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2.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素养聚焦 1.了解一战和二战两场现代战争,培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2.概述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冲击,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不仅对人类文化造成了破坏,也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现代战争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3.简述印度、新加坡、埃及等新兴民族国家在二战后的文化复兴,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进行了文化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
知识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
(2)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其残酷的方式,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3)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4)印度、北非地区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概念阐释 民族自决原则
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民族自决的概念,初倡于法国大革命时期,但当时并不具备国际法的意义。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颁布的《和平法令》谴责帝国主义大国强制合并弱小国家,宣布破坏自决权的行为为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自决原则得到了普遍承认和迅速发展。《联合国宪章》规定:“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将其作为联合国的宗旨之一。
2.表现
(1)亚洲:尤为深刻。
①中国: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从此,中国共产党一直领导着中国革命的进程。
②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③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
(2)非洲和拉美地区表现: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3.影响: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图解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政治版图的变化
问题思考 材料 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陈独秀(1923年)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有何影响。
提示 进一步传播了民主与科学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开启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知识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背景
(1)战争期间,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在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明确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2)战争结束后,随着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2.表现
(1)朝鲜获得了独立。
(2)中国收复了台湾。
(3)英帝国的解体。
(4)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知识拓展 《埃维昂协议》
1962年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和法国政府的代表在法国东部埃维昂城签订。阿尔及利亚人民为了摆脱法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斗争。1954年11月至1962年3月在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的领导下,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7年半艰苦的武装斗争,终于迫使法国同意谈判,以结束阿尔及利亚战争。1962年3月7—18日双方在埃维昂经过几轮谈判,签署法阿协议的总声明,惯称《埃维昂协议》。
3.意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问题思考
1.材料 英国统治者哀叹:“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英国政府感到,“把过去的公式应用到目前的形势是不行的”,不得不让印度独立。
材料中,英国统治者的哀叹说明了什么?
提示 英国殖民统治走向衰落(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不断高涨)。
2.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改营中的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老百姓还受到了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提示 殖民国家实力遭到极大削弱;殖民地人民深受自由和民族自决等思想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觉醒;殖民地力量得到发展;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知识点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1.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2.印度的文化复兴:多样化
(1)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使印度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印度的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2)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3)注重发展传统文化,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4)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
3.新加坡、韩国的文化复兴
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同时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知识拓展 新加坡儒家文化的特点
(1)仁爱精神、民族意识等积极方面得到发扬。
(2)新加坡的儒家文化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成功地与科学的管理模式结合起来,成为指导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工具。
(3)儒家文化在新加坡传播过程中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广。
4.埃及的文化复兴
(1)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2)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3)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4)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
问题思考
1.材料 1947年6月,英国颁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领。
印度独立后,文化发展呈现什么特征?印度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对西方文化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 特征:多样化。措施: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2.材料 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王淑臣 《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根据材料指出儒学对韩国的影响。
提示 儒学的集体意识和自强不息精神推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促进韩国经济的发展。
主题一 两次世界大战之中和之后的民族主义思想
1.含义:是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特征之一。民族意识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2.内容:战后的民族主义现实正好反映了这一民族主义概念所涵盖的内容。从民族的实践来看,它既有争取民族独立、发展的主题,又有维护民族价值观的抗争。在战后,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一个主权独立、完整和民族自由、发展的无形障碍,尽管有的是缘于经济、政治的因素,有的是缘于文化、传统的因素。由于各民族的历史、传统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不同,所以各民族的民族运动的表现形态与追求的目标也就各异。
[史料实证]
史料一 经过一段时间,工业化先在印度,然后在日本,最后在中国,都得到强劲推动……它们改变了亚洲的面貌并最终促进了殖民主义的覆灭。更重要的是亚洲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这使他们与殖民地征服者对立起来。过去的亚洲大帝国和其他国家,在文化和官僚政治结构上是与现代欧洲民族国家不同的,但亚洲人明智地看到,欧洲国家强大力量之源正是他们所缺乏的统一和干劲,而他们若想再次成为他们自己国家的主人,就必须具备这样的统一和干劲。——罗兹·墨菲《亚洲史》(第四版)
设问(1) 如何理解史料一中“它们改变了亚洲的面貌并最终促进了殖民主义的覆灭”?
提示 列强入侵客观上给亚洲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有利于亚洲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亚洲各国推翻殖民统治准备了物质基础;列强入侵还促使亚洲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通过改革或革命,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
史料二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以民族民主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 800万平方千米。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 550万平方千米。 ——摘编自王春良等《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设问(2)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殖民体系产生的影响。
提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解释]
两次世界大战对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激发了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出现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形成的民族自决原则成为指导殖民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5)二战后,随着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高涨。
对接高考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认为,争取权利的最佳方式“不是对罪恶的消极的不抵抗”,而是“对罪恶的积极的非暴力抵抗”。下列历史人物与他有类似主张的是( )
A.华盛顿 B.孙中山
C.凯末尔 D.甘地
答案 D
解析 华盛顿领导了北美的独立战争,采取了暴力革命行为,与题目中的“非暴力”不符,故A项正确;孙中山主张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故B项错误;凯末尔领导了土耳其革命,故C项错误; 材料中“对罪恶的积极的非暴力抵抗”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主张类似,故D项正确。
主题二 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的新建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不仅使西方世界笼罩在一片“世纪末”的悲凉气氛之中,同时也使本来对学习西方文化充满热情和希望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一战后西方思想界活跃的社会主义思潮和“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产生重大而深远地影响。
3.西方人本主义和文化相对论的传入和影响也非常大。
4.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主义的发展。
[史料实证]
史料一 摆脱英属殖民地地位及“星(新)马”合并后,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与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经济等多项政策上很快就产生严重的分歧。双方多次协商未果,导致新加坡最终在1965年被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并于8月9日被迫宣布独立。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
设问(1)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加坡改革的背景。
提示 刚摆脱殖民统治,求发展以巩固独立成当务之急;“星(新)马”分治,国小、自然资源缺乏。
史料二 新加坡改革大事记
经济 设立经济发展局,开发裕廊、红山等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
政府机构 成立廉政公署
社会 创立公积金制度;成立建屋发展局,负责建筑所有的政府住屋,廉价提供给民众
教育 决定使用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
法律、习俗 严厉处罚随地吐痰、嚼口香糖、喂养鸽子、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和说粗话脏话;倡导的行为:微笑、礼貌待人以及在公共厕所主动冲水
外交 1967年8月新加坡积极协助成立并加入东盟
史料三 新加坡提倡“亚洲价值观”,认为亚洲国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价值观行事。李光耀因此也一直对西方国家对他专制的批评不加理会,认为西方民主不能强加给亚洲人民。
设问(2) 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新加坡改革的可取之处。
提示 改革措施全面而有效;注重发挥政府社会职能,以保障民生;注重政府廉政建设;依法治国;重视教育,强调国民素质的提高;积极依托区域优势,走区域经济集团化道路;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不照搬西方模式。
[家国情怀]
人类命运休戚相关
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绝不能重演。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应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人类命运休戚相关,国与国之间应和平共处。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唯物史观] 正确认识二战后世界文化的发展
(1)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个民族的人民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不是能轻易改变的,因此必须承认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2)文化是全人类的创造物,它本身不属于任何个人。作为文化创造者兼承受者的人类,虽有民族的区别,但在本质特征上都是一致的。发展和繁荣本民族文化是各民族首要的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3)我们应该用多维的思维模式来审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承认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融合不等于趋同,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并不意味着可以以一方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强加于另一方,更不意味着去建立某种单一价值体系的“世界文化”。坚持多种文化并存与互补,能够将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机结合,这一定会有利于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文化的复兴。
必备术语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形成了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势力,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有了很大削弱,其所统治的殖民地纷纷独立,使几百年来形成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这是20世纪的伟大变化,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
3.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个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人了。”这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A.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B.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的觉醒
C.使欧洲现存的社会制度遭到怀疑与否定
D.造成巨大破坏给人们留下了心灵创伤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人了”说明一战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的觉醒,故B项正确。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声称用民族自决的原则来处理国际问题,但实际上却经常根据他们自己的利益违反这一原则。下列选项与之相吻合的是( )
A.对战败国德国的制裁
B.确认波兰的独立和疆界
C.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
D.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听之任之
答案 C
解析 巴黎和会上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违反了民族自决的原则,故C项正确。A项与民族自决的原则无关,故排除;B项符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自决原则,故排除;D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史实,故排除。
3.《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1944年至1970年间,总共有63个国家赢得了独立。上述材料旨在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 )
A.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
B.粉碎了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野心
C.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D.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深远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总共有63个国家赢得了独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故C项正确。
4.建于1949年的印度国家博物馆,展示了许多代表不同宗教和讲述不同宗教故事的大小石雕和铜雕。印度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故事被雕刻在大大小小的石板、石方、石柱上,图案精美,保存完好,让人赞叹印度古代工匠的精工细作。其反映了印度现代文化中( )
A.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
B.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C.统治精英接受西方的自由主义
D.传统的种姓因素影响着社会生活
答案 B
解析 材料“1949年的印度国家博物馆”“印度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故事被雕刻在大大小小的石板、石方、石柱上”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故B项正确。A项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的政治体制,故错误;C、D两项与材料无关,故错误。
5.1991年1月,新加坡政府正式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列举了五项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求同存异,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反映出新加坡( )
A.注重发扬儒家文化精华
B.对西方文化采取排斥态度
C.官方全面主导儒学教育
D.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答案 A
解析 “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求同存异”“和谐”“宽容”等都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故选A项。新加坡并不排斥西方文化,故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教育的概况,故排除C项;由材料看不出多样化,故排除D项。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民族自决的思想得以在更宽广的范围内传播、认可,正如有人所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经是限于欧洲的民族自决原则被宣称为普遍原则的时机,以1917年激进的革命形式——布尔什维克革命和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自由’的形式为代表。诚然,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所提到的只是殖民地民族的‘利益’而不是‘愿望’。但在战时,这是一个极其细微的差别,‘民族自决’这一革命术语已不仅在欧洲而且在殖民地世界留下了印记。”在俄国革命刚刚成功的1917年11月,列宁起草公布了《和平法令》:主张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这一主张成为亚非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自决和民族独立的有力武器。——摘编自储昭根、于英红《一战后民族自决原则的公认与效应》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自决的思想广泛传播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自决的思想广泛传播的意义。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限于欧洲的民族自决原则成为普遍原则;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和推动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题组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全球文明史》中写道:“在1914年的前不久,一位欧洲银行家试图推测欧洲主要国家的稳定前景,以便可以为将来进行明智的投资。他选择了3个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到1920年,他所有的赌注都失败了。因为他选择的3个国家都全部或部分地解体了。”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一战前的欧洲( )
A.银行家投机、投资极端谨慎以避免损失
B.民主思想并没有充分地深入民心
C.帝制不符合当时欧洲发展的时代潮流
D.保证国家稳定的前提是强有力的君主
答案 B
解析 A项只是表面现象,没有反映实质,故排除;银行家在一战前选择了他认为最有前景的三个国家都是专制色彩浓厚的国家,说明当时的人们心里还是认同专制,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一战前民主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三个帝国在一战前实行的是帝制,所以并不能反映一战前帝制不符合潮流,故排除C项;保证国家稳定的前提并不是强有力的君主,故排除D项。
2.列宁在1916年的《社会革命与民族自决权》中指出,“民族自决权只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独立权”,不等于“分离、分裂、建立小国家,它只是反对任何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彻底表现”;在提到中国、波斯等半殖民地国家时指出,“社会主义者不但应当要求无条件地、无代价地立即解放殖民地,这个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现正是承认自决权”。可见“民族自决”( )
A.反映了当时欧美工人阶级的共同性认识
B.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斗争高潮阶段到来
C.意味着近代被欺凌的中华民族整体自决
D.表明了半殖民地革命应由无产阶级领导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只是列宁的观点,无法体现当时欧美工人阶级的共同性认识,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民族自决对世界民族解放斗争高潮阶段到来的推动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中列宁提到中国时指出“社会主义者不但应当要求无条件地、无代价地立即解放殖民地,这个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现正是承认自决权”,说明“民族自决”意味着近代被欺凌的中华民族整体自决,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半殖民地革命的领导阶级问题,故D项错误。
3.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文明以挽救中国。在此,他揭示了( )
A.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中国主力军
B.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精神的核心
C.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
D.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完全融合
答案 C
解析 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军,“成为中国主力军”说法有误,故A错误;科学和民主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核心内容,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故B错误;五四运动的实践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宣传,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故C正确;“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完全融合”表述有误,且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错误。
题组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4.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几内亚国父与首任总统塞古杜尔在1958年声明:几内亚宁愿要贫穷中的自由,也不要卑屈中的富裕。这表明( )
A.摆脱殖民统治后非洲国家更加动荡
B.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主题
C.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D.战后民族主义思想在非洲广泛传播
答案 D
解析 材料“几内亚宁愿要贫穷中的自由,也不要卑屈中的富裕”表明战后非洲急于摆脱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民族主义盛行,故D项正确。
5.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他不无感慨地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是事实,并且在制订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材料中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A.经济全球化开始 B.不结盟运动兴起
C.区域集团化加强 D.民族的解放运动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二战结束后,英国实力的下降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的兴起,故选D。
6.在二战期间,如同在一战期间一样,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宣传。当二战结束时,他们纷纷会以新的眼光加入本民族争取独立的浪潮中。可见,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法西斯集团覆灭 B.启蒙运动的兴起
C.进步思想的传播 D.战争规模的扩大
答案 C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进步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故选C项。一战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二战是反法西斯战争,A项错误;启蒙运动的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战争规模的信息,D项错误。
题组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7.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非洲涌现出一批本土史学家,他们要求清除史学研究领域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如伊巴丹学派和达累斯萨拉姆学派等,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历史著作。这反映出( )
A.非洲历史悠久,文明绵延不断
B.民主思想传入,融合非洲传统
C.独立国家兴起,重构民族历史
D.殖民统治崩溃,冷战格局形成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要求清除史学研究领域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许多国家相继独立,进而要求重构民族历史,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某些史学家要求清除殖民主义的历史,但不能说明非洲历史悠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主思想,排除B项;材料与冷战格局形成无关,排除D项。
8.20世纪60-80年代,东亚最引人注目的新兴工业国,并且有类似儒家背景文化的国家是( )
A.日本、马拉西亚 B.印度尼西亚、越南
C.新加坡、韩国 D.韩国、文莱
答案 C
解析 新加坡、韩国是当时东亚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工业国,并且都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故选C。
9.塔哈·侯赛因说:“外国学校从来不会真正地符合埃及人民的心愿,从本质上看,它们绝不会教育埃及学生去热爱埃及,或保护埃及的民主。埃及教育的主体应该是自己办的学校,对外国学校的过分依赖对埃及的发展无济于事”。这从本质上说明塔哈·侯赛因( )
A.主张埃及人应该办自己的学校
B.要求摆脱外国对埃及的文化殖民
C.认为发达的教育是埃及独立的保障
D.意识到外国教育存在极大的弊端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外国学校……绝不会教育埃及学生去热爱埃及”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埃及是英国殖民地,外国学校是外国对埃及进行文化殖民的手段,故塔哈·侯赛因要求发展民族教育,体现出其要求摆脱外国对埃及的文化殖民,故选B项。主张埃及人应该办自己的学校是表层信息,故排除A项;如果教育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也是不利于埃及民族独立的,故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批判外国教育,故排除D项。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亚非许多国家赢得了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步瓦解,其主要原因是( )
①大战使除美国外的帝国主义国家实力严重削弱
②资本主义阵营被迫改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政策
③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坚持不懈地进行反帝斗争
④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壮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都正确,故本题选C。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C.各国发展道路一致
D.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答案 D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兴民族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既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也立足于本国本民族的发展传统,这体现出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故选D。
12.下表反映了二战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是( )
1947年6月 英国首相艾德礼与印度总督发表《印度独立方案》
1947年11月 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第181号决议)
1948年8—9月 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立
1949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A.两极格局的形成 B.殖民体系的瓦解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区域集团化加强
答案 B
解析 印度、巴勒斯坦地区、朝鲜半岛、中国在近代史上都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他们的独立标志着殖民体系的逐步瓦解,故选B项;两极格局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排除A项;独立不等于崛起,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原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的独立,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与区域集团化无关,排除D项。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数百万死伤的人和城乡冒着烟雾的废墟,使得广大民众易于接受进行革命和实现社会新秩序的号召。为了模仿布尔什维克革命,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伦敦、巴黎和罗马街头也出现了示威游行。1919年3月22日,威尔逊的密友豪斯上校在日记中写道:“不满的呼声每天都有。人民需要和平。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匈牙利刚刚屈服。我们正坐在一座露天火药库上,总有一天,一颗火星便能将它点燃。”
材料二 只有少数几个人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于1918年写下了以下这一有关即将到来的世界的非凡预测: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材料一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出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出现?
(2)材料二中的“非凡预测”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预测”的依据。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我们应当怎样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革命与独立的浪潮。
答案 (1)现象: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社会动荡动摇资本主义各国统治。原因:战争破坏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各国人民反对本国政府的政策和统治;十月革命指明了斗争的方向;欧美各国工人运动普遍高涨的影响。
(2)“非凡预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激化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矛盾;宗主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民族工业有所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得以壮大。
(3)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深受十月革命的影响,是社会主义的伟大尝试;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反战和平运动兴起于19世纪,在美国、英国、法国相继成立了反战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反战和平运动进一步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高潮。参加反战和平运动的有共产党人在内的政界人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如“国际妇女争取和平与自由联盟”的成员遍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1927年,反帝大同盟成立,致力于领导反对帝国主义统治的斗争,支持民族自决和人民独立,爱因斯坦、宋庆龄等被选为名誉主
席团成员。1933年,该组织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联合组成国际反战反法西斯联盟。1936年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呼吁反对日、意、德法西斯的侵略,支援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人民的抗战。——摘编自熊伟民《和平之声——20世纪反战反核运动》
(1)根据材料,概述反战和平运动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高潮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战和平运动掀起高潮的原因及作用。
答案 (1)扩展到全球,成立众多反战组织;与反帝、支持民族独立结合;转向反法西斯;采取直接反战行动。
(2)原因:一战的惨痛教训,法西斯对外侵略的威胁,反战和平组织的推动。
作用:广泛传播和平反战呼声;动员人们与法西斯势力进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