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入学联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入学联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20 18:4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入学联考
历史考试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树、金杖以及"撞脸"奥特曼的青铜人头像等文物(制作年代距今约3000年至 3200年),显示出与中原文明孑然不同的特征。但据研究,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双耳所饰的云纹、青铜神树的夔龙纹等,又都是当时中原青铜器常见的纹饰类型。这表明,商周时期
A.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B.存在长距离文化交流
C.青铜器富有生活气息D.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
2.公元前 215年,秦始皇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区(今河套平原一带)。秦始皇在此地设置了三十四个县,并从中原地区迁来大量人口。这些举措
A.阻断了北方各民族的交融B.消除了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
C.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D.埋下了边疆武将割据的隐患
3.随着陶潜《桃花源记》的创作,历代文人到湖南寻访桃花源并吟诗渐成潮流,南朝诗人徐陵的《山斋》一诗,被认为是最早的"桃源诗"之一。该诗云∶"桃源惊往客,鹤峤断来宾。复有风云处,萧条无俗人。"由此可知,南朝时的"桃源诗"
A.隐含着改良政治的建议B.继承了《诗》的讽谏传统
C.重在揭示当地民生疾苦D.寄托了诗人的生活理想
4.表1所示为唐代中后期关于赋税的部分言论。据表可知,唐代中后期
A.江南逐渐成为经济重心B.大运河的战略意义凸显
C.中央集权体制遭遇挑战D.政府面临严重财政危机
5.唐宋八大家提出并发展了儒学的道统说,以孟子承孔子之正道,他们通过解读孟子对儒学经典义理进行深度探求;他们对佛、道两教的态度,逐渐由情绪激烈的反对走向理性平和的辩论。这从侧面表明,唐宋时
A.正统思想频繁更替B.三教合流基本实现
C.儒学逐渐走向复兴D.文人颠覆汉儒传统
6.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福建不少强宗大族筑土楼自卫,同安后埔等地在嘉靖三十九年遇倭寇之警,"旬月之间,筑寨百三座,结社百六十,守望相助""贼虽拥数万众,屡过其地,竟不能仰一堡而攻,则土堡足恃之明效也"。材料反映出
A.地方宗族组织力较强B.福建宗族成为抗倭主力
C.倭寇采取持久战策略D.倭患扰乱地方基层自治
7.1896 年 10月,上海某英文报纸在李鸿章访问欧洲期间,突然披露了一条重要的消息;李鸿章同俄国人签订了一个秘密条约(史称《中俄密约》),其中规定∶"当开战时,如遇紧要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如有所需,地方官应尽力帮助。"外国媒体对这一条约的披露
A.加深了慈禧对洋务派的疑惧感B.阻碍了"三国干涉还辽"进程
C.反映出部分外国人同情维新派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8.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示内务部通饬各省重视农业,"劳来(以恩德招之使来)农民","其有耕种之具不给者,公田由地方公款,私田由各田主设法资助"。这反映出当时
A.农民对新政府认同度较高B.法律保护农民土地所有制
C.孙中山对农村流民较为关注D.农业政策以民生主义为指导
9.1934年6月30日,中央苏区中央组织局及人民委员会通过《红色中华》报刊,发出了《关于粮食动员的紧急指示》,"24 万担借谷运动"迅速开展起来。这反映出
A.瑞金市区的粮食供应紧张B.中央红军对战略转移的筹备
C.中央苏区商品交易的活跃D.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10.20世纪 30年代末 40年代初的重庆,"文学活动十分活跃,几乎像二十年以前文学革命期间的北京一样",诗歌和报告文学流行于街头巷尾。据时人回忆∶"在重庆有雾的两个季节里,那时城市相对来说不会遭到空袭,(业余话剧团)推出了三十多出大型剧目,观众场场爆满。"这种现象的出现
A.振奋了大后方人民的抗战斗志B.以北平的工业整体内迁为基础
C.助推新文化运动逐渐走向深入D.得益于政府对全面抗战的支持
11.表2所示是新中国重要法律文件或领导人讲话中有关教育事业发展宗旨的表述。这反映出新中国教育
A.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B.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C.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D.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12.据希腊神话记载,智慧女神雅典娜在与海神波塞冬争夺雅典城时,通过让岩石长出橄榄树而得到众神认可,成为雅典城的保护神。而橄榄油的交易在古代雅典人的经济生活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图1所示为雅典城邦制形成初期的商人兜售橄榄油的壁画)。由此可见
A.古代神话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B.人文主义思潮最早兴起于雅典
C.文学创作超前于社会现实生活D.雅典民主制植根于特殊的环境
13.图示法有助于我们认识政治史上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下列各项中的两个圆分别代表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联邦政府权力(大圆)和各州政府权力(小圆),二者重叠或交叉的情况下,位于上方的"圆"地位更高。下列各项中最符合美国1787年宪法相关规定的是
14.19世纪,欧洲时装界出现了两种不可逆转的趋势,首先是服装的面料和款式的多样化;其次,则是时装样本及后来的时装杂志逐渐流行,社会时尚的代言人逐渐由宫廷贵妇转变为时装样本模特儿和舞台剧中的女演员。这些趋势根源于
A.家庭结构的变化B.工业革命的开展
C.启蒙思想的传播D.女权运动的推进
15.1935年,苏联年轻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在顿巴斯一处设备并不先进的煤矿创造了单日采煤量的世界纪录。此后,苏联全国各行各业迅速掀起一场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劳动竞赛运动(史称"斯达汉诺夫运动")。该运动的兴起反映出当时苏联
A.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强烈B.工业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C.逐渐摆脱经济危机造成的困境D.已具备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
16.1989年,日本三菱集团重金购买了作为美国"富有的标志"的纽约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
份,史称经济领域的"珍珠港事件"。同年,日本企业家和政客合著的《日本可以说不》一书出版,并迅速热销。日本商界和政界的这些做法
A.体现了日本综合国力的增强B.宣扬了军国主义思潮
C.控诉了美国的地区霸权战略D.丑化了日本国际形象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0~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外关系开始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列强来说,战后
签订的条约"揭开了对华事务的新纪元。它标志着中国闭关自守的破产,同时也标志着中国与欧洲这个'掠夺成性的蛮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法律、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开端"·…无疑,"条约制度"使中国承受着巨大的灾祸,这成了阻碍中国进步的一个基本因素,但是,如马克思所说,"每一种事物好象(像)都包含自己的反面"。
—摘编自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论略》
材料二
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回应了世界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个重大问题;"世界怎么了 我们怎么办 ··…中国方案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首次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入联合国决议;同年11月,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再次将其载入联合国决议。这充分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反映了国际社会大 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在国际社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呼应,激发了各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进程的热情和实践。
——摘编自张晓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外交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并简要评价其对中国影响。(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方案"在国际上得到支持和呼应的原因。(6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维多利诺、伊拉斯谟、蒙田等成为儿童教育的主要提倡者,他们认为在培养儿童的过程中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强调发展人的智慧,并提出了发展儿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要求。维多利诺创办了"快乐之家",他认为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一定要重视环境的陶冶作用∶学生只有在优美的环境和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身心才能和谐发展。伊拉斯谟反对宗教的"原罪说",认为儿童不是生而为一个完整的人,必须经过教养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是理性使其成为人。蒙田要求在对儿童施行教育时,首先应该重视体育,此外,他还强调儿童要在父母的关爱下愉快、自由的成长。
材料二
卢梭在《爱弥儿》中集中阐述了自己的儿童教育思想;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尊重儿童的天性,启发诱导儿童的发展;学习实用知识;培养儿童的兴趣;重视劳动,强调手脑并用;锻炼身体,训练感官。卢梭的幼儿教育思想是新旧教育理念的分水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教育推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充分提高了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其儿童本位论的提出,使人们开始重视儿童的教育。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潘祺蓉、陶志琼《西方和谐儿童教育观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教育家儿童教育思想的异同。(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卢梭儿童教育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卢梭儿童教育思想的意义。(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摘编自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物种引进》
围绕"食物与物种交流"或"商品贸易与日常生活",参考表中的一组或几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二)选考题∶共10分。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0.【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唐代天文观测的主要内容是"星辰之变"(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天象)。其中日月交食被认为预示着帝王统治的危机,这一观念在当时备受瞩目。唐初,天文观测由太史局负责。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将天文机构改为独立建制,命名为司天台,并设置了春夏秋冬中官正、副各5人,掌司四时,按照时间和方位的特定对应关系来划分职责(如下表所示)。司天台官员不仅要密切观测天象变化,还要及时将观测结果进行"密封"后奏报帝王。对天文机构的改革凸显了司天台观察天文的特别职能,对于提高天文观测的准确性具有积极意义,对当时的政治管理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摘编自赵贞《唐代的天文观测与奉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朝廷重视天文观测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肃宗改革天文机构的作用。(6分)
21.【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后,苏军很快就占领了中国东北。八路军一部也借机进驻沈阳市区,该事件被美国媒体大肆报道。同年 9 月,驻中国东北苏军总司令派代表飞赴延安与朱德总司令会面,并询问中共能否根据《雅尔塔协定》和苏联与国民政府签订的条约撤离东北。朱德答复说"我们在冀热辽土地上坚持抗战,不能撤出。"会后,苏军同意将原属冀热辽抗日根据地范围内的锦州、热河完全交给八路军及中共东北抗日武装接管。关于八路军驻沈阳的部队,苏共中央特地致信中共中央,建议中共"可以到农村去发展。去没有国民党和苏军的地方发展,不要留在沈阳、长春、哈尔滨这样的大城市"。不久,八路军大张旗鼓地撤出了沈阳,但地下党组织被秘密留下,苏军对此则执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
—摘编自薛衔天《1945年苏军在中国东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45年八路军得以进驻沈阳的条件,并分析八路军撤出沈阳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八路军撤出沈阳的意义。(4分)
22.【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肯尼斯·戴维·卡翁达(1924—2021),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先驱。青年时,他不顾英国殖民当局的骚扰和监禁,坚持参与和领导赞比亚反殖民斗争,直到 1964 年斗争才取得成功。担任赞比亚总统后,他坚决反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对安哥拉、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纳米比亚等国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给予了有力的支持。他还积极参与建立非洲统一组织(非盟前身)。赞比亚独立几天后,卡翁达就宣布与新中国建交,使赞比亚成为南部非洲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卡翁达曾在联合国大声疾呼∶"联合国中没有新中国人民的代表,这是错误的!"独立后的赞比亚,被列强封锁了出口通道。1967年,卡翁达总统借访问中国之机,请求中方帮助坦(坦桑尼亚)赞两国修建铁路,得到中方同意。1974年,他再次访华时,毛泽东在与其谈话中首次提出著名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关于中赞关系,卡翁达总统创造性地运用"全天候朋友"和"全天候友谊"两个名词加以概括。
—摘编自李杰《卡翁达总统———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真朋友、好朋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卡翁达的主要贡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卡翁达做出贡献的原因。(4分)
高三历史考试参考答案
1.B 2.C 3.D 4. B 5.C 6. A 7. D 8. C 9. B 10. A 11. B 12. A 13. C 14. B 15. A 16. A
17.⑴变化:由传统的“朝贡外交”(宗藩外交)体制转向近代的“条约外交”体制。(3分)
评价: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打破了传统“华夷观念”,有助于国人 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发展潮流。(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中国方案”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包容性;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外交政策的 适时调整(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联合国日益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密切了各国的联系。(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⑴相同点:注重个性;强调智育;保护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分,答出两点即可)
不同点:维多利诺强调环境的作用;伊拉斯谟重视培育理性精神;蒙田肯定体育的优先地位。(3分)
(2)特点:继承性;人文性;全面性;启发性。(4分,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促进了儿童教育理论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唤醒人们对儿童教育的重视;丰富了启蒙思想的理论体系; 发展并传播了人文精神;为现代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6分,答出三点即可)
19.示例
论题:新航路开辟后(明清时期)的物种交流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阐述:据表中信息可知,从汉代到宋代,传入中国的农作物以食物类为主,少有香料,经济作物也极少,部分 瓜果类特产,也成为封建贵族专享的贡品。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量美洲的物种涌入中国,除了 粮食、蔬菜水果类的作物,以花生(油料作物)、烟草、陆地棉、向日葵等经济作物传入中国,它们在中国的推 广种植,不但丰富了中国餐桌的食谱,也改变了中国人的休闲文化,推动了农村的小农经济缓慢地向商品化 生产转变。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商品化,也为中国人口的增长及其向城市流动提供了物质支撑。(8分) 总之,地理大发现及明清时期中外经济交流的发展,不但使中国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也在一 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新经济因素的出现和发展。(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⑴原因: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维护封建统治正统性的需要。(4分,答出两点即可) (2)作用:提高了天文观测的准确性,推动了天文学进步;有利于促进唐朝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皇帝 权威;为后世的天文观测制度提供了借鉴。(6分,答出三点即可)
21.⑴条件: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在东北地区坚持抗战;国民党军“不抵抗”撤离东北;苏联红军消灭了日本关 东军主力。(2分,答出一点即可)
原因:美国媒体的炒作;《开罗宣言》《雅尔塔协定》等文件的规定(英美等国希望中国东北由国民政府接管); 中共为释放和平诚意(为减小重庆谈判的阻力);苏联方面的压力及合理建议。(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 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意义:避免了东北地区矛盾升级;利于维护国内和平局面(推动重庆谈判的进程);有助于规避美苏冲突, 维护雅尔塔体系;有利于中共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共与苏联的军事配合与战略沟通。 (4分,答出两点即可)
22.⑴贡献:领导赞比亚人民获得独立;推动了非洲的独立、团结和一体化;塑造了中非合作的榜样;扩大了新 中国的国际影响;增进了第三世界的团结。(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的有利环境;非洲人民的觉醒;第三世界开始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 新中国的发展和积极帮助;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卡翁达的不屈意志和坚持奋斗 (4分,答出两点即可)
高三历史考试参考答案解析
1.B【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早期格局,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 力。材料表明商周时期的中国,不同文明点既具有地域性特征,也具有融合性(共通性)的元素,这表明当时 四川地区和陕西、河南一带存在着文化交流,故选B项;A、C、D三项均是对材料信息的过度解读,故排除。
2.C【解析】本题考査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査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 力。秦朝在收复的边疆地区,采取移民实边等措施,这强化了政府对边远地区的管控,巩固了国家统一,故选 C项;中原人口的北迁,有利于民族交融,故排除A项;这些举措并不能消除游牧民族的威胁,故排除B项;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3.D【解析】本题考查桃源诗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桃源诗,反映出对自然 之乐、清新脱俗的追求,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南朝桃源诗的特点,故排除。
4.B【解析】本题考查大运河的经济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唐代中后期,由于藩镇割据,中央政府的运作依赖江淮地区的赋税收入,而大运河是沟通长安、 洛阳等政治中心和江淮地区的大动脉,故选B项;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故排除。
5.C【解析】本题考查唐宋时期儒学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 力。唐宋八大家通过解读道统说,发扬孟子的义理之学,逐渐重构了儒学体系,儒学与佛、道两教的竞争,从 情绪化到理性化,体现了儒学思辨性的提高以及儒生理论自信的增强,故选C项;唐宋时期主流思想一直是 儒家思想,故排除A项;B、D两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6.A【解析】本题考查明朝民间抗倭,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福 建乡民在宗族的组织下,用较短时间修筑起土楼,使倭寇侵略的图谋未能得逞,这反映了地方宗族的组织动 员能力,故选A项;B、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7.D【解析】本题考查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中俄密约》规定,中国遇到战事,俄国军舰可以进入中国所有口岸。这些条款的披露,既会导致其他列强不 满,同时也会令列强认为清政府软弱可欺,进而加快瓜分中国的脚步,故选D项;当时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慈 禧对洋务派不存在疑惧,故排除A项;当时“三国干涉还辽”已经实现,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维新派无关, 故排除C项。
8.C【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经济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孙中山指示政府 加大对农民的招抚力度,稳定农业生产,这体现了孙中山对清末及革命时期社会动荡产生的流民较为关注, 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农民对新政府的态度,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中“公田”等信息不符,故排除;材料 未体现民生主义“平均地权”的思想,故排除D项。
9.B【解析】本题考查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 力。1934年夏,红军历时半年多仍未打退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从而陷入被动,中共中央积极筹划战 略转移,以多种方式筹集军粮,故选B项;粮食动员主要是筹集军粮,并不是保障市民生活需要,故排除A 项;C项与材料中“借粮”等表述不符,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日民族矛盾,故排除D项。
10.A【解析】本题考査抗战时期的重庆文艺创作,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 象的能力。抗战时期,重庆文艺创作的活跃振奋了全民族抗战时期大后方群众的抗战意志,故选A项;B、C 两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与材料中“业余话剧团”等信息矛盾,故排除。
11.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我国教育宗 旨的不同表述,这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不断制定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方针政策,故选B项;教育具有 一定的意识形态功能,但“强烈”一词夸大了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故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信息明 显不符,故排除。
12.A【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经济和文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
力。希腊神话中,雅典娜因在岩石上生成橄榄枝,从而成为雅典的保护神,用艺术化的手法再现了雅典地形 破碎、土地贫瘠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对橄榄等经济作物加工业的依赖,材料中的壁画佐证了神话中所蕴含 的历史信息,故选A项;材料并未体现人文主义思潮和雅典民主制,故排除B、D两项;材料反映出以神话为 代表的文学创作是植根于现实的,并非超前于现实的,故排除C项。
13.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美国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 力。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的权力与州的权力既有重合的地方,也承认各州保留一定的权力,且 在联邦和州的权力有交叉的地方,联邦的权威高于州政府的权威,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美国 1787年宪法的规定,故排除。
14.B【解析】本题考查欧洲时装潮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19 世纪,欧洲时装潮流中的面料款式多样化,源于工业革命后纺织工业的批量化生产,时尚代言人由贵族转向 模特儿和演员,则体现了工业革命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中产阶级广泛崛起,故选B项;家庭结构变化是 工业革命的结果之一,并不是根源,故排除A项;启蒙思想的传播与材料所示时间不符,故排除;女权运动 与材料中的现象并无明显因果关系,故排除D项。
15.A【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斯达汉诺夫打破世界记录 的行为鼓舞了苏联劳动者,苏联全国各个行业迅速掀起了追求高速度的劳动竞赛,这表明苏联工人对改变 国家落后面貌的强烈渴望和执着热情,故选A项;B项表述与材料“设备并不先进”的信息矛盾,故排除;当 时苏联并未发生经济危机,故排除C项;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在1937年成为欧洲第二大工业国,基本具 备了战胜德国法西斯的物质力量,故排除D项。
16.A【解析】本题考查战后日本的崛起,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日本商界和政界的做法,体现了日本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且有意成为世界政治大国,这些都以20世纪80 年代日本综合国力的增强为后盾,故选A项;材料中的做法并未宣传军国主义,也没有明确抗议美国的地 区霸权战略,故排除B、C两项;这些行为凸显了日本企图塑造大国形象,并非丑化了日本的国际形象,故排
17.⑴变化:由传统的“朝贡外交”(宗藩外交)体制转向近代的“条约外交”体制。(3分)
评价: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打破了传统“华夷观念”,有助于国人 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发展潮流。(6分,答出三点即可)
⑵原因:“中国方案”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包容性;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外交政策的 适时调整(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联合国日益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密切了各国的联系。(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外交,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 关于“根本性的变化”,根据材料中“蛮夷”“条约"等关键词,可知中国外交发生了从古代以血缘、君臣关系为纽 带的朝贡(宗藩)关系,向近代以法律为纽带的条约体系的转变;关于“评价”,可从一分为二的角度进行分析, 指出这一变化对中国的破坏性影响及对中国近代化的启发意义。第⑵问,关于“原因”,可从方案本身的优 势、方案提出者的力量、方案提出的策略、认可方案的国际平台、时代潮流、世界发展趋势等角度加以分析。
18.(1)相同点:注重个性;强调智育;保护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分,答出两点即可)
不同点:维多利诺强调环境的作用;伊拉斯谟重视培育理性精神;蒙田肯定体育的优先地位。(3分)
(2)特点:继承性;人文性;全面性;启发性。(4分,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促进了儿童教育理论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唤醒人们对儿童教育的重视;丰富了启蒙思想的理论体系; 发展并传播了人文精神;为现代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6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儿童教育,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 问,关于“异同”,相同点可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的共性追求的角度概括;不同点可直接在材料中 找出三位儿童教育家,将其有代表性的思想倾向简要摘录即可。第⑵问,关于“特点”,结合文艺复兴、宗教 改革和启蒙运动等相关知识,以及卢梭在启蒙思想家当中的地位,可以得出其儿童教育思想具有继承性和 人文性,再结合材料中的表述,可知其儿童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全面,且居于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地位;关于“意义”,从对儿童教育理论、对儿童教育实践、对启蒙思想理论以及对后世的意义等角度加以概括即可。
19.示例
论题:新航路开辟后(明清时期)的物种交流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阐述:据表中信息可知,从汉代到宋代,传入中国的农作物以食物类为主,少有香料,经济作物也极少,部分 瓜果类特产,也成为封建贵族专享的贡品。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量美洲的物种涌入中国,除了 粮食、蔬菜水果类的作物,以花生(油料作物)、烟草、陆地棉、向日葵等经济作物传入中国,它们在中国的推 广种植,不但丰富了中国餐桌的食谱,也改变了中国人的休闲文化,推动了农村的小农经济缓慢地向商品化 生产转变。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商品化,也为中国人口的增长及其向城市流动提供了物质支撑。(8分) 总之,地理大发现及明清时期中外经济交流的发展,不但使中国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也在一 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新经济因素的出现和发展。(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物种交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的 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明确时空范围,本题不限中国史和世界史,材料可从古代一直延续到近 代;其次,审清答案要件,本题答案须包括论题和阐述两部分;再次,明确答题要求,论题需要参考表中的一 组或几组信息,阐述须列举具体的史实支撑论题;最后,对所拟论题进行总结升华。
20.⑴原因: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维护封建统治正统性的需要。(4分,答出两点即可) (2)作用:提高了天文观测的准确性,推动了天文学进步;有利于促进唐朝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皇帝 权威;为后世的天文观测制度提供了借鉴。(6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唐肃宗改革天文机构,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 问,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中有关天文与政治的信息,再结合天文学与古代农学联系的相关知识,可从思 想文化、经济、政治等角度进行分析。第⑵问,关于“作用”,从材料中直接可以得出改革对天文观测的推动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进一步从经济、政治、天文学发展、后世天文机构管理等角度作答。
21.⑴条件: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在东北地区坚持抗战;国民党军“不抵抗”撤离东北;苏联红军消灭了日本关 东军主力。(2分,答出一点即可)
原因:美国媒体的炒作;《开罗宣言》《雅尔塔协定》等文件的规定(英美等国希望中国东北由国民政府接管); 中共为释放和平诚意(为减小重庆谈判的阻力);苏联方面的压力及合理建议。(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 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 意义:避免了东北地区矛盾升级;利于维护国内和平局面(推动重庆谈判的进程);有助于规避美苏冲突, 维护雅尔塔体系;有利于中共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共与苏联的军事配合与战略沟通。 (4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1945年八路军撤出沈阳,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第(1)问,关于“条件”,可从共产党坚持抗战、国民党在东北没有军事力量,日军被苏军消灭等角度进行概 括;关于“原因",根据材料提示并结合所学,可从美国、苏联、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 问,关于“意义",从对事件本身、对国共关系、对国际局势等角度加以分析即可。
22.⑴贡献:领导赞比亚人民获得独立;推动了非洲的独立、团结和一体化;塑造了中非合作的榜样;扩大了新 中国的国际影响;增进了第三世界的团结。(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的有利环境;非洲人民的觉醒;第三世界开始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 新中国的发展和积极帮助;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卡翁达的不屈意志和坚持奋斗-(4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卡翁达,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关于“贡 献”,根据材料信息,从对赞比亚民族、对非洲、对新中国、对世界等多个角度加以整合概括即可。第⑵问,关于“原 因”,结合材料信息,从世界局势、非洲状况、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卡翁达个人因素等角度加以概括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