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考试收心卷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考试收心卷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20 17:32:42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历史参考答案
1.A
【解析】材料描述了周武王灭商之后初次分封的概况,将先帝等古老氏族后裔和商纣王儿子进行分封,
这一举措旨在安抚先王后代并进行武装监督,重构了国家治理体系,故 A 正确。周公平定三监之乱的过
程实际上仍是武装殖民的方式,B 错误。西周初期的首次分封属于“褒封”,并未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
流,C 错误。周代并未实现君主专制权力的集中,D 错误。
2.B
【解析】材料中的龚遂、卫飒、任延均为地方官,所强调的内容均与农业生产有关,这是由古代农业在
国家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决定的,以农为本是治国理政的共识,故 B 正确。A 项夸大了地方吏治的作用,
错误。材料中只提到了“卫飒为贵阳太守时建官营冶铁”,无法得出 C结论。材料并未体现精耕细作农
业的成熟,D说法错误。
3.C
【解析】材料中戏曲艺人数量在宋代出现了显著增长,这与宋代城市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扩大的文化需
求密切相关,C 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文艺的内容与交换形式,无法得出 A 结论。材料并未体现女性的
社会地位,B错误。歌舞、杂剧、傀儡戏、说书均属于通俗文艺形式,D 错误。
4.D
【解析】综合材料信息可知,明代科举取士打破了家族式的特权垄断,有利于阶层流动,故 D正确。材
料中无法反映出科举制度程序、方式、内容的僵化,A错误。社会流动性增强不等同于四民秩序瓦解,B
错误。据材料“近 87%的进士家族不能传至三代”可推断 C错误。
5.B
【解析】根据漫画刊登的时间和主题可知,漫画中,骑士手中高扬的铁锤正砸向代表中国的恶龙,这是
在美化当时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行径,故 B 正确。这幅漫画体现的是列强的主张,不能得出 A 结论。形
象的演进过程应有不同阶段的对比,材料中无法体现,C错误。鸦片战争爆发时间与材料不符,D 错误。
6.B
【解析】20 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思想影响扩大,章太炎、梁启超倡导“史学革命”,把进化论
思想引入史学研究,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剧烈变动,故选 B。“史学革命”试图引入进化论思想,创新通
史体例,排除 A。马克思主义在 1917 年以后才传入中国,且与题意不合,排除 C。新的史学思想是借鉴
了进化论思想,并非以宣传进化论思想为目的,排除 D。
7.A
【解析】近代机器等洋货首先通过大型口岸进口,以及机器的消耗主要集中于进口地及邻近腹地区域,
历史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 5 页
这使得工业呈现偏于沿海的基本格局。从不同口岸每年机器进口额来看,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工业中心的
地位难以撼动,而大连、天津、胶州所在北方沿海地区,机器进口额远远地超过了厦门与广州等口岸所
在的南方地区,反映出工业地域分布失衡,故 A 正确。近代中国工业体系不完善,以轻工业为主,B错
误。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经济中心的地位难以撼动,C 错误。材料中只呈现了进口机器比例关系的变
化,未涉及进出口总额的变化,D 错误。
8.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确定了大批新的国家法定节日,这有利于国家意识的培养,增进了民
众国家观念,因此选 A。新节日的确定未体现反封建色彩,排除 B。材料未体现中西文化融合,排除 C。
女性地位的提高不是确定新节日的主要目的,材料解读片面,排除 D。
9.C
【解析】结合材料中的两个时间“1937 年”和“1944 年”,再根据毛泽东对国共两党关系的重视程度
可知,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处于合作时期,一致对外抗击日本侵略,故 C正确。1927 年毛泽东开辟的农村
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民主革命新道路,A 错误。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合作,建立起
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D错误。
10.D
【解析】外贸部门“以进养出”的做法在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实践,为后来作出对外开放决策,开展“三
来一补”提供了借鉴思路,故 D正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进出口贸易中长期不占优势地位,A 错误。
“以进养出”主要是工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无关,B 错误。“以进养出”是在外贸部门统一指导下
进行的,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C错误。
11.C
【解析】学者认为民众通过观剧能对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产生同理心并进行自我反思,有利于自我意识的
觉醒,故 C 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悲剧的故事情节和叙事风格,A错误;B 不是学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材料中没有涉及悲剧与城邦政治的关系,D 错误。
12.A
【解析】15—18 世纪人文主义的发展使尊重人权和尊严成为西欧社会的共识,但却在对外殖民扩张中,
屠杀和奴役殖民地人民,这是资本主义为追逐利润和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的必然结果,故 A 正确。材料
中的这一现象是指双重标准问题,B不能解释对外扩张中对殖民地人权的践踏。C 不是列强殖民扩张的
理由。列强建立的是新型的奴隶制度,与古代奴隶制度不同,D错误。
13.D
【解析】本题考查食品与民族传统和民族认同的关系。根据材料,巴伐利亚邦致力于捍卫《纯正啤酒法》
和纯正的“啤酒文化”,在德意志统一的历史背景下,体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强化民族认同的努力,
历史参考答案 第 2 页 共 5 页
故选 D。其余选项与题意不合,可以排除。
14.D
【解析】根据材料中“1936 年”和“得到了辉煌的结果”可知,苏联这一时期逐步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
体制,能够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化,而资本主义国家深陷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尚未普遍建立,
反映出经济体制创新的结果,故 D 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资本主义世界的衰落,A与题意不符。苏联社
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在 1936 年,与材料中“近年来苏联的全盘建设”表述矛盾,B错误。世界性经济危
机主要影响到资本主义国家,但不能解释苏联的成功,C 错误。
15.D
【解析】冷战结束后,不结盟运动国家的主要任务由应对美苏争霸转向发展经济、加强合作,是与这一
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相关的,故 D正确。多极化的国际格局尚未形成,A 错误。不结盟运动依然
有其存在价值,B错误。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尚未形成,C 错误。
16.D
【解析】根据材料,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的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西方社会工人阶级的社会分
层更加明显,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故选 D。材料与社会保障无关,排除 A。材料体现的是工人阶级
的分层,无法说明贫富差别的扩大,排除 B。阶级矛盾只可能缓和,不可能消失,排除 C。
17.【参考答案】(14 分)
(1)历史特征: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西学东渐,但明清闭关锁国,忽略
外部世界发展;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统治危机凸显。(每点 2分,任答两点得 4分)
影响: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奠定现代中国版图;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
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每点 2 分,任答两
点得 4 分)
(2)原因: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基于分权制衡理念的现代宪政体制确立;新兴资产阶级的崛
起与壮大;资本主义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得 6 分)
【解析】第一问的历史特征,结合材料中的具体表述“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繁荣”“加剧了对外部世界
的忽略”“与西方的局部接触也就此中断”可以概括出。第一问的影响,结合材料“清王朝的建立完成
了中华文明地理空间与行政版图的重合”“被动挨打的局面已是历史的必然”可以得出。
第二问的原因,根据材料“国家崛起”“社会崛起”“市场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国家形成、
现代宪政体制、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角度分析。
18.【参考答案】(12 分)
历史参考答案 第 3 页 共 5 页
18.(1)广州垄断对外贸易的格局被打破;上海成为近代最重要的贸易口岸;广州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一
落千丈;以汉口为代表的内地贸易口岸发展起来;沿海的口岸贸易在整个贸易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每点 2分,任答三点得 6分)
(2)两次鸦片战争导致传统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上海依托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交通便利,贸易
优势逐步扩大;广州地处偏远,腹地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逐步加深。(每点 2 分,
任答三点得 6分)
【解析】(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贸易格局变化。如上海和广州贸易地位的逆转和汉口的贸
易地位的相对稳定。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腹地经济、地理位置等因素概括贸易格局变化的特点。
19.【示例】(14 分)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 材料选自研究深圳发展史的 纪实报道真实再现了深圳开放的侧面,是研究
来源 纪实新闻报道 深圳特区建设发展历程的的重要资料
可用于研究近代史沿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近代 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
历史上渔民村的形成与发展 状况,折射改革历程的艰 该纪实报道从社会、
辛和伟大 经济等方面反映了
20 世纪八十年代至
可用于研究 20 世纪八十
材料 改革开放后,渔民村积极从事 今的深圳渔民村改
年代深圳早期的开放历
内容 交通运输和对外贸易 革情况。渔民村的社
程和体制改革
会变迁是中国改革
可用于研究 20 世纪九十 开放和特区建设的
1992 年,随着全市进行农村城
年代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一个缩影
市化改造;2001 年起,渔民村
和城市综合治理能力提
开始改建工作

【解析】从材料中提取“渔民村人最早是漂泊在东莞一带的水上人家”“改革开放春风吹来”“1992 年,
随着全市进行农村城市化改造”几个关键历史发展阶段的信息加以解读。
历史参考答案 第 4 页 共 5 页
20.【示例一】
论题:救亡图存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历史主题。(2分)
阐述:1840 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捍卫民族的独立,争取民族的进
步和发展,各阶级、各阶层的爱国仁人志士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和抗争。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起义,
试图推翻清朝。地主阶级洋务派推行洋务新政,试图解决国弱民贫问题。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
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1900
年,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的侵略,粉碎了瓜分中国的野心。(8 分)
综上所述,正是这些仁人志士矢志不渝地践行爱国主义,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2 分)
【示例二】
论题: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发展。(2分)
阐述: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而清朝统治者昧于时势,仍然安于现状,闭关锁国,沉醉于天
朝上国的迷梦之中。英国发动打开中国大门的鸦片战争,粉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旧有的华夏中心主义
体系彻底崩解。中国自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
蒙难、民族蒙羞,救亡图存成为近代爱国主义的核心追求。(8分)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是在帝国主义野蛮入侵对传统秩序冲击背景下形成的。(2 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在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基础上提炼出明确的观点,然后运用所学中国
近代的具体史实来作答。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态和内涵。从生成
机制上看,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是在民族危机不断加速的大背景下兴起的;从历史主题来看,救亡图存、
探索富强之路是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永恒的主题;从发展历程来看,不同阶级、不同群体围绕主题提出了
许多革命性的理论、开展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救亡行动;从最终结果来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传棒接力,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民族独立。因此在自拟论题时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论
述。
历史参考答案 第 5 页 共 5 页绝密★启用前
华大新高考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考试收心卷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武王灭商以后将神农氏、黄帝、帝尧、帝舜、大禹等古老氏族的后裔进行“褒封”,甚至连商纣王的儿子也被封为“三监”之一,“以续殷祀”,而分封制度的真正实施则始于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这反映出西周初期的制度构建
A.旨在重构国家治理体系
B.摒弃了武装殖民的方式
C.推动了南北文化的交流
D.确立了周王的专制权力
2.两汉时期,龚遂为渤海太守时见“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卫飒为贵阳太守时建官营冶铁,大铸犁、锸、铲等铁器;武威太守任延在九真“令作田器,教之垦辟”。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地方吏治决定国家安定
B.务本兴农成为治国之本
C.官营冶铁技术已经普及
D.精耕细作农业发展成熟
3.据统计,宋代之前见诸记载的历代戏曲艺人总共才百余人。到了宋代,仅《东京梦华录》里列举的开封当红艺人就有 72 人,其中至少一半是女性,如表演歌舞的李师师、表演杂剧的朱婆儿、表演傀儡戏的张臻妙、说书的文八娘等等。由此可见,宋代
A.艺术的商品性增强
B.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C.市民娱乐需求扩大
D.高雅艺术广受欢迎
4.据统计,明代 270 多年间产生进士家族至少 2 088 个,但近 87%的进士家族不能传至三代。出身于“上三代无任实职官”家庭的进士,明初为 72.32%,明末仍为 60.73%。这反映出明代
A.科举制度陷于僵化
B.传统的四民秩序瓦解
C.宗族制度根深蒂固
D.社会流动性显著增强
5.下图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漫画杂志《笨拙》1860 年 12 月 22 日刊登的漫画。该漫画可用于说明
A.清王朝落后挨打的必然性
B.列强扩大殖民权益的野心
C.中国外在形象的演进过程
D.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6.20 世纪初,章太炎、梁启超先后提出编纂中国通史,新式通史希望“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逐渐形成编纂新式通史的热潮。新的史书编撰方式
A.是传统王朝史和帝王史的延续
B.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剧烈变动
C.把马克思主义引入史书编纂中
D.其目的在于宣传进化论思想
7.下表为根据《中国旧海关史料》整理的各区域重要口岸机器进口额统计情况。
1921—1930 年各主要通商口岸机器进口额比例关系(%)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A.工业地域分布失衡
B.工业结构体系完善
C.经济中心发生转移
D.对外贸易总额增长
8.20 世纪 30~40 年代,国民政府根据公历确定大批新节日:
这一做法
A.增进了民众国家观念
B.具有明显反封建色彩
C.有利于中西文化融合
D.有利于提高女性地位
9.1937 年,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作用”。1944年,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外国仍然有许多人不十分明白,过去二十三年的中国政治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一直是国共两党的关系问题。将来依然如此。”这一时期毛泽东强调国共关系旨在
A.开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B.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C.推进民族解放战争发展
D.促进国共两党实现合作
10.1950 年代中期,国家外贸部门曾试行过进口部分棉花以加工成棉织品出口的做法,被称为“以进养出”。1963—1964 年,“以进养出”的出口额均占到全国出口总额的 30%。“文革”期间一度中断,1971 年后又在沿海几个主要口岸恢复经营。这一做法
A.扩大了对外贸易的优势地位
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
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为对外开放决策提供了借鉴
11.有学者指出:古希腊悲剧中,虽然主人公追求自由和自我价值,但依然受控于命运而至凄惨结果。民众在观剧中不由自主的产生怜悯之心,对生命产生敬畏之心,进而思考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悲剧性命运。该学者意在说明,悲剧
A.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
B.是西方戏剧源头
C.有助于自我意识觉醒
D.服务于城邦政治
12.“人的自由、人的独立、人的尊严”在 15 至 18 世纪逐渐成为西欧社会的共识,但无论葡萄牙、西班牙还是荷兰、英国,却都以野蛮的方式屠杀和奴役殖民地人民,在美洲建立起新型的奴隶制度并以法律为保障。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扩张特性
B.西欧人文精神的发展
C.殖民地经济水平落后
D.古代奴隶制度的影响
13.1487 年,德意志巴伐利亚公爵阿尔布雷希特四世颁布《纯正啤酒法》,确保仅用未受污染的洁净水酿造啤酒,这一法律得到众多邦国的认同;1871 年,巴伐利亚将这一法令能否被接收作为其加入新德意志帝国的条件。对“纯正啤酒”意识的强化有利于
A.促进统一进程
B.强化君主权威
C.推动文化融合
D.增强民族认同
14.1936 年,有学者撰文指出“近年来苏联的全盘建设,飞快地进展,已得到了辉煌的结果。这与陷在经济恐慌的泥沼中、走到穷途末路的资本主义世界的衰落,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成功
B.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C.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D.经济体制创新发展的结果
15.冷战结束至 2003 年,不结盟运动国家召开了 13 次首脑会议,反复讨论了运动的命运,驳斥了不结盟运动失去存在价值的观点,提出将运动的重心转移到经济领域,强调缩小南北经济差距是其“头等重要的历史使命”。这一变化
A.推动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
B.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已不合时宜
C.表明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确立
D.有助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16.当代西方工人阶级有各种不同的提法:
这体现出
A.社会保障的完善
B.贫富差别的扩大
C.阶级矛盾的消失
D.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明朝建立时面对的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大规模的国际性联系还未建立。15 世纪郑和的远洋探险, 没有给世界留下中国有潜在性的、挑战性的印象。16 世纪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繁荣使明王朝在周期性规律的支配下逐渐失去行政有效性。17 世纪时,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并未使精英群体认识西方文明崛起的国际竞争含义,自然灾害、战争、改朝换代吸引了主要注意力。18 世纪,清王朝的建立完成了中华文明地理空间与行政版图的重合,这一成就强化了统治者的安全感,却也进一步加剧了对外部世界的忽略。经济的繁荣增强了这种心理倾向,与西方的局部接触也就此中断。19 世纪中期,当中国与西方直接接触时,被动挨打的局面已是历史的必然了。
——摘编自赵轶峰《“大分流”还是“大合流”:明清时期历史趋势的文明史观》
材料二
“东西大分流”是指,东方与西方在很长时间里没有什么差别,但后来西方逐渐崛起(被称为“欧
洲奇迹”),然后称霸世界,而东方却一蹶不振。在具体分析西方是如何从危机中走出来之前,要先明确现代西方成长的三条基本线索,建立起西方近五百年走向的基本框架:第一条线索是国家崛起,基本政治框架的重塑;第二条线索是社会崛起,新的二元结构形成;第三条线索是市场崛起,资本主义飞速成长。这三条线索不是齐头并进的,它们有时合作、有时撕扯,相互缠绕、相互塑造,每条线索都存在几种不同的细分模式。顺着这个思路可以推测出,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其实有很多种。
——摘编自李筠《西方史纲:文明纵横 3000 年》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的历史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影响。(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奇迹”产生的原因。(6 分)
18.鸦片战争后,传统贸易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主要口岸进出口值及占全国比重(单位:千海关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中国贸易格局发生的变化。(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贸易格局发生变化的原因。(6 分)
19.记者凤翔所写《深圳人与深圳精神》是反映深圳变迁的一篇重要新闻报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 分)
据《渔民村村史》记载,渔民村人最早是漂泊在东莞一带的水上人家。这些被称为“水流柴”的东莞人路过罗湖桥时,无意间发现深圳河水清鱼肥,于是决定住在这里打鱼。近代以来,尽管这片土地与香港近在咫尺,但却异常贫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 20 世纪 50 年代,在政府的鼓励下,渔民们开始上岸盖草棚、辟鱼塘,开始定居生活,然而生活依然非常清苦。
改革开放春风吹来,渔民村的村民们开始展开小额贸易,组建运输车队和运输船队,发展养殖业,随后办起了来料加工厂。渔村逐渐富裕起来。
1992 年,随着全市进行农村城市化改造,渔民村人一夜间变成了市民。原本的村集体企业也变成了股份制公司。由于外来人口增多,不少村民乱搭建住房用于出租,导致缺乏管理,村里卫生很差,污水横流,老鼠乱窜。
2001 年起,渔民村开始改建工作,新建了综合楼和小高层,成立了物业公司专门管理房屋出租。2008年后实行智能化社区管理,成为城中村改造的样本。
——摘编自凤翔《深圳人与深圳精神》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历程有哪些史料价值。(14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毛泽东曾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形态和具体内涵。生成机制、历史主题和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三个切关宏旨的问题。
——摘自黄长义《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三个主要问题》
就材料主旨确定一个具体论题,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且不偏离主旨,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