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第二课时(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4《灯笼》第二课时(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1 13:06:47

内容文字预览

《灯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灯笼为线索,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2.在记叙、描写、抒情中了解灯笼的文化内涵。
3.认识文中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理解作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把握脉络
在民俗文化节中,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南校区开展了“我为民俗文章打榜”的活动。你打算推荐《灯笼》一文,为了引发大家的共鸣,你需要介绍这篇文章大概写了什么内容,因此你做了简要回答。
强调: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灯笼(记叙);抒写关于灯笼的记忆,表现灯笼的意义重大(记叙、描写、抒情);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抒情)
细品内容,品味情感
你的回答引发了大家的好奇之心,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
作者关于灯笼的哪些记忆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记忆中的灯笼都有着怎样的意义?
强调:
作者写了关于的灯笼的记忆 :
挑灯迎祖父回家
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乡俗还愿时,村上红灯高照
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
纱灯上描红
对宫灯进行想象
联想爱国名将
这些记忆中的灯笼的意义:
映照着长幼情笃
宣照着母子情深
慰藉着孤行客的心
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体验深长的历史文化
激发个人家国情怀
三、赏析词句,品读语言
这篇文章的语言极具特色:文白相间,既富有雅致,又不会过于通俗,善用诗词典故。为了让大家有深刻的体会,你需要回归文本,带着大家去深入品味。
示例一: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
“锵然”“古远”等词的运用,使得文章耐人寻味。而大量的诗词典故的运用,也使得文章的文学色彩更加浓厚。
示例二: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
化用了宋朝辛弃疾《破阵子》里的诗句。
四、了解背景,感悟主题
同学们让你选择文章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并给出理由,作为他们是否支持的参考。你选择了文章结尾的一句话:“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并给出了解释。
强调: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毕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他的散文常常以小见大、构思精巧,富有真切的生活实感,语言质朴清新。著有散文集《羽书》《黑与红》《出发集》《烟尘集》《北极星》《忘年》,报告文学集《潞安风物》,译著《波罗的海》等。
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
课后作业:
你选择的文章《灯笼》引发了大家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在 “民俗文化节”中,学校面向全校同学征稿,请同学们推荐所了解的民俗文化,说说它的文化内涵,以及你对它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共11张PPT)
2022春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
灯笼
吴伯箫
赏析词句
品读语言
这篇文章的语言极具特色:文白相间,既富有雅致,又不会过于通俗,善用诗词典故。为了让大家有深刻的体会,你需要回归文本,带着大家去深入品味。
示例一: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
“锵然”“古远”等词的运用,使得文章耐人寻味。而大量的诗词典故的运用,也使得文章的文学色彩更加浓厚。
示例二: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
化用了宋朝辛弃疾《破阵子》里的诗句。
除了运用诗文典故外,有同学还发现这篇文章运用散文的自由笔法。
作者以“灯笼”为线索,顺着自己的思绪,写了夜晚挑灯接祖父、母亲嘱咐“我”上下灯学打灯笼、元宵节看灯猜谜、族姊远嫁看灯火、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灯回忆,以及由宫灯引发的联想和塞外战场上的灯笼,虽意绪纷繁,却主题突出,形散神不散,表现了乡情民俗和家国情怀,表达了灯笼对自己的重要意义。
了解背景
感悟主题
同学们让你选择文章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并给出理由,作为他们是否支持的参考。你选择了文章结尾的一句话:“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并给出了解释。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目录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毕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他的散文常常以小见大、构思精巧,富有真切的生活实感,语言质朴清新。著有散文集《羽书》《黑与红》《出发集》《烟尘集》《北极星》《忘年》,报告文学集《潞安风物》,译著《波罗的海》等。
目录




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
课后作业
你选择的文章《灯笼》引发了大家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在 “民俗文化节”中,学校面向全校同学征稿,请同学们推荐所了解的民俗文化,说说它的文化内涵,以及你对它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