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阿长与《山海经》2课时课件(23+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阿长与《山海经》2课时课件(23+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1 14:14:42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
0
2
2
第三单元
10 阿长与《山海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顾《朝花夕拾》。
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活泼能干的闰土,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
二、走进课文
憎恶
惶急
辟头
读一读,辨一辨
诘问
哀悼
书斋
霹雳
震悚
粗拙
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阿长共写了几件事。
①称呼的由来。
②喜欢切切察察,打小报告。
③睡相不好,爱摆“大”字。
④规矩太多,元旦硬塞福橘。
⑤一肚子烦琐的道理。
⑥讲“长毛”的故事。
⑦给“我”买《山海经》。
概括思路:何人何时何地干何事,有何结果。
分析人物形象
思路:由……可知,××是一个……的人。
小组讨论,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段落 事例概括 (阿长的)形象或性格特征
3~5 喜欢切切察察,打小报告;睡相不好
6、7 规矩太多
8~11 正月初一让“我”吃福橘(麻烦的礼节)
12 一肚子烦琐的道理
13 讲“长毛”的故事
24 给“我”买回了《山海经》
段落 事例概括 (阿长的)形象或性格特征
3~5 喜欢切切察察,打小报告;睡相不好 粗俗、饶舌多事、率性、不拘小节
6、7 规矩太多 迷信却真诚、善良
8~11 正月初一让“我”吃福橘(麻烦的礼节) 真诚、善良
12 一肚子烦琐的道理 迷信
13 讲“长毛”的故事 愚昧无知而又纯朴可笑
24 给“我”买回了《山海经》 善良、热心
跳读课文,圈画出能表现作者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句子。
第1段: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第3段: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
第6段: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第12段: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第13段: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第17段: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第18段: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第26段: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第31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从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最看重的是阿长给他买《山海经》这件事,主要的感情是对阿长的敬意,感念阿长的真诚帮助。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对阿长的那些憎恶和不佩服呢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者开始写了对阿长的不大佩服、讨厌,甚至憎恶,但这些恰恰反映的是阿长作为小人物的性格缺陷和不足,说明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但正是这样一个人,一个不被“我”看好的人,却能够给“我”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所以更能突出“我”对她的敬意。
01
梳理情感
憎恶——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怀念
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这种写法叫作欲扬先抑(先抑后扬)。运用这种写作手法,能够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三、课堂小结
作者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贯穿全文,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显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让我们了解了一个真实的阿长,一个平凡的小人物。
四、布置作业
1.研读课文中阿长买《山海经》的部分。
2.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试着查找关于“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等的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同时,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色彩。
阿长与《山海经》
切切察察、规矩多→不大佩服、不耐烦
说“长毛”→空前的敬意
谋害隐鼠→敬意消失
买《山海经》→新的敬意
永安魂灵→怀念
欲扬先抑
好事粗俗
迷信可笑
善良纯朴
谢谢观看!(共21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
0
2
2
第三单元
10 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鲁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经历了一个由抑到扬的过程。这种情感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与阿长有关的哪几件事上 其中哪一件事又是情感的最高峰
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使“我”对阿长的情感达到最高点。那么,为什么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会让“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呢
二、走进课文
1.重点赏读,合作探究
讨论: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对阿长从厌烦、憎恶到最后对她产生敬意,并且怀念,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那促使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给“我”买《山海经》。
思考:买书,应该是十分平常的事情。文中阿长买《山海经》为什么让“我”“震悚” 阅读课文第19~29段回答。
(1)文中的“我”生活圈子狭小,只看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故乡》)。以前读的书又都是“制艺和试帖诗”,还有其他作品里提到的《鉴略》等,都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书。所以“我”对《山海经》渴慕已久。
(2)阿长不识字,称《山海经》为“三哼经”,实际上不知道书名,买书困难。
(3)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01
思读文本,理解意图
细读揣摩阿长买《山海经》的部分,圈画出最让你感动,或者你不能理解的句子,分享交流。
(1)过了十多天,……“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之所以“三哼经”加引号,是因为阿长不识字,她把《山海经》误读成“三哼经”。这从侧面展现出阿长买书的艰难不易。
一个文盲,一个“我”觉得“说了也无益”的阿长,却能为“我”买来心爱的书,可见她是很关心“我”、在乎“我”的,是爱“我”的。
01
(2)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视他为“小友”的寂寞的叔祖由于“疏懒”不去找。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父母呢?也许是忽视,也许是不觉得有多重要,总而言之,没有买。自己呢?路太远,没机会。只有不识字的阿长给“我”买来了。
“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一套孩童渴慕已久的书,被一个不被看好的,自己对她有成见的人买来了,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所以尽管“刻印都十分粗拙”,但还是成为“我最为心爱的宝书”。
思读文本,理解意图
01
理解文本,悟读情感
1.齐读文章最后两段,想一想,这一部分和前文作者的视角一致吗
前文作者以童年的眼光来看待阿长。最后两段是作者以成人的视角来写阿长。
01
2.同样是写阿长,童年和成年的作者对她的情感态度一样吗
不一样。童年是由不耐烦、憎恶、不佩服到空前的敬意;成年后只有“惭愧”“感激”“怀念”。
理解文本,悟读情感
01
3.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阿长这样一个人呢
作者写阿长的原因:阿长毫不计较“我”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我”,努力满足“我”的愿望,这让成年之后的“我”深感惭愧,同时也倍加感激与怀念。所以,鲁迅写这篇文章来怀念她。
理解文本,悟读情感
三、课堂小结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不再是一个激昂的斗士,而是一个调皮的孩子。阿长质朴的爱和人性中善良的光辉闪耀在鲁迅的灵魂深处,让他在回顾人生历程时呈现给读者一个真实真切的阿长,也呈现了一个真挚真诚的自己。
四、布置作业
1.课外继续阅读《山海经》,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色彩。
2.对比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探究作者童年时的学习和生活,进一步了解鲁迅。
阿长与《山海经》
童年:憎恶、不耐烦、敬意
成年:惭愧、感激、怀念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