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1 20:2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社戏》
课型 教读新授课 授课对象 八年级学生
目 标 确 立 依 据 课 标 分 析 《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2)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精读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重视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注意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教 材 分 析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选编了《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四篇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从中能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种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的敦厚和睦的民风。作品围绕“社戏”展开情节,事件集中,人物鲜活,夜间水乡之景非常有意境。本课的重点应该是领会文学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学 情 分 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知识积累方面,他们已经掌握了圈点勾画、朗读、默读等阅读训练方法,也已学习过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语言,学生欠缺的是设身处地体会人物情感,在对环境描写的理解中体会人物心理的能力。经过一年多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实践,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但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但又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以教学评价反推活动设计,继而考察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学情的匹配度。在教学设计中重视学生活动设计,努力让全部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更多展示机会,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 学 目 标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概述情节,理清思路。 2.赏析环境描写,感悟故乡美;学习用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心情。 3.赏读人物描写细节,体会人情美,感受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4.拓展阅读原文删节,体会作者对梦想之乡、安魂之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文中清新优美、诗意盎然的环境描写 2.赏读人物描写细节,体会人情美
评 价 任 务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述故事情节,体会情节的波澜起伏。 2.针对目标2 (1)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朗读并赏析,在赏读中体会江南水乡之美。 (2)分析环境描写中体现出的人物心情变化,并进行仿写。 3.针对目标3 默读课文,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分角色模拟人物言行,分析人物性格。 4.针对目标4 默读《社戏》原文删去部分,小组讨论,第一部分和课文之间的关联,探究出对比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对安魂之乡的怀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说的就是“春社”临近,山村里的人们吹吹打打摆台唱戏,拜祭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的一派热闹景象。今天我们就随着鲁迅的文章来看一场社戏吧。
出示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概述情节,理清思路。 2.赏析环境描写,感悟故乡美;学习用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心情。 3.赏读人物描写细节,体会人情美,感受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4.拓展阅读原文删节,体会作者对梦想之乡、安魂之乡的怀念之情。
教 学 环 节 板块一: 波澜起伏述情节 过渡语:请大家默读课文,读完后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最好能说出故事的“起”和“伏”。 明确:“我”因随母亲消夏来到平桥村,和村里伙伴一起钓虾、放牛,后来,“我”盼望看社戏(起),不巧,没船,“我”失望(伏),双喜提议夜间开船(起),外祖母和母亲不同意(伏),双喜打包票,成行出发(起),社戏不够精彩(伏),返程途中偷豆(起),六一公公谈豆送豆,故事结束。 板块二: 诗情画意绘故乡 过渡语:文章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豆是普通的豆,戏是让人呵欠连天的戏,为什么还要说那是最好的豆,最好的戏呢?那夜的“好豆”“好戏”好在哪里呢?究竟是什么让迅哥觉得那夜那么好,那么难忘怀呢? 学生回答:景美,人美 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描写景物的语句,自由朗读。并思考:行船过程中的景物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课文是从哪些感官来观察景物的?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 齐读环境描写的句子,共同沉醉在江南水乡的氤氲水气里。 环境描写诗情画意,迅哥的心情也在这环境描写中不断变化,请大家找出体现他心情变化的词句。 写法指导:运用景物衬托法,衬托出了“我”与小伙伴们去看戏途中那种欢快而迫切的心情。所以,在写作中可以运用环境描写进行心理衬托,体现人物心理变化。 仿写: 当你被人冤枉时,你的心情怎样? 要求:运用景物衬托法,衬托出了你被人冤枉时的心情,100字左右。 板块三:细微之处品人情 本文写了平桥村的众多小伙伴,你最愿意与谁交朋友呢?为什么?从文中找出几处细节,支撑你的想法。 板块四:对比阅读悟情感 过渡语: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平桥村的人们都是这样淳朴、善良、友爱、无私,正是因为这样的民风,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乡村的真善美。其实,我们读的《社戏》是删节版的,在看乡村社戏之前,作者还写到了看城市戏剧,请大家默读原文第一部分,思考一下,这两部分内容有什么关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 对比,以眼前城市戏剧为写作的由头,反衬当年乡村社戏的好看,环境一丑一美,人情一恶一善,一贬一褒尽在文中。“我”在心里的一角永远保持着对家乡的爱、对乡民的爱、对乡村文化的爱。
总 结 看来,我们难忘的、留恋的,其实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所连带出来的种种情感历程。平桥村之于“我”,景美,人美,情更美——“看社戏”和“偷豆”是平桥村这块乐土给我感受最强烈、印象最深刻的两件最大的乐事。“我”永远不能忘记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和孩子们那淳朴、善良、真挚的情谊和他们勤劳善良、聪明能干的美德。与《社戏》的删节进行比较,美丽动人的江南水乡风光、自由平等的气氛、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再也不曾感受到的,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背 景 资 料 1.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关于社戏: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 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3.背景:《社戏》写于1922年10月。作品写到在北京看戏的时候,说那是“倒数上去二十年中”的事。从作品发表时算起,倒数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鲁迅于1902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留学于日本,1909年至1911年年底先后任教于杭州、绍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于1912年1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对此,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和支持,并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员,后随教育部迁北京。此后接连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他说“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终于使他认识到,经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现状“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没有什么改变。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暴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敌人接连投去匕首和机枪,表现了鲜明的革命者的立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表了小说《社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