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2022春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
《回延安》第一课时
部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学习目标
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这首诗;
根据示范,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梳理全诗抒情线索和脉络;
结合诗人经历、诗歌背景,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延安,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顺利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
·延安,从1935年到1948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
·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
贺敬之,1924年出生,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山东枣庄市峄县人(今山东台儿庄)。主要作品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
作者介绍
背景资料
“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
初读诗歌,圈点勾划,说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回延安
忆延安
话延安
看延安
颂延安
整体感知——本诗写了什么?
围绕一个“回”字,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
重返延安、见到延安亲人
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
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
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朗读示范——读准字音、停连、重音,读出文中的感情。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激动地)
(深情地)
(大声地)
(喜悦地)
(激动地)
朗读课文,说说每部分应读出怎样的感情,思考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深情朗读——感知文章情感脉络
激动、跳跃
深厚、怀念
真挚、亲切
热情、明快
激越、昂扬
激情(回到延安时,激动万分)
喜情(见到亲人时,喜不自胜)
豪情(展望延安未来,豪情万丈)
重逢——回忆——赞美——展望
朗读建议——融入情感,读出层次
(1)声音洪亮,读出豪迈激昂的情绪。
(2)调整语速,注意停顿,体现情感变化。如:第一部分比较激动,速度较快;第二部分充满怀念,适当减慢;第三部分亲人团聚亲切热烈,节奏要轻快;第四部分情绪更高昂,读出对延安变化的赞美;第五部分朗读深情饱满,有力读出对延安的歌颂和美好展望。
细读赏析——感知情感表达方式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直接抒情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动作描写:“抓”“贴”等动作,将重回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遗。
细读赏析——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
诗人见到亲人们时无以言表的激动,“扑”这一动作正是这种心情的外在表现。
动作描写:
“搂”表达出诗人对延安魂牵梦萦的思念。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细读赏析——语言描写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语言描写:表现了以老爷爷为代表的革命群众与诗人之间亲密无间(jiàn)的感情。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细读赏析——场景描写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场景描写:描写延安在新时期的新面貌,表达了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1)诗人的感情热烈豪迈,面对延安、亲人直抒胸臆。
(2)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
小结——感情表达方式
作者如何称呼延安,这个称呼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细读赏析——延安形象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母亲延安换新衣”
“再回延安看母亲”
母亲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养育、照顾
无微不至
挂念期盼
教养成才
贺敬之:15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参与创作了著名的新歌剧《白毛女》,又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
诗人于1956年参加西北五省青年造林大会时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延安,当他重新“扑”进“母亲延安”的怀抱时,那激动喜悦的心情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
再看生平——理解情感
深情再读——革命理想、复兴使命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本课总结
这首诗以《回延安》为题,突出一个“回”字,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过去延安难忘的岁月,展现延安的风土、人物、革命传统等,表达了作者发扬延安光荣传统、建设新中国的心愿。
本诗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斗争生活和50年代的延安新生活,表达了那个年代的诗人以及普通人激昂澎湃的感情。
课后作业——“我爱我的家乡”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模仿课文,自己创作一首诗歌,赞美自己的家乡。
要求:
(1)表达对家乡的真情实感;
(2)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3)表现出情感脉络和变化。《回延安》第一课时教案
.
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中提到第四学段的阅读需要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建议中写到:“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并潜移默化渗透于日常教学。从中可以看出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感知的重要性。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民俗为主题,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民俗的意义与价值,增进对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同时理解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回延安》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感知诗作的明亮、瑰丽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也要融入革命传统教育,理解其中的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抒情诗;
通过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梳理全诗抒情线索和脉络;
结合诗人经历、诗歌背景,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教学重点
结合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各节要点,并整体梳理和把握全诗抒情线索、脉络。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厚感情,进一步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激发爱国热情。
课程导入——感知陕北,初识延安
歌曲及图片导入
课程开始前,以热烈欢快、高亢悠扬的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导入,感受陕北风情,鼓励学生展开联想。简单介绍延安,引出本文主题,激发学生了解作者对延安特殊情感的好奇心。
知人论世
简要介绍贺敬之的经历和作品。
朗读诗歌——概括内容,初感情感
初读感知,概括内容
提出问题:本诗讲述了哪些内容?初读建议学生圈点勾划,归纳大意,勾划出精彩的语段、存疑的文段,写批注并相互交流。教师观察学生交流情况,接着,请同学们说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三个字给每部分起个名字。
明确:第一部分“回延安”:写重返延安、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激动和喜悦。写回延安时的心情和延安亲人欢迎场面热烈,诗人喜悦、激动,甚至说不出话来。第二部分“忆延安”: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部分“话延安”:描写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不同年龄的人回忆延安十年来的革命大发展。 第四部分“看延安”: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写出变化之大。第五部分“颂延安”: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
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过去延安的难忘岁月,展现延安的风土、人物、革命传统等;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之情。
明确朗读要求,示范朗读
播放示范朗读,听范读仿读。
要求读准字音、停连、重音等,尝试读出文中的感情。同学们分组朗读,各小组朗读一段,进行竞读。提示学生大声朗读,读岀一种豪气、热情。
明确:读出丰富的情感,读出感情的热烈和奔放的风格,
朗读品悟,感知情感
感知全诗的整体感情基调,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五节文本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热烈欢快、昂扬深情。各层次应读出不同的感彩:第一层:激动、跳跃,写回延安时的心情和延安亲人欢迎场面热烈,诗人喜悦、激动,甚至说不出话来。第二层:深厚、怀念,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第三层:真挚、亲切,表达亲人团聚的喜悦之情。第四层:热情、明快,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第五层:激越、昂扬,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和对延安光辉历史的赞颂、发扬革命传统的展望。
全诗以诗人离别多年后重返延安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为线索,刚开始激动热烈,继而真挚喜悦, 最后激昂豪迈。
小结:
“情”字贯串全诗:激情(回到延安时激动万分),喜情(见到亲人时喜不自胜),豪情(展望延安未来豪情万丈)。
诗作情感是多层面的,诗中思想感情逐渐发展、升华。
细读赏析——感知情感表达方式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提出问题,小组交流——点明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臧克家评价《回延安》是解放以来他最喜爱的一首诗,“极度欢乐的字里行间闪耀着希望的金光”“情感浓烈,深切动人”。我们从哪里能感觉出这种浓烈情绪?请划出你认为能够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并批注,小组交流并整理观点。
明确:“革命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延安熔炉锻造了 “我”,与延安永远有割舍不掉的感情。“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盼望着能常回延安,能见到亲人,能看到延安的大发展。这类句子是直抒胸臆,抒发对延安的思念,抒发回延安见亲人、看到延安发展的热切盼望。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直接抒情句和间接抒情句的不同。
详细赏析——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如:
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抓”“贴”等动作,表达重回延安的兴奋心情。“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有千言万语却说不出来,诗人见到亲人们激动得无以言表。
语言描写:“我梦见鸡毛信来一可真见亲人……”“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表现了亲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场景描写:“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写延安新时期的新面貌,赞美延安建设成就。
小结
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
诗人的感情热烈豪迈,诗人面对延安、亲人毫无保留地直抒胸臆,写出的文字豪迈壮阔,这是那个年代诗歌创作的主流风格,也是仿照陕北民歌的风格。
母亲形象——特殊情感
延安在诗中的形象
引导学生关注延安在作者诗中的形象,作者如何称呼延安?
明确:作者称呼延安为“母亲”,这个形象在诗歌中出现四次,“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
品悟作者对延安的特殊情感。
母亲这个称呼,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延安并不是他的故乡,为何多次称延安为母亲?
结合作者经历
贺敬之:15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入党;21岁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22岁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诗人1956年参加西北五省青年造林大会时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延安,重新回到“母亲延安”的怀抱,心情是激动喜悦的。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延安就是作者心目中给予他温暖、力量和方向的母亲啊!
深情再读,融入感情
师生共读最后一段,读出那种欢乐、喜悦,读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读出那种革命使命和理想。
明确:诗人在延安生活过,在这里成长为革命诗人,延安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对延安有极其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同于个人对故乡的感情,而是很多革命家、革命战士和革命诗人的共同的“大我”革命感情。作为延安青年一员的贺敬之在延安参与生产运动,建设革命精神世界,明确了奋斗的方向和生命的价值。因此,在作者心中,延安就是在精神和物质上养育自己的“母亲”,回到延安时内心自然是“极度欢乐”的。
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哺育了无数延安青年,影响了许多辈人。延安精神辈辈传递到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身上,我们要肩负起使命,传承延安精神、开创美好未来。
小结
这首诗以《回延安》为题,突出一个“回”字,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过去延安难忘的岁月,展现延安的风土、人物、革命传统等。诗作内容丰富,许多事物精选后点染式呈现,同时以大量笔墨抒写激情(回到延安时激动万分)、喜情(见到亲人时喜不自胜)、豪情(展望延安未来豪情万丈),一个“情”字贯串全诗。
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斗争生活和50年代的延安新生活,表达了那个年代的诗人以及普通人激昂澎湃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发扬延安光荣传统、建设新中国的心愿。
作业“我的家乡”小诗歌
我爱我的家乡
模仿课文,自己创作一首诗歌,赞美自己的家乡。注意写出真情实感,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分层表现出情感脉络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