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8 怎样滚得远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8 怎样滚得远苏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2-20 14:4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怎样滚得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测量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教材安排的这次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获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进而发现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圆柱形物体可以滚得更远一些。
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课非常感兴趣,乐于参与实验和讨论。四年级的学生通过观察生活,结合玩具以及玩滑板车等类似的活动体验,已经对斜坡的作用有了初步的认知,但斜坡的角度对滚下物体的滚动距离并没有感性的认识。结合前面所学的角度测量的知识,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深刻认识到怎样才能使圆柱形物体滚得更远。课堂上由于学生对实验器材的操作不够熟练,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要让学生经历操作的过程,适时指导,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提出探究问题的方案,并通过实验比较认识到滚动距离远
近与斜面和地面所形成角度的关系。
能力目标: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测量对比发现
如何让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树立通过科学实验进行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圆柱形物体在斜面与地面所成何种角度下滚得最远。
教学难点
如何使实验操作更科学、有序,真实、准确的反映事实结果。
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分组合作学习法、启发验证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生学法:自主交流学习法、实验操作法、数据分析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活动记录卡、橡皮泥、长短不同的木板。
学生准备:塑料板、圆柱形物体、卷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又到了同学们喜欢的数学实践课时间了,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工人叔叔怎样才能更省力的把大铁桶从车上完好的卸下来呢?
生:搭一块木板,让铁桶从车上滚下来。
师: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
生:我曾经看过这样的事情,那些工人叔叔就是这样卸货的。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动脑思考的好孩子。但是还有个问题,由于场地原因,铁桶还需要运送到很远的地方统一堆放。工人叔叔怎样才能轻松的把铁桶运送到仓库里呢?
生:铁桶从斜坡上滚下来顺势滚到仓库里就行了。
师:你是怎样想到这样的方法的?
生:我们在玩滑板和骑自行车时,有个斜坡就会滑出很远的距离。
师:想法很妙,能结合自己的游戏经历和生活实践做到学有所用。那么怎样才能让铁桶从车上滚下来后一直滚到远处的仓库呢?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实验器材共同探究“怎样滚得远”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课标中的要求。数学实践活动就是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炼素材,学生更容易产生兴趣,乐于参与到探究中去。
二、分组合作 制定方案
你们先猜测一下,铁桶怎样才能滚得远?
生:坡度越陡滚得越远。
生:斜坡越长滚得越远。
你们的生活经历都很丰富,事实上铁桶滚动的距离与很多因素有关,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一下斜坡是不是越陡,滚得就越远。也就是木板与地面的角度在多少度时,铁桶滚得最远。
按照以往实践课的惯例,我们要先制定一个活动方案,小组分工合作在活动卡上讨论实践流程,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
生:小组内开始讨论,填写活动方案
(
活动方案
实践活动内容:
人员分工:组长
实验
准备员
记录员
实验操作员
测量员
准备的工具:
通过
方式收集相关信息。
研究的步骤:

1


2


3


4

得出的结论:
)
现在各组的活动方案基本已经完成,说一说你们的研究步骤是什么?其他小组同学
师:各小组汇报制定的活动方案。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结合自己组制定的方案指出他们的不足,并借鉴优点改正自己的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各组学生取长补短,完善活动方案。
师:由于斜面与地面的角度很多,我们先预设几个有代表意义的度数便于操作。
生:木板与地面的度数可以在0——90度之间,我组确定在30、45、60这几个度数上进行实验比较。
小结:在平时的生活中不缺乏知识,只是缺乏善于发现知识的眼睛。世事洞明皆学问,让我们擦亮眼睛,观察生活,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究真相。
【设计意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周密的计划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反映了做事的态度。学会制定活动计划,对于学生学会做事,进而更好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制定活动方案,在数学学科实践活动的教学中对于学生亲身接触活动场景,体会活动程序,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认识和发展能力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小组的汇报交流更可以弥补不足,提高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三、实践记录 探究问题
师:现在我们万事具备,接下来小组分工合作测量,完成活动记录。
怎样滚得远操作记录表
木板与地面角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平均长度
30度
45度
60度
其它度数
出示活动要求:
A.选好位置,地面平整,有足够的长度,互不干扰。
B.组长统一指挥,分工合作,有序进行活动。
C.操作规范 搭:斜面平稳、角度调准。
滚:轻放顶端、自由滚落。
量:底端测量、拉成直线。
D.注意安全,不要喧哗。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的情况,适时的参与活动,指导不足。
师:哪个小组完成了可以将数据填写在班级统一的汇总大表上。
各组测量情况汇总表
木板与地面角度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30度
45度
60度
其它度数
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怎样克服的?
生:地板不平,影响了滚动距离,我换了几个地方才选择到一块平的地方。
生:放手时,圆柱容易放歪,歪了就滚偏了。
生:地方比较小,有时会与其它小组发生干扰。
小结:探究的过程是艰辛的,爱迪生进行了三千次的实验最终才发明了白炽灯,你能坚持克服困难将来会成为像爱迪生一样的科学家。
师:比较各组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当斜面与地面成45°角时,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生:当在30°时,物体滚动得慢,离开斜面滚动的距离近。
生:斜面太陡时,向下的冲劲大,狠狠扎向地面都弹起来了,所以滚动得距离近。
教师总结:实践出真知,通过同学们大量的测量数据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斜坡的角度为
45度时,圆柱形物体从上面滚下来的距离最远。
【设计意图】一件事我听说了,那么我知道了;如果我看到了那么我记住了;如果我经历了,那么我就理解了。在小组取得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通过比较、分析,获得结论,感受用实验方法研究问题的合理性,获得成功的经验,而且印象深刻,理解透彻,这就是所谓的“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四、增强认识 拓展延伸
师:现在来看这辆汽车,铁桶离地高度是1米,有3米、1.5米、1米的木板,选哪块木板可以让铁桶滚得更远?为什么?
生:选2米,坡度长。
生:选1.5米的,这样的木板搭成的斜坡接近45度。所以选1.5米的木板。
师:如果可能最好选用1.4米的木板,这一知识等到你们上初中后才能学到,不过你们能结合学过的知识,凭经验和比较作出正确选择真了不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斜坡在45度时其上物体滚动的距离最远”这一道理,那么我们今后在骑自行车、玩滑板时要选择什么样的斜坡玩呢?
生:选45度斜坡的地方玩。
生:不行,太陡了危险。
师:对,铁桶可以选45度斜坡,这样铁桶可以滚得远,但我们在游戏时首先考虑的是安全。就像冬天滑雪时,不能为了滑得远就直接从45度的陡坡上滑下来等等。
师:科学探索永无止境,事实上影响滚动距离的因素很多,在圆筒中加入橡皮泥会使它滚得更远。教师操作让学生观察。为什么质量越大滚得越远呢?等到了初中你们就会学到了。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知道,科学探索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事情,很多未解之谜在等待着我们去探究发现。通过教师的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用知识指导生活才能发挥知识的价值。
五、总结收获, 回顾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圆形物体从45度斜面上滚下来时滚得最远。
生:通过相同条件下的实验可以进行比较,得出科学的结论。
生:通过合作实验的方式我们得出了结论,分工合作帮助我们更好的获取知识,取得成功,让我们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师:分工合作才是最有效的生活方式。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我们要学会合作,发挥团队中每个人的特长共同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回顾实验过程,树立学生的科学实验意识。让学生们懂得合作的意义,建立集体观念。  
板书设计
怎样滚得远
30°
斜面与地面的夹角 45°( 最远)
60°
【设计意图】 简洁的板书设计可以让学生抓住要点,留下深刻的表象,强化记忆。 
教学反思:
优势:
1.数学实践课是学生非常乐于参与的课型,有了“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学生们
能够积极动脑思考,进行全身心的投入。
2.经过几年的数学实践活动训练,教学过程在学生心目中已建立起一定的模式印象,课
上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们就会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3.通过教师的精心备课、充分预设,能准备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有的放矢的点拨
和恰当的评价可以引导学生规范操作,得出正确结论。
4.教学准备充分,学生借助大量的实验器材,进行科学的探究,减少实验误差,容易获得真实的数据,便于学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不足及补救措施:
这是一项非常严谨的科学探究实验,结合角度测量等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但由于实验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不能归纳出滚得远的全部因素。可以通过开放式的结尾,留有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