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春八下生物精品备课】7.3.3 生物进化的原因课件(共45张PPT)+同步练习原卷+同步练习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春八下生物精品备课】7.3.3 生物进化的原因课件(共45张PPT)+同步练习原卷+同步练习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2-21 22:13:2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课后检测
一、单选题
1.农业科学家在蔬菜种植过程中发现,如果在大棚内长期使用某种农药,害虫对这种农药的抗药性会越来越强。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对害虫不断选择的结果
B.害虫的抗药性是在农药的作用下产生的
C.害虫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为其抗药性的增强提供了前提条件
D.害虫的抗药性变强对其自身是有利变异
2.下图表示几类哺乳动物的起源情况,下列对哺乳动物进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环境变化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定向变异的结果 D.与遗传变异无关
3.有报道称某大学女生感染了MRSA细菌,该细菌对26种抗生素都毫无反应。这种“超级细菌”MRSA的出现与滥用抗生素甲氧西林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对此过程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滥用甲氧西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耐药性增强
B.葡萄球菌这种耐药性能够遗传给下一代
C.甲氧西林使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变异
D.在抗生素使用之前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有耐药性个体
4.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观点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有毒农药的长期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B.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C.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白色变异
D.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是为了适应存在抗生素的环境
5.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现代角马的角发达的原因是
A.代代使用的结果 B.发生了定向的有利变异的结果
C.繁衍后代的结果 D.角发达的雄角马有机会繁衍后代而保留下来
6.下表为英国曼彻斯特地区不同时期两种桦尺蛾的所占比例,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工业化初期 建成工业区若干年后
浅色桦尺蛾 深色桦尺蛾 浅色桦尺蛾 深色桦尺蛾
90% 10% 20% 80%
A.工业煤烟熏的结果 B.大量使用杀虫剂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天敌种类变化的结果
7.青霉素是一种常用的广谱抗生素,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A.细菌接触了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 B.青霉素的质量下降,杀菌能力降低
C.抗药性细菌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细菌为了配合治疗,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8.某种农药对杀灭害虫有独特的效果,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防治效果越来越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施用农药,可以迅速使害虫数量降为零
B.害虫自然产生了能抵抗农药的变异,并随着时间推移得到了巩固
C.农药对害虫中能抵抗农药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D.农药促使害虫产生了抵抗农药的变异
二、填空题
9.下图是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到,使用杀虫剂1消灭甲虫,效果最好的是第______年,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逐渐______。
(2)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以上的现象;
①甲虫具有很强的______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当喷施杀虫剂1时,抗药性弱的甲虫逐渐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就容易生存下来,抗药性强的个体将基因传递给了后代,这种现象称为______,甲虫抗药性越来越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都是______(定向/不定向的)
③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使用杀虫剂1后的第六年,甲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1的环境,这种适应的形成是______的结果。
(3)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和______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是______生存、______淘汰。
10.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某地自1991年开始,使用杀虫剂吡虫啉防治稻飞虱,效果非常好。随着吡虫啉的大量使用,2002年监测到该地区稻飞虱对吡虫啉具有低水平抗性,2005年达到极高水平抗性。下图①~④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抗药性不同的稻飞虱的数量变化。
(1)随着吡虫啉的使用,对稻飞虱群体中抗药性个体数量变化的排序最合理的是______。
A.③①②④
B.②④③①
C.③④②①
D.②①③④
(2)短短十多年的时间,稻飞虱群体的抗药性水平从低向高进化,主要原因是:
①稻飞虱具有很强的______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未使用吡虫啉之前,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当喷洒吡虫啉时,抗药性弱的稻飞虱逐渐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由此可见,抗药性强是______(填“有利”或“不利”)变异。
(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______。
(4)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条既能能治理稻飞虱又不会污染环境的好建议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课后检测
一、单选题
1.农业科学家在蔬菜种植过程中发现,如果在大棚内长期使用某种农药,害虫对这种农药的抗药性会越来越强。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对害虫不断选择的结果
B.害虫的抗药性是在农药的作用下产生的
C.害虫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为其抗药性的增强提供了前提条件
D.害虫的抗药性变强对其自身是有利变异
【答案】B
【详解】
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害虫的抗药性是原来就有的不是在农药的作用下产生的;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对害虫不断选择的结果;害虫的抗药性变强有利于害虫的生存是有利变异。
A.害虫的抗药性是原来就有的不是在农药的作用下产生的,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对害虫不断选择的结果,A正确。
B.害虫中原来就有抗药性的个体,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而抗药性强的个体活下来,因此害虫的抗药性不是在农药的作用下产生的,B错误。
C.害虫的抗药性是原来就有的不是在农药的作用下产生的,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对害虫不断选择的结果,C正确。
D.对害虫来说抗药性变异有利于生存,因此是有利变异,D正确。
故选B。
2.下图表示几类哺乳动物的起源情况,下列对哺乳动物进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环境变化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定向变异的结果 D.与遗传变异无关
【答案】B
【详解】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因此现存各类哺乳动物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3.有报道称某大学女生感染了MRSA细菌,该细菌对26种抗生素都毫无反应。这种“超级细菌”MRSA的出现与滥用抗生素甲氧西林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对此过程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滥用甲氧西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耐药性增强
B.葡萄球菌这种耐药性能够遗传给下一代
C.甲氧西林使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变异
D.在抗生素使用之前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有耐药性个体
【答案】C
【详解】
A.滥用甲氧西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耐药性增强,不符合题意。
B.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耐药性变异可以遗传给下一代,不符合题意。
C.甲氧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只有选择作用,不能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变异,符合题意。
D.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中原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观点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有毒农药的长期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B.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C.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白色变异
D.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是为了适应存在抗生素的环境
【答案】B
【详解】
A.害虫的抗药性是原来就存在的,并不是因为有毒农药的长期作用才产生的;农药对害虫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害虫,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害虫个体,A错误。
B.野兔的保护色是长期与鹰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鹰的锐利目光同样是与野兔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野兔不具有保护色便容易被鹰吃掉,鹰没有锐利的目光就不易发现野兔,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就形成了,B正确。
C.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北极熊的体色是与环境一致的白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
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且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因此细菌不能通过主动的变异,产生抗药性,来适应存在抗生素的环境,D错误。
故选B。
5.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现代角马的角发达的原因是
A.代代使用的结果 B.发生了定向的有利变异的结果
C.繁衍后代的结果 D.角发达的雄角马有机会繁衍后代而保留下来
【答案】D
【详解】
A.自然选择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故现代角马的角发达不是代代使用的结果,A错误。
B.古代的雄鹿的鹿角存在着发达和不发达的变异,雄鹿之间为争夺配偶要进行生存斗争,由于生存斗争,有发达鹿角的个体能够得到配偶并把这种变异遗传下去,不是定向变异的结果,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C.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不是繁衍后代的结果,C错误。
D.达尔文认为,没有发达鹿角的个体因争夺不到配偶,其变异就不会遗传下去;经过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的有发达鹿角的雄鹿,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6.下表为英国曼彻斯特地区不同时期两种桦尺蛾的所占比例,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工业化初期 建成工业区若干年后
浅色桦尺蛾 深色桦尺蛾 浅色桦尺蛾 深色桦尺蛾
90% 10% 20% 80%
A.工业煤烟熏的结果 B.大量使用杀虫剂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天敌种类变化的结果
【答案】C
【详解】
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不同的颜色,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桦尺蛾在自然条件下产生了变异,其后代有浅色桦尺蛾和深色桦尺蛾。工业污染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被工厂的烟熏成了深颜色,这样深色桦尺蛾就不容易被发现,而浅色桦尺蛾容易被敌害发现;在非工业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未被污染颜色浅,所以浅色的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因此,造成英国曼彻斯特地区不同时期两种桦尺蛾的所占比例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
故选C。
7.青霉素是一种常用的广谱抗生素,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A.细菌接触了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 B.青霉素的质量下降,杀菌能力降低
C.抗药性细菌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细菌为了配合治疗,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答案】C
【详解】
A.自然界中的细菌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细菌的抗药性本来就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不是细菌接触了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A错误。
BC.有的细菌抗药性强,有的细菌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所以,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其根本原因不是青霉素的质量下降,而是药物对细菌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C正确。
D.变异具有随机性,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故细菌不能通过主动的变异来产生抗药性,D错误。
故选C。
8.某种农药对杀灭害虫有独特的效果,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防治效果越来越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施用农药,可以迅速使害虫数量降为零
B.害虫自然产生了能抵抗农药的变异,并随着时间推移得到了巩固
C.农药对害虫中能抵抗农药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D.农药促使害虫产生了抵抗农药的变异
【答案】C
【详解】
A.施用农药后,也会存活一些个体,并不是降为零,A错误。
B.抵抗农药的变异积累是经农药选择的结果,不是害虫自然发生的,B错误。
C.首先害虫存在两种变异品种:抗药能力强的害虫与抗药能力差的害虫。农药使害虫中抗药能力差的害虫死亡,而抗药能力强的害虫活了下来。这样控制抗药能力强的基因得到积累与加强,使用时间越长,效果越差,是因为农药选择了害虫中能抵抗农药的变异,C正确。
D.在使用农药之前,害虫已经发生了抵抗农药的变异,是遗传物质决定的,不是因为使用农药才产生的,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9.下图是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到,使用杀虫剂1消灭甲虫,效果最好的是第______年,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逐渐______。
(2)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以上的现象;
①甲虫具有很强的______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当喷施杀虫剂1时,抗药性弱的甲虫逐渐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就容易生存下来,抗药性强的个体将基因传递给了后代,这种现象称为______,甲虫抗药性越来越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都是______(定向/不定向的)
③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使用杀虫剂1后的第六年,甲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1的环境,这种适应的形成是______的结果。
(3)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和______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是______生存、______淘汰。
【答案】(1) 3 减弱(降低)
(2) 繁殖 遗传 定向 自然选择
(3) 环境 适者 不适者
【详解】
(1)
从图中可以看到,使用某种杀虫剂消灭害虫,开始使用的一至三年效果较好,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越来越差。开始使用某种杀虫剂,对某种害虫效果显著,但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对该种害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即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而实验证明,在未使用农药前,某些害虫个体已具有这种抗药性,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越来越差。
(2)
①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大量的后代,即过度繁殖。因此,甲虫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大量的后代,即过度繁殖。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起来了选择作用。在此过程中,能生存下来的个体一般具有一些微小的变异,即抗药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都是定向的。
③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使用杀虫剂1年后的第六年,害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的环境,这种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当第七年使用杀虫剂2时,害虫由于不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而大量死亡,经过再次积累,新的有利变异重新适应环境。
(3)
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0.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某地自1991年开始,使用杀虫剂吡虫啉防治稻飞虱,效果非常好。随着吡虫啉的大量使用,2002年监测到该地区稻飞虱对吡虫啉具有低水平抗性,2005年达到极高水平抗性。下图①~④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抗药性不同的稻飞虱的数量变化。
(1)随着吡虫啉的使用,对稻飞虱群体中抗药性个体数量变化的排序最合理的是______。
A.③①②④
B.②④③①
C.③④②①
D.②①③④
(2)短短十多年的时间,稻飞虱群体的抗药性水平从低向高进化,主要原因是:
①稻飞虱具有很强的______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未使用吡虫啉之前,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当喷洒吡虫啉时,抗药性弱的稻飞虱逐渐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由此可见,抗药性强是______(填“有利”或“不利”)变异。
(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______。
(4)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条既能能治理稻飞虱又不会污染环境的好建议______。
【答案】(1)B
(2) 生殖(繁殖) 有利
(3)自然选择
(4)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合理即可
【详解】
(1)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未使用吡虫啉之前,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当喷酒吡虫啉时,抗药性弱的稻飞虱逐渐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紫殖后代,抗药性强的个体将基因传递给了后代,经过许多代后,群体的抗药性水平越来越高。分析图①到图④可知,随着吡虫啉的使用,对稻飞虱群体中抗药性个体数量变化最合理的排序是②→④→③→①,抗药性的个体由少到多。
故选B。
(2)
①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因此,稻飞虱具有很强的生殖(繁殖)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每一代都存在变异,没有两个生物个体是完全相同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这些变异都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是可遗传的变异。害虫的有些变异具有抗药性,在生存斗争中被保留下来,通过逐代积累,从而产生了抗药性的害虫。因此,由此可见,抗药性强是有利变异。
(3)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等。由于过度繁殖而产生大量的个体,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即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通过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结果适应环境者生存,不适应环境者被淘汰。生存下来的个体通过遗传积累加强,而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性。因此,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4)
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条既能能治理稻飞虱又不会污染环境的好建议是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既保护了环境,又防治了害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5张PPT)
人教版生物 八年级下册
同步精品备课
第七单元 第三章
第3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学习目标:
1、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分析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认同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想一想,议一议
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和残翅的昆虫(右图)。请分析,在这个海岛上,为什么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特别多?
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这些海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有翅能飞但翅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容易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的机会较少。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岛上无翅的昆虫就会特别多。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生物种类会绝灭呢?新的生物种类又是怎样形成的?现存的各种生物为了种群的生存和繁衍,各显神通。它们都有哪些方式呢
夏天的雷鸟
冬天的雷鸟
泥土上的蛙
落叶上的蛙
绿叶上的蛙
枯叶上的蛙
动物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
保护色有什么作用 你们还能举出其他一些动物保护色的例子吗?
由此可见,保护色是生物长期适应环境所采取的一种策略。
保护色+拟态
警戒色
这些是保护色吗?
体表颜色与环境颜色相似的动物能更好地生存下来。
模拟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假设:
提出问题:
体表颜色与环境颜色相似的动物能更好地生存下来吗?
模拟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注意:教材64页第6点。
模拟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讨论和交流:
1、第一代和第五代中,哪种颜色的纸片“幸存者”
最多?这与纸片 的颜色有什么关系?
2、第一代和第五代之间有什么变化?
3、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你能推测保护色的形成
过程吗?从中你能简单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吗?
得出结论:
适者生存。体表颜色与环境颜色相似的动物能更好地生存下来,一代一代下去, 就逐渐形成了与环境颜色一致的保护色。
这里有几只桦尺蠖?
哪种颜色的桦尺蛾易被发现?
深色桦尺蛾
浅色桦尺蛾
1850年-林木葱茏,空气清新。
哪种颜色的桦尺蛾易被发现?
1950年,工厂林立、烟雾弥漫。
长满地衣的树干上的桦尺蛾(浅色个体占多数)
黑褐色树干上的桦尺蛾 (深色个体占多数)
1850年考察
1950年考察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引起曼彻斯特两种桦尺蛾数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被污染的环境,使得浅色桦尺蛾容易被鸟类捕食而处于选择劣势,黑色桦尺蛾具有保护色而处于选择优势。
周围环境变化,环境和鸟对桦尺蛾的选择作用
决定条件:环境
自然选择
长颈鹿的长
脖子是怎么
来的?
长颈鹿的进化示意图
自然选择
过度繁殖
过度繁殖
一棵一年生的植物,即使每年只产生两粒种子,经过20年,后代的数目就能超过100万棵。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种间竞争
种内竞争
  狼群中本就有个体差异,有的善跑,有的不善跑,有的凶猛,有的不凶猛,有的狡猾,有的愚笨;另一方面因食物、空间的有限引发了生存竞争。凶猛、善跑、狡猾的狼容易得到食物,在生存竞争中能够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并繁殖更多的个体,将该性状遗传给后代,相反不凶猛、不狡猾、不善跑的狼则会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
用达尔文学说解释狼的凶猛、善跑、狡猾的特性的形成过程
达尔文的观点:适者生存
1.起初长颈鹿的脖子有长有短。
2.当低处的树木叶子被吃光以后,长脖子的长颈鹿可以吃到高处树叶而存活,并繁殖后代;短脖子的则容易被饿死,留下来的后代也较少。经过逐代积累,产生了今天的长颈鹿。
生物进化的过程
自然选择的外在动力:激烈的生存竞争
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遗传和变异
注:变异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环境!
生物
有害变异
有利变异
被淘汰
被保留
有害变异
有利变异
被淘汰
被保留
…….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和变异
适者生存
概念:
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自然选择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地进化。
贝格尔号航行路线
思考:
刚开始使用蚊香的时候,杀蚊子的效果很好,可到后来,效果不明显,请你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分析此现象。
蚊子有不抗药的,也有抗药的,刚开始使用蚊香时,把不抗药的蚊子杀死,具有抗药性的蚊子保留下来,继续繁殖,后代有抗药的,也有不抗药的,不抗药的被杀死,抗药的继续保留下来。经过一代代选择,蚊子普遍具有了抗药性,所以到了后来使用蚊香时效果不明显。
遗传变异——昆虫抗药性的产生
用农药消灭害虫,开始时,效果显著,但过一段时间后,药效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农药使这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吗?
不是!主要是害虫本来就存在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农药杀死的是不具抗药性的个体,具有抗药性的个体保留了下来,并把抗药性遗传给了后代。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起了定向选择作用,抗药性变异经过遗传逐代积累,最后就形成了具有抗药性的新品种,农药对其就不起作用。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