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 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 冀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2-20 14:2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例2
教材分析:“速度、路程、时间”是在学生学习了“单价、数量、总价”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组数量关系,也是小学阶段与乘法相关的最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是今后学习行程问题的基础。这组数量关系中的速度、相对于单价的内涵更难理解。教材中提供了学生熟悉的火车线路图这一生活场景,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经历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的过程,并经历将抽象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编排上与单价、数量、总价大同小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初步理解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知道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能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里,明确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继续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知道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速度含义的理解;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突破:因为速度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故而教师要创设一个学生熟知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探索、分析、思考与交流的过程,逐步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建立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这个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数学过程中,强调从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想:
速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理解时,要结合具体的学生熟悉的情境,抽象出速度概念,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单位时间和走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年……,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素材,扩充对速度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眼前,惟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到人类的智慧,自然界的丰富多彩。调动学生学习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的方法,集合速度、时间、路程、时间的概念意义,自主建构三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结合学生知道的交通工具引出例2的情境。
观察图片:你们看懂了什么?
学生预设:
生1:这是一条铁路示意图。
生2:从首都北京出发,经石家庄,可以到郑州,经天津、济南,可以到青岛。
生3:图上还给出了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
生4:估计一下郑州和青岛哪个到北京的路程短。(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就提出此问题)
解答提出的问题。
结合学生的认知,初步认识时间、速度、路程的概念。
教师出示:
●快速客车在这条铁路线上平均每小时行118千米,5小时行多少千米?
教师:在这道题中,存在哪些量,你知道吗?
导入新课。
究境什么是速度、时间、路程呢?它们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行程问题,以及学生的已有认知,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量都与交通工具有关,为进一步认识做好铺垫。
自主探究
探究(一)
理解速度、路程、时间三个概念的意义。
时间的含义:与组员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什么是时间?
学生预设:时、分、秒、年、月、日……
师:像4小时、3分钟、7秒……是表示时间的量。
结合搜集的资料谈一谈你们对速度的认识:
学生预设:
生1:公共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
生2:普通客车每小时行98千米。
生3:老虎每分钟大约跑1300米。
生4:羚羊每分钟跑1400米。
……
教师准备:
美国的一种蜥蜴,它逃跑时的最大速度达每小时24千米。
一架民航客机的速度约每分钟13千米。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0米。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这些速度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学生:都与时间单位在一起,每小时多少千米,每分钟多少米……
教师:像这样,火车每分钟行的千米数,称为速度,猎豹每小时行的千米数,也叫速度。不管每分钟,每小时,每年行的千米数都叫做速度。
教师:速度有一种特殊的表示方法:美国蜥蜴逃跑时的最大的速度为24千米/时,读作24千米每时。
学生:民航客机的速度表示为13千米/分,读作13千米每分;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表示为340/秒,读作:340米每秒。
结合教师搜集的资料,明确一共行驶的千米的数就叫做路程。
给出一段话,让学生判断哪是时间、速度、路程。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一只蜜蜂每秒飞行7米,30秒飞行多少米?
设计意图: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中,最难理解的是速度,因此借助一些行程问题、学生搜集的数据来说明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从而深化学生认知。
探究(二)
小组合作:
三量之间的关系
结合:一列快速客车从北京出发,平均每小时行118千米,5小时行多少千米?
独立思考: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题意表示出来;思考速度、时间、路程三间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并式计算。
小组讨论交流:把你发现的三量之间的关系在组内说一说。
全班交流:
学生预设:
思路一:通过乘法的意义得出结论。
思路二:通过画线段图得出结论。
思路三:通过画条形图得出结论。
思路四:通过示意图得出结论。
……
小组汇报交流:
第一组:每小时间行118千米是速度,行驶5小时是时间,求路程,也就是求5个118是多少?就用速度×时间=路程。
第二组:
这条线段表示路程,一个格表示一小时的路程,5个格就是快速客车5小时行走的路程。所以用118×5就可以了,也就是速度×时间=路程。
第三组:
我们组是用统条形统计图分析的,这个条形是快速客车5小时行走的路程,纵轴一个格表示一小时行走118千米,那么5个格就是快速客车5小时走的路程。所以用118×5就可以了,也就是速度×时间=路程。
第四组:
我们组是用圆圈来分析的,一个圆圈表示快速客车一小时行走的路程,5小时行走的路程就用5个圆表示,一个圆表示118千米,5个圆就是5个118千米,用118×5就可以了,也就是速度×时间=路程。
……
教师总结:
教师:大家的办法真多啊,一道题竟有这么多分析方法,其实这道乘法应用题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板书:速度×时间=路程),同学们认为哪种分析方法做起来更方便?
探究(三)
小组合作:
(1)把这道题编成除法应用题,列式解答,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预设:
生1: 一列快速客车从北京出发,5小时行了59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生2:一列快速客车从北京出发,平均每小时行118千米,行590千米需要几小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题目进行分析,并列式计算。
小组讨论交流:把你发现的三量之间的关系给组员说一说。
全班交流:
学生预设:
生1:求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就是求把59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所以用590÷5就可以了,也就是路程÷时间=速度。(教师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生2:平均每小时118千米,求行590千米需要几小时,也就是求590里有几个118的问题,所以用590÷118就行了,也就是路程÷速度=时间。(教师板书:路程÷速度=时间)
教师总结:
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其实,这两道除法题是乘法题的逆运算,用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解决。
巩固应用
第一关:填一填
汽车每小时行85千米,从甲地到乙地共用了13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汽车每小时行85千米是( ),简单的表示方法是( )。13小时是( ),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就是求( ),用( )关系式解答。
李爷爷步行的速度为4500米/时,张爷爷步行的速度为70米/分,周爷爷每分钟走80米。这三个人中( )的速度最快。
第二关:列式解答
蜜蜂一分钟飞行500米,6分钟飞行多少米?
2、大象4小时跑了320千米,平均每小时跑多少千米?
3、樱花每秒飘落5厘米,从树上到地上有1000厘米,需要多少秒?
第三关:画线段图分析解答。
一列火车从桐城出发到北京,每小时行156千米,行了12小时,还差280千米才能到。桐城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给大家谈一谈。
到目前为止,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数量关系?
这些关系都是怎样推导的?
设计意图:从所学知识、知识之间的关系、关系式的推导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并将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同时归纳,这样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数量关系,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断积累学习经验,为熟练运用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做好铺垫。
教师总结语:
生活中,速度处处存在,比如光、水、声音都有它们的速度。声音在不同的介质里速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可达到5200m/s。
卫星也有它们的运行速度,比如嫦娥二号的飞行速度为15000m/s。同学们只要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就会发现无穷的奥秘。
五、课后作业。
完成21页练一练1、3、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