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课时 连除或乘除混合两
步计算解决问题
1.正确运用两步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3.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步解应用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进行检验的良好习惯。
【重点】
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口算。(PPT课件出示)
14×5= 21×3= 13×7=
60÷4= 63÷3= 91÷7=
70÷5= 84÷7= 90÷3=
32×4= 12×6= 15×8=
128÷4= 72÷6= 120÷8=
【参考答案】 70 63 91 15 21 13 14 12 30 128 72 120 32 12 15
通过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为学习连除问题打下基础。
1.复习回顾。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吧!
预设 生:我们是这样解决问题的:
阅读与理解
↓
分析与解答
↓
回顾与反思
师:我们就按照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下面的问题。
(PPT课件出示题目)
师:知道了什么 问题是什么
预设 生:知道货车一次能运3吨货物,仓库有54吨货物,问题是用这辆卡车几次能运完。
师:如何解答
预设 生:54÷3=18(次)。
2.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用除法解决问题,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连除或乘除混合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回顾以前掌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习新课作准备。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看图提问(展示课件图),列式解答。
有80名抗战老兵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方队,平均分成两队,
列式: 。
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有3层,每层放了28本书,一共有多少本书
列式: 。
说一说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生回答略。
师小结:同学们,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并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学校,看那里有什么数学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板书课题:连除或乘除混合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用除法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和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知识,有针对性地复习设计,把学生引入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也为学生做好学习方法的准备。
提出问题,激疑诱趣。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例4情境图)
三年级女生进行集体舞表演。她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0人,一共有多少人 (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
10×3×2=60(人)或3×2×10=60(人)
答:一共有60人。
2.改变复习题的一个条件和问题后,出示教材例4。
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师问:例题与复习题在条件和问题上有什么变化
师导入:已知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还能用原来的方法解答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研究的新知识。(板书课题:连除或乘除混合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通过复习,让学生回顾以往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教学新知做好铺垫。
一、探究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例4)
1.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汇报信息:知道了要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问题是每组有多少人。
(3)每组有多少人 你会解决吗 先思考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想好了就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2.独自探究。
师:根据给你的信息和观察情境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3.交流反馈。(师生集体订正)
预设 1
展示学生的列式:60÷2=30(人)
30÷3=10(人)
师: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 生:先求每队有多少人,再求每组有多少人。
师:谁能列出综合算式
预设 生1:60÷2÷3=10(人)。(板书:60÷2÷3=10(人))
生 2:展示另一名学生的列式:2×3=6(组)
60÷6=10(人)
师: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 生:先求2队共有多少组,再求每组有多少人。
师:你们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真了不起!
师:谁能列出综合算式
预设 生:60÷(2×3)=10(人)。(板书:60÷(2×3)=10(人))
师:我们用乘除混合同样也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说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回顾与反思:刚才我们用不同方法都得到了每组有10人,同桌讨论交流解答得正确吗 然后汇报。
预设 生:每组有10人,因为每队平均分成3组,那么3组就是30人,也就是说每队30人,2队正好是60人。这就说明解答是正确的。
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解决问题要知道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时也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表达,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后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完善板书。
练习1
1.有一种杯子,6个杯子装一盒,8盒装一箱。96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箱
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1)指导学生按照以上三个步骤解答问题。
(2)组织交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
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6题。
3.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7题。
【参考答案】 1.(1)96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盒 960÷6=160(盒) (2)可以装多少箱 160÷8=20(箱) 960÷6÷8=20(箱) 2.(教材练习十二第6题)9600÷2÷3=1600(千克) 3.(教材练习十二第7题)756÷3÷6=42(本)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通过阅读与理解,掌握题目中的数学信息,知道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将计算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2
完成相关习题。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每个同学都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
作业1
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8,9,10,11题。
作业2
完成相关习题。
连除或乘除混合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方法一 60÷2=30(人) 方法二 3×2=6(组) 30÷3=10(人) 60÷6=10(人)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60÷2÷3=10(人) 60÷(3×2)=10(人) 答:每组有10人。 答:每组有10人。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从“有用性”的外在角度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地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使今后学生面对没出现过的题目类型或其他生活中的问题时,不再惊慌不已、束手无策。
课后发现学生对于用连续除法解决问题思路还不够清晰,需在今后多加练习,同时由于时间分配不够合理,练习时学生汇报比较匆忙,练习展开的深度不够。面对学生课堂上的知识生成,不够灵活应对,对学生的及时评价也欠缺,今后课堂中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评价性语言,随时给学生评价。
多设计一些教学活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究,能根据具体情境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奶牛场有4个牛棚,每个牛棚里有2头奶牛,一共喂800千克饲料,平均每头奶牛喂多少千克饲料
[名师点拨] 求每头奶牛喂多少千克饲料,可以先求一个牛棚能分到多少千克饲料,再求每头奶牛喂多少千克饲料;也可以先求一共有多少头奶牛,再求每头奶牛喂多少千克饲料。
[解法1] 分步:800÷4=200(千克)
200÷2=100(千克)
综合算式: 800÷4÷2
=200÷2
=100(千克)
答:平均每头奶牛喂100千克饲料。
[解法2] 分步:2×4=8(头)
800÷8=100(千克)
综合算式: 800÷(2×4)
=800÷8
=100(千克)
答:平均每头奶牛喂100千克饲料。
【知识拓展】 连除与连乘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一样,一般从问题入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准确数与近似数
马小虎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就是有点马虎。
一次,班上要搞春游活动,有文艺表演、划船比赛,还有军事游戏,同学们都很高兴。老师通知:明天早上7点50分在校门口准时发车,希望大家不要迟到。
马小虎心里想,7点50分,四舍五入,不是得到8点了么!第二天早晨,他8点钟赶到校门口,不见一个人影,原来同学们已经出发了。没办法,他只好形单影只地回到家里。
事隔不久,有一天上数学课,老师讲“近似数”。他说:“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14亿人口……”
话音刚落,马小虎就把手举了起来:“老师,你讲错了!”
马小虎理直气壮地说:“你刚才讲,我们国家有14亿人口,可昨天晚上我家对门的阿姨刚生了一个毛娃,应该是14亿零1人。”
马小虎的话引起哄堂大笑,可老师却表扬马小虎,学习态度认真。
接着一个同学站起来说:“马小虎也太较真了,老师说的14亿是个大概的数字,多一个少一个,没有关系!”
老师紧接着说:“说得很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数是准确数。例如,马小虎家有三个人:爸爸、妈妈和马小虎。这‘3’就是一个准确的数,多一个不行,少一个不中。也不能用‘四舍五入’法,说:马小虎家没人。我们国家有14亿人口,这‘14亿’就是一个大概的数字。”
这样一说,马小虎知道了“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以及什么情况需要取近似值,什么情况只能用准确值,还知道了“四舍五入法”不能乱用。他心里想:要是早点学好这些内容,也不至于闹出春游迟到和这次课堂上的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