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高分作文3 内容充实
1.评分标准
一等要求:内容充实。作文引述材料充分,详略搭配得当,全部内容都能从不同角度层次表达中心。
二等要求:内容较充实。作文引述材料较充分,注意详略区别,能从多个侧面举事例表现中心。
三等要求:内容单薄。作文引用了材料,但材料数量少,角度单一,表达方式简单。
四等要求:没有什么内容。作文内容空洞,引述材料不具体,残缺不全,甚至明显虚假,内容没有可信度。
2.评分方法
根据这四类标准,阅卷老师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判定等级:
中心对照法。文章内容是否充实,在于有多少内容表达了中心。阅卷老师对照中心,看文章使用了多少材料,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有多少,是否有详略。
材料运用法。看表现中心的材料是否从不同角度选用,材料运用的详略主次是否搭配。看是否能对文中材料作合理的分类。
一、阅卷老师如何对“内容充实”评分
3.判定“内容欠充实”的具体标准是:
记叙文。
没有明确的人物事件,或者记叙的人物事件不够详细、具体、生动、实在。在一些抒情性散文中,情景渲染不到位,没有较为典型的镜头、场面、片段。
议论文。
①堆砌一些无效材料,即搬用了大量的材料,却不能论证文章的观点;
②大多用抒情或议论的语言表达材料,没有运用充足的事实材料或理论材料论证观点;
③引入的事实论据少,而且只会分析原话题材料,缺乏论证过程。
原汁原味的素材,一般不能直接拿来就用,需要提炼与文章主旨相关的素材点。对素材的加工改造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概括来说,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在情感上下功夫。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对热点事件的陈述中,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
例1:下文对“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的感悟。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上吹过,吹进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随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边缘扎下了根。
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大厦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却在他们的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二、加工素材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在“城市人”异样的目光中,他们第一次明白了户口本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却过早地背上了本不应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重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市场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市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从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个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儿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言为心声。”在这里,作者表达了对农民工子女的关注、同情和企盼,以情动人,以情暖人,字里行间流露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而感动了阅卷者,博得了满堂彩。
2.在深刻上下功夫。
运用鲜活素材时,要注意对素材内涵进行挖掘,不能仅停留在对事件的简单概述上。
例2:浙江高考优秀作文《让童心永驻》。
孩子可不可以变得成熟一点儿?按照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失踪的儿童有20多万人,其中很多儿童是被拐骗的。孩子是该成熟一点儿了。在一些人频繁性侵未成年人的今天,孩子还能那样幼稚单纯吗?20天里,国内连续曝出8起校园性侵案,这仅仅是被报道出的案件,实际上,还有多少孩子被伤害了,我们不得而知。怎样才能让这些脆弱而无辜的孩子免受摧残和侵害?孩子该怎样保护自身的安全?类似这样的沉重话题,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人们的心。如果社会环境纯净一点,如果孩子能够成熟一点,那么悲剧是否就会减少一点呢?
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们给孩子报了各种培训班,抑制了孩子正常的发展。拔苗助长,使孩子失去了纯真的童年,以致一些孩子心理过早成熟。希望家长能让孩子按照自然规律成长,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像孩子一样保持一颗最纯洁、最真实的心。让我们的童心与时代一起跳动、童心不泯。
3.在语言上下功夫。
运用鲜活素材时,不可生搬硬套原材料中的文字,要运用各种手段对其加工重组,使语言生动形象,美好清新的语言可以使阅卷老师如沐春风。
例3:浙江高考优秀作文《斑驳年华,谁在哭泣》一文的语言就很鲜活生动。
微风吹过,时间悄悄溜走,挥了挥手,他们走得不留痕迹。只有那被抛弃的童真在原地徘徊,留下无可奈何的泪珠。
现如今,铜臭味弥漫整个社会,各类选秀节目夺人眼球。钱与欲,充斥着信息化的21世纪,儿童版选秀节目自然也不例外。
由361°童装独家赞助的少儿选秀节目“中国新声代”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因此引来一群如狼似虎的“饿鬼”。他们以选秀为名,大肆攫取利益。孩子们是怀揣着梦想而来的,他们来到这个舞台,是为了秀出自我,展现出自己的不平凡。这个梦纯洁,干净得似一潭清水,可这个节目却让这潭水变浊了,变得看不清摸不着底。孩子的梦被污染了,孩子的天真烂漫被剥夺了,孩子的童真被狠狠地摔了一地。
琼姿花貌,秋水伊人,舞台上的天真烂漫,却早已历尽了沧桑;风华绝代,超凡脱俗,灯光下的绝世之姿,却早已污浊不堪。所谓孩子,却已超越孩子,有了不属于他们这个世界的气息。你是否注意到,孩子正用那空洞的双眼,漠然地看着这个世界,不再有欢声笑语。所以我们呼唤童真,将那已被抛弃在原地哭泣的童真给寻回来。
上文运用了361°童装独家赞助的少儿选秀节目“中国新声代”这一鲜活素材,紧扣时代脉搏,发人深省。诗一样的语言,意蕴深厚,让人回味无穷。
作文时,应该怎样从自己储备的素材中选取最优的素材呢?
1.抑“热”扬“冷”
“热”是指同学们在写文章时因某些素材使用频率很高而导致的过热现象。像古代的李白、现代的刘翔、外国的牛顿等都是我们说的“热”素材。还有陈贤妹、张丽莉、吴斌、陶渊明、苏轼、袁隆平等热点人物的事例也是“热”素材。
“冷”素材就是那些不太被人们关注的人和事。抑“热”扬“冷”就是要少用一些“热”素材,多用一些“冷”素材,避免在众多的作文中出现事例“扎堆”的现象,使我们的文章单在素材的选取上就“冷”艳动人、与众不同。
例如,我们在表现“坚强、战胜挫折”时,选用失去双臂、用脚弹响生命旋律的刘伟,不如选用同是残疾人却在乞讨过程中练就一手好字且字体被方正字库收录的“粉笔奇人”崔显仁。
再如:在表现“高风亮节”时,很多人爱用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例子,而很少使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的例子。程砚秋在日本侵略者和一些依附于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败类要求他表演时,大义凛然地拒绝,宁死不从命,行文时如果能够用这个例子,效果一定不同凡响。
三、巧选素材四法
如果没储存那么多“冷”素材,怎么办呢?使用“热”素材中的人物的“冷”事件,与直接使用“冷”素材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毛泽东可谓是“热”素材,他的“自信”、“智慧”、“高尚情怀”、“抱负”等很多人都在写,但是毛泽东挨骂这件事很少人写,可谓“热”素材中人物的“冷”事件。毛泽东在延安的杨家岭工作时,一人在大街上骂他,保卫部门闻讯后逮捕了此人,表示要公开处理,杀一儆百,毛泽东说:“群众发尖锐一点的议论,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我们要改正,不要压制。”用“热”人物的“冷”事件来行文,文章一定与众不同。
2.重“文”轻“理”
重“文”就是选取事例时要多用一些带有文学色彩的人和事,尤其是有诗词歌赋传世的人物,像庄子、李商隐、辛弃疾等;
轻“理”就是少用一些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有广泛影响的人物,像伽利略、杨振宁、苏步青、童第周等。
我们之所以要重“文”轻“理”,是因为行文时能够把“文”人的诗词歌赋镶嵌在素材之中,这样写成的文章不但文采飞扬,而且有浓厚的书卷气息。
如:一位考生在阐述“适合,才是最好的”这一主题时,举了陶渊明的例子。他这样写道:“你知道自己不擅权术,不擅行走于仕途,终于有一天,你背上属于你的行囊,喝着‘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酒,走在‘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路上,来到属于你自己的那片菊花园中,过着‘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陶公,你不让弱点遮住你的眼,找到了适合你自己的道路,你成功了。”(学生优秀作文《适合,才是最好的》)
3.喜“新”厌“旧”
喜“新”厌“旧”就是多选一些现代的例子,少用一些古代的例子,避免出现“古气”太重的现象,使“新气”扑面而来。老是“陈芝麻烂谷子”,谁会喜欢呢?例如,表现“爱国”主题时,我们与其选用苏武、狄青、文天祥、肖邦等旧例,不如选用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把自己和家族名下的大部分股票和财产捐给社会、服务社会的新例,使文章洋溢鲜明的时代气息。
4.多“中”少“外”
多“中”少“外”就是多选一些中国的例子,少用一些外国的例子。这并不是出于孰优孰劣、孰好孰坏的考虑,而是因为选用大家都熟悉的中国的例子时,读者感知文章的内容和含义时就比较容易。
像爱因斯坦、曼德拉、霍金、希拉里等人我们还比较熟悉,但像毛姆、法朗士、鲁宾斯坦等人物,除了专业人士外,有几人能抓着头绪?用了这样的例子,文章的内容不就艰涩难懂了吗?这样的文章又怎能脱颖而出?
选取素材时,我们要综合考虑这四个原则,要有一个立体规划和统观全局的做法,不能只抓其中一个原则而对其他原则置之不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选到最佳素材,使文章因之而生辉。
1.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甲乙两个小和尚,在寺庙里干几乎同样的活,但饭量大不相同。甲和尚每天早上都要吃六个包子,而乙和尚每天早上只能吃两个。久而久之,乙和尚总觉得不公平,强烈要求寺庙改革早餐制度:每人发六个包子的早餐费。谁知新制度推行不久,甲又大叫不公平:在寺庙里干几乎同样的活,乙凭什么就可以有积蓄钱财的机会呢?
其实,不仅寺庙如此,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也是这样。
关于“公平”,你有怎样的经历、见闻和感受?你有怎样的见解和主张?请站在甲和尚、乙和尚、寺庙管理者或旁观者的角度,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者议论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四、巩固训练
审题: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公平,站在不同角度、价值观不同、考虑因素不同或信息不同,公平感也会不同。在没有换位思考的情况下,横向比较永远不会有客观的结论。
对于甲乙两个小和尚来说,当自己感到“不公平”的时候,请先自己同自己比较一下,看一下自己的尽责程度与报酬是否相匹配,是否如约而定,或许对自己的感觉更有益。在抗议他人占便宜、自己吃亏之前,最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一下,或许心态就会更加平和。
对于管理者来说,当然要致力于营造公平、追求公平、维护公平,既不能迁就哭闹的下属,也不能不顾下属的情绪。关键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各方讨论、谈判、妥协,以实现公平的最大化而不是绝对化。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问题,有些事情需要效率优先,有些东西需要公平优先,有些东西必须公平效率兼顾。
对于旁观者来说,可以努力挖掘材料中关于“公平”事件的真善美,结合古往今来的案例予以弘扬;剖析材料中关于“公平”事件的假恶丑,结合古今中外的事例予以鞭笞。
本题最好选择写议论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当事人心服口服。如果选择写记叙文,那也要通过故事的方式,形象生动地教育当事人。
2.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三人出门,一人带伞,一人带拐杖,一人空手。回来时,拿伞的湿透了,拿拐杖的跌伤了,第三个好好的。原来,雨来时,有伞的大胆地走,却被淋湿了;走泥路时,拄拐杖的大胆走,却常跌倒;什么都没有的,大雨来时躲着走,路不好时小心走,反倒无事。
请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
审题:
这是一则意蕴丰富的寓言故事。三人可以倚仗的资源不同,三人的经历结果各异:优势越多,结果越惨。
这是一种不易被人察觉的反常现象。这就表明,命题者的考查意图,显然是让我们通过剖析这一反常现象,去发现和领悟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而这种智慧和哲理,就隐含在“原来”引导的议论、提示句中:“雨来时,有伞的大胆地走,却被淋湿了;什么都没有的躲着走,反倒无事。碰到泥路,拄拐杖的大胆走,却常跌倒;什么都没有的小心走,反倒无事。”也就是说:“优势越多,越是大胆,结果越惨;优势越少,越是胆小,结果越好。”
由此拓展,古往今来,三百六十行,行行都会有因为优势资源的多寡而影响心态,进而影响最后的结果的现象,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论述都相当丰富。
立意:
胆大妄为失优势;好心态,好成功;优势要多,心态要好;小心驶得万年船;骄兵必败;优势不足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3.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只狐狸发现一个结满果实的葡萄园,可是它太胖了,钻不进栅栏。于是它饿了三天让自己瘦下来。终于进来了,狐狸尽情享受美味的果实。可是,一顿饱餐之后,它发现自己又出不去了。于是它又饿了三天三夜,让自己瘦下来才得以出去。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请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
审题:请看看狐狸都干了些啥?是好事还是坏事?好在哪?坏在哪?
第一件,狐狸为了享用栅栏那边的美味,不惜饿自己三天三夜,终于心想事成。这当然是好事。好在不实现目标誓不罢休,为了实现目标愿意吃苦受累,为了实现目标敢于迎难而上,为了实现目标敢于创新思路。
第二件,狐狸为了从果园里全身而退,又饿了自己三天三夜让自己瘦下来。这当然也是好事:小不忍则乱大谋;敢于把自己饿瘦;舍弃的智慧;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重回安全和自由地带比享受美味更重要。
第三件,把前两件结合起来综合看,就是狐狸把吃进去的美味又主动吐了出来。好的一面是: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经历即财富,生活重过程;看似竹篮打水,其实并非一场空。坏的一面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不是你的,强伸手也没用;许多美味,都是陷阱;代价太大,得不偿失。
立意:
首先必须将“狐狸”置换为人,再来探讨象征意义。
“美味的果实”,象征人生的各种诱惑,如名利、职位、美色等;
“栅栏”,象征阻碍我们接近诱惑的安保措施;
“饿了三天三夜”,象征为诱惑付出的代价;
“吃饱”旋即“饿瘦”,象征所得转瞬成空。
结合起来,恰似人生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无人能带走哪怕付出巨大代价所换来的曾经梦寐以求的东西。
4.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18世纪,英国将囚犯运往澳洲做工。运输承包给私人,政府按上船时运的人数付费。船主为牟暴利严重超载,囚犯死亡率奇高。政府无奈改制:由上船时按人数付款,改为下船时按人数付款。死亡率骤降到1%。
请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
审题:
船主还是那些船主,但制度一变,囚犯死亡率就骤然下降。由此可见,良心是靠不住的,需要好的制度来看管。
古今中外,无数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坏的制度会让好人作恶,好的制度能让坏人从良。小到交通规则、考场纪律,大到条例法规、国家政策,我们都需要好好打量,多多追问,让它们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看这些制度,是否有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是否有利于人民心灵幸福感的充盈,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如是,就是好的;如否,就是坏的。好的,推广;不好的,修改;坏的,赶紧取消。
立意:
打破人们习以为常的认知,对现行的某些不好的制度与法律提出质疑和挑战,对某些现行制度提出建设性的修改完善意见。
如伦敦奥运会上导致消极比赛的羽毛球竞赛规则,动辄被权力绑架的劳动教养制度,问题丛生的铁老大的垄断经营等等,都是很好的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