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四单元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学案+课时作业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四单元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学案+课时作业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20 18: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程标准 1.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素养聚焦 1.简述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市场和世界贸易的形成与发展,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全球贸易网的形成。2.知道茶和钟表分别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符号,简述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和中山装的特点,从“历史解释”的角度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3.概述茶叶贸易、钟表贸易和文化产品贸易对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促进作用,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知识点一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背景:15世纪之前,世界贸易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2)形成: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
(3)表现
①贸易扩大: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美欧之间产品相互交流。
②股份公司: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4)影响: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思维点拨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对资金、市场的需求增加。直接原因是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断了亚洲和欧洲的陆上通道,西欧各国贵族、商人和资产阶级急切地想绕过地中海东部,另外开辟一条航路通往印度和中国,从亚洲直接获得大量奢侈商品。
2.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原因
①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②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③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
(2)表现:世界贸易额增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
图解历史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3.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1)阻碍因素
①世界大战: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②美苏冷战:二战后,因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2)推动因素: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思维点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科技革命引起工业生产的增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最根本原因。
(2)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化以及扩大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3)国际金融贸易组织的建立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4)国家加强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
(5)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3)发展表现
①贸易出口总值增长。
②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问题思考
1.19世纪末世界贸易图
根据以上图示,思考这一时期世界贸易呈现的特点及主要原因。
提示 特点:欧洲成为世界市场和世界贸易的中心;欧洲向亚非拉地区输出工业制成品;亚非拉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原因:欧洲完成两次工业革命,科技和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
2.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根本推动力;新型交通和通信方式提供基本技术手段;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跨国公司是重要载体。
知识点二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关系
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
(1)买卖双方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2)也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2.表现
(1)茶与茶文化
①历史: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
②特色:中国茶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③传播: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④表现: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英国茶会上用中国茶和茶具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专门的“茶室”;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
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茶叶贸易通道
(2)服饰
①17世纪末,回到法国的传教士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获得全场喝彩。
②18世纪,中国服装的面料、款式、纹样融入法国服装设计之中。
③明治维新后,西服在日本流行。
④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服装大胆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⑤民国早期,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体现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3)钟表
①传入过程:诞生于欧洲。16世纪中期传入中国内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
②传播状况:清朝高官将进口的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思维点拨 18世纪工业革命与钟表的关系
近代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广泛建立,对时间的规定越来越严格;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和推广,对人们遵守公共时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钟表使得工业时代要求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精确守时成为可能,因而钟表是工业革命的关键机械。
3.加强
(1)背景: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2)表现:体现不同文化的产品广销世界各地。
问题思考
1.材料 1912年民国新服制草案:“国务院现已将民国服制议定,大别为三:(一)西式礼服,(二)公服,(三)常服。礼服纯仿美制;公服专以仿西式制用……”1912年10月3日,“男女礼服服制”公布……第十二条,关于大礼服及常礼服之用料,如本国有相当之毛织品时,得适用之。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服制。这些服制除了少数几个还留有一点封建等级主义的遗毒之外,大多数服制都以职业分工作为制定的标准。
阅读材料,概括民国时期服装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提示 特点:采用西式;要用国产衣料;以职业分工作为制定标准;要打破封建等级制度。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服饰改革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爱国主义精神的驱使。
2.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与国家、民族特色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 冲突、交融、创新和发展。
主题一 世界贸易的发展历程
1.萌芽时期:15世纪之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和各洲间的贸易扩展,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增加,美洲咖啡、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欧洲产品开始在美洲市场销售。
2.初步形成时期:工业革命后,由于生产力迅速提高,欧美发达国家需要寻求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商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3.停滞时期: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遭到很大破坏,世界贸易额锐减以致停滞不前,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最终形成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美苏两大阵营对峙,两大阵营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国际贸易空前活跃。
5.深化时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冷战的结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推动了世界贸易突飞猛进。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产品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史料实证]
史料一 从约19世纪80年代到1914年的大规模扩张是如此的迅速和广泛,乃至史学家称之为新帝国主义。在欧洲民族主义上升之时,夺取殖民地成为国家地位的象征和政治、经济威力的证明。工业国家迫切需要新的市场、廉价的原材料和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推动了欧洲及其政府掀起跨越全球的新浪潮。19世纪中期后,欧洲人的大迁移势头非常凶猛。欧洲人涌向海外并跨越大陆。欧洲人用他们的新势力、财富和军事力量,前所未有地主宰了世界。
设问(1)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世界市场出现的显著变化,并指出推动该变化产生的主要因素。
提示 变化:由多个中心的区域市场到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因素:民主政治和国家政策的推动;工业革命的推动;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人口的全球性流动;殖民扩张。
史料二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则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设问(2)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原因。
提示 市场体制的推广;信息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推动;两极格局的解体;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
[时空观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示意图
[历史解释]
世界市场与世界贸易的关系
由于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业国的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加上交通运输等技术的改进,进一步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
对接高考
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 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答案 B
解析 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范围是美洲,与材料爱尔兰、普鲁士等地区无关,故A项错误;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殖民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故B项正确;拿破仑帝国企图军事征服英国计划失败,因此在其兴盛时期也没有控制爱尔兰,故C项错误;爱尔兰是英国领土的一部分,不是其殖民地,故D项错误。
主题二 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1.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文化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内在要求。文化交流包括人员的往来,物产的移植,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的传播。
2.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加强相互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3.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4.在现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日益加深的时代,文化的软实力作用愈加突出,在国际竞争力上的作用日益突出,所以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也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外双方相互受益。
5.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6.有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史料实证]
史料一 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罗伯特·福瑞首次将中国茶盗取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72年,杰克逊制成第一台揉茶机;1877年,维尔·大卫发明了焙炒机;19世纪末,印度实现制茶各个环节的机械化。……另外,英国规定进口印度茶是零关税,而进口中国茶需缴纳35%的关税。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摘编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
设问(1)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提示 变化:由中国茶叶独占世界市场到输入英国的印度茶超过中国茶。
原因:19世纪印度茶叶种植业兴起,印度茶逐渐打破中国茶在贸易中的垄断地位;19世纪印度制茶业中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享受关税优惠;工业革命使交通通讯工具发生巨大变化,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史料二 在古丝绸之路上,茶是其重要商贸物资之一。因此,丝绸之路又被称为“丝茶之路”。甚至有学者认为茶叶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位于亚洲东部的日本和朝鲜实际上与中国文化同源,就茶文化而言,日本和朝鲜早在唐代就开始向中国学习,至宋时日本和朝鲜国内已开始有饮茶之习。此外,南亚、东南亚诸国由于商贸来往和华侨的不断迁入,也有一定的茶饮需求。宋代的饮茶文化影响到日本、韩国等茶道的形成。20世纪时,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从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其本族语中的“茶”字也源于对汉语茶字的音译。
——张莉《宋代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其意义》
设问(2)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
提示 特点:丝绸之路是中国茶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茶文化的传播与中华文化圈相联系;茶文化的传播和宗教文化相交融。
意义:传播中华文化,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各国的物质文化生活。
[历史解释]
中国茶叶的世界性流动产生的影响
(1)改善各国饮食结构
茶已成为真正的世界饮料,在世界人民饮食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2)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中国茶文化向世界传播的经济影响巨大,并催生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茶产业,诞生了世界茶叶贸易行业,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3)丰富人类文化礼仪
在新产生的茶文化中,东方茶文化较为典型的是日本茶道,西方茶文化较为典型的有英国下午茶。
(4)其他方面的影响
对世界宗教、交通、军事、政治、外交、民族、语言、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领域均不同程度地打上了茶烙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茶痕迹。随着大量茶文献的出现,茶的内容进入了诗歌、散文、小说,并与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歌曲等艺术日益紧密结合,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茶艺术。
必备术语
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世界贸易的广度和深度也在加强,这一过程中,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也在不断发展。
2.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与进步。
1.许多欧洲观察家认为,“(近代)世界贸易不仅扩大了财富,在新旧大陆之间交换了作物和新发明,而且还给许多‘不信神的民族’传去了耶稣基督的福音”。站在他们的理解角度,世界贸易(  )
A.改变了人们的精神信仰 B.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
C.是连接新旧社会的桥梁 D.传播了欧洲先进的制度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不仅扩大了财富……而且还给许多‘不信神的民族’传去了耶稣基督的福音”可知,这些欧洲观察家认为世界贸易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故选B项。A项对材料信息的理解不全面,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制度的传播,排除D项。
2.对下表所示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时间 世界出口贸易平均年增长率
1913—1938年 0.7%
1948—1976年 7.7%
A.战后各国间贸易壁垒被彻底消除
B.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C.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
D.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48—1976年世界出口贸易平均增长率比1913—1938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形成,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故D项正确。
3.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答案 D
解析 茶叶的普及属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体现不出等级观念明显淡化这一结论,故A项错误;中英两国文化差异较大,对东方生活方式向往不会成为英国社会的普遍认识,不是对材料中茶叶逐渐普及现象的合理解释,故B项错误;随着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贫富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日益拉大,故C项错误;由于英国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加大了与东方的贸易,使茶叶大量流入英国,导致茶叶价格下降,成为普通民众也可消费的产品,故出现材料中的变化,故D项正确。
4.民国时期,中山装上部小口袋的笔架形袋盖,暗喻中国革命需要依靠知识分子才能获得成功。它坚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融合进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一种精神焕发、阳刚向上的速度美及力量美。中山装设计风格反映了(  )
A.近代民主思想的不断成熟
B.国人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C.辛亥革命加快了经济融合
D.部分国人的科学意识开始觉醒
答案 B
解析 从“坚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融合进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一种精神焕发、阳刚向上的速度美及力量美”可以看出它体现出国人的审美取向与时代精神,故选B项。
5.故宫博物院钟表馆收藏了18世纪200多件中外各式钟表,其中最特别的是一件进贡给乾隆皇帝的礼物——“铜镀金写字人钟”。当启动开关时,一个欧洲绅士模样的机械人就会在面前的纸上写下“八方向化,九土来王”8个汉字。这件藏品能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
①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②“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 ③西方完成工业革命 ④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西学东渐进程开始是在明中叶,①错误;材料“八方向化,九土来王”体现的是“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②正确;西方完成工业革命是在19世纪40年代,③错误;材料“其中最特别的是一件进贡给乾隆皇帝的礼物——‘铜镀金写字人钟’”体现的是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④正确。故选B项。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期引进的茶,味道苦涩。从17世纪中期起,随着糖的“加盟”,上流社会的女性中间流行喝下午茶,并以此为高贵的象征。蔗糖在18世纪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平民化。18世纪末,工人阶级中开始出现了茶歇,在工作间歇喝茶休息。这正是由茶的特性决定的,加糖的茶能迅速补充热量,像兴奋剂一样能让人精力充足。由于加糖红茶具有这些重要性,所以它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东西。——[日]川北稔《砂糖的世界史》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对历史信息的阐释准确全面。)
答案 举例:加糖红茶由上层社会普及到下层社会。
说明:加糖红茶最初流行于以英国王室为首的上层社会,这种饮茶方式被视为贵族身份的象征,随着英国对蔗糖生产和贸易控制能力的加强,英国国内对于糖的消费开始呈现出一种急剧增长的势头,蔗糖大量销往欧洲,其价格也随之下降,从原来的奢侈品变成了人们生活必需品,加糖红茶成为英国一种独特的生活文化。
题组一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可划分为中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如下图)。这反映了(  )
A.价格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B.新航路的开辟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地区
C.英国、荷兰、法国逐渐成为贸易半边缘区
D.不同贸易区域划分是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是商业革命的体现,而不是受价格革命的影响,故排除A项;新航路的开辟使美洲融入世界市场,成为贸易边缘地区,而不是“沦为”,故排除B项;英国、荷兰、法国位于西北欧地区,属于贸易中心区,故排除C项;新航路的开辟,使西欧逐渐崛起,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掌握着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区域的划分成为了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故D项正确。
2.下图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以初步形成
B.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使亚非拉地区的小农经济迅速解体
C.两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交通通信工具方便了世界联系
D.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促进了世界贸易的扩展
答案 A
解析 由图表可知,1800—1880年,世界贸易量不断增加,这说明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故选A项;早期殖民扩张主要是在16、17世纪,排除B项;贸易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交通通信工具只是手段,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是在14、15世纪,排除D项。
3.某一时期,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提供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英国、欧洲和美国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而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这一时期是(  )
A.新航路开辟时期 B.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
C.早期殖民扩张时期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答案 D
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各地分工日益明显,形成了“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的情况,故选D项;新航路开辟时期,亚洲提供奢侈品,美洲为欧洲的殖民地,排除A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即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日本还处于幕府统治阶段,不会产生“利润主要流向……日本”的情况,排除B项;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美洲还是殖民地,排除C项。
4.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世界贸易和工业状况的结论是(  )
1820—1900年世界贸易和世界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数据表
年份 世界贸易增长率 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
1820—1840 2.81 2.9
1840—1860 4.84 3.5
1860—1870 5.53 2.9
1870—1900 3.24 3.7
A.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发明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增长
B.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推动了世界贸易快速增长
C.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的形成使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世界工业的增长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世界工业增长的根本原因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1820—1900年世界贸易和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均呈现上升态势,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期间,随着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需要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自由贸易成为国际交流基本准则,推动了世界整体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
5.下面图表为1965-1995年期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示意图。此图表反映了(  )
A.世界贸易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处境恶化
C.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的发展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冲突加剧
答案 C
解析 从图片可知,各时期世界贸易都是以发达国家间贸易为主,世界贸易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发展中国家处境恶化,故B项错误;从发达国家间贸易比重可知,世界贸易由发达国家主导,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冲突加剧,故D项错误。
题组二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6.1649年荷兰莱顿大学教授科内利乌斯·博特科伊在发表的《茶、咖啡和巧克力》论文中,极力推崇饮茶的好处。此论文客观上反映了(  )
A.茶叶遭到了荷兰民众的抵制
B.咖啡取代了茶叶的饮料地位
C.茶叶受到西方民众的普遍接纳
D.国际贸易扩大下的文化交融
答案 D
解析 荷兰的国际贸易规模扩大,同时也把饮茶的文化从中国带入欧洲,体现了文化的交融,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7.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包括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材料主要说明了(  )
A.世界贸易中商品种类的变化
B.世界贸易量的增长
C.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世界贸易使殖民者财富猛增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可知,材料主要说明了世界贸易中商品种类的变化,故选A项。
8.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薯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
B.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C.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
D.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
答案 D
9.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既不是互不关联的也不是彼此独立的。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主要是靠追随亚历山大军队远征的希腊商人。同样,印度佛教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也可以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了解到。这表明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两种方式是(  )
A.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
B.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
C.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
D.希腊商人和亚历山大军队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方式既有战争,又有和平交流,世界各民族、国家的文明交流与传播是通过暴力冲突、和平交流两种方式进行的,故C项正确;A、B两项是和平交往的表现,排除;D项不是东西方交流的方式,排除。
10.1850年前后,钟表成为英国社会各个阶级必备的生活用品,英国人时间概念被空前强化,时间第一次被精确到以秒为单位。这一现象说明(  )
A.生产力发展影响人们生活节奏
B.工业化推动钟表制造业的发展
C.钟表普及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D.民主政治发展推动生活近代化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1850年前后,钟表成为英国社会各个阶级必备的生活用品”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新式交通工具的普及都对时间提出要求,故选A项;材料“英国人时间概念被空前强化”说明是大众的需求,不是钟表制造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钟表普及但不能说明生活质量提高,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民主政治,排除D项。
11.近年来,美国利用在多媒体、互联网络、卫星电视等方面的强大实力,以贸易自由化为借口,积极打入他国文化市场。美国的近邻加拿大95%的电影、93%的电视剧、75%的英语电视节目和80%的书刊市场主要为美国文化产品所控制。这说明(  )
A.全球化是文化冲突的副产品
B.国际文化旧秩序阻碍全球化
C.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
D.全球化对弱势文化产生冲击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的“美国利用在多媒体、互联网络、卫星电视等方面的强大实力,以贸易自由化为借口,积极打入他国文化市场”可知,美国利用其强势文化的地位,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扩大其文化市场,对弱势文化产生冲击,故选D项。文化冲突是全球化的副产品,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国际文化旧秩序与全球化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不是反映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加拿大也是发达国家,排除C项。
12.下表是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例表。
国家 比重 年份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22% 8% 13% 10% -
1913年 15% 11% 13% 8% 4%
由此可推断出,该时期(  )
A.世界贸易多中心格局日益形成
B.重工业逐渐成为工业主导
C.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
D.欧美发达国家已盛极而衰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到1913年,英国、美国和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相当,说明世界贸易多中心格局日益形成,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重工业的地位问题,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经济结构的信息,故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阻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不过一个世纪后,这些阻力已经大幅度消退了……人为的阻碍则包括进出口关税以及对某些商品的进口禁令……尽管世纪末有些国家回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征收高额的进口关税,但总体来说两方面因素的阻碍在逐步消退。——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材料二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引起形式多样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经济危机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催化剂。新贸易保护主义则主要是以非关税壁垒为保护措施,它往往披着“合法”的外衣,具有形式合理、措施隐蔽等特征,是对多边贸易规则进行规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较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对象已从单纯的贸易领域扩大到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保护、就业保护和国家安全等社会、政治领域。以下是近年来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情况表:
年份 2007 2008 2009
技术性贸易壁垒 1 211件 1 532件 1 890件
——摘编自杨励、韩倩倩《经济全球化与危机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相关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社会为促进贸易自由化采取了哪些措施?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及表现。
答案 (1)因素:交通不便,贸易保护和关税壁垒。
措施:关贸总协定的签订,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2)原因:经济危机;全球发展不平衡;国家利益驱使。
表现:非关税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一 张骞第一次通西域往返路线
图二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殖民掠夺和贸易路线图
从以上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 主题:中西方选择了不同对外贸易方式。
说明:中国古代以和平友好的方式展开对外贸易。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不仅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也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自从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中亚和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中国的丝、绸、绫、绢等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西域的玉石、汗血马、石榴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这种友好贸易对各国人民都是有益的。西方对外贸易以侵略掠夺为主要方式。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刺激下,西方国家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用坚船利炮打开其他国家的大门,迫使全世界为西方开放市场。如鸦片战争,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等。同时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欺诈贸易,在亚非拉地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亚非拉经济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掠夺贸易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却导致亚非拉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总之,由于社会性质和时代特征的不同,东西方对外贸易采取了和平或侵略方式,带来了不同的后果。(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