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
同盟领袖是中山,清帝推翻民有权。
起义武昌全国应,扫除封建几千年。
——朱德《辛亥革命杂咏(一)》
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辛亥革命而作,诗中简洁地介绍了辛亥革命的情况和伟大功绩。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救亡图存的运动,它推翻了封建帝制,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整体感知
本单元内容以列强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为主线,对近代列强对华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人民的历次反抗斗争进行了概述。以鸦片战争为起点,西方列强迫使中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屈辱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各派政治力量掀起的救国救民潮流高潮迭起,救中国、求民主成为近代爱国主义的主题。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都是这一时期中国人民抗争的有益尝试,虽然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但沉重打击了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影响深远。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学习本单元内容要注意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伴随着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逐步深化;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中国人民担负起民主革命的任务——反侵略反封建。虽然革命一再失败,但这一伟大任务最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要注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总结百余年间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特点;要与现实相结合来分析、解决问题,如对国共两党关系的思考、对中国人民革命道路选择的思考。
●高考聚焦
1.本单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点内容,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主要涉及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列强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勾结中国反动势力绞杀和破坏中国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及其作用和局限性、辛亥革命及其历史意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其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历史意义。
2.从题型上看,选择题、材料题、探究题、开放题都可能出现;从命题角度看,要注意以下重点内容:列强侵华与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列强侵华对中国造成的双重影响、我国现阶段东西部的差距与列强侵华的关系、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及近几年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太平天国运动与当今“三农”问题、辛亥革命与西方启蒙思想及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党的建设等。虎门销烟广场
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对中国侵略的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1840年到1900年,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哪些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是怎样进行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的?为什么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不能取得胜利?
一、虎门销烟
1.背景
(1)西方列强的发展:①18世纪中后期, 开始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大增。②不久,法、美等国也相继开展工业革命。
(2)清王朝的衰落:①政治: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②经济:自给自足的 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财政困难。③军事:军备废弛。④对外政策:仍然实行 政策。英国自然经济闭关锁国(3)鸦片走私:①原因:受自然经济的抵制,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 地位。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②影响:掠走中国大量白银,严重摧残着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2.过程:1839年6月虎门销烟,领导人为 ,英国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出超林则徐二、鸦片战争
1.战争概况
(1)开始: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 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扩大:1841年初,英军强占 ,接着又攻占了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
(3)结束: 年8月,清政府屈辱求和。
2. 结果
(1)失败:①时间:1842年8月。②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的强大;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广东香港岛1842(2)签订《 》:①时间:1842年8月。②内容:割 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 、厦门、福州、宁波、 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 ,由双方商定等。
3.影响: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 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 国家。南京条约香港岛广州上海关税领土完整半殖民地半封建
【特别提示】 通商口岸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①使中国的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是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②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三、战火再燃
1.原因:鸦片战争以后,列强仍不满足既得利益。英国联合 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因而决定采取武力解决问题。
2.概况
(1)1856年,英军进攻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
(2)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 》。
(3)1860年,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 》。美法广州天津条约北京条约3.签订条约
(1)《天津条约》:允许外国 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 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2)《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 为商埠;割 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3)美俄也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 ,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公使英法九龙司天津俄国
4.危害: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 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 的程度加深了。
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1.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有人认为,如果中国不进行禁烟运动,就不会有鸦片战争。其实,这只是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一个借口,是表面现象。从本质上说,这场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是英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日益突出。1825年,英国爆发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为摆脱危机,缓和矛盾,英国更加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以夺取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在英国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中国更大的市场了。可见,中英之间在鸦片问题上的冲突,仅仅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即使没有这种冲突,战争也会因其他借口而发生。
【例1】 鸦片战争前,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卖给中国的主要商品是呢绒、棉布等,而中国卖给英国的主要商品是茶叶、生丝、药材等,这说明( )
A.两国的地理环境不同
B.两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不同
C.两国的国情不同
D.两国的政治方式不同
【精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能力。一个国家出口什么样的商品归根结底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题干中英国大多为工业产品,由此可进一步再现课本知识,明确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没落的封建社会,英国则是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从而也说明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答案】 C
顿有所悟 此类题提醒学生在掌握相关教材史实的同时,还要充分理解相关知识的内涵、本质。既要看到现象,又要理解本质;同时注意此类题所给出的题干中的提示语。
2.有一种观点认为“鸦片战争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闭关锁国状况从此结束。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加强了对外交流,导致了新思想的萌发。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确实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近代文明也确实萌发于鸦片战争后。
这种观点过于片面:(1)我们不仅对鸦片战争,还要对近代以来的西方列强侵华,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鸦片战争首先是一场侵略战争,它给中国带来的是深重的灾难,它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不能以客观的“进步”作用作为评判的标准。列强的侵略造成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受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沦,使中国近代发展困难重重,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更是灭顶之灾。
【辨误析错】 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灾难,也给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文明创造了某种客观条件,但是中国近代化的发生完全是中国人的事情,是中国人在亘古未有的奇耻大辱中,奋发图强,摸索中西文化的结合,探索中国前进的道路。中国的近代化,是中国人走出来的,中国人至今仍在求索中奋斗。
【例2】 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首先带来的是( )
A.近代化生产 B.启蒙思想
C.灾难 D.近代文明
【精析】 鸦片战争给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文明创造了某种客观条件。但是,灾难是第一位的,也是中国人民最早感受到的。
【答案】 C
顿有所悟 要注意审题,否则容易失分。3.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1)《天津条约》增开的10个通商口岸沿中国的海岸线南北展开,又沿长江向内地延伸,比《南京条约》局限于东南沿海的五个通商口岸是个明显的突破;《北京条约》则把商埠开到了清政府的心脏地区。
(2)《天津条约》准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满足了列强盼望已久的对侵略权益的要求。
(3)英国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例2】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的相同之处是 ( )
A.都开始于侵略者对广东沿海地区的进攻
B.都直接威胁到清朝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C.侵略者的目的都是要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中国财富
D.外国侵略者都以武力挫败了中国政府的抵抗
【精析】 本题旨在考查再认再现史实,并类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质的”就是最根本的,依托备选项再认再现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可知: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英国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掠夺原料和商品市场而向中国扩张。【答案】 C
顿有所悟 (1)明确试题的比较方式;(2)“本质”是历史事件内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种深层的、隐性的、需要分析挖掘的知识内涵。关于本课内容的相关学术观点
思维拓展
对于本课内容的主导线索和基本观点,国内特别是大陆史学界,基本没有原则性分歧。如对列强发动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和不断加深的危机,所表现出的野蛮、残忍和非正义性,都予以强烈谴责;对中国爱国军民不屈不挠地坚持反抗外国侵略,付出了巨大牺牲,表现出坚强的民族气节,留下了爱国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都予以认同和赞扬;对清朝统治者当中昏庸误国、投降卖国之辈的错误行径乃至罪责,都持批判态度。但是,在对有些人物的表现、有些事件的真相、有些具体问题的看法上,也存在分歧。摘要略举两例:(1)在对待鸦片问题上,鸦片战争前夕存在严禁派与弛禁派的明显分野,这是学术界的一般观点。也有论者认为,当时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弛禁派”,因为道光皇帝主张禁烟,封建官吏只能唯命是听,说在他身边还存在一个所谓“弛禁派”令人难以置信。
(2)关于琦善在鸦片战争中的表现,一般认为他是妥协投降派的典型人物之一。但有的论者认为,找不到琦善关于弛禁鸦片的言论,他也没有诬陷林则徐,其人在广东的所作所为也并非像通常所说的那样卑劣,更没有向英国人私许香港,总之,“卖国”罪名不能成立。应用指南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和认识有争议的历史现象。
【导析】 对有争议的历史现象,应该在有史实作为基础的前提下,结合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趋势进行评析。对于有些不能够准确把握的历史事实,应该慎重得出历史结论。对于史实清楚,道理明确的历史现象,可以作出明确结论。●课内综合题
【例1】 在18世纪中期至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英正当贸易中,英国处于 ( )
A.出超地位 B.入超地位
C.进出口基本持平 D.贸易顺差地位
【归纳提示】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的全面掌握情况,正当贸易中的英国一直处于入超地位,即贸易逆差地位,正因为如此,英国急欲扭转贸易逆差地位而向中国走私鸦片。
【答案】 B
【点评】 本题需要对一些术语有基本的了解,比如“出超”“入超”“顺差”“逆差”等。【例2】 之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依据是 ( )
A.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B.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
【归纳提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完整理解能力。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决定了其他一系列变化。
【答案】 B
【点评】 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更好地作答历史题目。●课标新题
【例3】 “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
A.外敌的武力入侵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灾难
B.说明中国人民不勇敢,惧怕竹枪火炮
C.因为吸食鸦片中国人民内部互相仇杀
D.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
【归纳提示】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竹枪”“烧尽”等关键词可以看出题干材料形象地描述了鸦片输入的危害。
【答案】 D
【点评】 若不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容易误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