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学案+课时作业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学案+课时作业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20 18:1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程标准 1.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2.认识人口迁徙中出现的文化认同问题。
素养聚焦 1.了解印欧人、匈奴人、日耳曼人和阿拉伯人等游牧民族的兴起和大规模迁徙,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识记印欧人早期迁徙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2.分析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匈奴人内迁、日耳曼人进入西罗马帝国等人口迁徙活动,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古代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对欧亚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的重大影响。
知识点一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驯养马匹,制造马拉战车。
知识拓展 古印欧人,是大约6 000年以前,生活在今乌克兰东部和俄罗斯南部的乌克兰平原(或称东欧平原)上的原始民族,是今天欧洲人和印度人的共同祖先。依靠两条大河,伏尔加河和顿河;适宜的气候,以及丰富的水草和平坦的地势,是他们迁徙的主要条件。
2.迁徙
(1)时间: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2)特点: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
3.影响
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赫梯人:公元前17世纪,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公元前1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疆域延伸到巴勒斯坦;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
知识拓展 赫梯帝国
小亚细亚的奴隶制帝国,公元前19世纪出现赫梯国家,公元前17世纪拉巴尔纳斯始建赫梯帝国,公元前14世纪达到鼎盛。首都先在库萨尔,后迁至哈图沙。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席卷了东部地中海地区,赫梯被肢解,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帝国灭亡。
(2)波斯人: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3)希腊人: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他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4)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问题思考
1.促使印欧人迁徙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迁徙对亚洲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根本原因:印欧人是游牧民,缺少粮食,需要对外寻找食物。影响:在亚洲发展成为雅利安人和波斯人,推动了印度文明和波斯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2.铁器的推广和使用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知识点二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1.迁徙过程
(1)早期大迁徙: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①在中国北方:匈奴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
②在欧洲: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知识拓展 日耳曼人是对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的总称。这个民族异常庞大,有20多个分支,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
(2)新一轮大迁徙:3-6世纪。
①在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建立政权;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步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②在欧洲: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3)阿拉伯人的扩张:7-8世纪。
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2.影响
(1)政治格局: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2)区域文化: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思维点拨 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它构成了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背景,是活着的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历史和现实,深刻塑造和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
问题思考
1.材料 公元91年,亚洲东部的北匈奴人开始西迁,掀起了亚欧民族大迁徙的序幕。在他们的压力下,亚洲西部的各游牧民族迁入欧洲东部,其中就包括斯拉夫人。4世纪,已定居东欧的匈奴人再次西迁,迫使日耳曼人大规模迁入西罗马帝国境内,最终奠定了现代欧洲民族分布的格局。
日耳曼人不断南迁的原因有哪些?对欧洲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原因:匈奴人不断西迁的压迫;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不断增多;日耳曼民族生性好战。影响: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和民族分布的格局,促进了西欧封建文化的产生。
2.材料 据历史资料统计,战国至秦汉这一历史时期,匈奴与中原政权之间长期反复争战。其大致规律是当北方气候温和、风调雨顺的时期,这种争战发生的次数相对较少;当北方气候寒冷、环境恶劣的时期,这种争战就明显地增多。
匈奴经常发动南下侵略战争的原因有哪些?如何理解战争发生次数的变化?
提示 原因:环境变化,生活所迫;夺取生活所需物资;民族好战的天性。理解:匈奴发展游牧经济,对中原农耕经济有很大的依赖;当气候寒冷、生存环境恶劣之时,匈奴人生存受到威胁,发动南下掠夺战争的次数就会明显增多。
主题一 印欧人大迁徙的背景、路线和影响
1.背景
(1)印欧人的栖息地草原退化,河流冰封,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南下去低纬度的地区寻求生存之道。
(2)印欧人发明了轮式马车,又驯化了野马,马车也由人力逐渐被马拉代替,为大迁徙准备了技术条件。
2.影响
(1)印欧人的迁徙是落后的游牧部落对先进的文明地区的入侵,掠夺是他们迁徙的主要目的和动因。因此每次入侵都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了先进的文明中心暂时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
(2)古代印欧语系各族的迁徙也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不少积极的影响。首先,他们的迁徙有利于当时先进的社会制度的确立和扩大。印欧人迁徙后,由于受到先进文化的影响,很快结束了野蛮状态,进入了文明时代,其发展速度比其他民族迅速得多,对他们本身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3)各民族的大迁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文明地区的闭塞状态,扩大了经济、文化交流,还带来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印欧人建立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赫梯帝国、罗马帝国,虽是通过武力征服建立的,但在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都起过积极作用。马和马车的使用有助于打破各地的孤立闭塞状态,建立新的国际格局,扩大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发展经济、文化交流,赫梯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使用铁器的国家。随着冶铁技术的传播,世界进入了铁器时代。
(4)古代印欧语系各族在迁徙中所建立的国家,使古代世界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天欧洲国家和民族分布的主要格局是印欧语系各族在迁徙过程中确立起来的。总之,对古代印欧语系各族的迁徙,既要看到其破坏性的一面,又要正确估计它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积极影响。
[史料实证]
史料一 约从公元前3000年代末开始,印欧语系各族分批地从他们的故乡地区向外迁徙,形成一个个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迁徙浪潮。为何迁徙?因为,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社会内部已发生了阶级分化,军事首领和贵族的地位和作用已逐渐加强。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更荣誉地获取财富的途径,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动力。在印欧人中,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区开始较早,而其他地区则较晚,这也是形成多次迁徙高潮的内部原因。——据《人类源流史》
设问(1) 根据史料一,指出印欧人迁徙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原因:原始社会解体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为获取财富而进行掠夺;社会变革的程度不同。
史料二 印欧人的一支腓尼基人于公元前15世纪开始向地中海沿岸殖民。公元前11世纪,他们在塞浦路斯建立了殖民地;然后,又从那里向爱琴海扩展。到公元前9世纪末,他们已进入地中海西部,并在非洲西北岸、西班牙南岸、西西里岛、马耳他岛和巴利阿里群岛建立起商业据点和殖民地。公元前814年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迦太基帝国。为了获得锡和琥珀,腓尼基人还大胆地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远航到英格兰的康沃尔。真正的音标文字是由腓尼基人完成的字母文字。他们于公元前13世纪将原有文字发展成由23个辅音音符所组成的字母系统。这一字母系统后经希腊人增补元音字母而进一步完备,形成希腊字母。后来希腊字母又演化成拉丁字母,并最终成为西方各国的字母。
——摘编自蓝琪《印欧种人的第二次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设问(2) 根据史料二,概括印欧人活动的影响。
提示 海洋贸易的发展;字母文字的出现;推动文化区域的形成。
主题二 全面认识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
1.原因:公元前2000年到13-14世纪,游牧世界的人口增长速度逐步高于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为了寻找生活资料,扩大生存之地,他们向农耕世界发起了多次冲击。
2.阶段
(1)第一次冲击浪潮:约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开始,欧亚大陆的整个农耕世界都经历了来自北方的战车为武器的各个部族的入侵。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希腊人进入希腊半岛等。
(2)第二次冲击浪潮: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兴起后不久,就受到了游牧世界的第二次冲击。两大帝国基本上对具有骑兵优势的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采取戒备和防御政策。汉武帝时期开始反击匈奴。
(3)第三次冲击浪潮:13世纪,游牧民族发起第三次冲击浪潮,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还有大量的突厥人。其攻击力旺盛,使分散的俄罗斯人、德意志人、衰落中的南宋和阿拉伯帝国都对之难以形成有力的防御。
3.影响
(1)扩大了两者之间的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到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
(2)卷入冲突的游牧世界各民族,基本融入农耕世界,使农耕世界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显示其对游牧世界的经济文化优势。虽然对世界带来严重的破坏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成为破坏后的农耕世界继续发展的因素。
(3)游牧世界建立的帝国使世界的联系加强了。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匈奴族的西迁,不仅使本民族由游牧生活方式向农业生活方式转变,而且还将本民族的青铜文化和中华文明带入欧洲,形成了中华文化与波斯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以及印度文化的空前大碰撞,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冶铁、养蚕、纺织技术传入西方,在丰富了欧洲文化的同时,也造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使欧洲出现了早期的中国学,中国出现了早期的西方学,无疑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随着西迁的深入和时间的延续,东西方文化、草原文化与城市文明的碰撞交融,最终使匈奴文化完全融合在欧洲文化当中,而世界文化史正是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丰富、发展、进步的。
设问(1) 根据史料一分析,匈奴西迁带来哪些影响?
提示 促使民族生活方式改变;形成空前的文化交流和碰撞;推动世界文化丰富、发展和进步。
史料二 从公元7世纪到17世纪,整整十个世纪,欧亚大陆的霸主,并不是农耕民族,而是游牧民族。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优质的骏马和彪悍的骑兵,谁就左右了战场。不仅是军事的实力,而且在精神气质上也是如此。来自草原的蛮族元气一旦来到黄河流域,与中原的轴心文明结合,就不是流亡到南方的中原王室与贵族所能对抗的。南方之强,在于精致的文化与开放的经济,而北方之强,在于来自草原的组织力与行动力。隋朝与唐朝的开国者们,都有鲜卑的血统,又经历了几代人的汉化,胡汉两族血脉与文化的相融,造就了北方军事实力、政治组织力都形成了远远高于南方的强势。
设问(2) 根据史料二,分析鲜卑人和日耳曼人等游牧民族如何影响了历史进程,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提示 影响: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冲突中融合,促进了欧亚大陆区域文化的转型。相关史实:隋朝与唐朝时期,经历长时间胡汉两族血脉与文化的相融,北方文化融合了游牧文化的长处,造就了北方军事实力、政治组织力都远远高于南方的强势。
[唯物史观]
公元前后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1)改变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历史格局,从宏观上讲,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亦是两大世界互相融合、互相影响的过程,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2)民族大迁徙造成亚欧大陆不同文明国家历史格局的变化,此后的东方诸国和西方国家的历史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必备术语
1.印欧人的大迁徙所带来的文明冲击,使整个亚欧大陆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为以后人类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演化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2.民族大迁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存在鲜明差异,这种差异在强大历史动力的作用下,必然寻求两者的统一和平衡,造成先进与落后的交流和渗透,然后形成一种新的历史平衡。
1.威廉·琼斯发现英语与英帝国殖民地印度的语言拥有共同的语言祖先。从历史根源上思考,这主要是因为(  )
A.新航路的开辟
B.罗马帝国的扩张
C.古印度是南亚文化的中心
D.印欧人的早期迁徙
答案 D
解析 印欧人的一支腓尼基人创造字母文字,后经希腊字母演化为拉丁字母,并最终成为西方各国的字母;古印度的雅利安人也源于印欧人,故二者的语言拥有共同的语言祖先。故选D项。
2.古代印欧人是人口众多的游牧部落,它们早于周边民族使用马车。马车的使用(  )
A.改变了印欧人的生产方式
B.说明印欧人的文明水平高于周边民族
C.拓展了印欧人征服的范围
D.说明印欧人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较低
答案 C
解析 当时印欧人使用马车用于作战,拓展了印欧人征服的范围,故选C项。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马车仅是交通工具,没有从整体上改变印欧人的生产方式,故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文明水平,故排除B项;马车可以作为交通运输工具,故不能说明印欧人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较低,故排除D项。
3.中亚的一座贵霜帝国早期墓葬出土了两万多件黄金饰品,时代约为公元前1世纪初到公元1世纪末,许多饰物都具有欧亚大陆草原游牧民族的动物纹样的风格。该墓葬最有可能属于(  )
A.雅利安人 B.大月氏人
C.匈奴人 D.日耳曼人
答案 B
解析 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故选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4.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带来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习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这句话可用来佐证(  )
A.北宋王安石变法
B.罗马帝国的建立
C.希腊城邦的扩张
D.贵霜帝国的统一
答案 D
解析 贵霜帝国是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的大月氏人建立的,其一度统一了印度北部的农耕地区,因此其统一过程是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冲击的过程,而且内含两大世界之间的相互学习,故D项正确。
5.欧洲民族大迁徙是一个4到7世纪间,由匈奴人入侵欧洲大陆所触发的一连串民族迁徙运动;在西方历史研究中,这段约四百年的时期,称为“民族大迁徙时期”。据此可知(  )
A.欧洲民族迁徙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
B.匈奴入侵是民族大迁徙的根源
C.欧洲民族迁徙就是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
D.民族大迁徙促进了欧洲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由匈奴人入侵欧洲大陆所触发的一连串民族迁徙运动;在西方历史研究中,这段约四百年的时期”可以看出欧洲迁徙由偶然事件触发却经历长期发展,故选A项;匈奴入侵是民族大迁徙重要诱因,但不是根源,故排除B项;欧洲民族迁徙与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关系密切,但是并不是亚欧民族迁徙的全貌,还有亚洲地区的迁移,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的发展,故排除D项。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不久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西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加之以日耳曼人为主体的游牧民族对罗马帝国旧秩序的破坏程度是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所不能比的,其结果是昔日的罗马“公民文化”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上述材料摘编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日耳曼人灭亡罗马帝国的时代背景,并分析说明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答案 时代背景:日耳曼人以雇佣兵身份移居罗马帝国;罗马帝国日益衰弱;亚欧游牧部落大迁徙的冲击。
影响:严重破坏了古典文化;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诞生了西欧封建社会,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互相结合,形成以神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表现的欧洲新文化。
题组一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在公元前12世纪,雅利安人将吐火罗人赶到了天山以东直至黄土高原一带。在“戎狄”的压力下,周人被迫南下东迁。由于紧密接触“蛮族”军事技术,同时也具有农耕文化的基础,周人得以比商人更迅速地、更彻底地完成了从步兵到车战的军事革命,并进入黄河中游灭了商朝,建立周朝。材料表明(  )
A.周人凭借先进武器灭亡了商朝
B.印欧人的迁徙促进了欧亚大陆各区域文化的形成
C.吐火罗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
D.印欧人的迁徙对中华文明发展产生间接影响
答案 D
解析 雅利安人是印欧人的一支,他们的迁徙引起了连锁反应,对中华文明发展产生间接影响,使周人“更彻底地完成了从步兵到车战的军事革命”。故选D。
2.语言学家把近代欧洲的语言和古代的梵语(古印度)、波斯语、拉丁语、希腊语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它们之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语言学家根据这些语言在地理上的分布将其命名为印欧语系,普遍认为印欧语系各语言之间的相似性是不能用巧合来解释的。据此可推知(  )
A.使用印欧语系的民族在历史上有共同起源
B.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上
C.印欧语系全境范围内曾建立过统一的大帝国
D.印欧人的早期迁徙实现了印欧文化的一体化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相似性是不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并结合所学可知,语言的相似性最有可能是人群起源上的相似性,故选A项。由材料看不出印欧人的起源地,故排除B项;印欧语系全境范围内曾建立过统一的大帝国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材料只能说明印欧语系各语言之间有相似性,不能说明文化上的一体化,故排除D项。
3.《人类与大地母亲》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一部著作。其中部分目录如下所示:
第10章:世界的地平线 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第11章:旧大陆文明中心 约公元前2140—前1730年 第12章:马的驯化与欧亚草原游牧生活的创造 第13章: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 约公元前1730—前1250年 第14章: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 约公元前1250—前950年
可以推断此书的基本特点是(  )
A.断代史 整体史观
B.编年史 文明史观
C.编年史 社会史观
D.国别史 生态史观
答案 B
解析 章节标题后面多有历史阶段时间起止标注,所以应该是“编年史”,A、D排除。从第11、13章可以看出作者是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叙述的,所以B正确。
4.阅读下表“印欧人的迁徙”,据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原聚集地 迁徙过程
黑海北岸印欧人 来到小亚细亚,被称为赫梯人,前1595年,灭古巴比伦王国,赫梯成为近东大国
黑海以东印欧人 分化为伊朗语族和印度语族,其中伊朗语族的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大帝国
黑海以西印欧人 前2000年初,入侵意大利;前6世纪,其中的拉丁人建立了罗马
A.产生了古代许多显赫一时的国家
B.引发古代西亚、南亚文明的衰弱
C.有利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融
D.推动了最早一批奴隶制国家的兴起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赫梯成为近东大国”“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大帝国”“其中的拉丁人建立了罗马”并结合所学可知,印欧人的迁徙产生了古代许多显赫一时的国家,故选A项。印欧人迁徙后就构成了西亚和南亚文明的组成部分,推动了文明的发展,故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交融,故排除C项;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比上述国家早,故排除D项。
5.19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中吟咏的特洛伊战争以及其他相关传说,先后对小亚细亚及南希腊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谢里曼的考古发掘(  )
A.证明了《荷马史诗》是一手史料
B.丰富了研究古罗马帝国的史料
C.说明特洛伊是当地最早的城市
D.显示了《荷马史诗》的史料价值
答案 D
解析 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取得了惊人的考古成果,由此说明《荷马史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并不能因此说明《荷马史诗》就是一手史料,故选D,排除A;谢里曼考古研究的是古希腊文化,而不是古罗马帝国,故排除B;谢里曼的考古取得了惊人成果,但并不能因此证明特洛伊是当地最早的城市,故排除C。
题组二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6.游牧世界各部族,包括其中趋向农耕的各部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无疑对遭受冲击的地区、国家造成了破坏,有的破坏非常严重。这段材料表明印欧人的迁徙(  )
A.形成了新的文化
B.征服了巴尔干半岛和印度
C.破坏了文化的发展
D.实际上是对农耕世界的侵略
答案 C
解析 古代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对欧亚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也重创了这些区域原有的文化。
7.有学者研究认为,北宋末期的寒潮期到来,致使北方游牧民族无以为生,只能向南不断地侵扰以获取掠夺生存资本,由此加剧了北宋的灭亡。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不断地征战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B.北宋政治体制的弊端使北宋灭亡
C.历史事实的产生由多种因素促成
D.地理因素越加是历史研究的重点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寒潮期到来,致使北方游牧民族无以为生,只能向南不断地侵扰以获取掠夺生存资本,由此加剧了北宋的灭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气候因素也是历史事实产生的多种因素之一,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不断地征战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北宋政治体制的弊端,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气候因素而非地理因素,且“重点”之说过于夸大,故D项错误。
8.罗马帝国时期,罗马人喜欢吃来自日耳曼人的甜菜,使用他们的鹅毛、肥皂,穿日耳曼式的服装,一些年轻女子还将日耳曼人红黄色的头发戴到自己的头上。这反映出(  )
A.罗马文化的开放性
B.罗马人与日耳曼人形成文化互动
C.日耳曼的文明程度高于罗马
D.罗马对日耳曼实施了有效控制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得出,罗马人对日耳曼文化持开放包容态度,故选A项。材料看不出日耳曼人学习罗马文化,故排除B项;日耳曼人的文明程度并不比罗马文明程度高,故排除C项;由材料不能得出罗马对日耳曼实施了有效控制,事实上,最终日耳曼人灭亡了罗马帝国,故排除D项。
9.下面是读书活动中一段关于“罗马帝国”的笔记,笔记中所能反映的信息是(  )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帝国;1世纪,在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诞生了基督教;后来被定为国教,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2世纪初,罗马帝国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拉丁文也随之不断向外传播,逐渐成为被征服地区的官方语言;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曾繁荣一时。
A.帝国的扩张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
B.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
C.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人类文明传播
D.帝国源于爱琴海区域
答案 C
解析 公元前27年以后,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故选C项。
10.长城出现之后,从秦汉时进攻中的胜利,到唐朝进攻后的和平相处,再到宋朝退却中的彻底失败;明长城即使修得坚固、漂亮,最终也没有挡住满清南下的铁蹄。元人郝经在《古长城吟》中感叹道:“君不见,城头落日风沙黄,北人长笑南人哭”。在“北人”眼里,长城也许是个笑话。这表明(  )
A.长城作为中原防御心理的物质存在作用有限
B.长城是农耕民族保守心理、防御心理的外化
C.军事上防御不如进攻,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
D.建设长城是长期被动防御无奈的战略手段
答案 A
解析 结合材料“在‘北人’眼里,长城也许是个笑话”,可以看出长城作为中原防御心理的物质存在作用有限,故选A项;B、C、D三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
11.中国古代的海外移民是侨居性的移民。华侨在海外的活动,不仅促进了海外诸国与中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也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这表明(  )
A.商人的贸易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C.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D.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答案 C
12.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古代战争与历史演进的关系时指出:“暴力、战争、掠夺、抢劫等等被看作是历史的动力……古老文明被蛮族破坏,接着就重新形成另一种社会结构(罗马人和野蛮人,封建主义和高卢人,东罗马帝国和土耳其人)。对野蛮的征服者民族来说,正如以上所指出的,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材料说明(  )
A.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流
B.战争使世界文明走向衰落
C.战争严重摧残了东西方文化
D.古老文明被蛮族破坏倒退
答案 A
解析 结合材料“看作是历史的动力”“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可以看出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流,故选A项;材料没有提及世界文明的衰落,故排除B项;材料叙述的是战争的客观积极方面,故排除C项;古老文明被蛮族破坏倒退不是材料叙述的重点,故排除D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材料二 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这样的条件并没有阻碍古希腊的文明化进程。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面八方,而强大的东方邻国本可以轻易地把这些不速之客们赶回大海,但他们对希腊人的到来却表示欢迎。他们认为,商贾云集,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摘编自陈燃《简明希腊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华文明“不主张远征”的原因和这种特性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古希腊进行海外殖民活动的原因,以及这种活动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你认为应怎样看待亚欧文明的差异?
答案 (1)原因: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使中华民族不对外扩张也能生存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央集权的形成;封闭的大陆环境。
影响:形成了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造成闭塞,缺少交流。
(2)原因:山地较多,土壤贫瘠;海洋阻隔,海岛众多;人口增长,对生存造成压力;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的城邦布局。
影响: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吸收了东方先进文化成果,创造了自己的独特文明;促成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3)世界文明是多样的,由于各种经济、文化、生活习惯、自然环境和政治背景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文明;人类文明没有优劣高下之别;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鼓励文明间的包容共处,促进其共同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洋,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温床,大气的襁褓,资源的宝藏,商贸的窗口,国防的前哨。亘古历史证明,谁控制了海洋,谁征服了海洋,谁就能领航人类文明的“快船”。因此,“蓝色”火炬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海洋文化始终引领着人们“向海洋进军”的风雨历程,并给予最及时、最粗犷、最公正的褒贬奖惩。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历史一再证明,背海而弱、向海则兴,封海而衰、开海则盛。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简洁准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 观点: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发展的条件之一。
说明:古希腊文明是以海洋文明发展起来的欧洲文明,其工商业发达,形成平等互利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以及人文主义精神,建立了民主制度。这体现了地理环境影响了古代政治文明,也体现了海洋对国家和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总之,重视海洋,吸收海洋文化,发展海洋文明,树立正确的中国特色的海洋观,建立海洋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