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戏》第三课时(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社戏》第三课时(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1 13:22:52

文档简介

《社戏》第3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社戏》叙事结构之美
2.品味《社戏》文章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在小说中寄托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
学会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掌握正确的读品结合的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第3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童年是一条七色的彩虹,引着我们走向梦的故乡;
童年是是一首动听的歌曲,伴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徜徉;
童年像一瓶醇香的酒,将我们纯真的往事珍藏愈醇愈香;
童年又像一枚小小的铃铛,永在我们记忆深处放声歌唱……
童年的依依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第三课时,共同走进鲁迅小说中所描绘的美好童年。
教学过程
文体知识回顾: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回忆故事情节,学习文章结构之美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
【合作交流】①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③看社戏前的波折; 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⑤看社戏; 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的事略写。
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文时,尤其是写记叙文,也要多多学习名家这种叙事安排结构上详略得当之美——详的完整,丰富文章内容,略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两者结合,恰到好处,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2.课文的线索是什么?
【合作交流】线索:看社戏。
(1)( 1-9 ) :平桥乐土,盼望社戏
(2)(10-21):月下行船,船头看戏
(3)(22-40):看戏归来,偷豆余波
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动,体现了内容的内在联系,它将一切事物结合为一体。
线索很重要,但并非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线索,线索可以是以时间,地点,物品,事件发展,人物或者是情感的变化,有时还会出现双线索,一明一暗,但只有那些能够反映各种材料之间内在联系的具体事物,反映文章主题思想的情感,才能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所以,在文章中运用线索,贯穿全文,能够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同学们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尝试运用。
3.第5段中写“我”看社戏前,遇到了哪些波折?写这些波折有何作用?
波折的作用:使小说故事情节曲折,文意跌宕 。
写文章叙事要尝试运用一波三折的方法,让人物的心情反复变化,但这些波折最后又指向同一个主题。以生活为基础做到顺其自然,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在意料之中,又在情理之外的感觉,这样的文章才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欲罢不能。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赏析环境描写,品味文章语言之美
1. 第11、12段从哪些感官写景?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第11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课文第12段: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写法分析】这段写景的文字十分精彩,作者从色彩、气味方面进行生动传神的描写,勾画出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色彩方面,写了远山的“淡黑”;气味方面,写了豆麦和河底水草发出的“清香”。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得景物描写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另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借助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踊跃的铁的兽脊”比喻“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向船尾跑去,这是“我”坐在船上产生的错觉,觉得山是动的,船是静的。这样通过感觉来反衬,更生动细致地写出船行之快,从而表达了“我”看戏的急切心情。
看完戏归来时的景物描写与前文去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
课文第22段: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相同点:都是写夜航,而且是同一条航线,都是从感官方面进行环境描写。
不同点:由于时间不同,光线明暗也就不同,所见的景物也就不同。此时是看戏回来 ,天黑了 ,人困了,所以使用概括叙述,避免了与前文重复。
我们都要注意,写景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一成不变,同样是写景,甚至是写同一处景,由于时间不同、人物心情的不同,是有不同的层次感的,这就是鲁迅先生这样的文学大家给我们在文学语言运用方面作的示范,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去揣摩、学习和尝试运用。
目标导学三:品读课文,理解人物思想,共悟小说情感
第3段“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这段文字中的“嘲笑”是什么意思?
【合作交流】所谓的“嘲笑”并不是恶意的嘲讽,而是善意的鼓励,实际是农村孩子们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就可以近水牛、黄牛的身。
课文从一个外来少年的眼光观察江南水乡,对这个陌生世界充满新鲜感、奇异感和亲切感。“我”在这里是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乡间生活。小伙伴的热情友好、乡村人情的淳朴、生活的简单快乐,都让“我”感觉平桥村“在我是乐土”,我们在读小说时,要深入细致地领会这种儿童视角表达情感的特点,并体会作者对早年往事的怀念和神往之意。
作者笔下的社戏好看吗?为什么?
【分析】不好看。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
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 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以上是从正面写戏不好看。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戏不好看?
【分析】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豆好吃吗?
“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过来用手撮着吃。”一个“围”字和一个“撮”字可以看出,动作并不十分热烈,可想而知,豆并没有多么好吃。
戏不好看,豆也不是很好吃,但为什么作者在结尾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分析】可以说,读了文章之后,我们发现文中的“我”也并不认为社戏很好看,罗汉豆也并没有多么好吃,但是作者却用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凸显去看戏那个晚上所有的快乐,凸显对童年平桥村的深切感情。也就是说,“我”所难忘的并不是社戏有多么好看,罗汉豆有多么好吃,“我”真正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品格。因此,对这段农村生活的回忆,其实是作者对自由、宁静、闲适美好生活和和谐淳朴人情的向往。然而,一旦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突然消失,甚至今后再也不会回来,往往人的内心便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怀恋之情,这就是所谓的“当时只道是寻常”。
文章写作背景:《社戏》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鲁迅生活在军阀混战、封建割据下的黑暗、落后、冷酷、污浊的社会里。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的道路而始终不渝地战斗着。
因其外祖母家在农村,所以他从小就与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他们被压迫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同情。他看到了农民身上的闪光点,受到启发和教育,并从中汲取力量,对农民进行热情的歌颂。
文章中心思想: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经历。
通过对“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现了一幅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业设计:仿照第11、12段,运用两三种感官描写,写一个生活场景片段,展现你生活中“喜怒哀乐”的瞬间,注意情景交融。(100字左右)
【示例】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辟落后的乡村。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莫言《母亲》
PAGE
第 1 页 / 共 3 页(共26张PPT)
2022春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
童年的依依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第三课时,共同走进鲁迅小说中所描绘的美好童年。
当时只道是寻常
——《社戏》第三课时
1、学习《社戏》叙事结构之美;
2、品味《社戏》文章语言之美;
3、理解作者在小说中寄托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学习目标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文体知识回顾
一、速读课文,回忆故事情节,学习文章结构之美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
【合作交流】①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③看社戏前的波折; 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⑤看社戏;
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写作小技巧
详略得当之美——详的完整,丰富文章内容,略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两者结合,恰到好处,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2.课文的线索是什么?
【合作交流】线索:看社戏。
(1)(1 - 9) : 平桥乐土,盼望社戏
(2)(10-21):月下行船,船头看戏
(3)(22-40):看戏归来,偷豆余波
(看戏前)
(看戏时)
(看戏后)
写作小技巧
在文章中运用线索,贯穿全文,能够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
盼戏无船
夜间开船
母亲担忧
月夜行船
败兴而返
船上吃豆
喜 忧
平桥生活
波折作用:使小说故事情节曲折,文意跌宕 。
3.第5段中写“我”看社戏前,遇到了哪些波折?
写这些波折有何作用?
写作小技巧
写文章叙事要一波三折,让人物的心情反复变化,但这些波折最后又指向一个主题。
二、精读课文,赏析环境描写,品味文章语言之美
学习活动(一)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1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2.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 第11、12段从哪些感官写景?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听觉 (歌吹);
想象 (戏台、渔火);拟人(向船尾跑去了)......
作用:
(1)生动展现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
(2)写出了小伙伴们行船之快。
(3)烘托了“我”去看社戏的愉快、迫切的心情。
22.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相同点:都是写夜航,而且是同一条航线,都是从感官方面进行环境描写。
不同点:由于时间不同,光线明暗也就不同,所见的景物也就不同。此时是看戏回来 ,天黑了 ,人困了,所以使用概括叙述,避免了与前文重复。
2.看完戏归来时的景物描写
与前文去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
三、品读课文,理解人物思想,共悟小说情感
1. 第3段“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这段文字中的“嘲笑”是什么意思?
【分析】所谓的“嘲笑”并不是恶意的嘲讽,而是善意的鼓励,实际是农村孩子们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就可以近水牛、黄牛的身。
2、作者笔下的社戏好看吗?为什么?
【分析】不好看。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
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 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从正面写戏不好看。
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戏不好看?
【分析】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3、豆好吃吗?
“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过来用手撮着吃。”
戏不好看,豆也不是很好吃,但为什么作者在结尾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分析】
社戏不好看,罗汉豆也不是很好吃,用看似矛盾的说法凸显去看戏那个晚上所有的快乐,凸显对童年平桥村的深切感情——当时只道是寻常。
文章写作背景
《社戏》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鲁迅生活在军阀混战、封建割据下的黑暗、落后、冷酷、污浊的社会里。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的道路而始终不渝地战斗着。
因其外祖母家在农村,所以他从小就与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他们被压迫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同情。他看到了农民身上的闪光点,受到启发和教育,并从中汲取力量,对农民进行热情的歌颂。
文章中心思想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经历。
通过对“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现了一幅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业:仿照第11、12段,运用两三种感官描写,写一个生活场景片段,展现你生活中“喜怒哀乐”的瞬间,注意情景交融。(100字左右)
【示例】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辟落后的乡村。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莫言《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