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2.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2 15:1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二年级(下)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亡羊补牢》寓言小故事
难点名称 明白道理: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体会“赶紧”这个用词的准确性及其表达效果,需要对课文和人物更深入的理解。明白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需要有归纳总结的能力,更需要高度的概括,知识点具有一定深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亡羊补牢》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对故事中的具体形象和故事情节作的最高概括,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高度的。
难点教学方法 1. 通过朗读、默读课文等活动,使学生发现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并主动思考的意识,体会“赶紧”这个用词的准确性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人物心理的及行为的变化。 2. 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初步明白道理: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情景导入】 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 寓言用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中国民间寓言极为丰富,闪耀着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有许多成语都出自古代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等。 要读懂寓言故事就要做到两点,一是知道故事是什么;二是明白道理是什么。
知识讲解 (学会阅读) 第一篇 故事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亡羊补牢》的故事。 《亡羊补牢》分成了5个段落。 第一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羊圈破了,羊少了一只,羊被狼叼走了。 第二段,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街坊对养羊人的关心。“赶紧”、“堵上”说明修羊圈很重要,很紧迫。 第三段,“羊已经丢了,还修养圈干什么?”说明养羊人不愿意修养圈,觉得不起作用。 第四段,段落中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又”,两个“又”字表明因养羊人未修补羊圈,羊又被狼叼走了一只。 狼用同样的方法又叼走了一只羊。 第五段,这是养羊人再次丢失羊后的感受和想法,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打算修补羊圈。 “羊再也没丢过”是养羊人用实际行动改正自己错误后的结果,点明了知错就改,就不算太晚的道理。 这五段就是讲了亡羊补牢的完整故事。 起因是“圈破丢羊”、经过是“不听劝告”和“再次丢羊”、结果是“修补羊圈,再未丢羊”。 第二篇 道理是什么 亡羊补牢,其实分为“亡羊”和“补牢”两点。 首先我们要知道“亡羊”,也就是丢羊的原因。 Q1: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 第二次丢羊又是什么原因 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把羊圈修补上。 其实我们要知道“补牢”,也就是补牢的结果。 养羊人后悔了,赶快把羊圈补上了,以后再也没丢羊。 亡羊补牢道理就是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继续受损失。 亡羊补牢 ,未为迟也。 亡羊补牢 ,犹未迟也。 亡羊补牢 ,为时不晚。
课堂巩固 (学会评价) 第三篇 评价养羊人 这位养羊人,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1、养羊人是个不听劝告的人: (1)从他与街坊的对话中,看出他不听别人的劝告。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养圈干什么?” 你听出那种无所谓的语气了吗? (2)从第4自然段中的两个“又”,感觉他这个人太一意孤行了。 知道有第一次的丢羊,就应该想到还会丢,可他偏偏不去修补,导致他又有了第二次的丢羊。养羊人是真的可气。 2、养羊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这个养羊人真是可气,那么养羊人就没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后悔”、“赶快”、“结结实实”从这三个词你知道了养羊人的可贵之处。 养羊人最可贵之处就是他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所以我们说养羊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小结 小朋友们,你们有收获了吗?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亡羊补牢》的养羊人,他虽然发现问题很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当一旦发现错误后,他能及时地去改正。如果他在发现错误后,却不去改,总是认为晚了,那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可见,只要有信心,知道及时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 孩子们,想听下一个寓言故事吗?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