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
0
2
2
第四单元
17 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
二、读一读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陋室铭》,明确字音,标出节奏,标出押韵的字。
本文韵脚
名 ing 灵 ing 青 ing
丁 ing 经 ing 形 ing
亭 ing
押的是ing韵。
文体常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译一译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参考其他资料,独立译文。标注疑难词语和语句,然后组内互相解决疑难问题。
词句注释
(1)陋室:简陋的屋子。
(2)名:出名,有名。
(3)灵:神异。
(4)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舍。斯:这。
(5)惟吾德馨: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7)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8)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9)调素琴:弹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词句注释
(10)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11)丝:指弦乐器。
(12)竹:指管乐器。
(13)案牍:指官府文书。
(14)形:形体,躯体。
(1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子云,即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16)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论语·子罕》:“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17)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多么高,有了仙人就会出名;水不在于多么深,有了龙就显得神异。这是间简陋的屋舍,只是因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往来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平民。可以弹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杨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悟一悟
1.了解背景,理解文意
刘禹锡写《陋室铭》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于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品《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2.再读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至"惟吾德馨"):以山出名和水神异的原因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行”):描写居室环境和日常生活。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至“何陋之有”):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最后一句“何陋之有”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
01
厘清写作思路
(1)文章第一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第一层运用类比的修辞手法,以名山、灵水引出"陋室",起笔不落俗套。
3.厘清写作思路
01
厘清写作思路
(2)作者的陋室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请用原文中的语言回答。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环境(景幽)
01
厘清写作思路
(3)与作者交往的都是哪些人呢 请用原文回答。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友贤)
01
厘清写作思路
(4)作者在陋室的日常生活是什么呢 请用原文回答。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日常生活(事雅)
01
厘清写作思路
(5)从上面的分析中能看出作者眼中的陋室是简陋的吗 为什么 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请用原文回答。
不简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句)
01
厘清写作思路
(6)我们如何来理解文章的主旨呢
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和日常生活的描写,极力证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01
厘清写作思路
(7)文章中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对偶。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01
厘清写作思路
(8)在文章最后,作者提到“诸葛庐”与“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 两者和陋室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亮、扬子云自比,表明了作者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及抱负。
01
厘清写作思路
(9)文中借他物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作托物言志。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文章是如何托物言志的
物——陋室;志——安贫乐道的情怀,高洁傲岸的节操。
五、背一背
围绕思路图解,快速背诵
陋室铭
以类比起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描写陋室
环境清幽
情趣高雅
生活恬适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举例自况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何陋之有
短文两篇——陋室铭
山 水→陋室
仙 龙→德馨
环境清幽(景)
情趣高雅(友)
生活恬适(趣)
类比引题
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陋室不陋
古贤自喻 反诘点题
谢谢观看!(共26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
0
2
2
第四单元
17 短文两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说“莲花”的品格象征
二、读一读
1.聆听《爱莲说》范读,划出节奏,标注易读错的字音。
2.先自由朗读《爱莲说》,然后齐读两遍,最后组内对抗朗读。
3.再次齐读《爱莲说》,在读中体会作者对莲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文体常识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
三、译一译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参考资料独立翻译全文,标注疑难词语和句子,然后组内互相解决疑难问题。
词句注释
(1)可:值得。
(2)蕃: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附近)人,东晋诗人。独,只。
(4)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5)予:我。
(6)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7)染:沾染(污秽)。
(8)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濯,洗。涟,水波。妖,艳丽。
(9)中通外直:(莲的茎)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10)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长枝茎。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11)香远益清:香气远闻更加清芬。
词句注释
(12)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13)亵玩: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
(14)焉:语气词。
(15)谓:认为。
(16)隐逸:隐居避世。文中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话争奇斗艳。
(17)噫:叹词,表示感慨。
(18)鲜:少。
(19)闻:听说。
(20)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21)宜乎众矣:应当人很多了。宜,应当。
参考译文
水里,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茎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长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靠近赏玩。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喜爱菊花的,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喜爱牡丹的,应当人很多了。
四、悟一悟
1.讲述第1段
(1)明确“蕃”“染”“植”的意思,说出一个带“染”字并和文中的“染”意思相同的成语。
蕃:多。
染:沾染(污秽)。
植:竖立。
成语:一尘不染。
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正直不苟,洁净美好。
(2)讨论: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莲的哪几个方面的形象特点
齐读第1段,试将赞美莲的句子背出来。
2.研读第2段
(1)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两层,第一层是作者对三种花的品评;第二层是作者的感概。
(2)两个层次的句式分别有什么特点
第一层是三个并列分句,句末都有一个“也”字,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句末的“也”表示判断。
第二层,句式基本相同,但语气各不相同:第一句陈述,第二句疑问,第三句感叹。
第一句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多,语气比较平稳,所以用陈述。第二句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用问句形式加强语气。第三句是说爱牡丹的人很多,言下之意是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多,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感情强烈,所以要用感叹语气。
(3)为什么这三个句子要用不同的语气
第一层以三个比喻来评价菊、牡丹和莲三种花,这里虽然没有贬褒之词,但让人一读就能知道作者的情感。第二层作者发表感慨,突出自己对莲的喜爱。前后联系,我们不难理解,作者爱莲,是要以莲自况,表明自己是一个像莲那样品格高洁的君子。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4)第2段的两层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
齐读第2段并背诵。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通过《爱莲说》所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对我们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一个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短文两篇——爱莲说
托物言志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不同流合污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正直不苟
香远益清 →美德永传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
仪态端庄
洁净美好
→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