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说明:全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问题。(20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
(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释】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月色入户 户:窗户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C.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尝:曾经
D.思欲就亭止息 就:到,靠近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4分)
A.由是如挂钩之鱼 水陆草木之花
B.相与步于中庭 果得于数里外
C.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若人悟此 猛浪若奔
3.下列是对甲、乙两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甲文短短的八十余字,分三层,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议论。
B.甲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句慨叹,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
C.乙文文章题目标明“记游”,因此作者主要记述了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
D.乙文中“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表现了作者此时有所悟后自得的心情。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两文所展露的胸怀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问题。(20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6.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空乏其身 空乏:财资缺乏,这里作动词,贫困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任用、选拔,这里指被选拔的意思
C.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D.创业与守成孰难 孰:哪一个,哪一样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管夷吾举于士 所欲有甚于生者
B.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故知创业之难 温故而知新
D.必先苦其心志 其如土石何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用“/”标示出下面语句的停顿之处,限标一处。(2分)
莫 不 得 之 于 艰 难 失 之 于 安 逸
10.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问题。(20分)
【甲】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乙】信①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怨望,居常鞅鞅②,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①信:淮阴侯韩信。②鞅鞅:同“怏怏”,不满意、情绪不满的样子。
11.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军霸上 军:军队
B.天子先驱至 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
C.信尝过樊将军哙 过:超过
D.大王乃肯临臣 临:将要
1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生乃与哙等为伍
B.军细柳:以备胡 以光先帝遗德
C.已而之细柳军 称善者久之
D.何为为我禽 不足为外人道也
13.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B.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C.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D.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结合选文,分别概括甲、乙两文中周亚夫、韩信的形象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问题。(20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令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袁枚《黄生借书说》)
16.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未尝稍降辞色 辞:言辞 B.犹幸预君子之列 预:参与
C.若业为吾所有 业:学业 D.为一说,使与书俱 为:写,作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B.或遇其叱咄 则其读书也必专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随园主人授以书
D.而承天子之宠光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B.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C.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D.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19.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序”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甲文属于赠序。“说”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叙事,是为了说明一种道理。
B.甲文作者结合自身经历,具体地叙说了自己从幼年到成年的艰苦求学历程,用以勉励后生勤奋学习,作者刻苦的精神,虚心的态度令人敬佩。
C.乙文作者就青年黄允修向自己借书的事发表议论,借此勉励他要珍惜机会、勤奋学习,层次清楚地论述了“读书能够改变命运”的中心论点。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写求学时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乙文将自己年少时借书苦读与做官后有书不读进行对比,均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县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问题。(20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1.下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又何间焉 间:参与 B.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加:增加 D.望其旗靡 靡:倒下
2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公将鼓之 跳往助之 B.公问其故 此之谓失其本心
C.必以情 扶苏以数谏故 D.登轼而望之 潭西南而望
2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4分)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分析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鲁国以少胜多,除了曹刿的卓有远见之外,更有深层次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探究战争取胜的原因。(4分)
链接材料: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②,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④,钟鼓不修⑤,子女不饬⑥,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夏后伯启、有扈都是古代的人名。②浅:狭、窄小。③教:教化。④张:乐器上弦。⑤修:设置。⑥饬:同“饰”,修饰,妆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问题。(20分)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6.下列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陟罚臧否 否极泰来 不置可否 矢口否认
B.作奸犯科 金科玉律 开科取士 照本宣科
C.计日而待 数以万计 不计其数 难以计数
D.以彰其咎 引咎自责 咎有应得 既往不咎
2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受任于败军之际 马之千里者 B.可计日而待也 朝而往,暮而归
C.咨臣以当世之事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苟全性命于乱世 告之于帝
28.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先帝开创大业没有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一个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秋天啊。
理解:诸葛亮在文章开篇,总提蜀国当时面临的不利形势,先帝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意在警策刘禅发愤图强。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翻译: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先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理解:诸葛亮将先汉“兴隆”的原因和后汉“倾颓”的原因进行正反对比,强调贤臣对国家的重要意义,希望后主能够亲贤臣远小人。
29.下列对文章内容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
B.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其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竟的统一大业。
C.本文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D.作者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这三条依次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严明赏罚。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习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论述过为官之道,可见其重要性。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说明诸葛亮、阎罗王、晏子所表现或倡导的为官之道是什么。(4分)
链接材料一: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①。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哂曰:“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②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生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③,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踧踖,锋棱顿减。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注释】①囚:指去世的人。②植:树立。③举:上报(朝廷)。
链接材料二:晏子使于鲁,比①其返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
晏子至,已复事,公延②坐,饮酒乐。晏子曰:“君若赐臣,臣请歌之。”歌曰庶民之言曰:“冻水洗我,若之何!太上靡③散我,若之何!”歌终,喟然叹而流涕。公就④止之曰:“夫子曷为至此?殆⑤为大台之役夫!寡人将速罢之。”晏子再拜,出而不言。遂如大台,执扑⑥鞭其不务者,曰:“吾细人⑦也,皆有盖庐,以避燥湿,今君为一台而不速成,何为?”国人皆曰:“晏子助天为虐。”
晏子归,未至,而君出令趣⑧罢役,车驰而人趋。仲尼闻之,喟然叹曰:“古之善为人臣者,声名归之君,祸灾归之身,入则切磋其君之不善,出则高誉其君之德义,是以虽事惰君,能使垂衣裳、朝诸侯,不敢伐⑨其功。当此道者,其晏子是耶!”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比:等到。②延:请。③靡:倒毙散灭,这里的意思是置人于死地。④就:靠近,走近。⑤殆:大概。⑥扑:棍、鞭。⑦细人:指地位卑下的人。⑧趣(cù):同“促”,赶快。⑨伐:自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