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2-21 08:5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桃花朵朵红,梨花朵朵白……春天,处处是花的海洋。那么,一朵花中将来能发育成果实的部分是(  )
A. 花药 B. 花柱 C. 子房 D. 受精卵
有一项在短时间内能大量繁殖植物体且能培养无病毒植株的新技术被推广,这项新技木是(  )
A. 扦插 B. 嫁接 C. 植物组织培养 D. 种子繁殖
青蛙的发育是变态发育,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变化顺序是(  )
①蝌蚪长出前肢 ②蝌蚪长出后肢 ③尾和内鳃逐渐萎缩消失 ④肺形成。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②①④ D. ①③②④
进入青春期,在雄性激素的作用下小锐长成阳光帅小伙,分泌雄性激素的器官是(  )
A. 卵巢 B. 输精管 C. 睾丸 D. 附睾
下列属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是(  )
A. 兔的长毛和黑毛 B. 玉米的黄粒和圆粒
C. 棉的纤维的长与短 D. 马的白毛和鼠的黑毛
玉米的染色体数目是20条,在细胞分裂进行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最多时是(  )
A. 20条 B. 30条 C. 40条 D. 60条
一个男子把X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传给儿子的概率是(  )
A. 0 B. 12.5% C. 25% D. 50%
下列的几种变异中,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的是(  )
A. 父亲的血型为A型,母亲为B型,却生下了血型为O型的子女
B. 红花紫茉莉被白花紫茉莉传粉后,生出粉花紫茉莉
C. 透明金鱼与不透明金鱼杂交,生出了五花鱼(既有透明部分也有不透明部分)
D. 种在北京的结球甘蓝个小,而种在西藏的结球甘蓝个大
白化病是一种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下列关于白化病遗传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父母均患病,子女可能是正常人 B. 父母正常,子女必定正常
C. 子女患病,父母可能均为正常人 D. 子女正常,父母必定正常
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地球上第一个生命诞生在(  )
A. 原始大气 B. 现代大气 C. 原始陆地 D. 原始海洋
生物进化的历程不包括下列哪项(  )
A. 由水生到陆生 B. 由低等到高低 C. 由简单到复杂 D. 由个体到群体
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长颈鹿的长颈形成的原因是(  )
A. 鹿经常伸长脖子够高处的树叶造成的
B. 生活在食物充足环境中的长颈鹿脖子长得长
C. 由于生存环境不同,使鹿的颈有长有短
D. 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代积累形成的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下列最后发展的是(  )
A. 使用语言 B. 大脑发达 C. 两足直立行走 D. 使用工具
世界首例含有蜘蛛某种基因的细毛羊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诞生,此种母羊分泌乳汁时,可产生蜘蛛牵丝,同等重量该物质的强度是钢的五倍。这是利用了下列哪项生物技术?(  )
A. 组织培养 B. 转基因技术 C. 发酵技术 D. 克隆技术
海葵附着在蟹壳上生活,借助蟹得以快速转移并得到氧气和食物,而蟹借附着在身上的海葵掩护自己。它们之间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属于(  )
A. 寄生 B. 捕食 C. 共生 D. 竞争
以下谚语或俗语,与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
A.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具有遗传的特征
B.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间存在竞争关系
C. 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能影响其周围的环境
D. 鱼儿离不开水--生物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千差万别,多种多样。下列能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
A. 鱼缸内的一群金鱼 B. 麦田中的小麦
C. 坝上繁茂的草原 D. 街道旁的两排杨树
假定一个由草原、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若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  )
A. 迅速上升 B. 缓慢上升 C. 保持相对稳定 D. 上升后又下降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那么,生物圈中的生产者是(  )
A. 动物 B. 人类 C. 病毒 D. 绿色植物
下列关于人口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口过度增长,造成资源危机
B. 人口过度增长,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C. 人口过度增长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D. 人口多是好事,改造环境的力量大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2.0分)
被子植物既能进行有性生殖,又能进行无性生殖。如图是被子植物的两种不同生殖方式,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①表示的生殖方式叫做 ______,a叫做 ______,b叫做 ______。此种生殖方式属于 ______。(填无性生殖或有性生殖)
(2)图①成活的关键步骤是要确保a、b两部分的 ______紧密结合。若图中a部分的基因组成的是DD,b部分的基因组成是dd,将来结出果实的果皮的基因组成是 ______。
(3)图②中c与d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将来发育成种子的 ______。此种生殖方式属于 ______。(填无性生殖或有性生殖)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夜巢中盼母归”,鸟类的行为比较复杂。请结合如图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鸟的生殖和发育的问题:
(1)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描写了燕子的 ______行为。
(2)在该图所示鸡卵结构中,将来发育成雏鸡的是[______]______。
(3)鸟卵的结构中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鸟卵的卵细胞由图中的 ______三部分组成。(填标号)
如图是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该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 ______。
(2)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 ______部分和 ______者。
(3)如果一些难分解的有害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中,则体内有害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______。
(4)图中,如果大量捕捉野生青蛙和鸟类,短时间内,会导致食草昆虫的数量 ______,使水稻减产。
(5)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______。
(6)若该草原发生严重鼠害,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物,造成土地沙化,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 ______能力是有限度的,走过此限度,草原很难恢复原样。
鹦鹉羽毛有黄色和蓝色之分,若用B表示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b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请据图解回答问题:
(1)亲代鹦鹉的羽色都是黄色,后代鹦鹉的羽色出现了蓝色,这种现象叫做 ______。
(2)根据表中所示遗传结果,从理论上可推断出,鹦鹉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 ______是显性性状,______是隐性性状。
(3)亲代鹦鹉的基因组成是 ______,后代中黄色鹦鹉的基因组成有可能是 ______。若亲代再繁殖一个后代,该个体是蓝色鹦鹉的概率是 ______,其基因组成是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当完成这两个过程后受精后,将来会发育成果实的是子房,而它内部的胚珠会发育成种子。
故选:C。
此题考查花的结构,一朵完整的花由花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柱头、花柱和子房)和雄蕊(花药和花丝)组成。
果实是由子房发育而来的,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2.【答案】C
【解析】解: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培育出所需要的植物新个体,另外,该技术还可以防止植物病毒的危害,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故选:C。
植物的组织培养指的是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的茎尖、茎段或叶片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制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
植物的组织培养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3.【答案】B
【解析】解:青蛙微变态发育,如图:
青蛙的发展过程包括受精卵(a)→蝌蚪【先长出外鳃→外鳃消失长出内鳃(b→c)】→蝌蚪长出后肢、前肢(d、e)→尾和内鳃逐渐萎缩消失,肺形成(f)→幼蛙(g)→成蛙(h)。可见B正确。
故选:B。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是: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青蛙属于变态发育,成体与幼体有较大区别。本知识也是中考热点。
4.【答案】C
【解析】解:男性的生殖系统包括精囊,输精管,睾丸,阴茎等,其中睾丸是男性主要的性器官,能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故选:C。
男性的性器官包括:精囊腺(分泌黏液);前列腺(分泌黏液);输精管(输送精子);尿道(排出精液和尿液);阴茎;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记忆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答案】C
【解析】解: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A、兔的长毛和黑毛,是兔毛的长短和颜色不同,是两种性状,不是相对性状;如兔的长毛与短毛,或兔的白毛与黑毛,都是相对性状。故不符合题意;
B、玉米的黄粒和圆粒,是玉米粒的形状和颜色不同,是两种性状,不是相对性状;如玉米粒的红色和黄色,或玉米粒的长粒与圆粒,都是相对性状。故不符合题意;
C、棉的纤维的长与短,是棉的纤维长短不同,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故不符合题意;
狗的卷毛和长毛,是狗毛的形状和毛的长短,是两种性状,不是相对性状;如狗的长毛和短毛,或狗的卷毛与直毛是相对性状。故符合题意;
D、马的白毛和鼠的黑毛,马和鼠,是两个物种,不是相对性状;如马的白毛和马的黑毛,或鼠的白毛和鼠的黑毛,都是相对性状。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相对性状。解答时可以从相对性状的概念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6.【答案】C
【解析】解: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就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因此玉米的染色体数目是20条,在细胞分裂进行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最多时是40条。玉米细胞的染色体数是10对,经过五次细胞分裂后,新形成的玉米细胞的染色体数是20条。
故选:C。
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其目的是保证新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与原细胞相同。如用N表示染色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如右图:
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其目的是保证新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与原细胞相同。
7.【答案】A
【解析】解: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男性的X染色体一定传给女儿,Y染色体一定传给儿子。因此,一个男子把X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传给儿子的概率是“0”。
故选:A。
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借助人类的性别遗传图解分析解答此类问题。
8.【答案】D
【解析】解:解:ABC、“父亲的血型为A型,母亲为B型,却生下了血型为O型的子女”、“红花紫茉莉被百花紫茉莉传粉后,生出粉花紫茉莉”、“透明金鱼与不透明金鱼杂交,生出了五花鱼(既有透明部分,也有不透明部分)”,都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因此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D、甘蓝引种到拉萨后,甘蓝由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叶球可重达7kg左右,但再引种回株洲后,叶球又只有3.5kg.是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不能遗传给后代,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故选:D。
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没有遗传物质的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变异概念和特点以及变异的原因。
9.【答案】C
【解析】解:白化病属于家族遗传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发生于近亲结婚的人群中。
A、父母都患病,子女一定都是白化病患者,A错误;
B、如图所示,父母都是正常人,但如果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其子女就会出现白化病患者,B错误;
C、如图所示,父母都是正常人,但如果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其子女就会出现白化病患者,C正确;
D、若夫妇一方患病,另一方不是白化病基因的携带者,则子女都是正常的,D错误。
故选:C。
白化病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官黑色素缺乏所引起的疾病,是由于先天性黑色素合成发生障碍所导致的遗传性白斑病,这类病人通常是全身皮肤、毛发、眼睛缺乏黑色素,因此表现为眼睛视网膜无色素,虹膜和瞳孔呈现淡粉色,怕光,看东西时总是眯着眼睛。皮肤、眉毛、头发及其他体毛都呈白色或白里带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白化病属于家族遗传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发生于近亲结婚的人群中,且患病几率较大。
10.【答案】D
【解析】解: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早期的地球是炽热的球体,地球上的一切元素都呈气体状态,那时谈不到生命的发生。后来随着地球的慢慢冷却,才逐渐为生命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水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当时由于大气中没有氧气,因而高空中也没有臭氧层阻挡,不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所以紫外线能直射到地球表面,在紫外线、天空放电、火山爆发所放出的能量、宇宙间的宇宙射线,以及陨星穿过大气层时所引起的冲击波等这些能量作用下空气中的无机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转化形成了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物,后来随着地球的慢慢冷却,于是随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汇集入原始海洋。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所以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
故选:D。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了解原始地球条件是学习生物起源的“化学进化论”的关键。
11.【答案】D
【解析】解:由分析可知,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可见生物进化的历程不包括由个体到群体。
故选:D。
此题考查的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的知识,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据此作答。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的知识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要注意熟练掌握和应用。
12.【答案】D
【解析】解:现在的长颈鹿的脖子之所以长,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可见长颈变异的产生和逐代积累是长颈形成的原因。如图所示:
故选:D。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达尔文认为:环境对生物随机产生的变异进行了选择。
13.【答案】A
【解析】解: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人类具有动物的基本特征,但是人和动物也有根本的区别,如人类具有语言思想意识,能制造工具,进行创造性劳动。动物只能使用简单工具,不能制造工具,没有创造性劳动。从森林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最后发展的是使用语言。
故选:A。
人类起源森林古猿,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最关键的是直立行走,分析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人比类人猿高等的特点。
14.【答案】B
【解析】解:把含有蜘蛛某种基因注入到羊的受精卵中,培育成的转基因羊在植入基因控制下,乳汁中会产生蜘蛛牵丝,同等重量该物质的强度是钢的五倍,这种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
故选:B。
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
利用转基因技术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转基因技术就是对动物的遗传基因进行有目的改造。
15.【答案】C
【解析】解:海葵和寄居蟹,海葵可以保护寄居蟹免受天敌的侵害;寄居蟹带着海葵移动有利于海葵觅食。海葵和寄居蟹生活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因此海葵和寄居蟹之间的关系属于不同种生物的互惠互利,共生关系。
故选:C。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6.【答案】B
【解析】解: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属于遗传现象,A正确;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生物间的捕食关系,B错误;
C、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正确;
D、鱼儿离不开水,是生物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D正确。
故选:B。
生物与生物之间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合作关系)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改变环境,同时环境也能影响生物,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17.【答案】C
【解析】解:A、“鱼缸内的一群金鱼”,只有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B、“麦田中的小麦”,只有生产者,没有分解者、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C、“坝上繁茂的草原”,即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属于生态系统;C符合题意;
D、“街道旁的两排杨树”,只有生产者,没有分解者、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18.【答案】D
【解析】解:因为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草→鹿→狼的食物链,全部捕杀狼群会使鹿的数量增加,从而使鹿场上的植物(鹿的食物)减少,以鹿为食动物也会随着鹿的增多而增多,后来鹿的数量会随着植物(鹿的食物)的减少而减少。
故选:D。
此题考查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食物链的角度来分析。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应从维护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系统发展的规律办事。各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19.【答案】D
【解析】解:绿色植物由于能够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因此被称为生产者。
故选:D。
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两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分等。
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是消费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物植物死后的遗体遗物被细菌、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盐等,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又被植物体利用。
20.【答案】D
【解析】解:A、人口增长过快,如果人口过度增长,对环境中的资源的需求量增加,造成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资源危机,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人口增长过快,生活生产污水及工业生产的废物增多,使环境污染加剧,导致气候异常等。因此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C、人口数量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如果人口过度增长,势必引起城市规模扩大,造成环境的破坏,导致生态平衡失调;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人口多是,尽管改造环境的力量大了。然而人口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因此,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和环境相协调,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解答时可以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方面来分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
21.【答案】嫁接 接穗 砧木 无性生殖 形成层 DD 胚 有性生殖
【解析】解:(1)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的技术叫做嫁接。图①表示的生殖方式叫做嫁接,a是接穗,b是砧木。嫁接属于无性生殖。
(2)嫁接成活的关键是使砧木和接穗的形成层紧密结合。砧木提供营养,接穗产出果实。嫁接后果实的性状和接穗保持一致。接穗基因型为DD,砧木基因型为dd,则将来结出果实的果皮的基因组成与接穗的基因型相同为DD。
(3)图②中c精子与d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将来发育成种子的胚,这种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因为有性生殖的概念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
故答案为:(1)嫁接;接穗;砧木;无性生殖
(2)形成层;DD
(3)胚;有性生殖
植物的生殖多样化,既能进行有性生殖,又能进行无性生殖,用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嫁接繁殖、扦插繁殖、块茎繁殖属于无性生殖。
理解植物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相关的问题和识图能力是解题有关键。
22.【答案】繁殖 ⑤ 胚盘 ④ 卵白 ⑥ 卵黄 ⑤⑥⑧
【解析】解:(1)鸟类的繁殖行为具有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等行为,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描写了燕子的繁殖行为。
(2)卵黄上的小白点叫做胚盘,对应图中⑤胚盘,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将来发育成雏鸡。
(3)鸟卵的结构中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的是④卵白和⑥卵黄。
(4)鸟卵的卵细胞由⑤胚盘、⑥卵黄、⑧卵黄膜三部分组成。
故答案为:(1)繁殖;
(2)⑤;胚盘;
(3)④;卵白;⑥;卵黄;
(4)⑤⑥⑧。
图中鸟卵的结构:①卵壳、②卵壳膜、③气室、④卵白、⑤胚盘、⑥卵黄、⑦系带、⑧卵黄膜。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鸟卵的结构和功能。
23.【答案】食物网 非生物 分解 猫头鹰 增加 太阳(能) 自动调节
【解析】解:(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逻辑关系可以形成食物链,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多条食物链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食物网。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草属于生产者,鼠等动物属于消费者,所以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3)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猫头鹰所处的营养级级别最高,其体内的有害物质含量最高。
(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图中,如果大量捕捉野生青蛙和鸟类,短时间内,会导致食草昆虫因为缺少天敌而数量增加,会使水稻减产。
(5)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太阳的能量,故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6)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所以若该草原发生严重鼠害,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物,造成土地沙化,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走过此限度,草原很难恢复原样。
故答案为:(1)食物网
(2)非生物;分解
(3)猫头鹰
(4)增加
(5)太阳(能)
(6)自动调节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概念、有毒物质富集以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4.【答案】变异 黄色 蓝色 Bb、Bb BB或Bb 25%(或1/4) bb
【解析】解:(1)生物学上把后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后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做变异。由于亲代鹦鹉的羽色都是黄色,而后代鹦鹉的羽色出现了蓝色,这说明亲代与后代之间出现了差异,这种现象叫做变异。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根据遗传图解可知后代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蓝色性状,可以推断亲代黄色为显性性状,其基因组成为(Bb),新出现蓝色为隐性性状,其基因组成为(bb)。
(3)由(2)可知:亲代基因组成均为Bb,遗传图谱如下:
由遗传图谱可知:后代中黄色鹦鹉的基因组成有可能性75%,基因组成为BB或Bb,亲代再繁殖一个后代,该个体是蓝色鹦鹉的概率是25%,基因组成为bb。
故答案为:(1)变异;(2)黄色;蓝色;(3)Bb、Bb;BB或Bb;25%(或1/4);bb。
(1)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是中考的重点,应熟练掌握基因传递的图解。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