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张爷爷喜欢喝茶,扦插是茶的主要繁殖方法,下列与此繁殖方式不同的是( )
A. 椒草用叶片繁殖 B. 桃树的嫁接繁殖
C. 向日葵的播种繁殖 D. 马铃薯块茎生殖
植物既可以进行有性生殖,也可进行无性生殖,有关植物生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有更大的变异性
B. 无性生殖繁育速度快,便不能保持亲本的性状
C. 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的方式属于无性生殖
D. 种子植物的胚能发育成新个体
下列同组均与蝗虫的发育过程相同的是( )
A. 蟋蟀和蟑螂 B. 家蚕和苍蝇 C. 菜粉蝶和蝉 D. 果蝇和蝼蛄
下列有关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蝌蚪和青娃的形态差异非常大,这是变异现象
B. 蝌蚪和成娃的速传物质不同
C. 蝌蚪发育成青蛙受遗传物质的控制
D. 水质不影响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如图是鸟卵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鸟卵的结构和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6为气室,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B. 4为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主要营养
C. 3为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
D. 5为胚盘,将来可能发育成雏鸟
各种鸟在生殖和发育的过程中,一般都具有的阶段是( )
A. 筑巢、孵卵、育雏 B. 求偶、筑巢、产卵
C. 求偶、交配、产卵 D. 交配、产卵、育雏
下列关于基因、DNA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DNA分子上只有一个基因
B.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 每条染色体上都有无数个DNA分子
D. 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不同
如图是人的生殖发育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a-f指的是细胞,A表示父母分别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B过程表示受精作用,C过程表示个体发育,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b分别表示父母的体细胞,它们的染色体数均为23对
B. c、d分别表示父母的生殖细胞,它们的染色体数为23条
C. e指的是受精卵,生男生女起决定因素的是父亲的性染色体
D. f细胞是女儿的体细胞,其染色体组成为22条+XX
纯种高茎豌豆(DD)与矮茎豌豆(dd)杂交,子代都是高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矮茎是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
B. 子代高茎个体的基因组成都是Dd
C. 亲代高茎与子代高茎个体的基因组成相同
D. 子代高茎与矮茎杂交,后代全部是高茎
科学家用低产抗倒伏小麦与高产倒伏小麦杂交,培育出高产抗倒伏小麦新品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新品种培育方式属于杂交育种,其过程需通过基因重组实现
B. 新品种的遗传物质来自低产抗倒伏小麦和高产倒伏小麦
C. 新品种的高产和抗倒伏的性状均是可遗传的
D. 新品种的高产和抗倒伏性状一直不会改变
生物性状往往是由成对的基因控制的,成对的基因就是( )
A. 两个基因
B. 两条染色上的基因
C. 成对染色体上位置相当的两个基因
D. 成对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
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命进化的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米勒实验证明了小分子有机物可以合成大分子有机物
B. 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C. 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
D. 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下列自然现象中,与自然选择无关的是( )
A. 因工业污染而使某种黑化蛾子的数量增多
B. 生活在水中的鱼背部呈深色,腹部呈浅色
C. 蝗虫的体色呈绿色或黄色
D. 一窝小猫体色有白色、黑色、黄色等
如图所示,在两个不同的地层中,发现A、B两种生物化石,你认为哪种说法正确( )
A. 物种A是由物种B进化而来的
B. 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
C. 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D. 物种A比物种B形体大
关于生命起源说法有误的是( )
A. 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是原始海洋
B. 原始地球不能形成生命
C. 原始生命形成的能量条件只是高温
D. 原始大气有二氧化碳无氧气
从动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图中我们可以认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真核生物
B. 鸟类可能是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C. 两栖动物比爬行动物高等
D. 蕨类植物比种子植物适应性强
下列关于某杀虫剂杀虫效果的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一项是( )
A. 杀虫剂使用之后害虫产生抗药性强的变异
B. 杀虫剂出现之前害虫存在过度繁殖的倾向
C. 杀虫剂使用之后抗药性弱的个体被淘汰
D. 害虫通过生存竞争实现了自然选择
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在病原体感染时,参与范围广,发挥作用快,是预防疾病的主力军。下列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胃液杀死入侵的病菌 B. 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C. 皮肤防止细菌侵入人体 D. 唾液中溶菌酶杀死细菌
下列疾病属于传染病的是( )
A. 手足口病 B. 侏儒症 C. 色盲 D. 血友病
小明患流感,喉咙疼还流鼻涕,妈妈给他吃抗生素,可是不见好转。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抗生素难以消除因病菌引起的感染症状
B. 抗生素难以消除因病毒引起的感染症状
C. 小明需要注射疫苗,而不是抗生素
D. 抗生素要和维生素一起服用才有效果
对如图几种出血情况的判断和止血方法的运用完全正确的是( )
A. 甲是静脉出血,用止血带压迫止血
B. 甲是动脉出血,用止血带压迫止血
C. 乙是动脉出血,用止血带压迫止血
D. 丙是静脉出血,用创可贴止血
下列关于传染病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传染病一定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
B. 注射百白破疫苗不可以预防破伤风
C. 可用接种牛痘的方法代替人痘接种来预防天花
D. 女性艾滋病患者所生孩子也患艾滋病,说明艾滋病是遗传病
下面属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 )
A. 青少年要长身体需要多吃蛋白质食物,但是不是越多越好
B. “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所以可以吸烟,会让人心情好
C. “一酒解千愁”,为了解困消愁,青少年可以去饮酒
D. 小明吃虾会过敏,爸爸说没关系多吃几次就不过敏了
下面急救措施中运用不当的是( )
A. 若遇到有人因溺水停止呼吸时,除了尽快拨打急救电话,还应进行人工呼吸
B. 对煤气中毒的患者应立即将病人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
C. 若被毒蛇咬伤,我们应马上绑扎近心端,同时排出毒血
D. 遇到突发心肌梗死者,我们应对他进行心脏按压
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不能用( )这种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A. 转移注意力 B. 合理宣泄
C. 自我安慰 D. 破坏引起不顺心的物品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5.0分)
家蚕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受精卵、 、 、 四个时期。而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差异,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 。与蚕相比,蝗虫的发育过程不经过 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成虫相似,为 发育。
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 ______或 ______接到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完整的植物体。嫁接应当使 ______与 ______的形成层紧密结合,这样才容易成活,新植物成活后开花结果表现为 ______的特征。
性状就是生物体 ______、______和 ______等特征的统称;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 ______把 ______传给子代,遗传学家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 ______称为相对性状。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指一各种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方面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健康的核心是 ______ .
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内容是:自然界的生物通过 ______,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 ______、______和 ______,不断进化。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8.0分)
阅读以下资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多起新冠肺炎病例,在党坚强领导下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扭转了疫情局势,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重大战略成果,使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但自2021年5月以来,新冠肺炎在我国又出现了本地病例,给我们的生活和健康也带来很多的不变,再次考验我们对新冠肺炎的防控能力。
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居室通风、消毒、出门戴口罩,核酸检测;隔离阳性入境人员;积极治疗患者;接种疫苗等。只要大家团结一心,我们一定会战胜新冠病毒。
(1)引发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 ______;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具有 ______。
(2)对于新冠肺炎来说,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居室通风、消毒、出门戴口罩等,从传染病预防的角度来看,这些措施属于 ______。接种疫苗可以增强人们对该传染病的 _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从免疫的角度看,疫苗属于 ______。
(3)经诊断某人得了新冠肺炎,医生立即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并将病人用过的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这两项措施分别属于 ______和 ______。
(4)作为中学生,为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可以怎么做?______。
如图是人类某种遗传病(显性基因用D表示,隐性基因用d表示)的家族遗传谱系。请据图回答:
(1)图中Ⅰ1、Ⅰ2表现正常,而后代出现了患病个体,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______。
(2)由图可推断该遗传病为 ______(填“显性”或“隐性”)遗传病,Ⅱ4含有d基因的几率是 ______。
(3)Ⅰ1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基因的组成及比例 ______。
(4)致病基因在Ⅰ2和Ⅱ5间传递的“桥梁”是 ______,其染色体组成是 ______。
(5)若Ⅲ12患遗传病的概率为,则Ⅱ8的基因组成是 ______。
(6)Ⅲ10与Ⅲ12之间不能婚配的原因是 ______。
(7)若某一性状由Ⅰ2传给Ⅱ7,由Ⅱ7传给Ⅲ12,那么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最可能在 ______染色体上。
(8)若Ⅱ8的基因组是Dd,Ⅱ7,和Ⅱ8第二胎生一个健康女孩的概率是 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
为验证香烟烟雾的危害,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利用自制简易烟雾收集装置收集主动吸烟烟雾和被动吸烟(二手烟)烟雾,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后,观察香烟烟雾回收液对大型溞心率的影响。
步骤一:取材。用吸管吸取适量大型溞于白瓷板上,挑选大小约2.5mm的个体置于载玻片上。
步骤二:制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培养液,先后滴入蒸馏水和香烟烟雾回收液处理15秒后进行观察计数。
步骤三:观察计数。记录时间设置为10秒,每组计数10只生活状况及大小相同的大型溞,每只大型溞处理前、后各计数3次心率并记录。
步骤四:结果处理。计算主、被动吸烟烟雾回收液在不同浓度梯度下大型溞前后心率改变差值百分比[差值百分比=(处理后心率-处理前心率)/对照组心率×100%],结果如表:
组别 蒸馏水 烟雾回收液浓度( %)
25 50 75 100
主动组 0 6.25% 11.50% 13.42% 16.59%
被动组 0 8.74% 12.38% 12.55% 13.04%
(1)本实验中设计的变量是 ______ 。
(2)每组选取10只大型溞的目的是 ______ ,为了控制无关变量,实验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 。
(3)步骤三中每组在统计数据时,为了使数据科学有效,采取的数据处理方法是取 ______ 。
(4)据表分析,随着烟雾回收液浓度的升高,主动组、被动组大型溞在实验处理前后心率差值百分比的变化趋势,表明香烟烟雾回收液对大型溞心率有 ______ (填“促进”或“抑制”)作用。这一结果对心脏的影响是 ______ 。
(5)请根据本实验的结论,提出一条控烟措施: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扦插一般是指把植物的茎进行切断,经过处理之后,插在土壤中,然后每一段枝条都可以生根发芽,长出一个新的植株,属于无性生殖。
ABD、椒草用叶片繁殖、桃树的嫁接繁殖、马铃薯块茎生殖都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ABD不符合题意;
C、向日葵的播种繁殖,经了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C符合题意。
故选:C。
有性生殖是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据此作答。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再仔细分析各类生物的生殖过程中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过程,即可解答。
2.【答案】B
【解析】解:A、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所以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有更大的变异性,A正确;
B、植物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保持亲本的遗传性和繁育速度快的特点,B错误;
C、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的方式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C正确;
D、种子植物的胚是新植物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部分,能发育成新个体,D正确。
故选:B。
(1)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2)无性生殖的关键在于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有性生殖、无性生殖的特点。
3.【答案】A
【解析】解:蟋蟀、蟑螂、蝉、蝼蛄的发育和蝗虫一样,都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而家蚕、苍蝇、菜粉蝶、果蝇的发育都有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故选:A。
昆虫发育的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的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昆虫的发育特点。
4.【答案】C
【解析】解:A、蝌蚪和青娃的形态差异非常大,属于变态发育,A错误;
B、蝌蚪和成娃的速传物质相同,B错误;
C、蝌蚪和青娃的形态差异非常大,属于变态发育,蝌蚪发育成青蛙受遗传物质的控制,C正确;
D、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所以水质影响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D错误。
故选:C。
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雌雄异体,生殖和发育都在水中完成,雌雄蛙抱对后,将精子和卵子产在水中,体外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抱对可以增加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率。青蛙发育的四个阶段是: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为变态发育,生殖和发育都是在水中完成的。
明确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5.【答案】B
【解析】解:A、6气室内有气体,为胚胎发育通过氧气,A正确;
B、4是卵黄膜,受精卵的细胞膜发育而来,具有保护的功能。B错误;
C、3卵白含有营养物质和水分,供胚胎发育的需要,C正确;
D、5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是胚胎发育的部位,将来可能发育成雏鸟,D正确。
故选:B。
图中1卵壳、2系带、3卵白、4卵黄膜、5胚盘、6气室、7卵壳膜。
关键是掌握鸟卵的结构及功能。
6.【答案】C
【解析】解: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包括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等几个过程.并不是所有的鸟类都有这些繁殖行为,例如,杜鹃就不筑巢、不育雏、不孵化.但鸟类必须具备的繁殖过程有求偶、交配、产卵.
故选:C.
鸟类的繁殖行为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化、育雏几个过程.
关键点:鸟类必须具备的繁殖过程有求偶、交配、产卵.
7.【答案】B
【解析】解:A、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每条DNA分子上会有很多个基因,A错误;
B、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B正确;
C、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包含一个DNA分子,C错误;
D、同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不同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不同,D错误。
故选:B。
细胞中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1个DNA分子。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8.【答案】D
【解析】解:A、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并有一定的形态和结构;a、b为该夫妇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3对,即46条,A正确。
B、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因此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体细胞中的少一半,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因此生殖细胞c精子、d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23条,比a、b减少一半,B正确。
C、在生殖过程中,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有X染色体的和含Y染色体的,女性只产生一种类型的卵细胞,是含有X染色体的;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X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X,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Y,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可见e指的是受精卵,生男生女主要取决于父亲的哪一种类型的精子与卵细胞相融合,C正确;
D、如图所示:
f细胞是女儿的体细胞,f细胞是女儿的体细胞,其染色体数为23对,即22对+XX,D错误。
故选:D。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9.【答案】B
【解析】解:纯种高茎豌豆(DD)与矮茎豌豆(dd)杂交,子代都是高茎,其遗传图解如下图:
A、由题干“高茎豌豆(DD)与矮茎豌豆(dd)杂交、子代都是高茎”可知:高茎是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A错误。
B、由遗传图解可知:子代高茎个体的基因组成都是Dd;B正确。
C、由遗传图解可知:亲代高茎的基因组成是DD,子代高茎个体的基因组成是Dd;C错误。
D、子代高茎(Dd)与矮茎(dd)杂交,遗传图解如下:
因此子代高茎与矮茎杂交,后代高茎与矮茎比为1:1;D错误。
故选:B。
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本题考查了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宜结合遗传图解进行解答。
10.【答案】D
【解析】解:A、新品种培育方式属于杂交育种,其过程需通过基因重组实现,正确;
B、新品种的遗传物质来自低产抗倒伏小麦和高产倒伏小麦,正确;
C、新品种的高产和抗倒伏的性状都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均是可遗传的,正确;
D、新品种的高产和抗倒伏性状也可能会因环境或基因突变而发生改变。错误。
故选:D。
遗传育种是通过系统选择、杂交、诱变等方法培育人类需要的动植物新品种.育种是通过创造遗传变异、改良遗传特性,以培育优良动植物新品种的技术,以遗传学为理论基础,并综合应用生态、生理、生化、病理和生物统计等多种学科知识,遗传育种对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性状特征与另一环境条件下所表现的性状特征是有所区别的。
11.【答案】C
【解析】解: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基本单位。正常情况下,在体细胞内染色体是成对的,每条染色体包含一个DNA分子,DNA分子也是成对的,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基因也是成对的,其中等位基因是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的基因,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染色体上位置相当的两个基因。
故选:C。
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即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
本题考查基因和染色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解:A、米勒实验证明了从无机物到小分子有机物是可能的,A错误;
B、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B正确;
C、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地球上的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C正确。
D、化石记录、解剖学和胚胎学等能从不同方面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证据,其中,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证据,D正确。
故选:A。
(1)在众多的生命起源学说中,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等人所做的实验是为了证明该学说的第一步。
(2)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如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早期都有鳃裂和尾,说明了脊椎动物和人是从某些古代的低等动物进化来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的原因、进化趋势以及生物进化的证据。
13.【答案】D
【解析】解:ABC、因工业污染而使某种蛾子发生黑化、生活在水中的鱼背部呈深色,腹部呈浅色、蝗虫的体色呈绿色或黄色,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BC不符合题意;
D、一窝小猫体色有白色、黑色、黄色等,是生物的变异现象,与自然选择无关。D符合题意。
故选:D。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有些动物体色与周围环境色彩相似,称为保护色,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自然选择的概念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4.【答案】C
【解析】解: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这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由图知,B位于较古老的地层,A位于较晚近的地层,即物种A比物种B出现的较晚,说明A的结构比B的结构复杂、高等.但是不能说明物种A一点是由物种B进化而来的,也不能说明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形体大.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化石.图示中B位于较古老的地层,A位于较晚近的地层.
理解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5.【答案】C
【解析】解:A、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A正确;
B、原始地球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够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B正确;
C、原始生命形成的能量条件有高温、紫外线、闪电等,C错误;
D、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但不存在游离的氧气,D正确。
故选:C。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
比较法和实验法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比较法是研究生物进化主要应用的方法。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比较法是研究生物进化主要应用的方法。
16.【答案】B
【解析】解:A、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原核生物,A错误;
B、始祖鸟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因此始祖鸟可以证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鸟类由爬行类进化而来,B正确;
C、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可见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高等,C错误;
D、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种皮使幼嫩的胚得到保护,子叶或胚乳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因此,种子的生命力比孢子要强得多,寿命也比孢子长。所以种子植物比蕨类植物适应性强,D错误。
故选:B。
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证明了生物的进化趋势。
17.【答案】A
【解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杀虫剂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
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杀虫剂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杀虫剂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
故选:A。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害虫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解答时可以从自然选择和抗药性形成的过程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害虫抗药性增强的原因。
18.【答案】B
【解析】解:ACD、“胃液杀死入侵的病菌”、“皮肤防止细菌侵入人体”、“唾液中溶菌酶杀死细菌”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因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CD不符合题意;
B、“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属于第三道防线,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B符合题意。
故选:B。
(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
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
(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3)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19.【答案】A
【解析】解:A手足口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属于传染病。侏儒症、色盲、血友病属于遗传病,
故选:A。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掌握传染病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0.【答案】B
【解析】解:流感属于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疾病,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是某些真菌产生的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难以消除因病毒引起的感染症状,因此小明患流感,喉咙疼还流鼻涕,妈妈给他吃抗生素,不见好转。
故选:B。
此题考查安全用药的知识,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明确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用抗生素不能治愈。
21.【答案】B
【解析】解:图甲中伤者的血液从破裂的血管内喷射而出,血液速度快,应是动脉血管破裂,应在近心端用止血带或绷带压迫止血;图乙血液颜色暗红,血流缓慢,用指压法(或止血带)远心端止血,可以用纱布绷带包扎或指压法止血;图丙中伤者的血液从伤口慢慢渗出,是毛细血管破裂,不需要特殊处理,一般贴上创可贴就能自行止血,因此选项B正确。
故选:B。
动脉出血的特点,颜色鲜红,血流较快,常呈喷射状;静脉出血的特点是静脉血色暗红,血流较缓;毛细血管出血,血液缓慢渗出。
判断动脉或静脉出血可根据血流速度和血流颜色来判断。
22.【答案】C
【解析】解:A、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传染源引起的,能相互传染的疾病。A错误。
B、注射百白破可以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B错误;
C、接种疫苗后会使人产生相应的抗体,产生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因此可以用接种牛痘的方法来代替人痘接种法,C正确。
D、艾滋病是传染病,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不是遗传病,D错误。
故选:C。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
知道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是解题的关键.
23.【答案】A
【解析】解:A、青少年要长身体,需要多吃蛋白质食物,但是不是越多越好,适量即可。A正确;
B、吸烟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首先危害呼吸系统,能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青少年吸烟可引起智力下降,记忆力降低,B错误;
C、过量饮酒会损伤人的神经系统,使脑处于过度兴奋或麻痹状态,并导致神经衰弱。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是不能饮酒的,C错误;
D、小明吃虾会过敏,过敏对身体伤害很大,所以要远离过敏原,不能再吃虾,D错误。
故选:A。
健康的生活方式。吃营养配餐;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关键熟记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可结合着具体的例子来理解掌握。
24.【答案】D
【解析】解:A、人工呼吸是一种常用的急救方法,用于救助溺水、煤气中毒或触电等停止呼吸的病人,以挽救病人的生命。若遇到有人因溺水停止呼吸时,除了尽快拨打急救电话,还应进行人工呼吸,A正确;
B、煤气中毒又叫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大得多,血红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样,就使氧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因此,发现有人煤气中毒,迅速关紧煤气阀,打开门窗通风,降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快速移到通风处,再救治,B正确;
C、被毒蛇咬伤后,蛇毒会随着静脉血管先运回心脏,因此要迅速用绳勒紧伤口上方(近心端),同时排出毒血,C正确;
D、遇到突发心肌梗死者,不随意搬动病人,也不可进行心脏按压,给其服用硝酸甘油片,要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求助,D错误。
故选:D。
出现意外、危机时,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人工呼吸以及胸外心脏挤压是常用的两种急救措施。
掌握常用的急救措施,即解决题目,最好又会在必要的时候能用于救助他人。
25.【答案】D
【解析】解:受到挫折心情不好时,可以把自己心中的烦恼向亲人或知心的朋友诉说甚至大哭一场,把积压在内心的烦恼宣泄出来,这样也会有利于身心健康,并可以寻求老师家长的帮助。但是,要注意宣泄的对象、地点和场合;方法也要适当,避免伤害别人,或自我安慰,听音乐,保持乐观的心态,ABC正确;
破坏引起不顺心的物品,宣泄怒气,不利于不良情绪的宣泄,不利于心理健康,D错误。
故选:D。
调节自己的情绪可概括为:一、转移注意力。二、宣泄。三、自我安慰,据此答题。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调节情绪的正确方法,要控制、调节好不良情绪。
26.【答案】幼虫
蛹
成虫
完全变态发育
蛹
不完全变态
【解析】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且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发育,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蝗虫的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刚孵化出来的幼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和成虫差不多,只是身体小,没有翅膀,不会飞只会跳,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
故答案为:幼虫;蛹;成虫;完全变态发育;蛹;不完全变态。
昆虫的发育过程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熟知昆虫的发育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7.【答案】芽 枝 接穗 砧木 接穗
【解析】解: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到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完整的植物体。嫁接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这样才容易成活。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故新植物成活后开花结果表现为接穗的特征。
故答案为:芽;枝;接穗;砧木;接穗。
嫁接是把一株植物体的芽或带芽的枝接到另一株植物体上,使它们愈合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接上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木.嫁接可分为芽接和枝接两种方式.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熟记植物嫁接的过程特点,及给植物所带来的优势.
28.【答案】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 行为习惯 生殖过程 基因 不同表现形式
【解析】解:性状是指生物体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是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任何生物都有许许多多性状,有的是形态结构特征,如豌豆种子的颜色、形状;有的是生理特征,如人的ABO血型、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有的是行为方式,如狗的攻击性、服从性等等。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给子代,遗传学家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故答案为: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习惯;生殖过程;基因;不同表现形式
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29.【答案】身体;心理;社会;心情愉快
【解析】解: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入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把道德修养和生殖质量也纳入了健康的范畴.其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情愉快.
故答案为:身体;心理;社会;心情愉快.
此题考查的是健康的概念,是基础性的题目,据此答题.
熟练掌握健康的概念,就能做出正确的答案.
30.【答案】生存斗争 遗传 变异 自然选择
【解析】解: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故答案为:生存斗争;遗传;变异;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源于达尔文于1859 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关键掌握自然选择的概念。
31.【答案】新型冠状病毒 流行性和传染性 切断传播途径 特异性 抗原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不聚集等
【解析】解:(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从传染病的角度看,该病毒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属于病原体。
(2)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对于新冠病毒肺炎来说,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材料中提到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和集中救治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的控制传染源;科研人员正在努力研究新型冠状肺炎疫苗,从免疫的角度分析,疫苗属于抗原,该疫苗进入人体后,能刺激人体产生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殊蛋白质抗体,该抗体只对新型冠状病毒有免疫作用,并在人体内存留。当再新型冠状病毒侵入时,就会被存留在人体的抗体清除,但其他病原体侵入时,它并不起作用,因此上述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3)给病人吃药打针进行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对病人的用具进行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4)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不聚集。
故答案为:(1)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性和传染性;
(2)切断传播途径;特异性;抗原
(3)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不聚集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解答即可。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呼吸道传染病、病毒的结构、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32.【答案】变异 隐性 2/3 D:d=1:1 精子 22条+X Dd Ⅲ10与Ⅲ12是表兄妹,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大,后代患遗传病的几率大 Y 1/4或25%
【解析】解:(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图中I1、I2都正常,Ⅱ5患病,体现了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属于变异现象。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由此可推断正常是显性,患病是隐性,即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图中I1、I2都正常,Ⅱ5患病,表明正常是显性性状,患病是隐性性状。遗传图解如图1:
从图看出,I1的基因是Dd,Ⅱ5的基因是dd,正常子代个体中含有d基因的个体占2/3,因此Ⅱ4携带d基因的几率是 。
(3)由(2)可知I1的基因是Dd,因此,I1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基因的组成及比例:D:d=1:1.
(4)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2:
据图可见:致病基因在I2(男)和Ⅱ5(女)间传递的“桥梁”是精子,因为Ⅱ5是女性,所以I2(男)精子中的染色体组成是22条+X。
(5)Ⅱ8正常的女性的基因是DD或Dd.若Ⅲ12患遗传病的概率为50%,则Ⅱ8的基因组成是Dd.若Ⅱ8正常的女性的基因是DD,则后代都是正常的。
(6)Ⅲ10和Ⅲ12是近亲,携带相同的致病基因,近亲结婚后代患遗传病的机会增加;如上图1分析可知,二者婚配产生不正常后代的机会是25%。
(7)男性性染色体中的Y染色体只会传给儿子,而不会传给女儿;这是因为: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22+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22+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22+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22+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22+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可见,如果一个性状总是由Ⅰ2传给Ⅱ7,由Ⅱ7传给Ⅲ12,那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Y染色体上。
(8)分析可知Ⅱ7的基因组成是dd,若Ⅱ8的基因组是Dd,遗传图解如下图所示:
分析可知,子代健康的概率是50%,生男生女的几率是各50%,所以若Ⅱ8的基因组是Dd,Ⅱ7和Ⅱ8第二胎生一个健康女孩的概率是50%×50%=25%。
故答案为:
(1)变异
(2)隐性 2/3
(3)D:d=1:1
(4)精子;22条+X和22条+Y;
(5)Dd
(6)Ⅲ10与Ⅲ12是表兄妹,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大,后代患遗传病的几率大;
(7)Y。
(8)1/4或25%
(1)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会利用遗传图解分析解答遗传问题。
33.【答案】香烟烟雾回收液浓度 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实验中选取生活状况及大小相同的大型溞 平均值 促进 加重了心脏的负担 为了他人和自己的健康拒绝吸烟
【解析】解:(1)从实验表格数据分析可知:此实验的变量是香烟烟雾回收液浓度,蒸馏水组起到对照作用。
(2))每组选取10只大型溞的目的是避免发生偶然性导致误差,为了控制无关变量,实验采取的措施是实验中选取生活状况及大小相同的大型溞,防止因这些无关变量的不同而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3)进行探究实验时,为了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常需要设置重复组,取其平均值,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4)统计后发现运动受限组的大型水蚤心跳次数明显高于正常值,如75%烟雾回收液浓度下,主动组大型溞的死亡率大于被动组的原因是主动组水溶液初始浓度大于被动组,由此可见香烟的烟雾对人的心率也有促进作用。通过实验结果数据的分析、比较,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无论人主动吸烟还是被动吸烟,加重了心脏的负担。
(5)据表中数据可见:吸烟有害身体健康。吸烟可能会抑制心跳、影响运动状态;无论是主动吸烟还是二手烟,都对健康有影响;为了他人和自己的健康拒绝吸第一支烟;发现朋友、家长、老师吸烟应劝谏他们不要再吸烟,吸烟会影响健康。
故答案为:(1)香烟烟雾回收液浓度;
(2)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实验中选取生活状况及大小相同的大型溞;
(3)平均值;
(4)促进;加重了心脏的负担;
(5)为了他人和自己的健康拒绝吸烟。(合理即可)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