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明太祖朱元璋 钱宰被征入朝编纂《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后,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这反映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历史上皇权是如何一步步加强的?决策机构又有什么变化?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1)鉴于元朝 权势过重。
(2)朱元璋认为,这种制度妨碍了 的高度集中,会导致 。
2.表现
(1)1380年,诛杀 ;同时,裁撤 和 ,以 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 负责。
(2)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 。
3.影响: 宣告废除, 进一步加强。丞相皇权社会动荡胡惟庸中书省丞相六部皇帝丞相宰相制度君主专制二、内阁的出现
1.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设立 ,作为 ,大事仍由 亲自主持。
2.明成祖设立 。开始参与 的决策,“ ”由此出现。
3.后来,内阁有了 权,主持阁务的 更是权压众臣, 任首辅时,大权尽归 , 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4.内阁不是法定的 ,只是为皇帝 的内侍机构,各项大权仍掌握在 手里。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皇帝内阁机密事务内阁票拟首辅张居正内阁六部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提供顾问皇帝三、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
(1)清初, 权力很大, 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亲政后,设立 ,中枢机构一分为 , 三足鼎立,互相 ,最后集权于 。
(3) 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
2.特点:军机大臣品级 ,由 钦定,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 裁决。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南书房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制约皇帝雍正不高皇帝皇帝3.影响
(1)提高了 。
(2)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 手中。
(3)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发展到 。
(4) 进一步得到巩固。行政效率皇帝顶峰中央集权【特别提示】 本课主要掌握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皇权和相权之争以皇权获胜告终。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后来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1.清朝建立后,中央的权力机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1)皇太极建国号清后,把八旗旗主议事制改名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增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前者权力凌驾于后者之上。
(2)康熙亲政后,设南书房,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形成了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的局面,三者相互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3)雍正帝时,设置了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政大权集中到了皇帝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相继撤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辨误析错】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政治制度的变化体现了由落后的部落议事逐渐演变为汉族地区相对先进的封建君主专制,验证了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同化。【例1】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 )
A.加强中央集权
B.巩固皇权
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D.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精析】 从材料中“雍正年间用兵西北”清楚地看到雍正最初设置军机处是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本题要注意审题,如审题不清,容易误选A。【答案】 D
顿有所悟 解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忽略关键词是选择题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2.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对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在西汉、唐朝、明朝时期是怎样一步步解决的?
(1)西汉时: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唐朝时:推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分工不同,但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之间互相牵制和监督,最终权力集中到皇帝那里,从而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3)明朝时: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解决了中国两千多年君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辨误析错】皇权至上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主要的特征。不同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在试图不断地加强皇帝的权威,削弱相权。【例2】 明太祖决定改革政治体制的本质目的是
( )
A.加强中央集权
B.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C.废除宰相制度
D.高效处理繁重的政务
【精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结合改革的社会背景和改革者的阶级实质分析问题,可以得出答案选B。
【答案】 B顿有所悟 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明太祖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其行为最本质的目的是维护本阶级的统治。
关于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原因
思维拓展
对于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原因,学术界的看法各异。经过长期的争论,比较多的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进入晚期阶段,地主阶级的腐朽性以及封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统治很不稳固。而宋元以来地主土地所有制与租佃制的普遍发展,又使地主的身份以及地主与佃户的租佃关系变得很不稳定。中国古代的封建土地关系,具有土地买卖自由和等级结构不严格的鲜明特点。在我国,历代实行的是官僚政治而非贵族政治,官位是通过考试获取的,因而官宦门第经常处于变动的状态。士族门阀制度瓦解后,士族地主独占高官厚禄的特权已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唐代实行科举制度后,布衣变成官僚的事已屡见不鲜,地主的身份更是经常发生变动。而且我国的土地,很早就可以自由买卖,地主对土地的占有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到了宋代,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日益发展,土地的买卖更加频繁,随着地权的转移,地主身份的变动也更加频繁。由于地主身份的不稳定,他们对佃农的占有也不稳定。宋代以后,随着租佃制的普遍推行,这种不稳定性变得尤其明显。到明清时期,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不仅有了退佃和离主的自由,而且有了转佃权与永佃权,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削弱,地主对佃农的超经济强制相对削弱,行政管理权、诉讼裁决权和军事指挥权与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分离,即所谓“食土而不临民”的状况更加突显。但是,没有超经济强制,也就没有封建剥削。超经济强制是地主阶级借以实现他们对佃农榨取剩余劳动的必要手段。因此,地主阶级就要求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的封建政权集中更大的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对农民实行更加严酷的超经济强制,把农民牢固地束缚在土地之上,以保证他们对农民剩余劳动的榨取。明清封建专制的高度发展,正是适应地主阶级的这种需要而出现的。明太祖有次召见各郡富民时说:“汝等居田里、安享富税者,汝知之乎?……今朕为尔主,立法定制,使富者得以保其富。”这话就道出了封建王朝为地主阶级承担对农民实行超经济强制的职能的奥秘。应用指南
史学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导析】 通过材料所述宰相与皇帝关系的变化,可以看出臣的地位越来越低,而君的地位越来越尊。透过这一现象,我们能够得出中央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这一结论。
【答案】 C●课内综合题
【例1】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相始也。”可见他极力主张
( )
A.加强君权必须废除丞相
B.加强相权来削弱君权
C.有丞相必然就有善治
D.没有丞相就没有善治
【归纳提示】 黄宗羲极力反对绝对君权,主张用相权来平衡君权,故选B。【答案】 B
【点评】 本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比较和分析能力。从材料中“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相始也”,可知黄宗羲的基本主张。【例2】 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的主要目的是
( )
A.提高办事效率 B.强化君主专制
C.让“群臣”监督皇帝 D.精简政府机构
【归纳提示】 废除丞相,大权独揽,这是强化君主专制的表现。
【答案】 B
【点评】 本题是经典试题,需要学生具备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课标新题
【例3】 丞相职位长期沿用主要是适应
( )
A.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B.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
C.加强民族交流和对外交往的需要
D.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
【归纳提示】 丞相是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它的设立和废除都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关,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答案】 A
【点评】 本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容易导致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