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课时 授课内容:《 平均数 》
综合目标预设
课时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
课时重难点:重点:会用平均数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体会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过程预设
共案 个案
环节预设 师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课后反思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一 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一读)二 创设情境导入出示课件:同学们看,我们今天首先来到了哪里?(熊熊乐园)喜欢里面的小朋友吗?今天大黑熊老师去了一次城里,给大家带回来15枝铅笔,光头强看见了,说:“老师我帮您分给大家吧!”大家看光头强是这么分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每人分到的不一样多,毛毛的最少,吉吉的最多。生:不公平!师:你有办法让它们同样多吗?生:让熊大拿出一枝给熊二,吉吉拿出两枝给毛毛。师课件演示师:这样大家就都分到了3枝,3枝铅笔就是这五个小朋友分到的平均枝数。我们管这种方法叫做 “移多补少法”(把提前准备好的字条粘贴到黑板上)谁还有其他办法帮光头强分一分?生:可以用15除以5等于3师:15表示什么?(总数)为什么除以5呢 生:因为有5个小朋友。师评价:同学们真棒,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帮光头强公平合理的把15枝铅笔分给了熊熊乐园的小朋友们。我们刚才的这一组数字,因为这些数字较小,一下子就能看出把哪个多的数补给少的就每份同样多,比较直观,容易。但是遇到数据较多或较大的时候用这种方法是不是也可以呢? 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引入新课,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准备。
二深入探究,学习新知、 师:我们的视线再回到我们的学校里,四一班的同学们正在进行投球比赛呢。请打开课本85页,自学课本85页例2(课件出示自学要求)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师:每个小组都按时完成,老师给每组加5分。师:大家从例2的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生1:一组参加比赛的有4人,2组参加比赛的有5人。生2:刘杰投中的最多,投中了9个。生3:王丽投中的最少,投中了3个。.....师评价:同学们观察的真是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火眼金睛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一组一共投进多少个球?生2;二组一共投进多少个球?生3张华比王云多投进几个球?........(这是一个有深度的问题)或(老师有一个问题谁来帮我解答)师引出:哪个小组成绩好?你的理由是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对子交流)生1:一组成绩好,理由.....师:同意吗?为什么?生2:二组成绩好,理由.....师:同意吗?为什么......师小结:每个小组参赛人数不同,所以比总数是不公平的。算一算,每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再比较,才合理。下面请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课件出示合作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 移多补少...... 先总后分师:谁能告诉老师“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你们小组有几种算法?(两种)生:把张华的8个移一个给李英,1加6得7,最后大家都是7个。师:这是采用的什么方法?(移多补少)生:另一种是先算出第一组投中的总个数除以人数师:你能上台来展示一下吗?师: 谁又能告诉老师“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你们有几种算法?指名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一组(8+7+6+7)÷4=7(个)师:8+7+6+7指的是什么?师:为什么要除以4?二组(9+8+5+3+5)÷5=6(个)师::9+8+5+3+5指的是什么?师:为什么要除以5? 师总结:这两个小组的做法都是先怎样,再怎样?也给它取个名字“先总后分法”平均数=总数÷份数(出示小纸条粘贴到黑板上)师:观察说一说哪一组的成绩好?(第一组)为什么?生: 7>6 所以第一组成绩好些师:因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比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多。3.揭示课题,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师:刚才我们算出第一组每人投中7个,这个7就是8、7、6、7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总结板书:平均数师:第一组的平均数是7,是不是每个人都投中了7个?生:不是,这个7是平均后得到的,有的同学正好投中7个,有的比7多,有的比7少。师:这个6是那几个数的平均数呢?生:是9、8、5、3、5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师:在这组数据中你们发现他们与平均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生:平均数都是比这一组里面最大的数小,而比最小的数大。师小结: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4.总结方法:师:求平均数有两种方法,移多补少法与先总后分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生:移多补少:比较直观、数据较小、容易理解。先总后分法:生:算一算,数字较大或较多时用简单。5、应用。师:学均数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课件出示例3,生独立解决,指名回答。生回答,师课件展示:(1+3+2+3+2+6+4)÷7=3(个)师:议一议“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生:不是,它比里面的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师:废弃的塑料袋又被称为白色污染,会污染环境、破坏土壤,对人体也有很大的伤害。如果你是亮亮,你会怎样说服妈妈保护环境呢? 提出问题自学,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总结,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平均数产生的意义。进一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环保意识。
三、堂清检测四、回顾总结,评价促学 一、拓展应用明辨是非1、李强所在的小学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那么李强的身高一定是160厘米。( )2、一所学校要给学生订购一批新校服,订购人员按照学生的平均身高来订购,这样合理吗?让学生说一说想法。二、86页练一练第1、2题今天学均数,你有哪些收获?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这节课中,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有“移多补少法”与“先总后分法”,平均数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用平均数解决更多的问题。 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这一过程是学生对新知识内化的过程,同事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板书设计 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移多补少法先总后分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教学课后反思
奥城小学 李志华
首先说这节课上的其实很紧张,以前也出过课,从来没这么紧张过,可能是觉得咱们奥城小学的老师在这方面都比较专业吧,就怕自己讲不好。很有幸的在我的师傅李焕玉老师上周刚讲过这一课后,今天我也上了《平均数》这节课,其中有很多地方,比如课件,比如预设案都借鉴了师傅的,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做了改动,勉强算是同课异构吧!在这里要非常的感谢李老师,顾伟伟老师还有敬云组长的帮助,他们在“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上的指导对我个人帮助很大。
下面说一说,本课的教学。平均数是统计教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我在设计教学时,把重点放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与平均数的求法上,所以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这节课我主要的设计思路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创设情境中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导入环节,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引入,我的设计意图是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引入新课,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准备。
结合教材中的实际问题:四一班两个小组学生进行投球比赛,哪个小组成绩好?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均数”的需求。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三、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的应用
我采用的是教材的例3,因为在前两个例题的学习中,学生对于求平均数的方法已经有所掌握,我觉得这一例题,可以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平均数的算法来解决问题。议一议中,通过讨论平均数3的意义,使学生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并且在这一环节紧接着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一、时间的安排不是很好,练习的时间不够,造成还有的练习没有说完。主要原因是新课的时间较长,如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说说知道些什么,可以少请几位同学回答,这里不是这节课的重点。二、课的开始由于课件突然没有声音,有点紧张,有点浪费时间。其实这并不影响本节课的教学。对于突发事件要灵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