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同步检测
班级: 姓名: 得分:
(共120分)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22×1分)
1.有龙则灵(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草色入帘青( )
5.鸿儒( ) 6.白丁( )
7.无丝竹之乱耳( )( ) 8.调素琴( )
9.无案牍之劳形( )( ) 10.阅金经( )
11.可爱者甚蕃( ) 12.出淤泥而不染( )
13.香远益清( ) 14.亭亭净植( )
15.濯清涟而不妖( )( ) 16.不可亵玩焉( )
17.陶后鲜有闻( ) 18.同予者何人?( )
19.宜乎众矣( )
二、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1×1分)
1. 可爱者甚蕃( ) 2. 濯( )清lián( )而不妖
3. 可远观而不可xiè( )玩焉 4. 花之隐逸( )者也
5. 陶后鲜( )有闻 6. 不蔓( )不枝
7. 惟吾德馨( ) 8. 谈笑有鸿儒( )
9. 可以调( )素琴 10. 无案dú( )之劳形
二、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填空。(48×1分)
1、《陋室铭》的作者是 ,是 朝 家。
2、《爱莲说》的作者是 ,是 朝 家。
3、《陋室铭》的主旨句是: , 。点睛句是: , 。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 。写交往人物的句子是: , 。写日常生活的句子是: , 。
4、《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语句是 ,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文中表现作者对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 。
5、《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 的节操和 的情趣,由作者的节操和情趣,我们自然会想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人 ,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是《 》一篇文是《 》。
6、“说”是一种 的古代文体,《爱莲说》中作者拿 与 与莲对比,前者是 ,后者是 ,作用是 。
7、《爱莲说》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描写莲花正直的句子是: , 。
8、写出下列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
9、人们对不同花的喜爱,表明了他们不同的生活态度。如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了他 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 的生活态度。文中的菊、牡丹、莲分别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菊( ),牡丹( ),莲( )。
三、翻译句子。(8×1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陶后鲜有闻。
8.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四、阅读。
阅读一(14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在文段中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2分
2、文段前四句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环境的什么特点。1分
4、作者既说:“可以调素琴”,又说“无丝竹之乱耳”,这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2分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这矛盾吗?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2分
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2分
9、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2分
阅读二(17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2、 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1分
3、 文中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1分
4、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来看,第二段的“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该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何在?2分
5、 本文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2分
6、 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从中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处世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
7、 写出两首(各两句)与莲有关的诗句。2分
一: , 二: ,
8、 短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么看待的?谈谈你的看法。2分
9、 莲在作者笔下是高洁的象征,请你任选两种事物写出其象征义,如松、菊等。1分
10、 花往往成为人们精神的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襄樊市推荐一种花作为市花,并说明理由。2分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同步检测答案
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1. 刘禹锡 唐 文学 。2`周敦颐 北宋 哲学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加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惟吾德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高洁傲岸,安平乐道,陶渊明,饮酒 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6。议论性;菊;牡丹;正衬;反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衬托莲花的高洁)
7.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8. 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君子的美好姿质,美名远播;君子志洁行廉,令人敬重。
9.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贪慕富贵;隐士;追求富贵的人;君子。
阅读一 1。第一层:运用类比立论,概括全文主旨。第二层:从三个方面具体介绍陋室。第三层:连举三位古人证明“陋室”不陋。 2。类比手法,引出文章主旨 3。对偶、拟人,清幽宁静
4. 不矛盾,因为前者指的是高雅的音乐,后者指的是嘈杂的音乐。
5。类比手法,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6.不矛盾,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7.证明陋室不陋,巧妙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8.《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
阅读二
1. 喜爱哪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是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 是为了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值伟岸的情操。
3. 两个“独”字,既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4. 引起注意和思考,警醒世人,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5. 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6. 陶渊明: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
周敦颐:不慕名利,也不愿孤芳自赏逃避现实,他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7.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 宋 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诗《小池》 杨万里
8. 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作答。
同意“出淤泥而不染”这种观点,理由:环境虽然对人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但环境是外因,人是内因,内因起主导作用,一个人会不会变主要还是看他自己。
同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观点,理由:人是环境的产物,是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狼孩,孟母三迁的事例都能说明这一点。
9. 松:正直 高洁 菊:质朴(不在春天开放,不与百花争宠)
竹子:有志节 有骨气 蜡烛:教师的奉献精神
10. 我推荐紫薇花为襄樊市市花,因为它生命力强,象征古城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花色艳丽如霞,象征襄樊蓬勃向上,充满希望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