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望岳、春望赏析重点考点同步训练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望岳、春望赏析重点考点同步训练及答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01 21: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望岳》、《春望》赏析训练题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本诗一、二联写出了 ,第四联写望岳产生的 。
2、 《望岳》“望”的是 岳 山,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诗中热情赞美了泰山 的气势和 的景色,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 。
3、 第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 ”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 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的句子是: , 。表现诗人雄伟抱负飞诗句是: , 。
5、 选出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 )
A、 一二句写远眺之色。以距离之远近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惊叹不已的心情。
B、 三四句写近望之势。着一“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特设泰山奇景: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 五六句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只见一只眼眶受伤的飞鸟还巢,可知诗人瞭望之专注。
D、 七八句写企盼登山之情。似写登山,实为明志,巧妙地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
6、《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7、“齐鲁青未了”是作者别出心裁的惊人之作,它是怎样写出山的高和美的呢?
8、从炼字的角度品味“割”字的妙处。
9、请写出最后一句诗的含义、情感及哲理,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一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2、诗人写此诗时,正身陷安禄山叛军占领下的长安。国家 ,家人 ,眼前的春景让人感触丛生,沉痛的感情通过 ,
两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诗歌的前四句写景,都统在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 及 ,由大到小,由山河到 ,再到 。
3、诗中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 , 。移情于物,用拟人手法表达作者感时伤怀之情的句子是: , 。
4、全诗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 、 的感情。
5、本诗中千古传诵的名句是 , 。这两句诗运用了 手法,写出了 的情形,因而 显得极其珍贵,表达了诗人 的美好感情。
6、选出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
A、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伤乱思家之情,睹物伤情,由家及国,由己及人,感情沉郁,富有感染力。
B、第一联形象地描绘了长安沦陷后的凄凉景象:国家残破城池荒凉,人民稀少,长草遍地。
C、第二联以拟人化的手法,倒装的句式,概括诗人忧伤国事、久别家人的深沉感情。
D、最后两联道出了诗人的企盼:烽火不断,道路阻隔,要得到家人的一本书,又谈何容易,日思夜想,头发都白了。
7、从炼字的角度品味“深”字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8、请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诗从语言或内容上做一点赏析。
9、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0、单独赏析“家书抵万金”一句。
《望岳》、《春望》赏析训练题答案
望岳:
1、 泰山的整体形象 登岳感受。
2、 东 泰 高大雄伟 神奇秀丽 早年的远大抱负
3、 割
4、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 C
6、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7、 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8、 “割”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
9、 含义:它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情感: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哲理: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有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
春望:
1、 在春天翘首望景
2、 动荡不安(或战乱不断) 骨肉分离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望 远 近 草木 花鸟
3、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 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
5、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对偶 战火愈烧愈烈(或连绵不断),跟家人难通音信 家书 对妻儿强烈思念(或眷念亲人)
6、 D
7、 用词凝练,一个“深”字准确地表现了因战争而荒芜的景象
8、 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诗人移情于物,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感。
9、 这句诗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书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10、它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的人们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