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疫情时代最流行的礼物
严防死守 人人有责
非常时期,春节拜年,还是坚定的选择:不开门!
世界名画里的七次人类大瘟疫
雅典鼠疫[米希尔·史维特斯]
(前430-前427)
古罗马安东尼瘟疫[尼古拉斯·普桑]
(前164-180)
史书描述此病症状为:剧烈腹泻,呕吐,喉咙肿痛,溃烂,高烧或是生了坏疽,感到难以忍受的口渴,皮肤化脓。
查士丁尼瘟疫(541-542)
居勒·埃里·德洛内《被瘟疫侵袭的罗马城》
中世纪黑死病(1347-1353)
老彼得·布鲁盖尔于1562年绘制的油画【死亡的胜利】
米兰大瘟疫
(1629-1631)
伦敦大瘟疫
(1665-1666)
丽塔·格利尔的「大瘟疫」
法国马赛大瘟疫
(1720-1722)
安托万.让.格罗所做的《拿破仑视察雅法的黑死病军人》。
法国政府规定:若马赛市民与其它地方的人有任何来往沟通,将会被处以死刑。为加强隔离,还建立了一堵高2米,厚70厘米的瘟疫隔离墙,墙后有守卫把守,彻底与世隔绝,终于快速控制住疫情。
普通高中历史 · 选择性必修 2 ·《经济与社会生活 》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目 录
壹
历史上的疫病
贰
中医药的成就
叁
西药在中国的传播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CONTENTS
知道古代疫病的流行及其影响:
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与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历史上的疫病
壹
疫病的概念
疫病的表现
疫病的危害
疫病的防治
疫病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1)概念: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历史上的疫病
壹
“疫者,民皆病也。”
——许慎《说文解字》
“ 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吴有性《瘟疫论》
▲ 《瘟疫论》书影
太山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
——方韬译注:《山海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05页
明末清初,战争不断,疫病在北京、河北、江苏、山东、浙江等地肆虐。吴有性的家乡江苏吴县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这使吴有性痛心疾首,他放弃科举而从医,留下了医学名著《温疫论》。他提出新的传染病原“疠气”致病的学说,更接近近现代的认识,在当时的世界上具有先进性。
1)天花
①古埃及: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也罹患天花,他的木乃伊面部就有天花瘢痕。
②18世纪欧洲:天花肆虐,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就死于天花。
③中国清朝:康熙皇帝也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2)主要疫病: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历史上的疫病
壹
路易十五(法语:Louis XV of France,公元1710年2月—1774年5月),被称作“宠儿路易” ,太阳王路易十四曾孙,法兰西波旁王朝第四位国王(公元1715年—1774年在位)。路易十五执政后期,宫廷生活糜烂,虽然小时候大难不死,逃过一劫,但他最终还是没能逃过疾病的折磨,1774年死于天花,酒精倾入他的棺材并且他的遗骸被浸泡在生石灰中。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因为感染者最后会在脸上留下永久性的瘢痕,俗称麻子,故而得名天花。其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繁殖能力,感染患者通常在3到5天内就会死亡。病人去世以后,病毒依然能存活数月之久。
清朝前期的皇帝与天花有深厚渊源的就有二帝——顺治和康熙。顺治帝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1661年感染天花病毒,不久因病死去。康熙是顺治第三子,早年的生活就一直笼罩在天花的阴影之下。出生不久,就赶上天花大流行,由其乳母抱出紫荆城,寄住在西华门外的一座宅邸中“避痘”。两岁那年,仍没有躲过痘魔的侵害,还是感染了天花病毒,因照料得当,硬是从天花病魔中挣脱出来,只是脸上留下了一些麻子。
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小时候就曾经得过天花,幸运的是他存活了下来,但是,痊愈之后的朱元璋脸上留下了很多坑坑洼洼的麻子。据历史记载,朱元璋脸上的天花坑总共有36个,可以说,天花留下的后遗症给朱元璋的童年留下了非常严重的心理阴影,自卑的心理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即使后来贵为天子,他仍然对自己的外貌有着深深的自卑。
2)鼠疫
①地中海沿岸:6世纪时爆发鼠疫,大量人口死亡,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②欧洲:14世纪时,鼠疫(在欧洲被称为黑死病)大流行黑死病流行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
(2)主要疫病: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历史上的疫病
壹
鼠疫(plague)是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类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炎症等。鼠疫传染性强,如果不治疗,病死率高达30%~60%。
在这次大瘟疫中,意大利和法国受灾最为严重......在城市中,受灾最为惨重的城市是薄伽丘的故乡佛罗伦萨:80%的人得黑死病死掉。在亲历者薄伽丘所写的《十日谈》中,佛罗伦萨突然一下子就成了人间地狱:行人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倒地而亡;待在家里的人孤独地死去,在尸臭被人闻到前,无人知晓……
黑死病使欧洲死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黑死病感染者症状
黑死病流行区域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历史上的疫病
壹
除了天花、黑死病外,著名的疫病还有西班牙大流感、非典和新冠肺炎。
3)西班牙大流感
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在1918~1919年曾经造成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全世界死亡人数至少为2500万。(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
(2)主要疫病:
4)2003年非典(SARS-CoV)
SARS事件是于2002年在中国广东发生,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渐消灭的一次全球性传染病疫潮。截至2003年8月16日,中国内地累计报告非典型肺炎病例5327例,死亡349例。
西班牙大流感
1)给人们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与灾难
①斑疹伤寒:20世纪早期,斑疹伤寒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②流感: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全球大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人以上。
③黑死病:黑死病席卷整个欧洲,从1347年到1351年,它消减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欧洲人口。意大利和英国死亡人数甚至接近总人口的一半。黑死病称为欧洲中世纪死神的象征,让欧洲人的平均寿命从原有的40岁骤减到20岁。
(3)疫病的危害: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历史上的疫病
壹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分别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属于丙类传染病。临床表现以高热、乏力、头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而呼吸道症状较轻。
2)导致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
①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然爆发严重的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将军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
②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他一手建立的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
③17世纪爆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
④中国明朝末年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大批患者死亡。
(3)疫病的危害: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历史上的疫病
壹
公元前430-前427年,席卷整个雅典的瘟疫直接导致了近1/4的居民死亡。这场瘟疫是人类历史上记载较详尽的最早的一次重大疾病。在这场鼠疫中,雅典人口死亡严重,就连雅典“黄金时代”的缔造者伯利克里也染病而死。因此,这场鼠疫直接影响到当时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04年,雅典战败向斯巴达投降,从此古希腊陨落了,再也没有出现过雅典这样的辉煌。
人类记载的第一次黄热病流行发生在1648年的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17至19世纪该病通过交通运输、人员流动传人北美和欧洲后,成为美洲、非洲及欧洲部分地区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曾造成人群大量死亡及部分社会活动瘫痪。如1741年英国27000名士兵攻打哥伦比亚,因20000人感染黄热病而溃不成军;1762年英国殖民军侵略古巴,15000名士兵中8000人死于黄热病;1793年美国费城黄热病大流行全市1/5人口死于黄热病,导致社会完全解体。
1)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的防治
①古罗马:非常注意公共卫生,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②中国古代:不少地方官在任期间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东晋葛洪所作《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此法在明朝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4)疫病的防治: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历史上的疫病
壹
罗马水道(Roman Aqueducts) 是指古代罗马帝国城市供水系统的输水槽。古罗马城在公元1世纪已有较好的供水系统,历代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保证了罗马城的用水,对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 葛洪
(283—343)
《肘后备急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东晋时期葛洪著。这部书上描写的天花症状,以及其中对于天花的危险性、传染性的描述,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书中还提到了结核病的主要症状,并提出了结核病“死后复传及旁人”的特性。书中还记载了被疯狗咬过后用疯狗的脑子涂在伤口上治疗的方法,该方法与近代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大体相近。
中国人痘接种术对英国医生詹纳(又译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术启发很大。有一次,他听到一个看病的挤奶女工说:在牛奶厂工作的女工都患过牛痘,患了牛痘后就不再生天花了。琴纳听后便深入养牛场仔细地观察了生痘疮的奶牛,观察了挤奶女工手上出的牛痘。为此他进行了八年的试验,终于在1796年,从患牛痘的女工手腕上,取得痘浆,第一次给一个孩子的臂上接种,获得了巨大成功。从此牛痘接种术逐渐取代了人工接种方法。 1979年10月,联合国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在全球彻底消灭。
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术
2)建立救治机构
①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②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③古罗马时期: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4)疫病的防治: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历史上的疫病
壹
3)近代医学的进步
①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术: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②巴斯德创立巴氏灭菌法:19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③弗莱明发现青霉素: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材料 (元始二年)郡国大旱……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汉书˙平帝传》
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术
法国生物学家路易斯 巴斯德于1862年发明了一种能杀灭牛奶里的病菌,但又不影响牛奶口感的消毒方法,即巴氏消毒法
青霉素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它涉及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从发现到制备成药长达20年,跨过两次世界战争,不仅拯救了千万人的生命,也开创了人类合成新药的新时代。更有意思的是,这项发明也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既有戏剧性,又感人至深。
100多年前的一天下午,一位农民正在田里种地。忽然,远处传来呼救声,他不假思索地顺着声音跑了过去,原来一名少年落水了。他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把这个孩子救了上来。获救的孩子是一位贵族公子,几天后,老贵族带着礼物登门感谢,被这位农民谢绝了。在他看来,救人是出于自己的良心,不能为此贪图他人的财物。老贵族对这位农民高尚的人格肃然起敬,作为答谢,提出资助他的儿子去伦敦接受高等教育。
多年后,这位农民的儿子从伦敦圣·玛丽医学院毕业了,他不仅当上了一名医生,还为人类发现了第一种抗生药物青霉素,并被英国皇家授勋封爵,且荣获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就是亚历山大·弗莱明。
【探究】历史上防治疫病的措施哪些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1、日常注重公共卫生;
3、防治具体措施(隔离治疗,控制传染源;发放药物,病尸焚烧或深埋;开仓放粮,减免赋税;净化环境,群防群治等)值得借鉴;
2、防治(疫苗接种)与救治(药物研发)并重;
3、建立相应医疗机构;
4、健全相关制度;
5、全社会参与、多力量合作。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中医药的成就
贰
传统中医药学的成就
现代中医药学的成就
1)扁鹊四诊法
战国时期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1)传统中医药学的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中医药的成就
贰
2)《黄帝内经》
成书时间:战国至西汉
主要内容: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以明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
地位: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 等学说。《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被称为医之始祖。
3)华佗创制麻沸散
时代:东汉
成就:名医华伦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
(1)传统中医药学的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中医药的成就
贰
4)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时间:东汉
成就:东汉名医张仲景提出辩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
地位: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乱世立志
举孝廉入官场,赴长沙为太守,于大堂医百姓
坐堂大夫
为控瘟疫伤寒著《伤寒杂病论》
冬至舍药治病,创祛寒娇耳汤
张仲景后来在冬至这一天去世,又因为他是在冬至这一天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他,从此,人们在冬至这一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
医圣张仲景
5)孙思邈著《千金方》
时代:唐朝
成就:《千金方》
地位:临床百科全书,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1)传统中医药学的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中医药的成就
贰
《千金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千金要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千金要方》还流传至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6)《唐本草》
时间:唐朝
地位: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唐本草》亦称《唐新修本草》,有时简称《新修本草》,是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编修成功的,由唐朝政府颁行,这是国家颁定药典的创始。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而外国最早的药典——牛伦药典是1546年由牛伦堡政府刊行的,比《唐本草》晚九个世纪。,所以《唐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新修本草》原指三部分文献而言,即《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其中《图经》和《药图》早已失传,无可考见。仅有《本草》这一部分,宋朝以后虽也不再流传,如今只有残卷本。
7)李时珍著《本草纲目》
◆时代:明朝
◆成就:《本草纲目》
◆地位: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1)传统中医药学的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中医药的成就
贰
《本草纲目》,52卷。明代李时珍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收药1892种,附图1109种。其总例为“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其中以部为“纲”,以类为“目”,计分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60类。各部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既便检索,又体现出生物进化发展思想。英国李约瑟称赞李时珍为“药物学界中之王子”。本书为本草学集大成之作。
8)针灸治疗
起源:战国问世的《黄帝内经》
发展:宋代出现针灸铜人(医学教学模型)。
特点: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简便经济。
历史纵横
针灸铜人
北宋时期出现的针灸铜人,是医学教学模型。铜人内部注水,人们用黄蜡密封铜人外表的孔穴,如针刺准确,水会从孔穴渗出。针灸教学模型的使用,体现了中医针灸学临床实践与教学的发展水平。
《黄帝内经》:“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
《素问·病能论》:“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或不当饮药,或不当针灸。”
晋葛洪《抱朴子·勤求》:“被疾病则遽针灸。”
唐吴兢《贞观政要·征伐》:“道宗在阵损足,帝亲为针灸。”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持素毕》:“宗气营卫,有生之常,针灸之外,汤药至齐。”
中医药的其他成就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中医药的成就
贰
①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治疗水平提高
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新老中西医团结协作,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使得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2)现代中医药学的成就:
②广设中医院校,开发中成药制剂
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③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荣获诺贝尔奖
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受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记载的启发,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西药在中国的传播
叁
背景
表现
张仲景 伍连德 钟南山
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1)传播的背景: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叁
实验科学亦称“经验科学”。指18世纪以前的经典自然科学或以实验方法为基础的科学。与“理论自然科学”相对。12世纪起在西欧一些大学兴起,最早的倡导者是英国的R.培根。对实验科学产生巨大影响的是17世纪英国的F.培根。他指出科学必须是实验的、归纳的,一切真理都必须以大量确凿的事实材料为依据,并提出一套实验科学的“三表法”,即寻找因果联系的科学归纳法,要求科学地对观察实验材料进行归纳。
达·芬奇的解剖图(手的解剖;子宫中的胎儿)
伦勃朗《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叁
①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②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③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2)传播的表现:
1)近代以来西医的成就
列文虎克和他的300倍显微镜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叁
①西医开始传入中国:明末清初,但影响有限。
②西式医院的建立与近代西医成就的传入: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这些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医生凭借医疗设备,对各种疾病作出诊断,广受欢迎。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
③西医院校也建立起来:它们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2)传播的表现:
2)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澳门白马行医院旧址
澳门白马行医院创办于1569年,是中国第一家西式医院。
材料 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撰著《西国记法》,被认为是西方传入我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琴纳在我国人逍术的启发下,发明了牛澶接种术,后由船医皮尔逊传入中国,扩大了西医在中国的影响。随着西方文化和科技大量传入中国,1890年,李鸿章在《万国药方》序言中提出“倘学者和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从此,清政府派出留学生专门学习西医,并大量翻译西方医学书籍。1892年,清末名医唐容川旗帜鲜明地提出“中西医汇通”的口号,很快得到中医药界的认同与支持……1949年建国后国家强调中西医并重,倡导中西医结合。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叁
①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②促进了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2)传播的表现:
3)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这座京师自来水公司的来水亭建于1908年,由天津德商瑞记洋行设计,专门用于自来水消毒。
▲ 来水亭
历史纵横
东北疫情防控
1910年末到1911年初,东北鼠疫肆虐,伍连德等大量医护人员参与到控制和扑灭东北鼠疫的工作中。这次鼠疫的防治工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1911年4月国际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伍连德任主席。这是在中国召开的首次国际卫生会议,来自英、日、俄、德、法等12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专家聚集一堂,确定了许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推动了中国近代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
中 西 医 之 争
六项消灭中医的具体办法:(1)施行旧医登记,给予执照方能营业,登记限期为一年。(2)限五年为期训练旧医,训练终结后给以证书。无此项证书者停止营业。(3)自1929年为止,旧医满50岁以上、国内营业20年以上者,得免受补充教育,给特种营业执照,但不准诊治法定传染病及发给死亡诊断书等。此项特种营业执照有效期为15年,期满即不能使用。(4)禁止登报介绍旧医。(5)检查新闻杂志,禁止非科学医学宣传。(6)禁止成立旧医学校。
——1929年西医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中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
1929年初,西医余云岫等提出废止中医的议案。3月17日,全国医药团体代表组成赴京请愿团,要求政府取消议案。议案最终未被采纳。为了纪念这次抗争,医学界人士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你如何看待中西医之争?
如何看待中西医?
如何看待中西医?
中医:整体观,辨证施治;以草药为主,药食同源,注重养生。
西医:局部定位,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生理解剖,取样分析,这是西医的方法。辨证施治,阴阳五行,上病治下,左病治右,这是中医的方法。西医将人体视为一个可以分解为许多部件的机器,每个部件都可以拆开、修理、更换。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表里一体,虚实相通。西医最得西方古典科学重具体、讲实证的精神,中医最得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讲联系的神韵” ——《近代文化视野下中医与西医的比较研究》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学习班的总结报告》
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屠呦呦《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习近平在2019年对中医药工作作出指示
疫情尚未远去, 恶魔仍在人间。
只有协力合作, 方能闯过难关。
【课堂小结】
历史风
感谢您的倾听
执教:曾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