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孟子
轲
子舆
儒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名 ,字 ,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 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宋、魏等国,均不被采纳。六十多岁回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全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反对残暴之君,反对不义战争。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鱼我所欲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
它包括四种“本心”: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
仁也;
义也;
礼也;
智也。
只要不使这些“本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读准字音
恶 箪 蹴 乡
羹 辟患
wù dān cù xiàng
gēng bì gǒu
苟得
注意:
1 断句.
2 正音.
朗读课文
句
读
dòu
所欲/有甚于生者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呼 尔 而 与 之,行 道 之 人 弗 受。
万 钟 则 不 辨 礼 义 而 受 之。
/
/
/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所欲:
同时具有或得到。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想要,希望。
兼:
得兼:
舍:
舍弃
取:
选取
同时得到。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
义:
舍:
生命
道义
正义
舍弃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
取:
选取
者也:
语气词,与“也”
相同。表示判断。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甚于生者:
苟得:
为:
患:
辟:
比生命更重要。甚:超过。
苟且偷生。
祸患,
灾难。
同“避”,躲避。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然而我所想要的有超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然而我所厌恶的事情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动词,做,干。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使:
何不用也:
莫:
假如,假使。
什么手段不用呢?
没有。
假使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求生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能采用呢?假使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使:
假如,假使。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是:
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
因此。
按照这种方法去做,就可以得以生存,却有人不去采用它;按照这种方法去做,就可以躲避祸患,却有人不愿这样做。因此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他们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严重的。
则:
就。
用:
采纳,采用。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非独:
不仅,不只是。
勿丧:
不丧失。
是心:
这种天性。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才有这种天性,人人都有这种天性,只不过有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耳:
而已,罢了。
之:
代词,代之“这种天性”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箪: 豆:
羹: 弗:
呼尔: 蹴:
不屑: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用肉调和五味做的粥状的食物。
踩踏。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一碗米饭,一碗汤菜,得到这些就能生存,得不到就会死亡。吆喝着施舍给别人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如果用脚踩踏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会因被轻视而不肯接受。
与:
给。
吆喝的样子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辩: 何加: 奉: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万钟:优厚的俸禄。
有什么益处。
侍奉。
穷乏:穷困、贫苦。乏:缺少钱财。
得: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欤”,语气助词。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它合不合礼义就去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得到它难道是为了自己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自己结识的穷苦的人感激我吗?
同“辨”,辨别。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同“向”,先前、从前。为:为了。
第一个“为” wèi,介词,为了。第二个“为”,wéi,动词,接受。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它;从前为了礼义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能有妻妾的侍奉而接受它;从前为了礼义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之谓:
本心: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是:这。已:停止。
指人的羞恶之心。
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如果不改变不这种做法,仍然去追求优厚的俸禄),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相当于“称作”“叫做”。
⒈通假字
⑴故患有所不辟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⑶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⑷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从前。
“与”同“欤”,语气词。
“得”同“德”,感激。
“辩”同“辨”,辨别。
“辟”同“避”,躲避。
⒉一词多义
为
为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介词,为了。
动词,做。
得到。
同“德”,感激。
同“欤”,语气词。
给予。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主旨是告诫人们要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分析结构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以“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类比推理,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从正面说理,分析论证,强调“义”高于“生”。
采用假设方式,从反面论述如果把“生”看的高于一切,就会为苟且偷生而不择手段,会为人所不齿,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
④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⑤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正面论述不辟患的原因是义高于生。
强调“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
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举“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述了人们对义的坚守,保有本心。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③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举“不辩礼义受万钟”的例子,从反面论述了这样做是见利忘义,是失其本心。
再次强调要有舍生取义之心。
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类比推理,生动形象地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说理通俗易懂 ,易于接受。
合作探究
2、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①文章开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②孟子善于将抽象难懂的道理化为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论证,结合第1段内容进行分析。
③从“鱼”和“熊掌”写起有什么作用?
3、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舍生取义”逐层论述的
首先以“鱼和熊掌”为喻,生动形象地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
然后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说理,论证了人人都有舍生取义的思想;
最后举“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的事例进行对比,全面突出的论证了人应该保有本心。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做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2、“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探究
分析第一段:
3、现实中,是不是每个人都会为了“生”而不顾“义”?从哪句可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具有这样思想的人是谁?原文填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贤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
5、简述本文第1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说理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人人都有舍生取义的思想。
1、第二段里,孟子写出哪些人是具有“舍生取义”的精神,哪些人不具有这种精神?
论证方法是?
行道之人;乞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舍生取义
失其本心
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论证方法:
分析第二段:
2、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3、作者认为这种做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5、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4、孟子认为怎么做会失掉“本心”?结合第二段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不分析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高位厚禄。
6、文中两次提到“心”,“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文章最后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在作者看来,面对高位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心”是指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
“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根本原因是“失其本心”。
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三个排比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的排比句来进行今昔对比,批判了重利轻义的行为,突出强调不要失去本心的观点,使论证更富有气势。
8、简述本文第2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举“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述了人应该保有本心;
然后举“不辩礼义受万钟”的事例,从反面论述了人应该保有本心;
最后再次强调要有舍生取义的思想。
9、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①比喻论证。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说理通俗易懂。
②举例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人人有本心”的观点
③对比论证。今昔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不要失去本心的观点。
④道理论证。有力地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10、孟子语言汪洋恣肆、气势充沛、议论犀利,结合《鱼我所欲也》的内容简要分析。
①运用对比,选取“鱼”与“熊掌”,“生”与“义”,“生”与“死”,“所欲”与“所恶”等两两相对的事物或心态对比说明,正反论述,层层分析,逐步深化。
② 运用排比、反复,今昔对比,批判了见利忘义的行为,使论证更富有气势。
11、请写出两个和本文有关的成语并解释。
①舍生取义:舍弃生命选取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②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③苟且偷生:得过且过,勉强活着,不图走远。
文章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更重要。_____________
———————————————又以“一箪食,一豆羹”为喻,
——————————————————————那种不顾礼义、只求私欲的行为,是可耻的。
论述人不可苟且
偷生,而应该保持本心,即“舍生取义”;
论述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贵
在不失本心。
鱼
熊掌
舍鱼取熊掌
比喻
论证
义
舍生取义
生
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中心论点。
A
生、欲
不为苟得
甚于生
死、恶
不避祸患
甚于死
欲
何不为
莫甚于生
恶
何不用
莫甚于死
正
反
从正反两面分析论证
B
义重于生
生重于义
人皆有本心,贤者保有本心
C
第一部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 “义” 重于生命。
第二部分 举例进一步论证“义” 重于生命,不能“见利忘义” ,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行道之人、乞人
正
反
不辩礼义、乞人
受万钟
弗受、不屑
举例
有本心
失本心
(重义)
(取义)
1.找出与文章的中心所体现的价值取向相同的诗句或事例吗?
延伸思考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máo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闻元军东下, 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 坚持抗元. 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 被俘。 元将迫其招降, 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 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 被押送大都(今北京), 囚禁四年, 经历种种严酷考验, 始终不屈。 于1283年从容就义, 年仅47岁。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黄花冈起义时,大批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林觉民率敢死队冲进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兵浴血奋战,中弹被俘,从容就义。喻培伦胸前挂满一筐炸弹,冲锋在前,弹尽力竭,后被俘,英勇牺牲。 解放前,由于国民党腐败无能,经济趋于崩溃,洋货充斥市场。著名作家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买美国救济粉,被称为“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1、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2、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分析下列各句中的“义”的不同,并说出你读过这些“义”的感受。
孟子:义我所欲也
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
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
A.忠君报国的“忠义”。B.与生俱来的一种本心“羞恶之心”。C.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坚贞不渝的信念。D.士为知已者死的“仗义”。
(B)
(D)
(A)
(C)
开放性试题
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默写填空
1、《鱼我所欲也》中体现“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句子是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鱼我所欲也》中说明有可以得生、避患的方法却不用的原因的句子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鱼我所欲也》中说明每个人都有“本心”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4、《鱼我所欲也》中与“不受嗟来之食”表意相近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