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
说明:全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8分)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淮①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②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③晚,君向潇湘④我向秦⑤。
【注释】①淮:淮河。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③离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④潇湘:潇水和湘水,指今湖南一带。⑤秦:今陕西境内。
1.【甲】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甲】【乙】两诗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3~4题。(8分)
【甲】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甲】诗中“割”字炼得极好,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诗都以“山”为题材,【甲】诗中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乙】诗中李白表现出了怎样的内心世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5~6题。(8分)
【甲】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①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②,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③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④似吾乡。
【注释】①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②晚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声响。③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④原树:原野上的树。原,原野。
5.请赏析【甲】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关于【乙】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本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
B.本诗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
C.颈联中用“胭脂”“白雪”分别形容棠梨、荞麦花的颜色,显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
D.本诗先写景后抒情,传神地写出诗人心情由怅然至悠然的变化。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7~8题。(8分)
【甲】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7.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甲】诗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甲】【乙】两诗都是抒发乡愁的名作,试分析两者乡愁的异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9~10题。(8分)
【甲】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③。
雪暗凋④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⑤,胜作一书生。
【注释】①牙璋:古代发兵所用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这里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③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④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⑤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9.【甲】诗中“‘大漠’‘长河’联,独绝千古。”请仔细品读颈联,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其独特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乙】两诗都有十分精彩的景物描写,试分析两者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1~12题。(8分)
【甲】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饮酒(其七)
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①露掇②其英。泛此忘忧物③,远我遗世情④。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⑤息⑥,归鸟趋⑦林鸣。
啸傲⑧东轩下,聊复得此生⑨。
【注释】①裛(yì):同“浥”,沾湿。②掇(duō):采摘。③泛此忘忧物:意即以菊花泡酒中。④遗世情:遗弃世俗的情怀,即隐居。⑤群动:各类活动的生物。⑥息:歇息,止息。⑦趋:归向。⑧啸傲:自在,无拘无束。⑨得此生:指得到人生真意。
11.【甲】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包含诗人怎样的心境?(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乙】两诗都是陶渊明《饮酒》系列中的作品,试从意象、意境和思想感情等方面对其进行相同点的探究。(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3~14题。(8分)
【甲】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3.请你发挥想象,描绘【甲】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现的情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快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5~16题。(8分)
【甲】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乙】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5.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甲】词中“天接云涛连晓雾”。(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甲】词和【乙】诗都表现了李清照过人的豪迈与磅礴的胆气,试分析两首作品分别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这种豪放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7~18题。(8分)
【甲】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拟行路难(其一)
鲍 照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17.【甲】诗中“嗜酒见天真”的李白面对美味佳肴为什么会有“停、投、拔、顾”这样不同寻常的动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甲】【乙】两诗都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的忧愤。请说说二者在主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9~20题。(8分)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醉赠刘二十八使君①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注释】①唐永贞元年,刘禹锡遭贬谪,宝历二年罢任返洛阳,时逢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即席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刘禹锡便也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19.【甲】诗“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甲】【乙】两诗颈联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任选一首略作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21~22题。(8分)
【甲】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月夜怀故人
寇準
清夜月初满,藓庭吟更幽。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①情何极,空江思欲流。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注释】①旧国:故乡。
21.【甲】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关于【乙】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首联中的“清夜”“月”“藓庭”三个词语,交代了当时的时间、地点和自然环境。
B.颈联主要通过“旧国”和“空江”来点题,从而抒发情怀。
C.尾联紧承上文所写的相关内容,通过对“故人今底处”的发问以及诗人个人独处的“凝愁”来直接抒情。
D.这首诗前两联主要是写景,后两联主要是抒情,尽管诗歌的语言朴实平淡,却自然简练地抒发了心中的思念之情,做到了情景交融。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23~24题。(8分)
【甲】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①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②,锦襜突骑③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 ④,汉⑤箭朝飞金仆姑⑥。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⑦。却将万字平戎策⑧。换得东家⑨种树书⑩。
【注释】①这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退闲以后的作品。②壮岁旌旗拥万夫:指词人领导起义军抗金事,当时词人正二十岁出头。壮岁,少壮之时。③锦襜(chān)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④娖(chuò)银胡 :整理银色或镶银的箭袋。⑤汉:代指宋。⑥金仆姑:箭名。⑦髭(zī)须:胡子。⑧平戎策:平定当时入侵者的策略。⑨东家:东邻。⑩种树书:表示退休归耕农田。
23.【甲】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列关于【乙】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上片记叙了词人当年亲率义军、渡江作战、出兵神速的往事。
B.下片追怀往事,描写年华已逝、闲置田园的悲凉处境。
C.“夜娖银胡 ”从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
D.全词塑造了一个昔日纵横战场、而今闲居乡野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25~26题。(8分)
【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乙】折杨柳①
杨巨源②
水边杨柳曲尘丝③,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是乐府歌曲名。②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③曲尘丝:指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25.请描述【甲】诗“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所呈现的画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甲】【乙】两诗的画线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请任选一首作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27~28题。(8分)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①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①本词是词人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
27.赏析【甲】词中“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下列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甲】词的上阕,词人一问“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二问“多少事”,感慨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B.【甲】词的下阕,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C.【乙】词的上阕,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自语”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吹窗纸的声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
D.【乙】词的下阕,“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收复中原而彻夜未眠,眼前现实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
阅读下面两首曲词,完成29~30题。(8分)
【甲】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乙】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9.如何理解【甲】曲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甲】曲和【乙】词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请任选一首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
1.抒发了诗人对远行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2.【甲】诗写了杨花和子规鸟,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凄凉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乙】诗写了扬子江、杨柳、杨花、渡江人、风笛、离亭等,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清的离别氛围,读来使人黯然神伤。
3.遮天蔽日(或“巍峨高大”“高大雄伟”)。
4.【甲】诗写出杜甫欲登上泰山之巅,雄视天下的愿望,抒发了青年杜甫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和更高的人生价值的豪迈之情;【乙】诗写李白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是写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抒发了一种孤独之情。
5.示例: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意思对即可)
6.D(“由怅然至悠然”说法错误,应为“由悠然至怅然”。)
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以“愁”字收篇,表达了日暮时分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8.相似之处在于两者的乡愁都十分浓烈;不同之处在于相比于【甲】诗,【乙】诗的乡愁情绪更加复杂,其中还夹杂着胆怯之情。
9.示例:赏析语言:“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的苍凉雄浑;“圆”表现落日之低、圆,写出景色的壮阔、温暖。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神奇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10.相同点:两首诗都是边塞诗,描绘了边塞特有的景象。不同点:【甲】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大漠奇特壮丽、意境雄浑的景象;【乙】诗“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描绘了大雪弥漫,遮天蔽日,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画面,表现了战争的激烈悲惨。
11.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的自得心境。
12.示例:两首诗中陶渊明都选用了菊花、鸟、东篱(东轩)等意象,意在创造闲适淡然的田园生活环境,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思想感情。(言之成理即可)
13.示例1: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诗人无心观赏,站在花前,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心里阵阵惊悸。示例2:面对国家烽火连天的境况,花鸟也像人一样感时伤怀。花上的露珠,就像花儿流下的眼泪;鸟儿的鸣叫,也仿佛透露着惊恐。
14.【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都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胜利的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15.“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16.【甲】词通过营造开阔的意境、展开大胆新奇的想象来表达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乙】诗通过对英雄人物项羽的歌颂,来讽刺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行为。
17.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李白在政治上受排挤的苦闷抑郁,以及感情的激荡变化。
18.【甲】诗诗人有积极入仕的强烈要求,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体现出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乙】诗诗人既慰人减忧,又慰己宽心——人生苦短,要放宽心寻求开心,看淡功名节思减忧,善待短暂的生命,以减轻心灵的痛苦。
19.“闻笛赋”表现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烂柯人”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事变迁的怅惘心情。
20.示例:【甲】诗以“沉舟”“病树”与“千帆过”“万木春”作对比,表达了诗人看淡世事变迁和仕宦沉浮的豁达襟怀。【乙】诗以“举眼风光”“满朝官职”与刘禹锡“长寂寞”“独蹉跎”作对比,表达了对好友遭遇的不平之意。
21.示例:因为这两句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
22.B(主要通过“情何极”和“思欲流”来点题。)
23.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全词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壮志难酬)的哀伤,有凄清悲凉之感,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
24.B(下片没有追怀往事,“追怀往事”主要是上片的内容。)
25.示例: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26.示例:【甲】诗画线句以春花喻冬雪,比喻新颖奇特,颇有浪漫色彩,不但给人以色彩的美,而且把视觉和嗅觉并用,为千古咏雪名句。【乙】诗画线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拟人:春风最爱惜杨柳,殷勤地把它放在手中吹拂,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风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拂柳的情境,暗含惜别之情。比喻:诗人用折下的柳枝自喻,并且将送行者比作春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吹折柳的情态,表达出诗人对友人难舍难分的情意。
27.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词人胸中的不尽愁思和感慨,犹如长流不息的江水。
28.D(“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可见一颗赤诚为国之心,怎不令人长叹英雄失路,泪满双襟。)
29.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30.【甲】曲:“峰峦如聚”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波涛如怒”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作者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这两句将潼关壮景描写得生动形象,“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
【乙】词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开头三句是泛写,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并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千里澄江似练”写水,“翠峰如簇”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归帆”二句是在此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在滔滔千里的江面之上,无数归帆于落日余晖中匆匆驶去。“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如同电影镜头的进一步推开,飞舞的白鹭如同从银河上惊起。“澄江”“翠峰”“归帆”“残阳”“西风”“酒旗”“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本题答出自己的理解,意思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