."了不得,好爽快!拿纸来。"
-摘编自《海洋史研究(第十七辑)》
提取材料信息,对《红楼梦》中记载的西方奢侈品现象加以阐释。
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甲申三百年祭》与"赶考"
材料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于1944年在重庆发表的《甲申三百年祭》,着重分析了整整三百年前明朝灭亡和李自成败亡的教训,特别揭示了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后,上上下下沉浸在巨大胜利的陶醉中,一味地忙于擅权、滥刑、弄权之中。文章发表后,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以社论形式大加攻击,还组织一批文人围攻助威,进行口诛笔伐。延安的共产党方而极为赞赏《甲申三百年祭》的观点,毛泽东致信郭沫若,肯定其观点。《解放日报》全文转载郭文,作为党的整风文件,要求全党以李自成的失败为教训,认真学习,在现在保存下来的笔记中,留下了一些党员干部,以这面历史镜子对自己进行检查的记载。
《甲申三百年祭》的内容深深影响了中国共产党.每当历史关键节点上,党的领导人就把李自成的教训提出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进入北平之前,毛泽东又一次提到李自成的教训,形象地说道∶"今天是进京赶考。""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赶考"的大幕从此拉开,共产党人时时面临着"赶考"的课题,作为答卷人的共产党接受了人民群众的一次又一次的评判与监督。这透露出中共领导人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并且将历史意识作为指导革命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据陈范华《<甲申三百年祭>的史鉴命运与当代价值》等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共产党对待《甲申三百年祭》的态度,并简析中共肯定该文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赶考"课题的认识。(5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和亲博物馆
材料 和亲是指两个不同民,族政权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出于"为我所用"之目的所进行的联姻。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实行过和亲政策,汉唐两朝还留下了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的佳话。和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形成的一种新的独特文化。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政府于2006年创建"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该馆位于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内,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以"和亲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
——据崔明德《和亲、和亲文化、和亲博物馆》
呼和浩特市创建的"中国古代和亲博物馆"蕴含了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启示。据材料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例清晰。)
19.(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代经济全球化
材料一 下图为西方对全球的了解(公元1-1800年)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93 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的著作《世界是平的》被译成几十国文字,登上了各国排行榜。一夕之间,"全球化"与"世界是平的"划上了等号。下图为热议这本著作的一幅绘画。
材料三 2000-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上海WIND金融数据库
材料四
摘编自李丹《反全球化运动的地域特征》
(1)研究"当代经济全球化"这一主题为什么要关注材料一 (4分)
(2)使用材料二、三研究主题时,应优先选择哪则材料 说明你的理由。(5分)
(3)材料四可以从怎样的视角拓展我们对研究主题的认识 (4分)
(4)考量"当代经济全球化"时,应坚持什么原则 结合材料二、三、四说说你的看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