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学案+课时作业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学案+课时作业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20 18:1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课程标准 1.了解现代社会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认识移民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素养聚焦 1.了解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劳动力的全球流动、现代社会各种类型“难民”的产生以及现代世界的各类移民社会,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掌握现代社会的移民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分析现代社会多种多样的“移民”造成的多元文化的现实,了解美国的“移民文化”和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现代移民社会面临的文化认同的新课题。
知识点一 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1)背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概念阐释 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包括资本全球化、人员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贸易的全球化等方面。
(2)阶段
①二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
③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2.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
(1)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2)20世纪80年代:“精英迁移”。
①背景: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
②表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他们作为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思维点拨 劳动力流动自由化是双赢:发展中国家拥有充足的劳动力,劳动力自由化有助于提高经济实力,缓解就业压力,解决贫困;发达国家生育率下降、老龄化严重导致劳动力短缺,许多地位低、工资少的工作无人问津。
问题思考
1.人口跨境流动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人类本身具有流动的倾向;各地、各国生活水平的差距;政治、宗教因素;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
2.材料 张书琛在《从工厂到市场再到厂市合一:世界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中写道:“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两大经济体系归为一体,形成了贯穿全球的市场经济。…… 技术方面,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信息传递和技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范围迅速扩展,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了交易成本。这不仅直接刺激了国际贸易快速增长和国际资本的迅速流动,而且使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
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的广泛展开和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何关联?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又对全球的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关联: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推动了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进而形成了全球劳动力市场。影响:东欧剧变后,东欧国家处于社会制度转型期,使得很多劳动力流向了北美和西欧等地。
知识点二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1.难民含义
是现代社会移民中的一个独特群体。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
思维点拨 从地理学角度讲,难民是人口迁移的特殊形式。具有群体性、无助性、流动性、自发性和被动性的特征。
难民类型:战争难民、经济难民、自然灾害难民等。
2.难民来源
(1)二战前: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
(2)二战后: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3.难民困境
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处境十分艰难。
4.难民救助
(1)措施
①1950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②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③1966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
④2000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2)评价:尽管国际社会在难民的人道主义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但仍然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国际社会要实现让世界不再有难民这一终极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知识拓展 欧洲难民危机
欧洲难民危机,是指自从2010年底爆发“阿拉伯之春”后,数量激增的难民或经济移民,从中东、非洲和亚洲等地经地中海及巴尔干半岛进入欧盟国家寻求居留而产生的移民潮,其中多数来自叙利亚、利比亚等西亚、北非地区。这波难民潮具有难民人数多、来势汹汹和解决难度大的特点。
问题思考 
1.材料 “世上最大的悲痛莫过于失去祖国。”这是一位古希腊诗人对难民悲惨境遇发出的慨叹。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统计,过去60多年来,全世界约有7 500多万人因战乱、灾害等原因被迫离开家园。非洲和中东是世界上输出难民最多的地区。
难民问题的解决需要利用哪些途径?
提示 (1)缓解和制止动乱地区的紧张形势。(2)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国际发展和稳定。
(3)利用国际组织的作用,发扬人道主义精神。(4)难民收留国采取措施,加强内部交流和融合,安居乐业。
2.材料 据统计,从1933年到1941年,约3万犹太人经海路到达上海,除了数千人经上海去了第三国外,有25 000名左右犹太难民把上海当作他们的避居地,这一数字超过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五国当时接纳犹太难民的总和。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犹太难民大量来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分析由此带来的历史影响。
提示 原因:德国法西斯推行种族灭绝政策,迫害犹太人。影响:为大量犹太人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促进了中国人民与犹太民族的友好交往,有利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与以色列关系的发展;给当时的上海人民带来了一定的生活压力。
知识点三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背景
(1)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
(2)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这些移民社会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2.代表
(1)美国移民文化
①形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在这个过程中,白人驱逐、消灭北美印第安人,阻碍了印第安文化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
②影响: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而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易错提醒 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的增多是促使美国自由发展、形成尊重多样性的文化观念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过在早期,美国文化上的不宽容事件时有发生。移民社会具有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的特质,但是中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2)新加坡移民文化
①背景: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马六甲海峡海运繁忙,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
②特点: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③表现
语言: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信仰和风俗: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问题思考 材料 美国幅员辽阔,种族杂糅,国民中没有哪一部分人能有效地处于主宰地位。在这样一个国家里,多元化并非人们一开始就抱有的理想,而是互不相容所造成的惨重代价迫使他们彼此相安共处的结果。
美国多元文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移民国家、种族杂糅的现实;互不相容、代价惨重的教训。
主题一 全面认识当代国际人口迁移
1.原因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一方面引起了主权国家观念的松动,客观上有利于人口的国际性迁移。
(2)国际劳动力市场不平衡:全球化把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与海外劳动力市场联系在一起,当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出现短缺时就会转向使用移民,由此引发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迁移流向。
(3)发达国家主导全球范围的不平等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使得发展中国家无法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成为人口迁移的动力和拉力。
(4)移民网络通过亲情、友情和乡情等纽带连接在一起。
2.特点
(1)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已基本结束。
(2)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逆转。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亚非拉发展中地区向欧美大洋洲发达地区迁移人口。
(3)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
(4)国际移民的多样化。
3.影响
(1)对迁入国:积极:增加人力资源,弥补本国劳动力的不足,因而起到促进迁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国际人口迁移对迁入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多元兼容的移民文化。消极:移民特别是难民的大量涌入,加剧了世界部分地区的紧张局势,造成了某些地区不安定的因素。由于大量移民特别是非法移民的涌入,在短期内难以解决住房和就业问题,因而加剧了社会矛盾。
(2)对迁出国:积极:缓解了发展中国家高速增长的人口对有限资源的压力,使移民迁出国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更多的就业和工作机会。消极:主要是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流失,进而可能会影响迁出国经济的发展。
[史料实证]
史料一 二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渐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
设问(1)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
提示 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各国政府主动吸引;西欧福利制度的建立。
史料二 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
——以上史料均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问题》
设问(2) 根据史料二,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
提示 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欧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性增强。
[历史解释]
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现状
(1)发展中国家创造了大部分就业岗位:在过去几十年,发展中国家创造了上亿个非农业就业岗位,使得数亿人成功脱离了贫困,无疑是全球劳动力市场最为显著的成就之一。
(2)全球劳动力供需失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都在日趋明显。劳动力失衡将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3)南亚和非洲地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劳动力供应区:在未来,南亚和非洲地区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全球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地。而中国将成为高技能人口的最大供应国。
(4)中国将面临人口减少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现今中国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
主题二 文化多元化的利与弊
1.利
(1)文化多元化能促进人们的思想开放,促进社会的创造和创新。
(2)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3)有利于增加人的流动性,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4)有利于提高社会包容度。
(5)有利于带动社会、文化、道德水平的提升。
(6)有利于实现社会真正的平等。
2.弊
文化认同问题、人口迁移与流动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历史现象,它会促进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与交流,也会给不同的文明带来冲击与碰撞。伴随着全球性人口的迁移,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信息交流空前加强,推动全球文化传播的同时,加剧了愈演愈烈的民族、种族和宗教的冲突,引起不同民族间文化的相互摩擦或斗争,直至压迫一部分文化的生长。如何解决不同文化价值和文化目标间的冲突,是全球化时代文化建设面临的共同问题。
[史料实证]
史料一 随着具有其他文化背景的移民越来越多的出现,美国开始逐渐意识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同质化的社会相对于异质的、多元的社会而言,其宽容度和自由度都是比较低的。而众多其他文化群体移民的出现使得统一的文化认同很难再出现。或许对于最初的几代人来说,这种文化碰撞带来的冲击是难以忍受的,但是随着共同生活的持续,一方面不同文化开始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另一方面这种文化的不同也逐渐成为一种常态为人们所接受。
设问(1) 据史料一概括说明美国移民文化的特征。
提示 美国文化没有严格统一的表现形式;尊重多样性是美国不同文化下所形成的一个共同文化观念;尊重多样性与美国人所崇尚的自由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增多是促使美国自由发展、形成尊重多样性的文化观念的重要因素之一。
史料二 移民活动是一种人类持续存在的社会活动,其给全球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多元化的。二战以后,大量东欧、北非民众由于社会保障、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等考虑,移民到了欧洲,也给当地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政治影响与文化冲击,当从长远角度看,对于这些影响和冲击,我们仍旧需要通过正面方式积极寻求解决之道,而非一味排斥躲避。
——赵文《国际移民的政治影响与文化冲击》
设问(2) 据史料,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现代社会的移民问题?
提示 我们应当通过正面方式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不能排斥躲避,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吸收外来移民优秀的文化。
[历史解释]
移民文化的特征
(1)冒险、拼搏、开拓、进取的移民精神是移民文化最显著的特征。这一特征是由移民社会面临的严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所赋予的,面对环境的严峻挑战,移民只有敢冒风险,搏命劳作,勇于开拓,锐意进取,才能生存和发展。
(2)移民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移民社会具有人口高度流动性特征,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移民带来了各自的地域文化,这些色彩多样的地域文化在移民社会中互相交流、融合,从而使移民社会具有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
(3)移民文化具有兼容性特征。兼容源自开放,兼收并蓄的开放格局,必然使移民文化表现为多元化的文化形态,从而带有强烈的兼容性特征。
(4)移民文化具有先导性特征。移民文化具有特有的移民精神和开放性、兼收性的特征,因而必然孕育出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求新求异的精神气质,率先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新的思想观念,从而成为现代文化的先导。
[唯物史观]
对文化多样化的科学态度
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化,文化多样化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世界上各种文明彼此互相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是全球化时代关于文化的科学态度。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广泛,更加频繁,使自己的文化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中不断获得新的动因,从而使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充满生机。
必备术语
1.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地球的整体联系和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新一轮的全球人口迁移。现代移民社会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新课题。
2.区域文化包容性强、整合认同较好的地区创新活力强、经济发展较快,反之则会带来矛盾和冲突。
3.难民是国际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战争、种族迫害、部族矛盾、国家领土变动、政治避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原因造成的一个不能或不愿回原籍国的群体,具有群体性、无助性、流动性、自发性和被动性的特征。
1.2016年,美国联邦参议员伯尼·桑德斯指出,过去35年,自由贸易政策使得公司更容易关闭美国的制造工厂,更方便把工作转移到墨西哥、中国和其他国家,去劳动力最便宜、税收最低、环境保护要求最弱的地方寻找劳动力。这反映出(  )
A.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
B.发展中国家成为最大赢家
C.跨国公司的国家属性消亡
D.产业转移固化了国际分工
答案 D
2.下表是上海海关报告中1882—1891年外地人在上海活动的统计信息,这说明当时上海外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  )
输出地 主要从事职业
广东 职员、外语通、餐馆老板
宁波 买办、裁缝、男洗衣工
苏州 女佣、刺绣工、头饰加工
南京 经营缎子、玉石、钟表生意
A.经济因素成为主要动因
B.移民成为新选择
C.知识阶层成为流动主体
D.人员流动距离近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在上海活动的外地人主要来自于沿海地区,从事的主要职业集中在服务业,这种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沿海地区和上海的经济发展,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移民与本地居民的比例,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知识阶层只是其中一部分,不是主体,排除C项;根据材料“广东、宁波、苏州、南京”等关键词可知,输出地基本包括了东南沿海,并非近距离,排除D项。
3.20世纪90年代德国重新统一后,有相当多的博物馆开始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柏林的世界文化博物馆还曾经组织过德国主流文化和各移民文化之间的“多元对话”。这些措施(  )
A.消除了德国不同民族间的隔阂
B.提升了移民的民主参政意识
C.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
D.提高了移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柏林的世界文化博物馆还曾经组织过德国主流文化和各移民文化之间的‘多元对话’”得出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故C项正确。
4.为了保护难民的基本人权,国际社会作出了相应的努力,如1950年联合国成立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1951年,联合国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了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1966年,联合国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了公约的适用范围等。但是仍然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这说明(  )
A.难民问题不需要国际社会努力
B.难民问题解决需要依靠难民自己
C.解决世界性难民问题任重道远
D.国际社会应加强人道主义的援助
答案 C
解析 难民问题是世界性问题,影响世界的安全与稳定,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单靠难民自身更难以解决,故A、B错误;虽然“国际社会作出了相应的努力”,“但是仍然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证明国际社会要实现世界不再有难民的终极目标,仍然任重道远,故C项正确;难民问题的增加是各种问题综合导致的,并非简单地增加援助就能解决,故D项错误。
5.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欧洲民众对移民群体的增长速度和高生育率深感不安。他们开始担忧“欧拉伯”(欧洲和阿拉伯)的出现,开始思考“who are we”的问题,开始怀疑若干年后欧洲还能否是欧洲人的欧洲。这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
A.人们否定了社会交往 B.南北方民族交融的发展
C.多元文化主义的困境 D.弱势群体边缘化的加速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开始怀疑若干年后欧洲还能否是欧洲人的欧洲”可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人口流动,但也为欧洲人带来了认同焦虑,故选C项;材料强调欧洲民众的担忧,并不是否定社会交往,排除A项;材料强调欧洲移民群体的不断增长,并不是民族交融,排除B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题组一 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美国学者让·皮埃特斯在评价现代世界的某一现象时指出:对达沃斯精英和跨国公司来说,这意味着自由;对新兴经济体和高技能劳工来说,这意味着机遇;对最不发达国家来说,则意味着风险和边缘化。皮埃特斯评价的是(  )
A.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B.区域经济的集团化
C.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答案 D
解析 知识经济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经济模式,不符合材料中的信息,A错误;区域经济不存在“对最不发达国家来说,则意味着风险和边缘化”现象,B错误;材料中评述的是经济现象,与政治格局无关,C错误;材料中“跨国公司”“新兴经济体和高技能劳工”“最不发达国家”等信息说明评价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利弊,D正确。
2.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初,大约有1 500万到2 000万移民获准进入英国、法国、德国和北欧国家。他们大多来自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等国家,也有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北非等其他地区。这股移民潮(  )
A.有助于欧洲推进经济复兴计划
B.使冷战局势更加严峻
C.实质是宗教冲突下的难民问题
D.促使欧洲走向一体化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初,大量移民进入欧洲主要是因为欧洲在战争中受到很大创伤,战后重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这股移民潮有助于欧洲经济迅速恢复,A正确;材料强调移民进入欧洲,而非体现美苏冷战,排除B;移民涌入欧洲不一定是宗教冲突下的难民问题,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欧洲走向一体化,排除D。
3.“高素质的劳动者将成为跨国企业的争夺对象,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由于不能提供较高的工资和优良的工作环境而面临人才流失的威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国际分工日益深化
B.留学教育的发展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跨国公司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全球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选C项。
4.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精英迁移”的新趋势。这种趋势出现的背景不包括(  )
A.新兴产业的发展 B.发达国家产业升级
C.雇佣单位更高要求 D.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答案 D
解析 材料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故选D项。
题组二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5.据统计,在中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难民问题依然严峻。到2019年,全球的难民有近8 000万人。2020年“世界难民日”(6月20日)的主题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每个行动都很重要”。由此可知(  )
A.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B.安全问题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C.民族和宗教冲突愈演愈烈
D.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和平头号敌人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中东、南亚和非洲的难民问题是战争、民族冲突、宗教冲突以及恐怖主义导致的,可见安全问题依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B正确;难民反映出部分地区生存环境恶化,但不能证明全人类生存环境恶化,排除A;材料无法反映出C内容,排除C;造成难民的原因是多重的,而非恐怖主义这一单一因素,排除D。
6.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中写道: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支稳定的移民潮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法国吸收了来自其前北非殖民地,特别是阿尔及利亚的大批移民;荷兰成为许多印度尼西亚人的家园;后来政治难民也从越南和亚洲其他地区来到欧洲。移民的涌入(  )
A.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结果
B.为欧洲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
C.引发欧洲种族色彩的社会冲突
D.使欧洲种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后来政治难民也从越南和亚洲其他地区来到欧洲”可知,移民涌入欧洲的原因并不仅是殖民体系的瓦解,故A项错误;材料和历史事实都不能表明恐怖主义来自于流入欧洲国家的这些移民,故B项错误;移民的涌入引发欧洲种族色彩的社会冲突与历史事实不符,故C项错误;大批移民流入欧洲带去了各自的民族文化,使欧洲种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故D项正确。
题组三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7.“每年7月21日为新加坡种族和谐日,也是新加坡非常重视的节日之一。各种族的朋友们,会在这一天里,学着了解和尊重其他种族的文化和习俗。”这最能说明新加坡(  )
A.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
B.是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国家
C.是世界上种族最多的国家
D.是移民文化融合最好的国家
答案 B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种族和谐日”“学着了解和尊重其他种族的文化和习俗”,从中可以看出新加坡移民社会特征非常明显,故选B项。题干材料仅涉及新加坡一国,没有与其他国家对比,且A、C、D三项说法过于绝对,均排除。
8.在当今的新加坡,人口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苏格兰人等东、西方各民族组成。在教育上,政府规定每个学校把英文作为第一语言,对于其他的华文、泰米尔文、马来文作为可以任选的一种第二语言,从而给予4种语言平等的地位,兼顾到了各族的感情。这种方式(  )
A.说明对英国文化的推崇
B.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团结
C.说明语言文化的不平等
D.强调了文化的多元一体
答案 D
解析 新加坡在教育上兼顾多种语言,同时又把英语作为第一教学语言,这既尊重了语言的多样性,又有利于交流的顺畅一致,说明强调了文化的多元一体,D项正确。把英语作为第一教学语言是因为英语在国际上运用的广泛性,而非推崇英国文化,A项错误;兼顾各种语言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团结,B项错误;C项与材料相悖,排除。
9.美国好莱坞梦工厂2008年度动画巨制《功夫熊猫》以中国功夫和熊猫为主题核心,在展现“每个人通过奋斗都能成为英雄”的美国梦理念的同时,也倡导了“邪不压正”的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这一现象说明经济全球化(  )
A.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B.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
C.推动了影视产业商业化运作
D.加速了全球文化同质化进程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中美文化交融,多元和谐发展,故选B项。美国梦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排除A项;材料表明促进文化传播不是商业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多元化不是同质化,排除D项。
10.Shanghai Lander(上海客)是早期典型的不列颠人部族的一支……他们既维系着族群的认同又具有全球性视野,同时具有融入上海的强烈欲望并渴求新知,是上海最早的“全球族”中的代表。如今,中国人正在续写着Shanghai Lander的全球迁移史,并且替代早期的英国移民成为惹人瞩目的力量。这种从“土著”向“全球族”演进的历史现象反映了(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动全球移民
B.英国的对外扩张推动全球化发展
C.中国经济不断崛起推动中国人走向世界
D.经济全球化冲击了民族国家意识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Shanghai Lander(上海客)”是英国人,在英国对外扩张中来到上海,他们的认知逐渐发生变化,演变成“全球族”。同时,中国人正在续写着全球迁移史,因此可知,这种从“土著”向“全球族”演进的历史现象,反映了经济全球化不断冲击着民族国家意识,带来人的身份认知的变化,故D项正确。
11.伊朗儿童和未成年人知识发展研究院主任马杰德·格德里按照对伊斯兰女孩的期望,设计出萨拉娃娃。他说:“芭比像一匹特洛伊木马。她腹中藏着西方文化,比如化妆和不合礼节的服装。一旦它进入了我们的社会,就会对我们的儿童施加这种影响。”材料主要说明(  )
A.伊朗对经济全球化持否定态度
B.伊斯兰文化落后于欧美文化
C.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无法共存
D.不同价值观念之间冲突明显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一旦它进入了我们的社会,就会对我们的儿童施加这种影响”说明一些国家的人士还在企图抵制全球化的影响,努力坚持本国文化,不同价值观念之间冲突明显,故D项正确。
12.1934年,鲁迅评论文坛“京海之争”时指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沿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围绕“京海之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派文化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
B.海派抨击了京派的崇洋意识和市侩心理
C.京派的立场反映了重农抑商观念的消失
D.“京海之争”体现出南北文化交流融合
答案 A
解析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上海成为通商口岸,而后英国、法国、美国相继在这里开辟出租界。与此同时华侨大量迁入,长期的华洋共处实际上是一个中西文化剧烈碰撞的复杂过程,最终两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交融,这种交融成为海派文化产生的基础,本题选A。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 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
——据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等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联合国的数字表明,全球移民总量从1965年的7 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这一时期,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
——据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时期欧洲移民对世界发展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国际移民新浪潮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这一新浪潮的认识。
答案 (1)为世界各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2)特点:移民的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移民的主体是劳动移民。
认识:二战后国际移民新浪潮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之一,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交融;但也会在移民接收国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造成人口移出国家的人才流失。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反全球化与冷战后全球范围上升的民族主义、排外主义的力量与情绪普遍联系在一起。在一些情况下,包括政治家在内的当地人比全球人更反对全球化,如西欧(德国与奥地利比较典型)的当地人反外来移民。在欧洲,一些人号称是所谓“主权主义者”,他们关注国家主权遭受的全球化挑战和压力。在美国,一些人在呼吁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全球化的发展与移民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论题:反外来移民是反全球化的重要诱因。
阐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全球劳动力市场流动加速,也推动了大规模的移民浪潮。主要方向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动。外来移民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发达国家的社会问题,由此推动发达国家民族主义、主权主义的发展,也刺激了反全球化运动。但是也要看到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并不是完全由移民问题导致,最多是一个诱因。
结论:全球化是历史发展趋势,外来移民对迁入国有消极影响,但是也有积极作用,关键是如何应对,不能把国家、社会问题一概与移民挂钩,成为反全球化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