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1 20:20:1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题 《安塞腰鼓》
课型 教读新授课 授课对象 八年级学生
目 标 确 立 依 据 课 标 分 析 《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精读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重视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注意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教 材 分 析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选编了《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四篇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从中能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种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他大胆的运用联想和想象,在描摹声音、舞姿的基础上,激情满怀的赞颂腰鼓表演者的气质和伟力,赞颂黄土高原世世代代人民群众不屈追求和奋力拼搏的精神。
学 情 分 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知识积累方面,他们已经掌握了圈点勾画、朗读、默读等阅读训练方法,也已学习过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语言,学生欠缺的是设身处地体会人物情感,在对环境描写的理解中体会人物心理的能力。经过一年多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实践,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但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但又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以教学评价反推活动设计,继而考察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学情的匹配度。在教学设计中重视学生活动设计,努力让全部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更多展示机会,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 学 目 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修辞美; 3.品读课文,体味安塞腰鼓表演中蕴含的生命气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修辞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难点:感受安塞腰鼓的内在精神,体味安塞腰鼓表演中蕴含的生命气息。
评 价 任 务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 初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情感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针对目标2 再读,品一品写鼓的语言(修辞、反义词、短句和动词的连用、用词精妙、氛围的变换 动静结合的写法、联想)。 3.针对目标3 三读,悟一悟鼓声中的精气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是黄帝轩辕氏书写华夏民族第一部史诗的地方,这里的子民自古以来就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在数千年的抗争史上,产生了许多展现着西部粗犷,豪放的民风民俗的艺术形式。今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将随着刘成章先生的生花妙笔踏上这片黄土,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 讲述2009年10月1日“千人安塞腰鼓队舞过天安门”的故事,初步了解“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的威武与雄壮!
写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中华民族改革开放“高歌猛进”和“阵痛”的关键时期,整个民族情绪处于“沸腾”的状态。一个民族的希望,在于她的生机和活力,在于她的梦想和荣光,在于她的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在于她的坚忍不拔和百折不挠,这是一个民族的真气、正气、浩气和骨气,也就是一个民族的气节和气魄。贫血缺钙的民族,何以立足于世界?“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正是中华民族艰难坎坷的历史进程的一种写照,也是作者美好的期待和祈愿。 
教 学 环 节 (一)初读,感受一下腰鼓的气势: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用“ 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来表达你对安塞腰鼓的初步感受。(读的形式多样:自读、合作互读、齐读、伴读等) (气势磅礴、雄浑壮阔、铿锵激越、朴实热烈、惊心动魄等) (二)再读,品一品写鼓的语言: 安塞腰鼓素以粗犷豪放、刚健雄浑著称。为展现其力量之美,文章极力铺陈,写得汪洋恣肆,慷慨激昂。文章句式丰富多样,短句急促有力,长句酣畅淋漓,句式的使用紧密配合氛围的变化;大量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让充满激情的语言相互碰撞、应和,汇成一股排山倒海的气势;一连串动词的使用,令人仿佛置身于沸腾的群舞中,应接不暇。请勾画出相应的语段,反复朗读并赏析。 课堂预设一:修辞 1.排比 安塞腰鼓的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 这股“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 ?(排比) 明确:排比的类型:句内排比、句间排比、段间排比。 要求:找出课文当中任一类型的排比,并把它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1)句内排比型: 例一:“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是句内排比。三个“了”之间层层递进,要读出越来越“狠”的语气。? 例二: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例三: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例四: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例五: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2)句间排比型: 例一:“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是句间排比,排比中又含有比喻,句式整齐工整,要读出明快的节奏。 例二:“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是句间排比,要读出雄浑气势和强盛力量! 例三: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例四: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间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3)段间排比型: “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段间排比。三个“使人想起”层层推进,如同一个个念头在人脑海中闪过,要读出此起彼伏的交错感。 讨论: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对于描写场面、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明确:排比的作用:较好地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磅礴气势,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 (4)变换句式,体会排比的作用。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段内容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你认为如何:(如果这样表达)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急促的鼓点像从天而降的骤雨;那飞扬的流苏像一阵阵的旋风;后生们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令人应接不暇;闪射的瞳仁像一簇簇的火花烧灼着你;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给你带来视觉的冲击与震撼。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你更喜欢哪种表达?(分别找男生和女生朗读变化了的部分) ——原文中的排比句式跟给人语言上的震撼,表达上更给人一排山倒海的力量。 ——改后的文字比较长,读来效果比较绵软,没有气势。 谁还有话要说(生补充) 老师再变换一种形式:(如果这样呈现)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 ——安塞腰鼓! 如果把这段文字我用这样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你认为怎么样? ——比较好,能把排比这种修辞更鲜明的凸显出来 ——这段文字像诗一样了,更具有一种美感,句式更加整齐了。 好,我们就按照着诗的呈现样式,读出这段文字的语言上排山倒海的气势!这样读:男生读本体部分,女生读喻体部分,首尾两部分齐读。经过这如此三番,你是不是能够背诵下来了呢,一起试一下。 这篇文章大量使用了排比的修辞,读来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请你从文中找出其他的排比句,用你最喜欢的方式不拘一格的读——齐读、分角色读、演读、拍着桌子读、跺着脚读、捶胸顿足的读…… 2.比喻: 例一: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后生比作石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后生们年轻奋发向上的生命力,突出了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 例二;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运用比喻和排比,把腰鼓表演比做像骤雨、像旋风、像乱蛙、像火花、像斗虎,让我们感受到鼓点的急促、身形的变换、舞步的活跃、目光的闪射、舞姿的强健,让我们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热烈。 3.排比: 好一个安塞腰鼓! …… 好一个安塞腰鼓! …… 好一个安塞腰鼓! …… 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好一个安塞腰鼓!”,把本文的主体部分串联起来,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热爱和赞美。而且这四个部分不是简单的反复,每一部分都有新的含义、新的意境。如第一部分是描写安塞腰鼓火热的击鼓场面,那急促的鼓点、飞扬的流苏、闪射的同仁,改变了人的感觉,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课堂预设二:反义词 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是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用词上有什么特点(反义词),这些词语的对比中,我们感受到了,安塞腰鼓具有改变世界的某种魔力。这一张一弛的用词体现了火烈和磅礴,我们将朗读的重音凸显一下,重读哪些词语呢对比中的文字更具有一种张力,在这种收放中体味安塞腰鼓的磅礴之势。 课堂预设三:短句和动词的连用 好一个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痛苦和快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这个语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使用了短句,连用“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等一系列动词,一词一句。这样的短句子,我们怎么处理比较好呢,在速度上,轻重处理上,节奏上,请你试着读一读,处理一下!(明确:快但也不能快的淹没了他要表达的意思、果断、顿开)能不能简单的说明理由,换一种读法,哪种处理更好一些(生单独读,生比较读,生齐读)。有两个词语的处理,似乎要拖长一些(茫茫一片),为什么?体现安塞腰鼓的壮阔雄浑、无所不在,让你的听觉和视觉无处躲藏的那么一种力量!句子虽然简短却非常有力,简单却不影响他内容的表达。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我们试着再把这个句子改一改: 安塞腰鼓具有那么一股劲,它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 你觉得那种表达更给你一种冲击力?短句的使用让你来不及思索,安塞腰鼓已经用它激越的鼓点和排山倒海的力量让你应接不暇了。短句又是一个感叹句,这样的句式给你什么感觉?(坚定、果断,感情能得到更强烈的抒发)这就是句式的变幻在传情达意上的作用。多用短词短句,简洁有力,清脆响亮;短句也可有利于增强气势抒发感情。刘成章写这一壮阔场面其实就是在赞美安塞腰鼓的力量。 课堂预设四:用词精妙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打鼓还可以用那些词(敲击、打击、拍打)但作者却用搏击,你觉得哪个词语更好?敲击和打击仅仅是表明了一种动作。黄土高原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只有顽强的种子才能在这里扎下深根,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为“人类无法居住的土地”,安塞人还要与什么进行搏击?(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他们要与这贫瘠的土地抗争,但是搏击这个词语里更包含一种精神在里面,一种顽强的意志,一种奋斗的力量,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以,这个搏击中还有安塞人的一种精神在其中,可是这里的人呢,们吃的粗糙,过的贫困,但是这丝毫压制不住他们——体内汹涌着的生命的力量,更压制不住他们——对生活的热忱对希望的追求,现实的物质世界是困苦的,但是他们用激越的鼓声搏击出了一个振奋自我的精神世界,痛苦与欢乐,梦想与追求,都在这舞姿中翻飞升华! 为了体现这种精神,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将重音落脚在一些字眼上,比如——搏击(还有吗?)有力、急速、大起大落、震撼、烧灼、威逼,好,速度呢,越来越快,谁再来试着读一读这一段?怎么样,还有想试一试的吗? 课堂预设五:氛围的变换 动静结合的写法 这些句子都给人一种一泻千里的震撼感,读来也有磅礴的气势,但是,全文一直是鼓声雷动吗?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地方却不能慷慨的去读?那就是开头和结尾,为什么? 开头是在蓄势,这一片的寂静,正如战前的沉寂,一股力量正在积蓄和酝酿,这是爆发前的严阵以待,似乎一触即发,这注定了一场不同凡响的表演就要开始,于无声处听惊雷。 结尾时以静衬动,给人以空旷渺远、意犹未尽的感觉。 课堂预设六:联想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我想,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做一件事完成一个问题,这些字眼是不是道出了一种普遍的规律在里面呢?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句子你能读明白吗,似乎不仅仅是在写安塞腰鼓,安塞腰鼓的这宏伟的场面,让作者与华夏大地上的改革开放紧密联系起来,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苦苦的求索,这中间的困顿、明朗、挫折都在这鼓点中尽情的展现。 三、反复品读,悟一悟鼓声中的精气神: 作者用这么铺排的语言来描绘安塞腰鼓,隆隆的鼓声、呼呼的舞姿,你认为作者仅仅是在写安塞腰鼓吗?(还赞颂了这片黄土地和黄土地上的人)赞美了人的什么?(不屈不挠的、勤劳乐观的、向上洒脱、奔放豪迈的精神——板书) 陕北是刘成章的生身热土,生于斯,长于斯,恋于斯,作家对故土陕北爱得深沉恳挚。早在80年代,他在《我的三秦》散文中这样吟唱道: “我爱我们的这一片土地。在这儿,一棵小草的萌动,一粒石子的滚落,都会触发我的诗情。”“我希冀我的心,从三秦的每座峰峦、每条河流、每棵树梢上亲昵地擦过,哪怕擦出血来,我都不喊一声,因为这对于我,是最愉悦、最幸福不过的事情了。”到了90年代末,他仍不改初衷,在《羊的絮语》中说:“我出生在陕北,我眷恋着那块土地,我是羊———散文是我的歌。” 刘成章立誓,要长时间地写陕北,要把陕北那些令人感动的地方统统挖掘在世人面前。他要找到他感情的载体,于是,他把对这片土地的炽烈的情感都倾泻在了安塞腰鼓上! 这篇文章,作者从1978年开始酝酿,1986年创作完成,历时8年之久,这中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使中国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当铿锵激越的鼓点响彻在耳畔,刘成章分明听出了,安塞人正和着时代的节拍,要奏出时代的最强音。 安塞腰鼓在证明,安塞的儿女们在证明,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在这片被誉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土地上,他们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搏击”着;他们在沟壑纵横的天地间,在风沙肆虐的环境里,吞糠咽菜,打井耕作,他们正用坚韧顽强的精神“搏击”着;劳作之余,他们打起腰鼓,唱起信天游,他们正用乐观向上的精神“搏击”着—— (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插入国庆60周年的视频)这腰鼓不仅振奋了安塞人,更振奋了国人,振奋了世界,请看—— 只要生命不息,就搏击不止。安塞人用生命的热情和喷涌的力量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一粒种子,即便落入贫瘠的土地,也要努力绽放出生命之花,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坡上,安塞人正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生命,绽放激情,创造文明,读—— 愈捶愈烈! 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 ! 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