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2课时课件(32+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2课时课件(32+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1 13:56:40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
0
2
2
第一单元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他是谁吗?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他就是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所说的闻一多。他说:“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这高度赞扬了闻一多的民族英雄气概。
二、预习检查
闻一多先生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2 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抗战时期,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当天被特务暗杀。代表作有《红烛》《死水》。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诗人。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首《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抗战期间发表的诗集有《从军行》《淮上吟》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吹》《欢呼集》和长诗《李大钊》等。
抱歉
秩序
深宵
读一读,辨一辨
小楷
硕果
卓越
校补
迭起
独裁
澎湃
读一读,辨一辨
仰之弥高
目不窥园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群蚁排衙
迥乎不同
读一读,辨一辨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迥乎不同:
不停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很不一样。
沥尽心血:
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气冲斗牛: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三、了解标题,把握技巧
标题的有关常识
标题,是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标题可以使读者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
副标题,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
分标题,是为了清晰地显示文章的层次。
本课主标题和副标题各自起什么作用
主标题表明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副标题对主标题进行解释说明,表明文章所写的主要人物为闻一多先生,所写的内容为他的“言行片段”,给读者留下更清晰的印象。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以及闻一多先生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语调、语速、语势、语气。
3.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表演朗读,其他同学评议。
5.思考:
(1)从整体上看,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应该如何划分 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7段):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第8~20段):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7、8、9三个段落过渡。第7段承接上文,为上文做小结,第8、9段开启下文。
(2)课文开头引用的闻一多先生的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
领起本部分,表现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对比的写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言行一致的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3)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围绕这两个方面各写了哪几件事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
文章分别写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者围绕作为学者的这一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创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件事情,表现了其锲而不舍、沥尽心血、严谨治学的品质。作者围绕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这一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情,表现了其勇敢无畏、不怕牺牲、言行一致的品质。
作者选取了六件事,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五、品味细节,体会写法
1.本文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先生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的一两个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1)“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
(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3)“你们站出来”这句话,以及“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突出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2.议论在本文的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本文在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1、2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纲领,第7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8、9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的总结,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六、课堂小结,梳理回顾
闻一多先生一方面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年如一日,在学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另一方面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一多先生的一生短暂却璀璨,追寻他的足迹,是我们的使命。
七、布置作业
1.巩固字音词义。
2.积累精彩的语句,并体会其内涵。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唐诗杂论》
学者 《楚辞校补》 做了再说
《古典新义》 做了不说
起稿政治传单
革命家 在群众大会上演说 说了就做
参加游行示威
闻一多
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谢谢观看!(共30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
0
2
2
第一单元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直接导入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仅用一千余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的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
二、品味语句,体会妙处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讲一讲喜欢的理由。
01
品味语句
朗读下列语句,讨论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语句化用典故,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01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连用四字词语,结构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这四个词语直接表现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废寝忘食、刻苦艰辛。
品味语句
01
品味语句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灯火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出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01
品味语句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闻一多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使他分心。引用别人对闻一多“何妨一下楼主人”的称呼,更是说明他用心之专。
三、合作交流,感受特点
小组合作,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1.生动形象。
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中的“钻探”。
本来是叙述语言,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一词,这就包含了比喻义,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
2.精练含蓄。
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了多种含义。
(1)作为学者的部分。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这两句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者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这两句中的“说”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2)作为革命家的部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他“说”了就“做”。
这几句中的“说”是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这部分的“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斗争精神、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品德。
3.富于感情。
本文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很难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它是记叙,但句中也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记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前后两句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
4.富于音乐美。
(1)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这些词语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2)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朗读闻一多的《红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理解感受:
《红烛》一诗选自闻一多的同名诗集。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既是对红烛精神的提炼,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勉励:不怕牺牲,无私奉献。
五、课堂小结
本文文字不多,却浓缩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生。文章通过六件事,就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都表现出来了。当下,言行一致、爱国守法正是我们中学生明理诚信的基本要求。希望闻先生的高尚品格能够指引我们今后做人的方向。
六、布置作业
1.搜集闻一多先生的著名诗篇,积累在笔记本上。
2.写一篇 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生动形象
精练含蓄
富于感情
富于音乐美
诗化的语言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