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素养聚焦 1.了解古代南亚文化、古代东亚文化和美洲印第安文化等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归纳印度文化、朝鲜文化、日本文化和美洲印第安文化的代表成就,感悟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角度理解南亚、东亚和美洲地区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知识点一 古代印度文化
1.区域: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2.成就
(1)宗教
①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②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
③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后来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文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知识拓展 《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成书于2世纪,史诗以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表现了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斗争。作品中神猴哈奴曼拥有四脸和八手,帮助罗摩战胜了强敌,救出妻子,成为印度教神话中家喻户晓的角色。
(3)艺术: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
(4)数学: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3.影响
(1)5世纪时,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已经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
(2)佛教文化更是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古代印度的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问题思考
1.材料 (公元前119年)骞……因分遣副使。使……身毒(yuán dú,古印度的别称)……及诸旁国。——摘编自《史记》
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环羁(马笼头),皆以白玉作之。——摘编自《西京杂记》
问题 通过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提示 早在西汉,中印之间便有了友好往来。
2.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成为泰国皇宫壁画《拉玛坚》的题材,说明了什么问题?试再举一例加以说明。
提示 说明:印度文化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举例:柬埔寨吴哥窟中的许多浮雕取材于《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
知识点二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1.古代朝鲜文化
(1)成就
①冶铁: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
②文化
类别 时间 成就
天文学 7世纪 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历史学 12世纪 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三国史记》
音乐、舞蹈 15世纪 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知识拓展 《三国史记》是一部记述朝鲜半岛三国新罗、百济、高句丽历史的高丽官修正史。于1145年(高丽仁宗二十三年)由金富轼等以汉文编撰,采纪传体。取材于当时保存的古代朝鲜史料和中国的有关史料。此书是研究朝鲜半岛三国时期和后期新罗历史的珍贵文献。
(2)中朝文化交流
①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
②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③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许多朝鲜学者具有很深的汉文造诣;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④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宫廷中就已经有了朝鲜半岛的乐舞。
2.日本文化
(1)宗教
①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等都有神灵,神道逐渐发展起来。
②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
③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道在日本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知识拓展 神道教是日本的民族宗教,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也赋予各代日本天皇以神性。日本以“天照大神”为太阳神,而天皇就是天照大神的后裔,“万世一系”。
(2)文化成就
①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
②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
③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3)中日文化交流
①日本古代文化也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②日本人先是直接使用汉字,后来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③来自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图解历史 日本利用汉字创造了本国的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解读 日本不是简单地复制唐朝文化,而是始终遵循着一条原则,即维护日本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在此基础上,对吸收来的文化进行适合自己国情的改造和创造,从而发展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
问题思考
1.材料 《高丽史》,朝鲜王朝郑麟趾撰,成书于李朝文宗元年(明景泰二年,1451年)。全书用汉文写成,体例悉仿中国正史。全书计分世家46卷,志39卷,表2卷,传50卷,目录2卷,记载朝鲜历史上高丽王朝的事迹。本书为了解高丽与蒙古、元朝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高丽史》的体例是什么?此书的印刷能否使用活字印刷术?为什么?全书用汉字写成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体例是纪传体。可以使用活字印刷术,因为朝鲜在13世纪就开始使用金属活字印刷。用汉字写成说明了中国文化深刻影响了朝鲜文化。
2.观察下列图片,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日本 平城京(今奈良) 唐 长安城
日本 和同开珎 唐 开元通宝
提示 日本的城市建设和货币受唐朝影响比较大。
知识点三 美洲印第安文化
1.概况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代表性。
2.成就
(1)宗教:多神崇拜
①玛雅人崇拜的大多是与其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自然神。
②在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信仰中,太阳神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③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他们在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祭司也在塔上观察天象。
(2)文字
①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
②阿兹特克人: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
思维点拨 玛雅人是美洲惟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在公元初期,他们创造了独特的文字。文字呈方块图形,属“意音文字”。玛雅文字记载了玛雅人的宗教神话、祈祷文、历史、天文、历象等。
(3)历法
①玛雅人发明了“玛雅历”。玛雅历以365天为一年,一年18个月,每个月20天,剩下的5天是“禁忌日”。
②印加人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太阳历一年为365天,太阴历一年为354天。
(4)数学:玛雅人知道“零”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
(5)建筑:印加人建造了驿道和太阳庙。
(6)医学:印加人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
(7)手工业:阿兹特克人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非常精美。
3.结果
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肆屠杀,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
问题思考
1.下图是当今世界两座著名的金字塔遗址,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玛雅羽蛇神金字塔 埃及胡夫金字塔
提示 区别:从顶端上看,玛雅金字塔顶部是平顶,埃及金字塔是锥顶;从形制上看,玛雅金字塔是四棱形,埃及金字塔是三棱形;从功能上看,玛雅金字塔是神庙的塔基,是举行宗教祭祀的场所,埃及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2.材料 公元1492年,被西班牙国王封为“所有发现领土”总督的哥伦布,在经过漫长的航行之后,到达巴哈马群岛。西班牙人科泰斯占领了墨西哥,征服了阿兹特克文明;而皮萨罗诱杀了印加之王,占领库斯科并将这个古老的印加文明中心洗劫一空,将艺术品彻底破坏。许多人被杀害,城市及文化成了古迹。
印第安文明的历史命运最终如何?如何看待印第安文化的历史地位?
提示 命运:古老的美洲印第安文明因欧洲殖民者的到来而遭到破坏甚至消失。地位:以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人所创造的文明为代表的美洲古代文明独立地在美洲广阔的土地上产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光辉成就,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大洲的文化相媲美。
主题一 古代印度文化的特点
1.以宗教为中心:印度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都以宗教为中心,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也都与宗教有关,宗教融于印度文化之中。
2.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佛教是在与婆罗门教森严的种姓制度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佛教的兴盛与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受佛教影响的文化繁荣起来,在政治、哲学、文学、艺术、雕刻、音乐、舞蹈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都留下了佛教的烙印,即便是印度教也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佛教的宗旨。
3.以诗代史:由于印度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古印度人富于幻想,爱作诗,他们往往把古代历史上的大事记和英雄人物加以改编,并与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混在一起,写成长诗加以传颂。
4.多样性:在印度文化体系中不难看出其他文化成分如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特点。
5.包容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印度对所有的外来文化均采取兼容并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语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成分,又与外来文化融为一体。
[史料实证]
史料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在西方,根本不存在与印度的诸如种姓、杀戒、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之类的基本观念和制度有些微相似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仅是印度思想中深奥的抽象观念,还构成了印度文明的基础,决定了印度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
设问 根据史料概述印度文化的特点。
提示 印度宗教深刻影响了印度社会生活,印度文化也充满了宗教色彩。
[唯物史观]
古代印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是古代印度文化诞生的沃土。多民族、多语言和多文化的交融,为印度浓厚的多元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活力。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分支经过印度西北,成为古代印度、希腊、波斯和中国四大文化汇合交融的枢纽。
主题二 中国文化对古代朝鲜和日本的影响
1.影响途径和方式:移民、遣使、留学、贸易。
2.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文字和儒学
(1)大约1世纪时,汉字传到了朝鲜半岛。4、5世纪时成为朝鲜的书面文字,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朝鲜的《李朝实录》,完全是用汉字写的。
(2)汉字是在3、4世纪传到日本的。到了9世纪日本发明假名字母后,公文中大部分还是汉字,假名字母和汉字混用。直到现在,日本的文字中间还是既有假名字母又有汉字。
(3)中国的儒家思想早在1世纪就传入了朝鲜半岛。3、4世纪时,朝鲜半岛的高丽已经建立了儒学的最高学府——太学。7世纪时,新罗国也开设了国学,学习儒学。到12世纪时,高丽王朝还设立了经筵制度,专门讲授儒学。
(4)日本在4世纪时,由博士王仁带去儒家的经典《论语》。后来派往中国的遣隋使、遣唐使、留学生更是带回了大量的儒家经典。到了17世纪日本的江户时代,中国儒家的朱子学,就是朱熹的理学,已经成为日本的官学,日本民间盛行的是阳明学。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模仿唐朝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但随着假名文字的发展,日本文化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
设问(1) 根据史料一分析古代日本是如何对待中国文化的?
提示 古代日本积极学习借鉴中国文化;日本对中国文化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将中国文化有机地融合到日本本土文化中,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
史料二 如图为《直指心体要节》,2001年9月经韩国政府申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本,并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设问(2) 活字印刷术最早是由谁发明的?朝鲜又做了怎样的改进?有何意义?
提示 发明: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改进:朝鲜改进为金属活字印刷。意义:改进了印刷技术,提高了印刷质量和效率,不仅对东方印刷历史影响很大,甚至传到了欧洲等地。
[历史解释]
认识古代东亚文化传统的多元与统一
(1)古代东亚文化的统一
①东亚地区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处于文化优势地位,其他国家文化的发展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②维系东亚文化统一性的主要因素,有儒家思想、佛教文化、汉字等。
(2)东亚文化的多元
①东亚各国的文化都是在各地某种原生文化形态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很早就有人类栖息。其早期文化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在与中国发生接触之后,虽然大量吸纳了中国的文化,但其本身所固有的文化并没有因此消失。
②东亚文化的多元还表现为中国文化元素经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吸收与发展,逐步发展出地区性的特征。如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经过千余年的发展,日本的佛教形态与思想与中国的佛教相比,已经有了较大的不同。
必备术语
1.多民族、多语言和多文化的交融,为印度浓厚的多元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活力。
2.古代东亚之所以能创造出高度的农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是分不开的。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朝鲜和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宗教以及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各个方面,所以它成为“东亚文化圈”的一个重要特征。
3.印第安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自古及今一脉相承,尽管在欧洲殖民主义者入侵以后受到了摧残,但是并无间断之处。印第安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它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有关这一教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公元前8—前6世纪在北印度产生,是影响最大的派别
B.宣扬“众生平等”“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C.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
D.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答案 D
解析 题干介绍的教派是佛教,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A项错误;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但不宣扬“君权神授”,B项错误;为种姓制度提供理论和宗教基础的是婆罗门教,C项错误;为反对婆罗门阶级的特权,公元前6世纪,佛教在印度创立,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D项正确。
2.按《摩奴法典》规定,高级种姓由于“穷困”可以从事低级种姓的职业;相反,低级种姓不得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不同种姓的人还不能同坐、同饮食。婆罗门教经典对各种姓间的关系之所以作如此的规定,目的是( )
A.保持公正 B.隔离冲突
C.保证特权 D.减少差异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低级种姓不得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不同种姓的人还不能同坐、同饮食”等可知,婆罗门教经典对各种姓之间的关系作如此规定的目的是维护其特权,既不是为了保证公正,也不是为了隔离冲突和减少差异,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
3.唐朝时期,新罗频繁更换年号。根据考古学的发现,在庆州雁鸭池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铭,在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发现了“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板瓦,在庆尚南道蔚山郡的川前里“摩崖石刻”周围发现了“上元二年铭”和“上元四年铭”。这反映了( )
A.新罗年号借鉴了唐朝年号
B.唐新顶层关系友好往来的见证
C.新罗接受了唐中央政府的册封
D.新罗和唐朝往来日益频繁
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的含义是新罗受唐朝的影响,学习和借鉴了唐朝的年号,反映了两国政府关系往来密切,故B项正确。
4.公元8世纪,日本派遣大量留学生来到唐朝,并创造了日本文字,以下为日文与汉字的对比表。据此可推知,唐代( )
日文 月 山 雨 木 犬 あ い う け か た の み め る
中文 月 山 雨 树 狗 安 以 守 计 加 太 乃 美 女 为
A.中日两国互相学习
B.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C.古代经济自给自足
D.中国传统文化外传
答案 D
解析 日本遣唐使学会了唐朝文字并运用于日本文字创造,说明唐朝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外传,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日本学习中国,不是互相学习,A项错误;材料提及的是文化交流,不是海外贸易,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问题,C项错误。
5.每个印第安群体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完全依靠自身的生存和创造能力以及共同的生活方式,发展成为一个个单独的文化实体,它们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或干扰。这说明印第安文化( )
A.历史悠久 B.独立发展
C.成就突出 D.绵延不绝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它们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或干扰”可得出独立发展,故选B项。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由于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以促进本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日本人把移植外来文化视为当然的事情,只要能够适应形势,任何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从海外引进,既无顾虑也不以为耻。——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
答案 (1)举例:日本借用汉字楷体笔画和草体,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通过大化改新,学习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鉴真东渡后,日本吸收中国佛教文化;将儒学与神道相结合,形成日本的“儒教”;学习唐代长安城市布局,兴建京都等。
(2)特点:善于学习,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锐意进取。
题组一 古代印度文化
1.古代雅利安人诗歌《梨俱吠陀》记载,人是从普鲁沙巨人身体不同部位产生出来的:从口中产生出婆罗门,手臂产生刹帝利,大腿产生了吠舍,脚产生了首陀罗。据此可以推断出( )
A.雅利安人盛行团结平等观念
B.雅利安人已经分化出现等级
C.印度宗教情愫已经非常浓厚
D.古代印度社会与生活的信息
答案 B
解析 材料“从口中产生出婆罗门,手臂产生刹帝利,大腿产生了吠舍,脚产生了首陀罗”强调的是不同的部位产生了不同身份的人,因此体现的是人的等级分化,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笈多帝国时期,国王常向婆罗门、佛教寺院、印度教神庙赠送大量的土地。当时,佛教受印度教的影响,演化出一种新的形式——大乘佛教,与传统佛教相比,大乘佛教约束较少。这从侧面反映了笈多帝国( )
A.宗教政策较为宽松
B.佛教势力十分衰弱
C.各种宗教融为一体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常向婆罗门、佛教寺院、印度教神庙赠送大量的土地”“受印度教的影响”“约束较少”可得出,当时各种宗教并存,互相影响,教义较自由,这从侧面反映出帝国宗教政策较为宽松,故选A项。佛教势力没有衰弱,相反当时佛教还有了新的教派,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各种宗教并存,并未融为一体,故排除C项;笈多帝国政令不够统一,故排除D项。
3.当代印度著名政治家、哲学家、作家拉贾戈帕拉查理曾经说过:“一个人旅行了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西,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否则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在此,他所要强调的是两部作品的( )
A.文学价值 B.艺术价值
C.史学价值 D.精神价值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中拉贾戈帕拉查理关于了解印度生活方式的论述可知,他强调的是这两本书的史学价值,故选C;A、B、D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均排除。
题组二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4.随着一批批遣唐使回国,新罗国(今朝鲜半岛)开始置国学诸业博士,确立“读书三品科”制度,如“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者为上……若博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超擢用之”。这说明( )
A.新罗主导了唐新之间文化交流
B.理学成为新罗选官的重要依据
C.新罗教育体现唐代“三教合一”
D.唐文化对新罗有强大的吸引力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新罗国设立类似于中国太学的体制,还用儒学经典来选官,体现了唐文化对新罗有强大的吸引力,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交流中谁居主导地位,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理学产生于宋代,故排除B项;“三教合一”是指儒释道的合一,材料看不出释道的思想,故排除C项。
5.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答案 C
解析 材料“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强调的是高丽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同时,需要保持自身的传统,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反对全盘吸收中国文化,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二者之间的藩属关系,B选项排除;“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的说法比较片面,D选项排除。
6.考古学家在今中国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的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也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答案 C
解析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贸易的重要通道,材料中“在今中国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的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以及发现俑的形象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人,可知当时丝绸之路已经延伸至朝鲜半岛,故C正确。
题组三 美洲印第安文化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指出,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进一步促进了帝国的统一,这一宗教认为印加是太阳的后裔,在太阳礼拜中,他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 )
A.国教崇拜显示了君权神授色彩
B.宗教崇拜为帝国统一的决定因素
C.太阳神是印加帝国唯一的信仰
D.印加帝国宗教狂热引起侵略扩张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主要体现了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和“印加”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印加”是君主的称号,宗教与君主统治结合,显示了君权神授的色彩,故A项正确。
8.有学者指出:“目前考古学家证实,关于秘鲁和中美洲的互相关系,从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里,没有一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这些地区之间确实存在着影响和接触。”该学者意在说明( )
A.欧洲入侵繁荣了印第安文化
B.印第安族群之间敌对严重
C.美洲本土文化发展的速度快
D.印第安文化发展的封闭性
答案 D
解析 秘鲁是古代印加文明的发源地,而中美洲是玛雅文明等的发源地,根据材料“没有一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这些地区之间确实存在着影响和接触”,这说明印第安文化内部在发展过程中,也是各自封闭的,故选D项。
9.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年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年所组成;两个年度周期平行运转,产生一个52年的大周期。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这表明( )
A.太阳神在国家中地位极其重要
B.历法因其精确而为多数地区使用
C.历法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
D.阿兹特克历主要是用于祭祀活动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可知,阿兹特克历法与当时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故C项正确。
10.吠陀经典里的《原人歌》唱道:“太初之世,原人之口,生婆罗门;彼之双臂,生刹帝利;彼之双腿,生吠舍;彼之双足,生首陀罗。”据此可见,婆罗门宣称种姓是( )
A.佛祖安排 B.国王指令
C.神灵旨意 D.人民意愿
答案 C
解析 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婆罗门贵族集团创立了婆罗门教,给种姓制度披上了宗教外衣。婆罗门教宣扬原人身体的不同部位转化成不同的种姓。婆罗门和刹帝利分别生于原人之口和双臂,吠舍和首陀罗源于原人的双腿和双脚,认为四个种姓的区分是神灵的旨意,故选C。
11.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在贯彻写实的“真实”美学思想的同时,也创造了日本式浪漫的“物哀”思想,其中对众多女子都有花语隐喻其生平,这与中国哪部经典著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三言二拍” D.《红楼梦》
答案 D
解析 《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思想以及用花语隐喻女子生平与《红楼梦》的创作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红楼梦》中对诸多女子名字的描述体现“物哀”思想,因此选D。
12.以下是一位学者就某主题所列举的提纲。由此可得出合乎该主题的结论是( )
印第安人的历史 ①15世纪末以前,独立发展 ②人口:1 500多万到4 000多万 ③语言:数千种 ④其他:建立了许多古文化中心 ⑤转折: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
A.哥伦布远航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B.地理大发现密切了文明间的联系
C.印第安文明曾经引领世界发展
D.西方殖民入侵导致了印第安文明的毁灭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印第安人的历史”“15世纪末以前,独立发展”“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可知,1492年后印第安人的历史发生转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92年,哥伦布首航到达美洲,开始了西方对美洲的殖民,D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瓦尔那原意是“颜色”或“阶层”,在经典中根据一些原则区分不同阶层,并明确规范彼此的义务与权利,然而实际社会中,并非完全依据该理论的规范划分。
瓦尔那其内涵主要见于《摩奴法典》等早期印度教经典。核心观念是洁净与不洁。其依循的原则主要有二:一种是时效性,一种是互补性。在时效性上可以看见洁净与不洁之间的对立关系:如果要维系自身的洁净,必须远离不洁。洁净与不洁位在价值观的最高与最低两端,彼此相互排斥,互不相容。互补性其基础建立在于满足高阶层对洁净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不洁。
瓦尔那实际运作则呈现“集体性”与“阶序”的特征。这些特征意味它并非一成不变的体系,而是深具包容性与弹性的社会制度。
(1)材料中的“瓦尔那”是指什么?具体阐述一下材料中所指的不同阶层。
(2)你如何辩证理解材料中“深具包容性与弹性的社会制度”?
答案 (1)印度种姓制度。等级划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2)由于它的核心观念是洁净与不洁,彼此相互排斥,互不相容。四大种姓理论上是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都不相同,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不是一成不变,会不断调整。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印度,印度人有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在日本文化史上称为“唐风时代”。日本文人以读唐诗做汉诗为荣,书法和绘画也多取法唐代。国学中讲授的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
材料二 日本在7-8世纪利用汉字创造了本国的字母假名。
部分假名和汉字的对照表
材料三 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
(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为什么称为“唐风时代”?
(2)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文化落后的日本对吸收先进的中国文化抱什么态度和方法?
(3)材料反映了日本民族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当时日本历史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 (1)这一阶段日本大量吸收唐朝文化,如唐诗、书法、绘画、儒家学说等。
(2)不是简单地复制唐朝文化,而是始终遵循着一条原则,即维护日本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在此基础上,对吸收来的唐朝文化进行适合自己国情的改造和创造。
(3)特点: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积极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民族。
作用:把中国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带回日本,促进了日本的变革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经过大化改新,完备了国家体制,确立了天皇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跳跃式地实现了历史的一次重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