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制四年级下册91~93页。
【教材简析】
教材从篮球比赛遇到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比较两组数的整体情況入手,研究平均数的产生、平均数的意义,掌握 “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的实际意义和计算方法。了解平均数的区间、平均数的优缺点等等。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 、条形统计图和平均分的意义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更复杂的统计知识做好基础。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的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能解袂简单的实际问题。
3.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发展統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体会虚拟数据的作用。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磁板磁钉、统计表和统计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看过篮球比赛吗?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一起来看一下。
就在比赛进入关键时刻,蓝队比分落后了,要现在急需从7号、8号两名替补队员中选出一名上场,如果你是教练,会怎么选?
预设:身高、体力、技术、平时水平、平均得分等等。
总结:大家能从实际经验来考虑,真周到。
二、探究方法,分析数据
(一)针对问题,收集数据。
谈话:现在蓝队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什么? 看着7、8号的得分情况统计表,希望通过讨论,大家有所收获。
追问:到底比什么最合适?看来前面学习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咱们现在的需求了,刚才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意见,引出“平均得分”。咱们就得来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激发探索欲望,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入思考状态,逐渐打破学生“只比总数”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去寻找新的统计量来比较。体会数据分析的工具并不是唯一的,需要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寻找合适的统计量进行分析,才能合理推断出我们需要的信息
(二)整理数据,探索方法。
1.谈话:先从谁开始呢?咱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这课件出示的活动任务。借助学具合作探索,再全班交流。
2.学生交流。
预设:
(1)提问:你是怎么计算的?
预设:9+11+13求的是三场的总分,÷3是因为比了三场,这样就求出每场的平均分是11分。大家对我的方法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
总结:像这样,先把三场比赛的得分合起来,再平均分成3份,求出平均分,(谁再来说一下)在数学上,这种方法叫做先合后分。(板书:先合后分)
(2)移磁钉展示。
预设:我们小组用的是小磁板,从第4场中移出一个,给第1场,再从第4场中移出两个给第3场,这样,每场的得分都一样多,都是11分。
(3)移统计图展示。
预设:我们小组使用统计图展示,也是从第4场中移出一个,给第1场,再从第4场中移出两个给第3场,这样,每场的得分都一样多。
3.追问:回想一下磁钉和统计图这两种方法,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在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拿出一些移给少的,使得每份都一样多,叫做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4.谈话:观察刚才展示的这三种方法,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总结:是啊!他们都使每场得分变得一样多。也就是怎么了平均了。
5.7号队员的问题解决了,我们来看一下8号队员。现在又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那种方法能够快速得到他的平均得分?
【 设计意图】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通过“移多补少”“先总后分”和平均数据计算,初步体会平均数的算术定义和统计学含义。通过找“平均数据”的操作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实际上是消除了数据中局部的、随机的波动,从而找到这组数据所趋向的一般水平,从而表征出这组数据的集中位置。
(三)巩固方法,描述数据
1.谈话:10分能够代表8号队员的整体水平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13这个数字是什么意思?12呢?10呢?
小结:对,其他的数据都是具体存在的,表示某场比赛的得分。10不是哪场比赛的得分,而是这四场比赛的平均得分。也就是这个队员的整体水平。
2.再看7号队员,这两个1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小结:一个是单场水平,一个是整体水平。
3.总结:这里我们发现了10代表8号队员的整体水平,11代表10号队员的整体水平。我们就说11是9、11、13这3个数的平均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平均数(出示课题)。平均数不是一个具体的数据,而是代表整体水平。(板贴:整体水平)那7号、8号队员谁的整体水平高一些呢?赶紧上场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张统计表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从而让使学生明白用“平均数”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差异。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四)分析数据,感受特性
1.谈话:刚才 在大家集体的智慧下,解决了队员上场的问题。同时也认识了平均数,可是,你觉得学得满意吗?我感觉,我们还可以研究的更深一些。
(1)谈话:还是从7号队员入手吧。谁还记得他前几场比赛的得分以及平均分,就在刚刚结束的这场比赛中,他的得分又会是什么情况?谁来预测一下?如果加上今天这场比赛的得分,他的平均分,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2)谈话:当本场得分是11分时,这四场的平均分是多少?当本场得分小于11时,平均分越来越——小。当本场得分大于11时,平均分越来越——大。仔细观察这三个平均分,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一个数据的变化,就会影响平均数的变化,看来平均数很敏感啊。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一猜本场得分可能是多少目的是感悟样本数据的敏感性。算术意义上的平均数属于描述性统计,统计意义上的平均数属于推断统计,两者的差异在于是否考虑了数据的敏感性。
2.谈话: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就是这个高分,使7号队员关键时候拯救了队伍。蓝队胜利了。可是,下一场比赛他们要面临另一支队伍——黄队。
(1)谈话:都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先从对手的身高入手,看看哪一队更占优势?为什么?
(2)这时候你想不想看看黄队队员们的具体身高?你又想说点什么?
(3)小结:在一组数据中,有时候会出现特别小或者特别大的数,我们叫他们极端数据。这时候平均数就不能准确的反应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我们的数学是严谨的,在代表整体水平方面还有众数、中位数、方差等等,以后大家就会学到。
3.总结:看来,平均数不仅很敏感,还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继续研究下去,又会发现什么呢?刚才只是研究了身高,其实黄队队员的投篮水平也是不容小觑。
4.下面是黄队队员上一场的得分情况,如果用虚线表示黄队队员的平均得分,你觉得虚线标在哪里比较合适?
小结:虚线的位置在哪里合适?最高处?最低处?是,平均数应该比最大的那个数小,比最小的那个数大。比平均数多的部分正好等于比平均数少的部分。这个结论早在几千年前,就被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自己读读看。谈谈自己理解的意思。(引出“裒多益寡”)是不是有种自豪感吧。
【设计意图】 “平均数”的特点比较多,也比较抽象。对四年级学生而言这样的知识点以渗透为主。本环节中渗透“平均数”比这组数据的最大值小,而比最小值大。在身高比较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虚拟”性。
三、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一)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1.谈话:同学们,其实不管比赛里面有平均数,我们生活中也有平均数。你能举个例子吗?老师这里也有一些生活中平均数的例子,谁能读给大家听。
就以2015年,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是74岁,女性是77岁。为例,我们来预测一下,2019年中国男性、女性的平均寿命可能是什么情况呢?
小结:所以说这个平均数,只能代表本次统计的整体水平,但是他会根据实际情况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所以平均数只能给我们预测时提供一个整体水平的”大体范围。
2.计算仰卧起坐的平均成绩。
3.比较体重。
总结:因为平均体重代表的是两个小组同学体重的整体水平,不代表某一个人的体重具体是多少,所以不能确定小明的体重就一定比小强轻。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也就是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些练习题的设计,让学生更能深刻感悟到平均数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总结收获
1.出示课件:回顾梳理学习的过程。
谈话: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梳理交流。
2.谈话:通过今天的研究和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总结:同学们收获了这么多,平均数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继续研究数学中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