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代诗歌五首 2课时课件+素材(41+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古代诗歌五首 2课时课件+素材(41+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1 14:38:23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
0
2
2
第五单元
古代诗歌五首
第一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前三首诗歌,感受前三首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前三首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4.背诵、默写前三首诗歌。
课时目标
登幽州台歌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他独上高楼,难觅知音。于是百感交集的他,禁不住悲从心起,写下了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
激趣引入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契丹,陈子昂担任右拾遗参谋军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攸宜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攸宜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陈子昂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读出韵味
体会意境
(1)创设意境,展开想象。
(2)设想陈子昂登台的情景,加以描述。(言之有理即可)
(3)怎样理解陈子昂“独枪然而涕下”呢?
明确:诗中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但是,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来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诗人感觉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探究情感
(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和“来者分别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齐声朗读诗歌,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探究下面的问题。
明确:前两句诗是从时间角度写的。“古人”指古代礼贤士的明君,“来者”指后世礼贤下士的明君。这两旬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探究情感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落泪?
明确:后两句诗是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写的,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诗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自然“怆然涕下”。
探究情感
(3)诗歌中措写了一个什么样的陈子昂?请用几句话描绘你心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示例: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
这首诗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4)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情感
明确:诗歌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
小结

五岳之首泰山以风景壮丽著称。关于泰山,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名篇《望岳》。
创设情境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史诗”,代表作有《望岳》《登高》《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时。




读出节奏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大意。
明确:杜甫看到泰山后,发现泰山绵延不尽,巍峨高大,神奇秀美,不禁产生了一种登山的渴望,想要热情地赞美泰山,并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
体会意境
(1)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写作背景,想象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杜甫看到泰山后,心中是怎样想的呢?
(2)学生相互交流,各抒己见。
①远望:首联“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望到了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
②近望;领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到了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③细望: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望到了云制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景象。
④想望: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探究情感
(1)诗歌围绕“望”字展开,但“望”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也不同,请简要分析一下。
探究情感
(2)诗歌描写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请找出依据。
明确:
①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
②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
③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
探究情感
(3)有人说领联中的“钟”字与“割”字运用得十妙,你能结合诗句分析一下吗?
明确:领联的大意是,大自然将神奇与秀丽集中在这座高山之上。高耸的山峰入云蔽日,乃至山南山北在明暗截然不同。“钟”是聚集的意思,将大自然拟人化,使之富有情感。“割”是分的意思,“割”字不但把阴阳这一自然现象拟人化,而且表明昏晓界限的分明,从而突出了泰山的高大。
探究情感
示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之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这两句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内容小结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古诗浅析

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共同欣赏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探究一下他登上高山以后,会表达怎样的情怀。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泊船瓜洲》《元日》《登飞来峰》等。
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任鄞县知县。三年后任满回江西临川里,途径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了这首诗。
背景介绍




读出韵味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探究情感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诗人感受到什么?
明确: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飞来峰上的千寻塔上。诗人借写峰上古塔之高,表达登高望远的感受:站得高,看得远。
探究情感
(2)诗歌中的“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
明确:“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可以看出诗中的“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体现了王安石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探究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学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
内容小结
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的三首诗,让我们感受到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会到王安石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希望我们能理解这些诗歌蕴含的哲理,让古代文化精华滋润我们的心田。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前三首诗歌。
2.选择感受最深的一首,发挥想象,写一篇散文。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后不见
独怆然而涕下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望岳
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
豪情勃发
壮志满怀
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层云生起,鸟儿归巢
尾联:登凌绝顶,一览众山
登飞来峰
千寻塔,见日升
不畏艰险
积极进取
遮望眼,最高层
登得高,望得远
(语意双关)
同学们,
再见!(共28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
0
2
2
第五单元
古代诗歌五首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后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后两首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课时目标
游山西村

同学们,“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这两个成语大家听过吗?“山重水复”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柳暗花明”多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转机,看到希望。二者最早出自同一首古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陆游的诗作《游山西村》。
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代表作有《游山西村》《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对此,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读出韵味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体会意境
(1)诵读诗歌,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就是陆游,此时被罢官闲居在家,心境如何?
明确:陆游被罢官,遭受挫折,心中自然愤愤不平。面对这样的困境,他仍心存希望,相信总有一天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探究情感
明确:怀疑、着急——高兴,惊喜。
(1)诗人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2)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①村民的热情好客。
②优美的景色。
③淳朴的风土人情。
(3)《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的?
探究情感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返又开朗的情景。这两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的哲理。
探究情感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现出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诗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挂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内容小结
这首诗写了诗人在山西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农村的人情美、风景美、风俗美,表达了诗人的陶醉、恋恋不合之情。


诗题中的“己亥”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已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在腐朽没落的清政府的统治下,官吏贪污腐败,民不聊生。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他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315首组诗中。现在,我们来学习这一组诗当中的第五首。
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龚自珍 (1792—1841年),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写作背景
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也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这一年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已亥杂诗》诞生了。




读出节奏
已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大意。
体会意境
(1)反复诵读诗歌,结合写作背景,想象龚自珍辞官回家时心中是怎样想的?
明确:前两句写诗人辞官回归故里,心情十分苦闷。后两句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花”比喻为“国家和朝廷”,表现出诗人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以此来抒发自己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心。
前两句:通过写景,表现诗人辞官南归的愁苦心情。后两句;作者以“落红”自比,表达自己仍关心国家的腔热情。
探究情感
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内容小结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京南归的无尽愁绪,也表达出诗人虽已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课堂小结
《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让我们明白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转变。《己亥杂诗(其五)》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希望大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经典,让经典永流传。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首联:热情好客
人情美
风景美
风俗美
情感美
颔联:山村美景
颈联:淳朴民风
尾联:抒写愿望
己亥杂诗(其五)
写景:满载离愁,回归故里
虽辞官归乡,仍心系国家
抒情: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同学们,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