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回延安》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二课,也是当代一首著名的抒情诗,教学时要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饱满的热情,感知诗作的明亮、瑰丽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并体会诗作模仿陕北民歌旧形式以表现新时代内容的特点。虽然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文体不同,但是这四篇课文均具有“民俗文化”的元素。与此同时,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也并不局限于民俗文化,还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如《回延安》还表现了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除了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民俗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外,学生还应该理解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同时,学生也要体会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加强朗读,训练语感。最后,学生也要课外阅读相关作品,扩大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课作为第二课时,教学重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理解作者所使用的的表达方式、品味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的相关知识,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品味语言,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各类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品味诗中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4.朗读诗歌,感受诗情诗意。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诗句,品味诗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读出诗情诗意。
【教学难点】
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
2.深入理解诗情诗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回延安》这首诗,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首诗共有五章,每一章都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感情。但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回延安》为题,突出一个“回”字,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过去延安难忘的岁月,展现延安的风土、人物、革命传统等。诗作内容丰富,意蕴深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回延安》第二课时的学习,深入感受这首诗独特的语言魅力,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新课学习
朗读诗歌
了解信天游的特点
了解本诗是创造性地运用了“信天游”的形式,但不并属于民歌
3.完成学习任务一,如下:
①全诗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②找到诗歌中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分析它的含义和好处;
③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4.结合学习任务③,拓展总结本诗的民俗内涵。
5.品味语言,结合课后题,完成学习任务二
总结诗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6.学习任务三:分析运用“信天游”的形式,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三、小结
小结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以及抒情性总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共17张PPT)
2022春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
回延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 课时
2
复习回顾
(1)回延安——表达重返延安时的激动之情,以及见到延安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2)忆延安——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感激之情】
(3)话延安——描绘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喜悦之情】
(4)看延安——描述延安城的新面貌【赞美之情】
(5)祝延安——回顾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
【惜别之情】
学习目标
了解“信天游”的相关知识,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品味语言,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各类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品味诗中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特点
1.陕北民歌形式;
2.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3.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节,押一韵;多节可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
4.经常是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
“信天游”
变化
变化一:描写革命生活,抒发革命情感。
变化二:用普通话而避陕北方言,并省去衬字;
变化三:比兴句少,直接叙事抒情的诗句居多。
“信天游”
品味语言,思考以下问题
1.全诗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2.找到诗歌中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分析它的含义和好处;
3.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学习任务一
学习任务一
1.全诗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举例:第二诗节和第三诗节中“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白塔山。”
2.找到诗歌中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分析它的含义和好处;
学习任务一
比: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母亲延安换新衣;
再回延安看母亲;
长江大河起浪花;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兴:树梢树枝树根根;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3.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学习任务一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拓展思考:这首诗具有怎样的民俗内涵?
学习任务一
一、具有陕北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二、打上革命记号的新民俗。
三、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和人物行为。
品味下列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4.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学习任务二
拟人、夸张、比喻、排比
运用“信天游”的形式,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学习任务三
首先,抒情性强。
其次,描写陕北农村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色。
第三,语言上具有信天游的某些特点,让诗作仿佛有口头传唱的意味。
这首诗抒情性总的特点是:
直白、热烈、豪迈
小结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十年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延伸阅读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等,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