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程标准 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素养聚焦 1.概括文物保护的发展史,了解《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从“时空观念”的角度理解文化遗产保护。2.了解以金字塔、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万里长城、故宫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以京剧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文化遗产保护。
3.了解《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和以万里长城、故宫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保护,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知识点一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古代文物保护及研究
(1)古代对文物的收藏,往往是从艺术珍品开始的,成为人们拥有财富与权力的体现。
(2)在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和教会中,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
(3)中国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还发展出金石学,专门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与著录。
误区警示 皇室、贵族和教会收藏各种古代珍品和宗教遗物的动机和目的是有区别的。皇室、贵族的收藏是把物质财富的占有,扩大到对精神财富的占有和享受;而教会的收藏则与天主教对宗教遗物的崇拜有关。
知识拓展 金石学
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欧阳修是金石学的开创者,其学生曾巩的《金石录》最早提出“金石”一词。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这一名称。
2.现代西方文物保护
(1)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
(3)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知识拓展 《威尼斯宪章》
《威尼斯宪章》又称为《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原则,全称《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1964年5月31日,从事历史文物建筑工作的建筑师和技术员国际会议第二次会议在威尼斯通过的决议。宪章肯定了历史文物建筑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将其视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和历史的见证。明确了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同时要求,必须利用一切科学技术保护与修复文物建筑。
3.近现代中国对文物古迹的保护
(1)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2)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
(3)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4)1961年3月,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5)1982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致力于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以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继承。还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问题思考 材料 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为什么要保护世界遗产?文物古迹保护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提示 原因:世界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世界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留下的不朽足迹);世界遗产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学习的宝贵资源(世界遗产表现出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文明的交流及影响);世界遗产遭到威胁和破坏的程度日益严重。
第一要义:真实性。
知识点二 《世界遗产公约》
1.《世界遗产公约》
(1)通过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
图解历史 世界遗产公约标志
解读 ①中间正方形代表人类的创造活动。
②圆形代表大自然。
图示既显示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依存关系,又体现了人类对世界遗产的保护。
(2)目的: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3)内容
①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
②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③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2.非物质文化遗产
(1)提出:1998年,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2)完善: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不仅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知识拓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3.中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1)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
(2)2004年,中国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3)2006年,审议通过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2011年,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5)意义: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问题思考
1.材料 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举行的第17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公约”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标准作了明确规定,并随之确定了实施“公约”的指导方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因为一些国家在保护这类遗产方面缺乏经济和科技实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该公约可以更好地保护属于全人类的珍贵遗产。
2.如何让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提示 只有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时,需要加强立法保护,在全社会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点三 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古代文明的遗迹
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2.近代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
知识拓展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
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亚平宁山脚下,阿尔诺河盆地的山丘之间,佛罗伦萨建立于公元200年,历史上一直是贸易和艺术中心。1982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佛罗伦萨历史区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杰作,既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繁荣的商业重镇的历史见证,又是充满永恒之美的举世闻名的名胜区。
3.中国的世界文化遗迹
(1)代表: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
(2)数量和意义:截至2020年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42个。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2014年共有1 372项。这既表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又意味着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任重道远。
问题思考
1.材料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亚平宁山脚下,阿诺河盆地的山丘之间,佛罗伦萨建立于公元200年,历史上一直是贸易和艺术中心。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在198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作为文艺复兴的象征,众多的艺术家留下了大量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是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
2.材料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可称得上是“巧夺天工”的创造……伴随着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行进。……金戈铁马、逐鹿疆场、改朝换代、民族争和等在长城身上都有所反映。……除了城墙、关城、镇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饰、绘画等建筑艺术之外,还有诗词歌赋、民间文学、戏曲说唱等。
通过材料你有何认识?
提示 从世界文化遗产完整性的保护原则角度,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长城不仅包含其有形的存在,还应包含与长城有关的历史文化,如民间传说、说唱戏曲、诗词歌赋、绘画雕塑等。
3.材料 自公元9世纪以来,西湖的湖光山色引得无数文人骚客、艺术大师吟咏兴叹、泼墨挥毫。景区内遍布庙宇、亭台、宝塔、园林,其间点缀着奇花异木、岸堤岛屿,为江南的杭州城增添了无限美景。数百年来,西湖景区对中国其他地区乃至日本和韩国的园林设计都产生了影响,在景观营造的文化传统中,西湖是对天人合一这一理想境界的最佳阐释。
——摘自世界遗产委员会网站
根据材料指出西湖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提示 是中国唐代以来文化发展的缩影;西湖的建筑风格对中国、韩国和日本的园林设计都产生了影响;其景观营造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主题一 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1.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
3.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4.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5.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
[史料实证]
史料一 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联盟的有关工作”。当时的国际联盟提出并倡导一种思想,即应通过国际合作来保护人类共有的遗产。直到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不能移动”的文化遗产的工作才刚刚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现代化进程发展迅速,给人类的居住环境和文化遗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促使《公约》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源自国际社会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文化保护行动。正是由于这一次保护行动的影响,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已经成熟。
设问(1) 根据史料一,概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出现的原因。
提示 国际联盟、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倡导;世界文化遗产的破坏;文化保护行动的实践。
史料二 历史街区保护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西方经济复苏发展期,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区。但是不久人们发现,推土机随意改变着城镇的面貌,若干文物建筑可能被保存,但历史环境被破坏,特色在消失。人们意识到,除了保护文物建筑之外,还应保存一些成片的历史街区,保留历史记忆,保存城镇历史的连续性。……在日本,1975年修订法律,增加了保护“传统建筑群”的内容。法律规定,“传统建筑集中,与周围环境一体形成了历史风貌的地区”应定为“传统建筑群保护地区”加以保护,先由地方城市规划部门通过城市规划确定保护范围,然后制定地方的保护条例。国家择其价值较高者定为“重要的传统建筑群保护地区”。
设问(2) 根据史料二,谈一谈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应当如何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提示 扩大城市文物保护的历史时限和数量;防止单一的“仿古”性的商业开发;重视成片历史街区的保存;加强对传统建筑群的立法保护。
[历史解释]
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1)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是有限的,而且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也无法替代。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能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进步。
(3)对于当今社会而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仅是自然环境,也包括文化环境。因此,保护环境应该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
主题二 《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分类
1.文化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2.自然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给自然遗产的定义是符合下列规定之一者:
(1)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2)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
(3)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3.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我国的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皆属此类)。
[史料实证]
史料一 1974年的春天,陕西省临潼县的一群农民挖了一个5米深的水井,然而,那没有渗出一滴水的水井却通往了两千多年前的神奇世界。一个伟大的序幕拉开了,即将上演的是20世纪最为壮观的考古发现。经过两年多的钻探、试掘,到1976年时,人们发现这里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陵园中的一处大型兵马俑陪葬坑。目前已发掘的秦始皇陪葬坑中的兵马俑有步兵、车兵和骑兵,指挥这支军队的,是那些打扮得与众不同的将军们,他们的等级区别在于穿的铠甲。目前已经探明的三个陶俑坑中,有陶制的兵马俑近8 000件,木质的战车140多乘。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军权高度集中,50人以上的军队调动完全根据皇帝的命令。调动的凭证就是“虎符”,它一半在皇帝处,另一半在大将手中,两半合在一起才可调动军队。
设问(1) 史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提示 可以看出秦始皇修建陵墓的目的是显示皇帝的权势与荣耀。兵马俑为我们研究秦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科技和民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史料二 布达拉宫,是藏族劳动人民的一个伟大创造,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同时,也是藏汉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据《五世达赖灵塔目录》记载,仅修建红宫,就动员了将近7 000名技术工匠和乌拉差役参加劳动。清廷还特派汉族技术工匠进藏参与施工。
设问(2) 史料反映了布达拉宫的什么作用?
提示 体现了布达拉宫是集行政、宗教、政治事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布达拉宫是汉藏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史料三 昆曲曾经有过辉煌历史,晚明至清朝乾嘉时期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是当时的“国剧”。上至宫廷,下至市井,莫不爱好。唱曲是当时的全民运动。昆曲集诗、歌、舞、戏于一体,由于大量文士参与撰写,审度音律,昆曲遂成为明清时代高雅艺术的指标。而昆曲的长期衰微,亦正是民族精英文化的一大损失。
设问(3)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今天的昆曲面临着怎样一个处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提示 长期衰微的处境。原因:昆曲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的表现力,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这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
[历史解释]
比较项 明清皇宫、皇家园林和陵墓等 古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雅典卫城、古罗马城) 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
政治 形态 君主专制 雅典民主政治、罗马的君主制 -
经济 形态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工商业经济发达 工商业经济发达
思想 特点 儒家思想 人文精神的起源 以人为中心,公民精神
建筑 特色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代表,体现了皇权至上 因地制宜、错落有致,体现了人文精神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代表,体现了人文精神
必备术语
1.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严重冲击着文化遗产的保存。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尖锐矛盾,经济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荣。但是,现代性自觉也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2.《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精神可诠释为:认可世界范围内某些文化和自然遗产所具备的突出价值对全人类来说具有重大意义,为了现代以及后代子孙,保护这些遗产不仅是各个国家的责任,更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担当。
3.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1.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世界遗产面临的威胁有( )
①工业化浪潮 ②自然灾害 ③城市化 ④战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A
2.“文物”一词始见于《左传·桓公二年》:“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该古籍中所说的“文物”是指( )
A.人类具体活动的物质遗存
B.具体的礼乐典章制度
C.传递文化思想的文化载体
D.以甲骨、青铜器为主的古代器物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文物以纪之……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可知,这里所说的“文物”并不是遗址或器物,而是指具体的礼乐典章制度,用于约束百官。故选B项。
3.世界文化遗产受到的威胁是多种多样的。希腊的某古迹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有过一次失败的修复,由于使用黏合剂等材料不恰当,对古迹造成了破坏。这提示我们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要( )
A.避免自然灾害侵蚀
B.加强科学研究
C.减少人为开发因素
D.强化保护意识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由于使用黏合剂等材料不恰当,对古迹造成了破坏”可知,文化遗产修复要注意黏合剂的使用,需要加强对黏合剂配方的科学研究,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灾害和人为开发因素,故A、C两项错误;材料中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修复已体现了保护意识,故D项错误。
4.截至2019年,共有33个国家的53项世界遗产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其目的是( )
A.对处于危机状态的世界遗产进行登记
B.联合国出资对相关遗产进行修复
C.将名录中的世界遗产进行世界性宣传
D.有效地保护和保存世界文化遗产
答案 D
解析 世界遗产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说明这些遗产已遭到破坏或破损的程度非常严重,这样就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以便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保护,故选D项;A、C两项均不是目的;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等)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
A.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演变过程
B.反映了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演变过程
C.体现了中国先民独特的宇宙观和审美观
D.体现了中国先民科学的地理观和教育观
答案 C
解析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没有体现古代儒家文化,故A项错误;虽然历史建筑群与古代佛教文化有关,但“天地之中”体现的是对宇宙的看法,故B项错误;“天地之中”从方位上说,就是上天和大地的中间,天地之中的“中”字指的就是人类,体现了中国先民独特的宇宙观和审美观,故C项正确;“天地之中”与中国先民的教育观无关,故D项错误。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第17届会议,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应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考虑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破坏或丢失都有使全世界遗产枯竭的有害影响……考虑到为此有必要通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前言
(1)使“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的因素有哪些?
(2)依据材料回答《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宗旨是什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把世界遗产划分为哪几类?
答案 (1)因素: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恶化、过度的旅游开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文化遗产的年久腐变、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造成的情况恶化。(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可)
(2)宗旨:“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
类型: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题组一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法国1887年颁布的《纪念物保护法》要求国家对与国家利益相关的历史纪念物进行保护;1913年颁布的《历史文物法》要求国家对从历史或艺术角度符合公共利益的建筑进行列级保护,有的私人建筑甚至可以不经产权人的同意进行征收。这些做法( )
A.阻碍法国城市化进程 B.与民众生活有机结合
C.意在增强民族自豪感 D.注重彰显城市的个性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强化对文物的保护,旨在增强民众的民族自豪感,故选C项。材料中未涉及城市化进程,排除A项;材料中保护文物的做法中没有体现出与民众生活有机结合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城市个性,排除D项。
2.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因此,我们对于世界遗产应( )
A.全力开发,推向市场 B.严格保护,封闭保存
C.充分利用,适度保护 D.充分保护,适度利用
答案 D
解析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对于世界遗产要适度开发,不要进行报复性修复,故D项正确。全力开发,推向市场显然不符合适度开发原则,故A项错误;世界遗产也不能封闭保存,这样就失去了文化的价值,故B项错误;“充分利用”说法错误,应该是适度利用,故C项错误。
3.1905年,考古专家兰德尔·麦克维尔评论大津巴布韦遗址时指出:“许多人都会哀叹一段罗曼史的破碎,但可以肯定,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罗曼史,而是一个失落已久的历史文化遗产。”麦克维尔的观点( )
A.肯定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属非洲古文化
B.指出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具有“罗曼史”
C.评价了大津巴布韦遗址重要历史价值
D.鼓励人类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罗曼史,而是一个失落已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可知,肯定了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A符合题意。
题组二 《世界遗产公约》
4.观看图一和图二,巴比伦门是古巴比伦的象征之一,德国在19世纪80年代入侵伊拉克时,把古巴比伦门分割打包,运回德国重新组装,这就是德国古巴比伦门。而后伊拉克又在古巴比伦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另一座古巴比伦门,称为伊拉克古巴比伦门。那么根据世界文化遗产的登录基本条件,这两座古巴比伦门哪座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
图一 德国古巴比伦门 图二 伊拉克古巴比伦门
A.德国古巴比伦门 B.伊拉克古巴比伦门
C.都可以 D.都不可以
答案 D
解析 无论是德国古巴比伦门,还是伊拉克古巴比伦门,它们都不是原来的样子,已经失去了“真实性”,因此都不具备世界文化遗产的登录基本条件。故选D。
5.下列属于中国加入的国际公约组织有( )
①《世界遗产公约》 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③《凡尔赛公约》 ④《华沙条约组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 A
解析 中国没有加入《凡尔赛公约》和《华沙条约组织》,故选A。
6.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的规定,从审美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动植物景观或自然景观应属于( )
A.文化遗产 B.自然遗产
C.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D.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
答案 B
题组三 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7.敦煌壁画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1989年被联合国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证书。它属于《世界遗产公约》所定义的“文化遗产”中的( )
A.建筑群 B.古迹
C.遗址 D.文物
答案 D
解析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所定义的“文化遗产”的含义,具有考古性质的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都属于文物,故选D项。
8.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项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它代表了中国在五千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良渚古城遗址属于( )
A.文化遗产 B.自然遗产
C.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D.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其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属于文化遗产,故选A项。自然遗产更多地表现为自然演化的产物,良渚古城并不具备自然遗产的属性,排除B、C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良渚古城显然不属于这一分类,排除D项。
9.罗马帝国的边界是英国和德国共同申请的世界文化遗产。1987年英国的哈德良长城首先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5年增加了德国的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墙,2008年增加了英国安东尼长城。这一文化遗产见证了( )
A.英德两国社会转型 B.英德两国世代友好
C.罗马帝国的扩张 D.罗马外贸的兴盛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哈德良长城位于英国的不列颠岛上,是罗马帝国在占领不列颠时修建的,从建成后到弃守,它一直是罗马帝国的西北边界;德国的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墙是罗马帝国在日耳曼行省和雷蒂恩行省内修建的一段边境防御工事;英国安东尼长城也是罗马人在英国修筑的边境城墙,因此材料所述的文化遗产见证了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征服,故C项正确。
10.对于要不要发掘秦始皇陵,社会各界争论已几十年。主张发掘者认为,不仅可以“证实文献”,还可以“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反对者认为,“技术上的瓶颈常常会使文物的开掘成为破坏”。1997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完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①历史文献需要考古证实其真实性 ②考古发现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 ③文物发掘应以保护为前提 ④只有技术上成熟才能对文物开掘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考古发现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文物发掘应以保护为前提,②③正确,故选D项。
11.有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对的原汁原味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昆曲,早已不是明代的昆曲……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活态的,这就意味着它必然要发生变化”。这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 )
A.可不具备真实性完整性
B.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
C.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绝对的原汁原味既无必要也不可能”“都是活态的,这就意味着它必然要发生变化”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持真实性和整体性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两个基本要素,A项错误;“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不符合世界文物保护的原则,B项错误;“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错误。
12.纵贯北京城的中轴线可以说是“中”字的“丨”,而方方正正的紫禁城就是“中”字的“口”,中轴线穿过紫禁城就组成了中国的“中”字。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正中也有一条中心线,连接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国会山,而与其相交的是一小横,即杰弗逊纪念堂到白宫,组成的是“十”字架。这两种规划( )
A.隐含了以统一为中心的意识
B.反映了专制至上的设计理念
C.体现了各自的历史文化信仰
D.说明了东西文化的相互融合
答案 C
解析 北京的“中”字规划体现了专制思维和儒家思想,华盛顿的“十”字规划体现了三权分立和基督教思想,二者均体现了各自的历史文化信仰,C项正确。华盛顿的规划体现不出统一思想,排除A项;美国首都华盛顿建设体现的是三权分立,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结论,排除D项。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城市文明的历史最早,几千年来历史不断,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很多,现存古城很多,有许多古城的历史都在几百年以上,但留下来的东西并不多。据调查,包括已经批准的国家级和地方级文物大概有50余万项,而在欧洲发达国家,例如法国,拥有100多年历史的文物就有200余万项,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近年来中国在保护历史街区、历史遗迹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北京市的四合院、胡同现在已经决定不再拆了。过去提出改造旧城的政策,现在也应该转变为整治旧城和保护旧城的政策,一部分重点地区可以进行翻建。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伴随古镇风潮的兴起,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仿古建筑。这些仿古建筑,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建筑风格和情调,与明清宫廷建筑风格极其相仿。近年来,房地产商又把安徽、江苏一带的农村民居建筑风格开发进了别墅楼盘之中,苏徽风格的仿古建筑大面积崛起。总体看来,目前城市中的仿古建筑风格主要有两种:一是明清宫廷建筑风格,二是苏徽民居风格。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受保护的古城文物在历史时限和数量上有什么明显的不同?我国在城市发展中对旧城由“改造”到“整治和保护”的政策调整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所描绘的“仿古”现象是对城市文明历史延续的重视和保护吗?请结合材料简述其理由。
答案 (1)不同:中国古城文物的历史时限比欧洲长,但数量比欧洲少。说明:我国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关注开始渗透到城市发展理念之中,对城市历史环境、特色的维护及城市历史延续性的保存和人文内涵、价值的认识大大提高。
(2)不是。理由:单调甚至同质化的建筑风格抹杀了各个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价值;对商业价值的过分追求削弱甚至破坏了城市历史延续。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以分配给欧洲各个城市,例如精致、深朴、繁丽、畅达、古典、新锐、宁谧、舒适、奇异、神秘、壮观、肃穆……其中有不少城市还因为风格交叉而不愿意固守一个词,产生角逐。只有一个词,它们不会争,争到了也不受用,它静静安踞在并不明亮的位置上,留给那唯一的城市。这个词叫“伟大”,这个城市叫“罗马”。
——摘编自余秋雨《行者无疆》
材料二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帕特农神庙被改为教堂。为了抹去异教的历史,许多雕刻被污损了。后来雅典又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基督教堂随之被改为清真寺,寺旁还设置了尖塔,雕像遭到进一步污损。……1800年左右,英国大使埃尔金伯爵着手把雅典卫城的艺术品大批运回英国。……19世纪初,到这里来旅游的北欧贵族日益增多,数以百计的雕塑碎片被他们顺手拿走当作纪念品。现代人为的灾难所造成的破坏在对帕特农神庙的破坏中表现得最为显著。随着酸雨对大理石的溶解,帕特农神庙可以说正在分崩离析。这座象征着胜利的庙宇,现在由于受到人类的破坏而形象怪诞,失魂落魄。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余秋雨把“伟大”这个词留给罗马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上面临着怎样的问题。这一问题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雅典卫城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你认为应该如何加以保护?
答案 (1)理由:气势恢弘的建筑;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不朽的法律。
(2)问题:雅典卫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保护。
原因:教会势力的破坏;列强对古代文明的掠夺;旅游者的破坏;环境污染等。
(3)保护:立法保护;投入经费维修;治理环境污染;旅游业与文物保护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