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3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36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21 08:3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堂导入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由理论到实践
由理想到现实
“新和谐公社”蓝图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打冬宫
(1)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社会矛盾: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基础: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4)思想基础:1900 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5)组织基础:1898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一、 列宁主义的形成
1、 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
末代沙皇的婚礼
材料一: 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沙皇俄国工业化发展迅速,到19世纪80年代,俄国棉纺织品增长67%,生铁增长190%,煤炭增长131%,铁路由60年代的1000公里增加到90年代的32000公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经济政治: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材料二: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用皮条编成的两米长的皮鞭,只需一鞭即可使人皮开肉绽,于是成了沙皇统治威严的象征。……世纪之交的俄国农民的生活是十分贫苦的。1861年获得解放以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 ——《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1、 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
1895年,列宁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1900年初,列宁流放期满,7月在德国创办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张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为俄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2、 列宁主义形成的过程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党纲,把争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为党的基本任务。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3、 列宁主义形成的标志






意义
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②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③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④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 列宁主义的内容与意义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十月革命
从狭义上讲,指的是从二月革命开始直到布尔什维克掌握权力结束;
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从二月革命到1922年远东并入苏联、布尔什维克最终确立政权为止。
概念阐释
二、 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社会矛盾: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基础: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4)思想基础:1900 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5)组织基础:1898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对比之下,1917年的俄国发生了哪些变与不变?
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1.客观条件: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 的环节。
⑴ 经济基础: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促进资本主义发展,19世纪末出现垄断组织,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革命奠定物质基础)
⑵ 政治基础: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⑶ 国际条件: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战争。
2.主观条件:
(1)俄国的 工人阶级 的力量不断壮大;相对集中,革命性强。
(2)俄国的 布尔什维克党 的成熟;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建立了广泛的同盟(工农联盟);列宁个人的努力
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毛泽东
二月革命倒沙皇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事件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时间: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地点:彼得格勒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果:推翻了;建立了;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内容: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平夺权);
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
指方向:指明了从资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推翻了资阶临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概况: 时间: 地点: 进攻信号
2、过程: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4.十月革命
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时间:
领导者:
政党:
地点:
结果: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列宁
布尔什维克党
彼得格勒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建立苏维埃政府
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 果
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革命由二月革命过渡到十月革命,从而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点拨提升
“对俄国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句号;对世界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感叹号!”
问题探究: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对俄国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句号。
材料一:十月革命使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岳麓书社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
材料二: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大国崛起》
对俄国
结束
建立
开启
了剥削阶级在俄国的统治。
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了俄国的现代化强国进程。
点拨提升: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对世界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感叹号!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局面,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对世界
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部分书刊
推动
打击
点拨提升: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3/4的国土和3/5的人口被反革命势力控制着……重要的燃料、原料和粮食基地沦入敌手,40%的工厂停止生产,饥荒发展到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红军和城市居民得不到最低限度的食品
三、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时间 1918-1921
背景 外部帝国主义武装干涉
内部国内战争爆发
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2)工业:国有化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影响
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
材料二: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积极:保证前线粮食供应,缓解城市饥荒,粉碎武装,巩固政权
消极: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1919年俄国1普特(16.38kg)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材料七
2.新经济政策
时间 1921
背景 经济政治危机
内容 (1)农业:固定的粮食税
(2)工业:允许私营企业发展,引入外国资本
(3)商业: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意义
俄共(布)十大后,政府宣布1921-1922年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个数字比原定的1921-1922年余量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粮食税政策受到人民的欢迎,他们看到,扩大耕种面积,多打粮食就能多得粮食,吃不了的粮食可以拿到集市出售,农民生产积极性于是大大提高,工农关系重新稳定。
——吴于廑《世界现代史》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材料八
向社会主义过渡
“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
——列宁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的成立与发展
(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2)农业: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
3.斯大林体制
(3)五年计划
时间 1936
内容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所有制:公有制
生产:指令性计划
分配:国家平均分配
评价
1913年 1937年
工业生产总值 5 2
机器制造业 4 2
拖拉机 无 2
联合收割机 无 1
煤炭 6 3
电力 15 3
石油 2 2
钢铁 5 3
水泥 6 4
机床 无 2
沙俄、苏联工业生产在世界位次
(1)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
材料九
积极
T-34型坦克,作为二战中性能最好的坦克之一,共生产了四万辆,大战后期苏联的坦克年生产能力达到惊人的5万辆,为战胜法西斯提供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2)为战胜法西斯提供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
——《全球通史》
(3) 对其他国家影响深远。
材料十
积极
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
农业产值 8.1%
轻工业产值 210%
种工业产值 550%
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1)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3)阻碍经济发展
材料11
消极
思考:斯大林体制的教训?
1.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4.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课堂检测
1.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条件下帝国主义列强忙于相互厮杀而无暇进行干涉,俄国革命就很难如此迅速地取得胜利;假如没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俄国革命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这说明十月革命的胜利( )
A.第一次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充分发挥了工农兵联盟的巨大优势
C.开创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先例 D.体现了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的结合
D
2.苏联原来的汽车工业基础非常薄弱。1930年之后,在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帮助下,苏联汽车工业发展速度之快超过了其他任何工业部门。由此看出,推动苏联汽车工业迅速发展的因素是
A.苏联模式的成功运用 B.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援助
C.全球经济危机的契机 D.新经济政策的部分保留
C
3.俄国共产主义小组中曾有一个女成员写信问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否可以在俄国实现,马克思直接回答说不可能。可是后来的事实恰恰相反,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在俄国成功了。其客观原因是( )
A.俄国资本主义大工业最发达 B.俄国工人阶级力量最强大
C.列宁同志提出了科学的革命理论 D.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D
4.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
5.苏联1940年国家工业化实现后,城市人口占33%。而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时,城市人口占62.8%。苏联城市人口比例远少于英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苏联的人口密度低于英国 B.苏联的工业化程度较低
C.苏联粗放发展模式的制约 D.两国资本积累方式不同
D
6.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在此背景下,苏俄决定
A.放弃向社会主义过渡 B.开辟计划经济体制
C.允许私营企业的存在 D.实行实物配给制度
C
7.1922年,苏联将农村各种实物税统一为单一的农业税,1924年进一步改为以货币形式缴纳。这些举措
A.意在实现农业的全盘集体化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沿用了余粮收集制部分做法 D.反映了计划经济的特征
B
8.1935年8月,苏联煤矿工人斯达汉诺夫因工作业绩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成为各行各业学习的对象。一场“斯达汉诺夫运动”就此在苏联轰轰烈烈地展开。社会各领域相继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被冠以“斯达汉诺夫工作者”的称号。这表明
A.苏联建设存在盲目跟风 B.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重视示范效应
C.苏联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D.苏联发展突破高度计划经济体制
B
9.一位十月革命的目击者曾说,“(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他们实现了人民群众最下层的那种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由此可见,该目击者认为十月革命
A.植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顺应了社会主义时代潮流
C.具备了广泛坚固的社会基础 D.结束了沙皇对人民的压迫
C
10.20世纪20年代末,在集体农庄发展初期,苏联就建立了国营机器拖拉机站。拖拉机站要求事前审查集体农庄的生产活动是否符合国家计划安排,要求农庄为其服务提供实物报酬,以此保证国家可以通过这一渠道收取一定数量的农畜产品。由此可见,苏联国营机器拖拉机站的建立
A.实现了工农业的协调发展 B.促使国民经济格局得到了根本改变
C.提高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D.着眼于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服务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