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第一章 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普通高中教科书 地理 必修 第二册
南锣鼓巷的承载力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近年来,南锣鼓巷游客数量迅速增长,2015年国庆假期日均客流量达到10万人次。从景区保护的角度看,宽8米、长787米的南锣鼓巷,接待游客的容量相当有限。
南锣鼓巷街区为消除节假日人流过大带来的安全隐患,设立了人流监测系统。该系统共设置了17处电子眼,覆盖南锣鼓巷主街和东西各8条胡同,分为绿、蓝、黄、橙和红5个等级。绿色表明人流处于畅通状态;红色表明人流瞬间通过的密度为每平方米1.5人,为紧急报警状态,必须采取限流措施。
探索
活动一
思考:
按照人流监测系统,南锣鼓巷容纳多少人时,开始出现紧急报警状态?
当南锣鼓巷出现紧急报警状态时可能出现什么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一个区域容纳人口数量是否也存在报警指标?我们怎么进行衡量计算?
环境承载力
阅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A和B的含义是什么?
A
B
人类
社会
环境
环境
(2)A在自然环境中是否可以无限量存在?如果A是有限的,那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将会有什么影响?
(3)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人类会向环境索取更多资源和能量,向环境排放更多的废弃物。
箭头A:资源;箭头B:排放废弃物
资源无论是可再生的还是不可再生的,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都是有限的;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枯竭,必然导致人类社会无法持续发展。
人口过度增长等。
活动二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两方面入手分析。
(1)资源承载力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承载力等。
(2)环境承载力主要指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承载力等。
环境能够承载的人口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把这个有限的能力称为资源环境承载力。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揭示了某区域环境的承载力(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取决于该环境内最紧缺的资源。
(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区域环境中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
一个由许多块长短不同的木板箍成的木桶盛水量多少不取决于其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其最短的木板。
(2)如果该木桶表示的是干旱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则木桶的“短板”代表什么?
如果是干旱地区,“短板”代表该地最紧缺的水资源。
活动三
阅读材料,分析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
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般维持在7 000万以内。康熙初年,有记载的人口为1.9 亿,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出现了。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以农作物为主、肉类为辅”的饮食习惯,都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农业生产技术、社会文化
材料二:
有些工业化历史较早的国家(如英国),已基本上用完了本国的矿产资源,而不得不完全依赖进口,美国也将面临同样问题,钢铁主要生产国(如日本和意大利)的铁矿石也完全依赖进口。
材料三:
农业社会每个人只需要几千克铜、铁,制作简单的农具和生活用具,直至今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农民依然如此。工业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却大得多,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要消费钢铁9.4吨、砂石3.55吨、水泥277千克、黏土91千克、盐91千克。
对外开放程度
人均消费水平
活动四
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社会
文化
科学技术
区域资
源与环境
资源环境承载力
地域开
放程度
经济水平
(消费水平)
地球到底能承载多少人?
美国人口学家搜集了几百年来有关这个问题的几乎所有研究报告,发现对地球承载人口数有多达65个估算结果,从最低的不足10亿人到最高的1万亿人,差别惊人。有的研究人员认为,地球上的人口已经超出了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若人口进一步増长,势必引起严重的后果。也有研究人员认为,科学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帮助人们找到新的资源,解决种种难题,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超过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为什么几百年来人们对地球承载力的估算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活动五
认识耕地、水资源红线
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
2011年,我国在《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包括以下三点。
1.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到2020年,全国年总用水量控制在6 700亿立方米以内。
2.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到202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増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3.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控排污总量。到2020年,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证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思考:
我国为什么要提出耕地、水资源红线?
你认为依据什么指标估算资源环境承载力比较合理呢?
活动六
哪种环境下的旅游感受更好呢?
马斯洛“人类需求”金字塔
低级
高级
生存还是发展?
人类仅仅满足生存就可以了吗?
人类更高的需求是什么?
若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人口容量应如何变化?
二、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40°E
50°E
30°N
23°26’N
A
110°E
120°E
30°N
23°26’N
B
上图中的A、B两地区分别是中东某地和我国南方某地。读图,回答问题:
1.这两个地区分别有哪些自然资源?分别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2.这两个地区中,哪个地区人口密度大?
3.你更愿意选择在哪个地区居住?理由是什么?
4.你对自己选择的居住地区还有哪些期待?这些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是否能够实现?若能实现,理由是什么?
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自然环境
和
资源状况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科学技术水平
地域开放程度
比较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概 念
区 别
影响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
满足人类生存的
最大人口数量
满足人类发展需求
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地域开放程度等
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地域开放程度、社会文化水平等
练习反馈
材料一: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国耕地面积保持1.23亿公顷,播种面积1.93亿公顷,粮食总产量8.3亿吨,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550千克和600千克三个方案测算,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人口的极限分别为16.6亿、15.1亿、13.8亿。
(1)两则材料分别说的是哪种人口容量?
(2)为满足人类更高级的需要,人口容量是如何变化的?
(3)提高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根据以下两段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尤其是对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的人口容量为8亿至9亿人。如保证人民能获取所需营养,我国人口应控制在10亿之内;如果按照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